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太極拳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容易見到,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熱愛上太極了嗎?因為太極拳極具養生意義,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做到靜心修身的作用。太極動作慢,但慢得有道理。有研究指出,太極與緩步跑同樣對心臟好,但前者消耗體力較少,適合任何人—包括病人—練習。練太極要集中精神,過程中練習的人必須調整心態,放下壓力。
有關太極拳的哲理發端於道家學說。道家的陰陽學說、道法自然學說、內丹學說和養生學說等,都對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關鍵性的影響作用,成為太極拳的基本取向。
太極拳的養身健身機理,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健腦
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意動身隨,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太極拳全身放鬆、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有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
二、練身
太極拳要求身體中正安舒,有助於防治頸椎病的症狀等疾病;太極拳強調以腰為軸,對腰背等疾病的防治效果突出;太極拳注重節節貫穿,周身一家,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功能增強;同時練極拳也是需要配上好的太極服,這樣不僅效果會更佳而且也是對太極文化的認同。武笙緣的太極服還是值得認可,之前有給家人買,穿的舒服而且也有舞台的效果。太極拳著重虛實轉換的鍛煉,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平衡性與靈活性;太極拳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的屈伸運動,對靜脈迴流心臟起到促進作用;太極拳還要求「形神合一」,意到、手到、足到、眼到,有助於視覺神經的鍛煉與視力的改善等等。
三、練氣
中醫養生主張「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太極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習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有助於加快人體氣血循環,這是葯物所達不到的效果。
太極拳有延年益壽之效
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來,太極拳明顯地向著養生保存健和醫療體育的方向發展。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持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這話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有一資料說:美國老年協會曾作對比試驗。一組老年人練健身房器材,另一組則練太極拳,結果後者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穩健,摔跤骨折比前者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器械的鍛煉要好得多。
因此,經常練極可防老人摔跤,不但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
放慢練拳的速度、降低運動的難度和強度,以及強調架式高低和運動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時而異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傾斜。但與此同時,它依舊保持了健身、娛身、壽身、醫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2、求「太極拳與養生」論文?
國內研究可在搜尋網(網路, 谷歌) 打入 「太極拳與養生」便有多篇供參考.例如 :
淺析太極拳與養生保健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迴圈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 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 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 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 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招式,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 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巧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 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的越發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 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的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 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3、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4、哪種太極拳養生治病效果
我的老師70多歲了。從小就練陳式太極拳。 他一直以科學的態度追求真實的太極拳。
我的理解,他追求的是太極拳的道。從人的自身的本能出發,適應人體的運動規律。
他多次說過,太極拳不治病,只是讓你活著的時候更舒服些,少些痛苦。 太極拳也不能延年益壽。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說明可以延年。 不過可以讓你更健康,活得更快樂些。
太極拳不治病的理內解是這樣,他不是醫生,不是葯,所以他的功能不是治。 不過,也許可以讓你減少一些得病的可能。 比如按摩效果好,就直接去按摩,不要找太極拳。比如安靜對某些人的某些疾病有好處,有多種方法可以讓心靜下來,而且更直接。
太極拳不是神。不要迷容信。只是客觀的學習研究,才知道太極拳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的愛它喜歡它。而不是迷信或者是誤解它。
5、太極拳養生機理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1)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2)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抄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3)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太極拳
6、打太極和跑步,什麼是真正的練氣和養生?
打太極和跑步,我認為打太極是真正的練氣和養生。打太極養生是非常靠譜的,真正的去領略太極的魅力是要我們花費時間堅持的。太極拳講究的是慢練快打,候要慢,實戰的時候要快。下面看我的具體講解了。
慢練至少是有兩個好處的:1.氣血慢行,可以充分營衛其所行經的身體部位;2.緩慢的節奏是可以磨性子,培養耐性,怡養性情。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養生方式,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導引、吐納的方法,是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緊密調協,先求肢體的鬆柔舒適,再求心情舒暢,自在安樂。
練後達到氣勢磅礴,內氣充盈,神舒體靜,內外皆美,一練拳,就進入到這種極為舒服輕松愉快的境界中,這就是太極拳進入所謂的氣功態。練習時一方面可以鍛煉肌肉,舒緩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透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我們身體內臟加以按摩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太極是動靜結合,有氧運動,隨著功力加深,對身體好處才會體會更深。跑步是可以鍛煉心肺功能的方式,是用較慢的速度完成長距離奔跑,調整呼吸是最關鍵的。
每天堅持長跑對肺活量有很好的刺激作用,在控制呼吸和氣息方面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相對於練氣和養生來說,跑步是沒有打太極好的。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打太極是可以練氣養生的,可能會有些人覺得打太極是不簡單的,總的來說,打太極和跑步,打太極是真正的練氣和養生。
7、太極拳用於養生選哪個較好
用於養生選楊氏太極較好。
楊氏太極拳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拳術,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發展創編的。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朴實,練法簡易,因此他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朴實、由松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楊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楊氏太極拳通過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對於白領亞健康產生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頭痛、過度疲勞等疾病,有著顯著的健腦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極拳要求我們全身要放鬆,使得人體的血管阻力減少,能夠加速我們的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太極拳的呼吸是採用的腹式深呼吸,氣沉丹田,能夠對五臟六腑有著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體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經系統:太極拳要求整體放鬆,外示安逸,「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練法,使中樞神經系統獲得充分休息,使神經興奮、抑製作用不斷得到調整。
二、提高呼吸質量:太極拳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逐步做到勻、深、柔、緩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橫膈膜做縱向的舒張、伸縮、提高了肺泡通氣換氣功能。諺雲:「呼吸到臍,壽與天齊」。足見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臟腑功能:由於「腹式呼吸」的舒張、伸縮形成自主的內臟按摩,有效地促進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協調了臟腑之間的功能。因為太極拳非常重視腰胯脊柱鍛煉,腰背虛實運動能夠強壯腎臟。《醫貫》說:「腎陰為上行夾背至腦中為髓海」,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壯而百病不侵」。
四、增強肢體活動:太極拳要求「勢走弧圓、勁走螺旋」,「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 」的全身心運動。使全身各大小關節,骨骼、肌肉都參與這種輕柔、舒展、連綿不斷的運動。使肌肉富有彈性,各關節、骨骼間的血液供給、新陳代謝得到改善。
五、疏通經絡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虛領頂頸」,向下要「松到腳底」,「意落湧泉」。中部要求「氣沉丹田」,「主宰於腰」。這是鍛煉任督二脈以及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輕柔、連綿、纏繞運動中要意勁貫達到肢體四梢。從而疏通了人體十二正經。
8、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9、太極拳與養生保健有怎樣的關系
沒有關系。太極拳是不能養生保健的,不能實戰,更不能健身。太極本身就是騙人的,是一種雜耍,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