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理念

養生理念

發布時間:2020-04-28 12:58:44

1、東西方養生理念的不同

構建世界美學的契機
———「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由中華美學學會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合作主辦的「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英、美、德、意、日、韓、加、印度、荷蘭、芬蘭、希臘、土耳其、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和中國(包括台灣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學家參加會議。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國際美學學會主席佐佐木健一及義大利美學學會主席馬齊雅諾等親蒞此會,參與討論。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對許多重要話題所展開討論。其中幾點,備受中外學者的關注。
東西方美學的比較。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實用主義美學的基本特點在於通過「生活藝術」和「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等概念,堅持藝術對於改善人類生活所起的積極作用。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強健人的體魄,提高整個群體的生活質量。因此,從倫理學和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美學與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的詩教與樂教思想具有內在的聯系,是一個需要根據跨文化視界進行深入探討的領域。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發現,近200年來的現代西方思想和藝術表現手法,具有一種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特徵,自然界的其他生靈與物種只是人類的陪襯而已。與此相反,亞洲的藝術則常常表現出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勢,隱含一種由所有生物組成一個共同體的意識。這種東方式的獨特意識,會啟發人們產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種能夠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國外學者大衛·布魯貝克在闡述梅洛-龐蒂與東亞美學的關系時,特別指出梅氏美學思想與老子哲學的相通之處。來自加拿大的印度裔教授雷維德拉·辛格在談到叔本華哲學的生成因素時,探討了叔氏與印度美學的關系。中國學者朱立元認為,當代西方的一些哲學家表現出一種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這與傳統中國的哲學具有共同之處。反映在藝術哲學或美學領域,也是如此。
在分析東西方美學相通的同時,有些學者也強調指出,中國與西方哲學的相通,並不等於一種觀點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楊義研究員將中國詩歌的基本特性歸納為三種,即生命詩學、文化詩學和感悟詩學,其中對「感悟」的解釋和翻譯,引起了中外學者的爭論。德國特利爾大學卜松山教授在論及中國詩歌的翻譯問題時,重點指陳了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與不可譯性的互動關系。漢城國立大學的金明煥教授,用韓國面具舞劇作為一個文化上自我確證的實例,彰顯了韓國美學的民族特色,但其內在意味的可傳達性或可溝通性,則會超越文化的邊界。可以說,中外美學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創生,但相互之間的影響與啟發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盡管這並不構成一種一般與特殊或其他形態的主次關系。因此,當代美學家一方面需要堅持開放式的治學態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國外的美學,同時也應摒棄封閉式的態度,避免簡單復歸到古代或本土舊模式中去的惰性循環做法,要設法通過學通中外式的不懈努力,創設一種「和而不同」的、真正符合本民族和本文化特性的美學。
東方傳統美學的當代意義。北京大學的葉朗教授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發展與主要成果,他在回答聽眾的問題時,闡述了中國美學在人生、教育、藝術創作、比較美學研究等方面的現代意義。來自香港的文潔華博士,著重探討了儒家思想中有關人體表現的論述。來自山東大學的周來祥教授與國內的一批中青年學者,主要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和諧、人倫關系、自由精神、思維特徵與主體間性等學說,進行了深入而具體的理論闡述和文本分析。美國學者傑克·斯佩克特用詳盡而有說服力的例證和圖片資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國書法對20世紀早期的法國與英國現代主義詩歌和繪畫的影響。另外,部分中外學者在討論自然和生態美學與東方美學的關系時,特別強調了該課題在後現代語境中的理論意義及其在經濟建設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當代藝術的處境。在當代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界,藝術終結論是熱點話題之一。過去,黑格爾認為,隨著理念的發展,藝術會被哲學所取代。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藝術生產的某些部門相對立,因此會影響藝術本身。如今,藝術終結的命題,依然讓人頗感困惑。阿瑟·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著作最近被譯成了中文,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上屆國際美學學會主席艾爾雅維奇與該會現任秘書長柯提斯·卡特的文章,都涉及到這個問題。今天,藝術的存在方式發生了巨變,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與已往不同,古典式的藝術觀念也就顯得陳舊而過時。有關藝術終結的種種論點,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這方面的疑慮。但這決不等於說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藝術的時代。類似《藝術死了,藝術萬歲》這樣的論題,很能表達人們對藝術終結論的某些看法。要知道,「生生之謂易」,乃是世間萬物變化衍生的永恆規律。一種藝術存在形式的消亡,並不等於藝術作為整體的消亡。實際上,這會引發新的藝術形式或新的藝術變異。可以說,只要人存在,其思想與情感的園地里,定會綻放出不同形式的藝術之花。
也許是基於上述理念,一些學者就當代藝術的困境表達了另外一種批判現實的古典式理想主義看法。譬如,中國台灣美學家史作檉認為,從古至今,藝術表現方式演化經歷了3種形態:最早是聲音的表現方式,其次是圖像的表現方式,現今為文字的表現方式。這里所謂的「聲音」、「圖像」和「文字」,不僅表示不同的媒質,而且象徵不同的審美方式。聲音以聆聽為主,圖像以觀看為主,文字以閱讀為主。現代藝術的根本症結,一方面在於客觀流行的「文網語阱」及其概念或文字游戲(如概念藝術),另一方面在於「話在說我」的主體審美敏感性的失落。所謂的藝術批評或藝術欣賞,大多缺乏更為直接的、專注的、深刻的或入乎其內的體驗與個人的全身心感悟。因此,要設法超越文字的局限與束縛,設法靜下心來,返回到人的本真狀態,重啟聆聽的審美悟性,以此來促進藝術的新生。
舉辦本次國際美學研討會的目的之一,是憑借學術交流的平台,向國際美學界介紹現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會前,中華美學會秘書長滕守堯委託高建平和王柯平兩人,專門組織和編選了一個英文小冊子,介紹現代中國美學與中華美學學會的發展情況。會議期間,又專門組織了現代中國美學圓桌,請國內學者分別介紹了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蔡儀和李澤厚等諸位名家的美學思想。來自歐美的一些學者,由於語言的障礙和翻譯文本的欠缺,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比較陌生。但是,他們普遍認為,此番學術對話的確是一個受益匪淺的良好開端,並且殷切希望能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能看到優秀的中國美學論著譯本。

2、東方養生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中醫養生觀是東方養生思想的重要代表。「養生」這個詞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一本叫《管子》的書,意思是抄保養生命。所以說「養生」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幾千年下來,養生成了門大學問,其中包含了中襲國的養生觀念和處事方法、保健與美容、益壽等中醫中葯的醫學理念等等很多內容。其中東方養生油是指中國特有的養生茶油。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山茶油比zd較出名的就有啟航山茶油,你可以到他們淘寶店裡去了解下。

3、看來你非常注重養生,,,怎麼回答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注重養生、崇尚健康的時代。這里簡單說點理論上的東西吧,供參考: 養生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自然和淡薄的心態就是養生的真諦。注意循序漸進的鍛煉身體,是很關鍵的。好的心態,好的生活習慣,生命是自己的,常常注意自己的身體多關注自己。樹立健康的養生觀念與擁有健康同樣重要,平和的心態、適量的運動、正確的生活理念才是養生之道。 究竟什麼是養生, 我認為養生呢,就是獲得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本的東西煥發出來,就是使人心身舒適。 就是比較和諧的一種人的狀態。 現在中國人都在提養生,養生應該說是社會文明進程的象徵,養生本身沒有錯,可是現在我們有很多誤區,比方說把養生概念化,就是吃概念。比方說有的人說早上起來應該吃什麼呢?應該吃紅的、黃的、藍的等等一些蔬菜、水果;有的呢,需要吃海里邊的,海參等等;有的要吃山裡邊的,什麼山珍等,這是吃概念。還有呢,就是吃傳統,從《黃帝內經》、《傷寒論》獲得一些傳統的東西,把它變成現在的、可以實現的一些食品。就說海參吧,在過去呢,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有山八珍,有海八珍,它是八珍之一,由於它珍惜少,所以在古代呢,列入八珍之一。可是我們現在呢就把這個海參一味地擴大化,這都是一些誤區。還有我們現在有各種營養品,這營養品可以說是一種混合食品,混合食品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它是我們真正的季節食品的一個代用品,這些季節食品沒法得到,就出現了混合食品。混合食品呢,從一開始我們蜂王漿等等這些東西開始之後呢,人們就一味地去追求這種混合食品養生,今天喝一支這個,明天吃兩片那個,這些東西實際上對於人體作用並不大,只是一個精神安慰。 廣告宣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效果,讓大家心裡覺得那個確實就能給我帶來營養,可實際上效果怎樣,確實值得商榷。 還有一種是吃中草葯,這個吃中草葯是最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吃中草葯呢像四川,像我們山東,尤其青島靠近嶗山,出現了很多所謂農家宴、山珍宴等等,把中草葯搬上了餐桌。其實吃中草葯本身是很錯誤的。 中草葯和蔬菜應該是嚴格分開的,中草葯對於人的病理有巨大的療效,所以有的時候那些老大夫講,說我們抓葯都要幾錢幾克幾兩。 可是你一下子吃上半斤能行嗎?肯定不行。 再就是飲食上注意點,不要大魚大肉,暴飲暴食,適當地體育鍛煉。 還要注意兩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作息有規律。現在我們很多人熬夜,有的人甚至整夜不睡,還有的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工作或者是活動,其實這些可能都不是科學養生好的辦法。 第二個規律,他們這就個人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喜歡綉花,有的喜歡讀報,有的喜歡手工活。 就是有個事情自己干著,自己喜歡 就行,就是說使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身體的內部結構,一定要放到一個很舒展的狀態,不要使它緊張,不要使它受到額外的、外來的壓迫,這非常重要。

4、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來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自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百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度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知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道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5、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你好,中醫注意養生的核心還是在陰陽。
主要還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精闢描述。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度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知失衡的反映。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道,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專、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屬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6、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7、裕道樹的主要養生觀念源自什麼?

裕道樹主要是源自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養生觀念,提倡不治以病治未病的養生觀念。

8、養生的定義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百、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度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版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權。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9、養生學術觀與基本理念的區別是什麼?

養生學術觀什麼的我不清楚,我按對知中醫第一經黃帝內經的理解告訴你:一年四季對應生長收藏,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首重養生道;至於治未病是因為「順序」問題,比如一棵樹要先從種子生根發芽、日照水潤來成長、開花結果收獲成果、掉版落果實葉子孕藏...假如前一階段做好,病邪就難以入侵。養生、成長、豐收、儲藏,人體內的營氣、衛氣足夠,抵抗能力也就強大。(營衛權就是傳輸營養、保衛健康)

與養生理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