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知乎

養生知乎

發布時間:2020-04-28 03:29:28

1、易筋經內功心法

【少林易筋經】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 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易筋經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較高,因此,全套運動只適宜於體質較好的青壯年慢性病患者。體質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選擇地操練其中幾勢或減少每勢操練次數。心腦血管和哮喘病發作期間忌用。

四、翻譯後的易筋經全文 總論
[編輯本段]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雲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慾,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①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勇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②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③,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君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葯物器制,節候歲月④,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虞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⑤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 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⑥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挨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卧,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手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慾雜念分文,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入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盪,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瘓虜;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采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閑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其所以采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咽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准前法,於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達摩易筋經

「達摩易筋經」傳說是達摩老祖的一種養生功法,練功時,必須在人少寂靜的地方,刻苦鍛煉,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掌握這個功法的特點和方法,才能入門。

少林寺的功法,名稱很多,「達摩易筋經」也屬最早的功法之一,所以歷來在民間很受歡迎,這個功法有個特點,它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一個人難得有幾十年的鍛煉時間,因此就得在一、二個功法上狠下功夫,以求精通,方能鍛煉出真功夫。

「達摩易筋經」確是我國一種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的結合起來,經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全身經脈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1、韋參獻杵第一式

自然呼吸,兩腿挺膝,兩足跟內側相抵,腳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軀干正直,頭頂之百會穴與襠下的長強穴要成一條直線;兩掌自然下垂於體側;目平視,定心凝神;然後雙手向前分抬合十,停於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後約靜立一分鍾。

2、韋參獻杵第二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兩掌從胸前向體側平開,手心朝上,成雙臂一字狀;同時兩足後跟翹起,腳尖著地,兩目瞪睛平視;心平氣合。式定約靜立半分鍾。

3、韋參獻杵第三式

接上式;逆呼吸,兩掌分別上抬,至雙臂成U字狀時,雙肘微彎,掌心朝上,盡力上托;同時咬齒,舌抵上齶,氣布胸際。式定後約靜止半分鍾。

4、摘星換斗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單吸不呼法,兩腳後跟落地,全腳掌著地。左掌回收於背後,掌心朝下,盡力下按;同時扭項,目視右掌。式定後要氣布胸際,深長鼻吸自由鼻呼,約靜立半分鍾。

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右掌下落於背後,掌心朝下,盡力下按,同時左掌自體後擎天而起,扭頸,目視左掌。式定後用逆呼吸單吸不呼法,約靜立半分鍾。

5、倒拽九牛尾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腳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從體後向體前變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於面前。左掌順式變拳,拳心朝上停於體後,兩肘皆微屈;力在雙膀,目視右拳。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左式:左右手腿勢互換,左腿蹬力,身體隨之前移,重心落於右腿,繼左腳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拳從體後向體前翻抬,右拳從面前向體後翻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6、擊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腳落於右腳內側成立正姿式;同時雙拳回收於腰際,拳心朝上,繼而鼻吸氣,挺身,怒目,雙拳變立掌,向體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盡力外挺;然鼻呼氣,雙掌再變握拳,從原路回收於腰際,拳心向上;再鼻吸氣,雙拳變五掌前推,如此反復七次;意在天門。

7、九鬼拔馬刀式

右式:接上式;順呼吸;右拳變掌從腰際外分上抬,至大臂與耳平行時,拔肩,屈肘,彎腰,扭項,右掌心朝內停於左面側前,如抱頭狀;同時左拳變掌,回背於體後,盡力上抬。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左式:左右手勢互換,左臂伸直,左掌從體後向體側上抬,同時右臂伸直,右掌順式從頭後經體側下落,成左式,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8、三盤落地式

接上式;自然呼吸;左足外開成馬步,同時左掌下落,右掌從體後往體前上抬,至兩掌心朝上於胸前相遇時,繼外分,雙肘微屈,掌心朝下按力於雙膝之前外側。式定後舌抵上齶,瞪睛,注意牙齒,約靜蹲半至一分鍾。然後雙腿起立,兩掌翻為掌心朝上,向上托抬如有重物;至高與胸平時,再翻為掌心朝下,變馬步,再成式。凡三起三落,共蹲樁靜立約一分半至三分鍾。

9、青龍探爪式

右式:接上式;順呼吸;兩目平視,左足回收於右足內側,成立正姿式;鼻呼,左掌自胸前變拳,順式回收於腰際,右掌自胸前變爪,五指微屈,力周肩背,向體左伸探。

左式:左右手勢互換,鼻吸,俯身,腰前屈,右爪從左至右經膝前圍回;鼻呼,直身,變握拳停於腰際,同時左拳變爪,從腰際向體右伸探。

右、式姿式反復作三遍。

10、卧虎撲食式

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兩目平前視,上式結式為雙拳停於腰際。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左腳跟掀起,腳尖著地,成右弓步;同時俯身、拔脊、塌腰、昂頭,兩臂於體前垂直,兩掌十指撐地,意在指尖。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左式:身體起立,左足向前跨一大步,成左弓步,作卧虎撲食左式,凡動作相反,為左右互換,式定後約靜立半分鍾。

11、打躬式

接上式;順呼吸;上右足平行於左足內側,距離約與肩寬;然後變為弓腰,垂脊,挺膝。頭部探於胯下,同時兩肘用力,兩掌心掩塞兩耳,兩掌夾抱後腦,意在雙肘尖。式定後隨意停留片刻。

12、掉尾式

接上式;順呼吸,挺膝,十趾尖著地,兩手下落,微屈,兩掌相附,手心拒地;同時瞪目視鼻準,昂頭,塌腰垂脊,凝神益志,意存丹田。式定後腳跟落地,再掀起,三次後即伸膀挺肘一次;共腳跟頓地二十一次,伸膀七次;然後起立,成立正姿式。

2、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3、怎樣與人平等相處

1、人際關系的真誠原則。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越是好的人際關系越需要關系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來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2、人際關系的主動原則。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主動的人往往令人產生好感。 3、人際關系的交互原則。人們之源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與人交往應以良好的動機出發。 4、人際關系的平等原則。任何好的人際關系都知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道起高質量的心理關系。 最後,還要指出,好的人際關系必須在人際關系的實踐中去尋找,逃避人際關系而想得到別人的友誼只能是緣木求魚,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歡迎有時勝過腰纏萬金。.

4、如何養生 食譜,訓練計劃,作息規律 知乎

要根據你自身情況制定

5、方舟子:為什麼說中醫不是科學?

如果靠這種文字游戲就能結束爭論那就太省事了。美國的神創論者成立了「神創科學研究所」,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不認神創論是科學。同樣,美國生物醫學界雖然對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是否有效有爭論,但是對中醫是否是科學卻是沒有爭論的:不是科學。例如,美國國家衛生院和美國醫學會都把中醫和其他亂七八糟的民間醫術一起歸為「另類醫學」,不屬於醫學科學。著名的反偽科學組織「對聲稱超自然現象的科學調查委員會」(CSICOP)則乾脆認為中醫是玄學、巫術、偽科學。 中醫支持者在面對批評時常見的一個反彈是批評者不懂中醫,似乎只有中醫從業者才有批評中醫的資格。按這個邏輯,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算命先生、風水「大師」、星相師才有批評算命、風水、星相的資格了。要批評某一種學說是否科學,無需演一出「敵營18年」再反戈一擊,甚至無需了解它的細節,只要根據通用的科學標准對其思想和方法加以衡量即可。尤其是在有現代醫學可做為對照的情況下,只要具有現代醫學知識,要判斷中醫的非科學性就更為容易。 如果用科學哲學中一些被廣泛接受的檢驗標准,例如邏輯的自恰性、可檢驗性、可證偽性、可測量性等,對中醫進行一番分析,我想不難認定中醫不是科學。我不想在此做這種枯燥的「科學是什麼」的理論分析,而只想從另一個角度,反過來從「科學不是什麼」說明為什麼中醫不是科學。 科學講究創新,絕不崇古。因此在科學中不存在人人必讀、必信的經典。現代醫學的學生除非是本人對醫學史感興趣,否則沒有人會去研讀希波克拉底、蓋倫、維蘇里、哈維等等歷代醫學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經典著作絲毫也不影響他們行醫。現代醫學的論文也沒有人會把前賢語錄當論據,靠引經據典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中醫則不然,《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代文獻是中醫學生必讀、必背、必信的至高無上的經典,是他們診斷、處方的依據,中醫的論文往往只是對這些經典的闡明、驗證。所以,中醫更像是一種人文學,而不是科學。醫萃6期:馬凡氏綜合征:體型造就的悲情天才醫話28期:從醫暴到家暴 揭秘暴力基因最新會議: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年會 繼教課程:醫學繼續教育精品課程推薦學術解讀:順產的一刀:會陰側切術殘害產婦? 考試動態:2011年執業醫生技能考試一周通關 科學研究的是普適的自然規律,它沒有國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雖然現代科學是在西方發展出來的,但是早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也融入了東西方各國科學家的貢獻。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民族才有而其他民族不予接受的,也沒有一門科學學科是只有某個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無法掌握的。中國人並不需要先去學習西方文化才能掌握現代醫學,就是因為現代醫學是一門不具有民族、文化屬性的科學。所以,把中醫當成中國特有的科學,把中醫的科學地位不受西方科學界的認可歸咎於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那是很荒唐的。 科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各個學科都相互聯系、統一在一起,不存在一個與其他學科都無聯系、甚至相互沖突的獨立科學學科。現代醫學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之上,而生物學又建立在物理、化學的基礎之上。但是中醫不僅在整體上(而不僅僅是個別細節)與現代醫學不兼容,也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兼容,它對抗的不僅僅是現代醫學,而是整個現代科學體系。這樣的東西,可以是與科學無關的哲學、玄學或別的什麼東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學。 為中醫辯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是一門經驗科學,是幾千年經驗積累的結晶。雖然經驗有時候含有科學因素,但是經驗本身並不是科學,單憑經驗而不按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歸納出科學理論的,所以「經驗科學」的說法本身就不科學。歷史是否悠久也與一門學科是否科學無關。有的科學學科(例如現代醫學)的歷史非常短暫,而有的非科學學科(例如算命、巫術、星相)的歷史甚至比中醫更悠久。 事實上,中醫主流歷來是看不起經驗的,鄙視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民間偏方、驗方。中醫理論基本上並非經驗的積累,而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玄學基礎上的臆想,並根據這套臆想來診斷、處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認為是中醫葯經驗的集大成,充斥其中的卻是天人感應的謬論,例如它聲稱夫妻各飲一杯立春雨水後同房,治療不孕症有「神效」,這顯然不是什麼經驗積累,而是因為「取其資始發育萬物之義也」。中醫之所以相信虎骨、虎鞭、熊膽、犀角是良葯,是因為這些動物兇猛、強壯引起的聯想,所謂取象比類,類似感應巫術。水蛭會吸血,中醫就讓為把它曬幹了入葯能夠活血化瘀,蚯蚓(地龍)在土壤里鑽來鑽去,中醫就認為它曬幹了入葯能夠通絡利尿,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以生物的習性附會其死物的葯效,這顯然不是經驗結晶,而是變相的感應巫術。 沒有科學的指導,寶貴的經驗也很容易走偏。以抗瘧良葯青蒿素為例,它的研發是受到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瘧驗方的啟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顯然是一個驗方,與中醫的辨證論治、復方配伍的理論無關。後來的中醫醫書例如《本草綱目》雖然都有青蒿可截瘧的記載,但是現代研究表明中醫所說的那種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並不能治瘧疾,青蒿素是從中醫並不認為能截瘧、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種植物臭蒿(黃花蒿)提取出來的。我們只能推測葛洪說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後來的中醫家搞混了,所以現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 為中醫辯護的另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有效。但是有效性並不等於科學性。科學固然會有效,有效的卻未必是科學。中國人大約在明朝的時候已發現通過種人痘能夠預防天花,這應該是一種經驗結晶,而且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中醫卻把天花當成是小兒先天就有的藏在命門中的「胎毒」,而種痘是為了把胎毒引出來。甚至在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術於19世紀初自西方傳入中國後,中醫家也要來個「中西醫結合」,對種痘後的反應進行辨證施治,認為是「脾經毒甚,血熱違和」。在今天看來這種與有效的經驗相結合的理論當然是很可笑的。 何況,中醫治療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懷疑的。許多人之所以相信中醫的療效,是因為相信自己曾經被中醫治好過,而中醫家也在醫案中津津樂道如何巧治某個患了疑難雜症的病人。不幸的是,患者的證言和醫生的「醫案」並不被現代醫學認為是療效的證據。許多疾病都能自愈,在受到心理暗示時更是如此,患者的痊癒不一定是所接受的治療導致的,因此某個患者被某個中醫用某種療法治好了病,並不能做為該中醫醫術高明、該療法確實有效的證明。一種療法、葯物是否有效,是必須經過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的。現代醫學是遲至上個世紀40年代才確立了這個原則,古人迷信名醫醫案本無可厚非。但時至今日,一些「中醫泰斗」仍然拒絕接受現代醫學的臨床檢驗標准,碰巧「治好」了某個疑難雜症就大肆吹噓,沒治好的病例則隻字不提,連把自己的親人治死了也不知反省,這和江湖醫生有什麼區別? 為中醫辯護的人經常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實踐證明了傳統中醫葯學的確是人類的寶貴財富。這個訴諸民族感情的證據根本不值一駁。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並不需要靠醫術來維持,這證明不了其醫術的科學性。其他民族、甚至其他物種幾千年來也都在繁衍生息。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高於其他民族,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歲左右,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大幅度提高到七十多歲完全拜現代醫學之賜。事實上中醫可能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反而有負面影響,本來可以自愈卻因不當治療或為了養生服用有毒的補葯而過早死亡的中國人不知有多少。又如,歷代中醫都認為女性受孕時間為月經凈後六日內,還胡說什麼單日受孕為男,雙日受孕為女,而那段時間恰恰是女性最不容易受孕的「安全期」,如果古代中國人為追求多子多福真按中醫的指導擇日「敦倫」,反而是無意中在搞計劃生育了。 否定中醫是科學,並不是在全盤否定中醫。中醫理論沒有科學價值,但是可以有人文價值,中醫的某些經驗療法(特別是偏方、驗方)也可能有其實用價值,值得現代醫學去挖掘。所以對中醫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廢醫驗葯」,拋棄不科學的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的指導下檢驗中醫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們也不必因為中醫不科學而妄自菲薄。畢竟,在現代醫學興起之前,各國、各民族的醫術(包括西醫)也都不科學,並不比中醫好多少,甚至更糟糕。有人聲稱中醫是「超科學」、「人體科學」,未來科學的發展會證明其正確性雲雲,這和那些「算命先生」、「風水大師」宣稱算命、風水是超越現代科學的「預測科學」、「環境科學」並無不同,不過是一廂情願。現代醫學接受中醫的某個療法是可能的,接受中醫理論則完全不可能。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古人的智慧能夠超越現代科學。科學是向前發展的,不可能重歸蒙昧。天文學不會重歸占星術,化學不會重歸煉金術,生物學不會重歸神創論,同樣,醫學科學也不會重歸玄學、原始醫術。 能否超出樸素的民族感情科學地看待中醫,是檢驗一個中國人的科學理性素養的試金石。

6、早泄怎麼治療,求大神。

還是多運動鍛煉才好,堅持深蹲 俯卧撐 卷腹運動,注意飲食健康配合~奈美而~都會有大的提升

7、孰為汝多之乎?的意思

孰為汝多之乎?

翻譯: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這句話選自於《兩小兒辯日》,原選自於《列子·湯問》,題目是後加的。《列子》是戰國時列禦寇所撰。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dòu)。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翻譯:

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中午的時侯離人近一些。

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上的篷蓋,到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第二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正午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誰對。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7)養生知乎擴展資料:

列子(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家)

列禦寇(道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一般指列子(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75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

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8、拓璞 skg 養生壺 哪個好 知乎

9、過年給岳父岳母買什麼比較好 知乎

基本的禮就好,那個地方都有習俗呀,然後有些東西你老婆會准備的

10、沒有悲慘經歷的人怎麼變強 知乎

作為一個滿是悲慘經歷的人,看到這個問題還真不知如何回答為好,因為比較羨慕吧,作為一個被動成長的人來說,沒有悲慘經歷的人可以去多看看一些周圍人的案例,慢慢的就會變強了。

與養生知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