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艾灸文化如何做到養生的你知道嗎?
1、艾灸的歷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時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製冰取火,以艾為引。就在這種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從龜甲兆紋與人體的血脈中取得模擬想像,思索中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產生了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方法。
俗話說,「家有艾火不求醫」。艾灸,這種利用艾絨熏灼體表穴位,來固護陽氣、調節氣血的保健方法,起源於上古時期,古書雲:「凡病,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為什麼艾灸在針葯不到時能發揮效果呢?於振中介紹道:「大家都知道,是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針灸。而灸跟針相比,更具有優勢。這里的『針之不到』有兩種解釋,一是有些病用針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針深扎。中醫方法各自都有適用范圍和局限,要互相彌補、互相幫襯,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2、舉例解析艾灸原理
於振中說,中醫講「風、寒、暑、溫、燥、火」六大邪氣,集中表現在秋季的有燥、風、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頭暈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症狀,就是由於夏天濕潤舒適,轉為秋冬環境乾燥,人體虛熱引起。「鼻為肺之竅」,秋天容易肺陰不足,應注重養陰清肺。飲食上,可用百合、麥冬、藕等清熱潤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湧泉穴則是關鍵,中醫講金水相生,肺屬金腎屬水,互相依存。湧泉在腳心,是人體最低的位置,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可滋陰降火安眠,也就能緩解鼻干症狀。
灸法溫熱,常治虛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講求飲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諱吃涼的食物、吹風、洗涼水浴、衣著單薄。根據具體病症下人體肌理的狀態,患者還應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熱的食物,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熱邪。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艾灸也能夠用來治療「未病」。於振中說道:「未病不是沒有病,而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比如入睡困難、多夢、心煩易怒、睡醒依舊全身疲勞、腰酸腿沒勁、口乾舌燥。這些都是苗頭。這時候就得交由醫生判斷,開穴位的處方來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個穴位灸10到15分鍾,就能逐漸消除不適。」於振中就常給自己灸三個穴位:腳底的湧泉穴、掌心的勞宮穴和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湧泉灸寧神安眠,勞宮灸開竅醒神,關元灸補氣回陽,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寧心安神,清風自來。
3、深度解析艾灸的神奇療效的本質
不打針不吃葯,卻能治療百病,艾灸的神奇療效,到底源自於哪裡?
最為簡單、實用且經濟的艾灸療法,經常體現出它不可思議的神奇效果。
經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初次嘗試艾灸時覺得它不會有什麼太大作用,只不過是溫熱舒服一些而已,但隨著灸治時間不斷延長,你會驚奇發現,看似不起眼的艾灸,不但把相關主治病症治癒,且身體的其他不適也會伴隨艾灸而消失了……
中醫所說「三分治,七分養」,是指病人在康復過程中,葯物的治療作用只佔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復更多依賴於自身調節,也即自我修復過程。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無論你現在受困於何種疑難雜症,只要機體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獲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發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潛質一樣,需要被激發,自愈力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棄它於不顧,一味尋醫問葯追著疾病跑,它就會越來越弱,被放逐於身體的角落……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增強和復原人體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明確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醫幾千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唯有艾灸這種方法具有增強、提高和復原人體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純陽之物,艾灸時通過皮膚、經絡的能量傳遞與滲透,可驅散寒氣,溫通經脈,氣血痹阻不通的各種疾病症狀得到緩解和消除。但其本質在於艾灸從內部為身體補充陽氣,滋補脾腎,健腎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體自我修復和防禦的自愈力。大量的臨床實踐也佐證了這一點。
簡而言之,艾灸的實質功用在於其激活人體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葯物和療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關注更多專業辟穀知識及養生之道,
可關注公眾號:羲皇宗道;訂閱號:羲皇養生
2、現在很流行艾灸養生,可艾灸養生究竟有什麼原理?
艾灸養生是中醫的一種調理身體的手段,以中醫的角度來講,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因為體內經絡不通,陰陽失調。這和西醫所說的經絡閉阻不通,氣血就行不暢是一個意思。而艾灸是可以用熱力達到通溫經絡,行氣活血等效果,從而對身體起到調理效果。
一.溫熱刺激原理
艾灸養生簡單來說就是在人體的某些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而達到養生調理的效果。艾灸時皮膚外溫度可高達130°左右,皮膚內的嫩膚也可達到50°左右。
當皮膚內外都在經受著高溫的刺激時,這種刺激會促使皮膚局部的血液循環以及淋巴循環加快,從而消除平滑肌痙攣。並且高溫的刺激同時還可促使汗液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出。不僅如此,艾灸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進行更快的吸收。
二.經絡調節原理
艾灸學的理論基礎就是經絡學說,人屬於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都是互相協調的。而能讓整體保持協調關系的就是靠機體的自控調節系統而實現的。經絡在身體中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大腦處理信息後發出指令,再經過經絡系統傳遞到四肢和五臟六腑,經絡屬於身體一個多功能的調控系統。
因此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艾灸後,艾火的熱度會對穴位發生刺激,從而產生相互協同、作用加倍的效果。從而達到身體整體的調理效果。
3、開家艾灸養生館需要些什麼證件?
需要本人及員工的有關證件(法人身份證、房地產產權證或租賃協議書、上崗證、健康證、職業證書等)到政府有關部門(工商、稅務、衛生部門等)申請批准。取得法人資格的工商營業執照及必要的衛生部門的許可證和稅務部門的納稅登記。
根據面積大小,確定是否要辦消防許可證。
(3)中醫艾灸養生擴展資料: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簡稱「灸法」或「灸療」。
艾灸療法是一種用艾絨製成的艾炷或艾條,或摻合其他葯物對准或放置在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燒,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之功效。
作用
1、調和陰陽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方法
艾灸療法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在臨床應用廣泛
1.局部溫熱刺激效應
2.經絡調節作用
3.其它作用
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
3、注意防火,易燃燒物品、防止燙傷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5、要防止感染
灸療法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俞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鍾,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副作用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准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於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產生不適,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葯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 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4、中醫艾灸養生的介紹
中醫學認為,灸法適應症廣,療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學易用,特別適合於家庭治療和保健。病症無論寒熱、虛實、陰陽、 表裡均可施灸,廣泛的運用於各科疾病治療與保健中。
5、身邊很多中老年朋友開始通過艾灸養生,甚至治病,艾灸是通過什麼機理來促進健康?
艾灸時經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效果,到達醫治疾病和保健意圖的一種外治法,從局部刺激到經絡調節。
從「點」開始,局部刺激作用。灸法是艾火溫熱刺激直接作用於人體某一特定部位(一般是人體特定穴位所在部位或疼痛部位),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作用。艾火對人體局部的溫熱刺激,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血液和淋巴循環通暢了,則皮膚組織的代謝能力也會得到加強,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同時能得到很好的消散。艾條點燃後發出的不同紅外波段的組合,是可以表達出一定的信息的,然後被艾灸的人感受到能量的游移動,這個是氣的運行。局部溫熱刺激還可以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達到鎮靜、止痛的作用,效果比吃止痛片還好,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
沿「線」散發,經絡調節。經絡學說是灸療的基礎理論,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最終會通過人體經絡系統對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起到調節作用,使人的整體機能保持良好運轉。首先,經絡腧穴對葯物具有外敏性。所謂外敏性,是指在灸療時選擇腧穴比選擇一般體表點作為艾灸部位效果更好。如果施灸點偏離了穴位,就不能出現感傳現象,治療保健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其次,經絡腧穴對性。經絡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向內聯絡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向外聯系著皮膚體表。
可見,艾灸需要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以便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6、中醫艾灸養生的簡介
炙療不但可以防病保健百,還可以養生美容。通過中醫正確的辨證、診度斷,辨明疾病的性質、病因、病機,並在相問應所屬經路腧穴上,採取正確的補或者瀉答法,使用的正確灸療方法,就能達到專祛除疾病的效果,從而產生中醫學裡面的屬形神之美。
7、艾灸養生都能達到什麼效果?
了解過艾灸的朋友,對艾灸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艾灸是在家中進行好,還是應該到專業的養生館呢? 在家艾灸,首先需要掌握些中醫經絡知識的,艾灸取穴很有學問,穴位錯了會適得其反。家庭艾灸主要是用來保健。灸一些保健穴位是很好的,比如關元,足三里,中脘,這些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還有就是選用合適的艾灸產品。首先說艾的選擇,最好選用3年陳艾,火力平穩,煙小,葯效好。艾條懸灸效果不錯,但是需要手法的技巧,長時間舉著比較累,需要經常刮灰,而且稍一疏忽容易燙傷。老百姓艾灸,建議選擇溫灸器,溫灸器有木的,竹的,銅的不同種類。銅制的最好,保溫性和導熱性能最佳,使用時間長。范氏艾灸罐(火龍罐)是經過多名專家精心研製而成的,銅壁的厚度,導熱性,保溫性都得到嚴格的測試,配合艾粒使用,還節省用料。火龍罐的好處是操作簡單方便,安全,比較溫和,循序漸進的為人體補充陽氣。更節省體力,您把火龍罐固定在身體上,就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做艾灸了。 另外,家庭艾灸通風是一個問題,房間要做好通風又要注意保暖,因為艾煙雖然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在有限的空間里煙太多了不排出去,還是有點嗆的。尤其是冬天開窗會很冷,又要排風,又要注意保暖,要掌握好尺度。艾煙除非全家人都很喜歡聞,否則別人就會有意見了。還要注意防火,用過的艾條或艾粒要及時熄滅,妥善保存。一不留神燒了被子,引起火災可就麻煩了啊。 現代人的很多亞健康問題都是綜合性的,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盡相同。家庭艾灸用來日常養生保健可以,如果要想達到治療和調理的目的,建議大家還是到專業的養生館。因為艾灸畢竟是一種中醫療法,是需要專業手法和知識的。國艾堂養生館是國內最早的專業艾灸養生館,目前在北京有2家直營店,是您艾灸養生的理想去所。 養生館的好處是: 1.環境好,在幽雅的環境中,聽著古琴古樂,身心都是一種放鬆。 2.專業艾灸老師會根據您的身體情況,判斷體質,制定個性化養生方案,效果顯著。 3.專業技師手法嫻熟,配穴准確。全套養生服務,配合溫足、刮痧、拔罐、推拿等輔助手法更有效改善身體狀態。 4.省時省心,工作繁忙的你可能沒時間自己艾灸,准備和收拾工作就占據了很多時間。在養生館你只需躺在床上享受舒適的服務,養生館的排風保暖設施都很好,一切不用費心。 5.艾灸需要按療程堅持調理才會見到效果,養生館的技師會監督提醒您按時來做,如果在家自己做肯定是會偷懶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是不行的。 艾灸愛好者們,通過分析,大家了解在家艾灸和養生館的區別了吧,具體的性價比就請大家自己衡量吧。
8、艾灸養生是真的嗎?
是真的,你可以試試
9、艾灸養生
炙療不但可以防病保健,還可以養生美容。通過中醫正確的辨證、診斷,辨明疾病的性質、病因、病機,並在相應所屬經路腧穴上,採取正確的補或者瀉法,使用的正確灸療方法,就能達到祛除疾病的效果,從而產生中醫學裡面的形神之美。
艾灸穴位
養生灸按需取穴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取穴】:關元、氣海、其他穴按需要選擇
【功效】:艾灸關元穴,可以狀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延年益壽;艾灸氣海穴,可以生發陽氣、回陽益陰、抗衰防疾。
【灸法】:溫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鍾,每周1-2次,長期堅持
強身健體
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夠達到和氣血、通經絡、保健、益壽延年的目的,又稱為保健灸。
灸療用於防病保健有著悠久的歷史,《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中醫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氣海、關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腎俞穴、三陰交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鍾,每周2次,連續灸1-3個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防辦公室綜合征
【取穴】:關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湧泉
【功效】:針對缺少運動人群,起保健養生作用,幫助調理五臟六腑,預防市內空調受寒引起的頸椎病、以驅寒補陽之功效。
【灸法】:溫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鍾,每周1-2次,長期堅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壯,半小時左右。
美容先養肺
艾灸對整個身體的調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對於全身美容比較好的穴位主要位於:肺俞和腎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臟的濕熱水氣外輸到膀胱經。中醫講「肺主毛皮」,說明肺和皮膚、毛發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據,氣血的滋養不夠,皮毛也要隨之受到影響,所以美容首選養肺。
【中醫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肺俞、腎俞
【功效】:排腎和肺的水濕,滋養毛發,有助於調節體形。
【灸法】:溫和灸,每次15分鍾左右,長期堅持。
注意事項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灸器點上火後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以致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將灸器之溫度搓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將灸器敲除支。
3、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後,在灸器控制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4、熄火時,只要將上端彈簧部分按下同時倒置灸器使灸條滑入管內,停留10秒鍾即熄滅。
5、溫灸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
①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徵得患者同意。[1]
②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准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准。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痹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郁產生不良後果。
④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
⑤施灸時,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
灸後若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再塗以龍膽紫葯水,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日後即可吸收自愈。。對於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均應忌酒、魚腥及刺激性食物,,嚴防感染。若有繼發感染,應及時對症處理。此外,尤其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灸治時,更應注意。
⑦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艾炷或艾條灸治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熄滅,以防復燃事故發生。
養生方法
應用灸法時的配方,可根據疾病情況,人體素質和臟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補偏救弊的原則,各有重點的擇優使用。現舉例配方如下:
①補中益氣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淵。
方穴功用益氣行血、通經活絡、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健脾和胃、溫中散寒、脾腎雙補、化水利濕、調和營衛。
方穴主治可作為一切亞健康艾灸養生保健的基礎施灸方穴,還可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胃脘痛、腹脹、腹瀉、氣短、乏力、腰腿無力、浮腫等症。
②五臟俱補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方穴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方穴主治為背部膀胱經穴位,可用於強身健體、防治亞健康、體質衰弱。還可治療心悸氣短、腰酸乏力、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
③獨灸關元養生方
施灸方穴關元。
方穴功用補元益氣、溫腎健脾、補腎固脫、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補腎納氣、溫陽利水、補血調經、溫暖下元、補虛瀉實、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於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中風及一切虛勞損傷。關元還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陰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關元作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樣重要。古有春灸氣海,秋灸關元,口生津液。若傷寒後,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三百壯。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關節作痛,乃腎氣虛憊,風邪所乘之症,灸關元三百壯。老人氣喘,乃腎虛氣不歸海,就關元二百壯。《類經圖翼》雲:「關元主諸虛百損,……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亦。然虛頻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竇材說:「……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五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見,關元不但能夠治療諸虛百損,真陽欲脫等證,而且還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統艾灸養生方:
風門、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統艾灸養生方:
高血壓:風門、曲池、足三里、陽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門、三陰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統艾灸養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陽陵泉。
⑦神經系統艾灸養生方:
大椎、身柱、 腎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統艾灸養生方:
腎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⑨一般強壯艾灸養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關元,或單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數分鍾時間多不過30分鍾,既無多大痛苦,又經濟節約。長期堅持施灸,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其效果絕對不亞於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保健方法。
中醫臨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
1.懸灸
是用艾絨捲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於距離施灸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5~10分鍾,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燒傷皮膚,以出現紅暈為度。操作時分為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溫灸器,根據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為溫灸盒、溫灸筒、溫灸杯等。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溫和。
3.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鹽,葯等,分別稱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葯灸等,因為間隔的物品不同,治療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於身體穴位和病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為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皆為上尖下大的圓錐體,便於平放和點燃。直接灸分為兩類,灸後不留瘢痕的稱為無瘢痕灸;灸後皮膚出現化膿甚至結痂的,稱為「瘢痕灸」。
灸法禁忌
1.禁忌:部位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禁灸穴位的記載,但各種書籍之間互有出入,頗不一致。如《針灸甲乙經》僅載禁灸穴24個穴位,《針灸集成》則達49個之多。從臨床實踐看,其中多數穴位沒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則應盡量避免施灸或選擇適宜的灸療,特別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婦少腹部亦禁灸。[2]
2.禁忌:病證梵谷熱、大量吐血、中風閉證及肝陽頭痛等症,一般不適宜用灸療,但並非絕對。
3.其他禁忌:對於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療。另外,近年來還發現少數患者對艾葉發生過敏,此類患者可採用非艾灸療或其他穴位刺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