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麼動以養生 靜以養身的資料?急!
vvv
2、靜以養生下面一句是什麼(諸葛亮)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此句出自諸copy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百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譯文:
君子度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知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道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哪裡來得及!
3、靜以養生,儉以養德。是什麼意思?
滿意答案生如夏花11級2009-10-05靜——意有安靜、平靜、心靜、靜百氣凝神。 靜是一種境界,靜使人氣和,氣和即能修身。所謂修身,就是「克已」,完善人品操行,度提高人生境界。修身的標準是 「仁」和「禮」:仁,形二人,意為人人和睦友愛, 「仁則愛人」。禮者,社問會人際關系也,是「仁」的社會體現。儉:勤儉、節約之意,勤儉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風謹嚴、態答度謙和。「儉、德共之,侈、惡之大也。」儉是道德的根基,養生須先養德。 追問專: 可不可以把這句話直接翻譯 回答: 靜使人氣和,氣和即能修身,而勤儉能提高人的情操,使人作風謹嚴、態度謙和。屬
4、誰知道動以養身,靜以養心是什麼意思?
這還不簡單啊.簡單的來說,多多運動就是對身體好,外在的形成一種狀態,給以健康的評論,靜可以代表修心,和安靜的思考的意思,不動,反思自己,把心理的狀態調整好,給以好的心態!就這樣形成的
5、我們怎麼才能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動形養生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可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進補養生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修身養生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調氣養生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6、什麼叫"靜養生"
動養生和靜養生是東方養生的兩大法copy寶,各有利弊。按照《周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比較而言百,練動功的,動則生陽,可以增強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度練靜工的,靜則生陰,可以降低人體的消耗,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
動養,包括:跑、跳、走、爬問、打球、游泳、騎車……
靜養,包括:靜坐答、睡眠、閉目養神……
7、什麼是清養神,靜養生?
古人認為,養生中,最重要的是養「精氣神」。這三者當中,神是十分重要的。精神的養生,首貴靜養。道家著名創始人學老子說在《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其根曰靜,靜日復命。」
《道庄·九部名教要記》引老子語說:「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老莊學派的清靜主張,雖然不消極的一面,但在攝生保健方面卻不乏可取之處。因萬事萬物,感傳於心,心神日理萬機,常常處於動而難靜的狀態。如果心神過於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則催人衰老,減短壽命。所以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故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強調「養靜為攝生首務」。
欲使心神清靜,關鍵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虛無」。《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就是內無郁所積;「淡」就是外無逐物;「虛無」是虛極靜篤,致真自然的意思。「恬淡虛無」實即摒除雜念,暢遂情志,神靜淡泊,保持「靜養」之意。
劉河澗曾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的確,清靜養神,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它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肌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保持思想寧靜無虛,意志平和調順,人體正氣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強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體。反之,心躁煩亂而不靜,則可能抬疾致祝,故《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清靜養神,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心神清靜,之所以能起抗延年益壽的作用,是因為心神安靜者,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隨之健壯;而心神躁動者,精氣日益耗損,形體必然過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強調「靜者壽,躁者天」,是因為心常靜則神安,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延年益壽。
凝神斂思是保持「清靜」的重要方法之一。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說,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專心致志,精神靜謐,不僅有利於工作和學習,而且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使機體處於正常的生理狀態。反之,「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這是由於心不可亂思,神不可過用,思太亂則傷,神過用則疲。
傳統中醫學認為,心藏神而寓君火,具有接受和處理事物的能力。一旦心神被外物所擾,則心火易動,心火動,慾念起,則定擾動相火,而使精氣損耗。如《養心膚語》中說:「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故正心誠為中心柱子。」說明收心、正心是固精的前提和關鍵。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兩個秀才同行趕考應試,途中遇到一隊出殯的隊伍,看到漆黑的棺材擦身而去,一個秀才馬上大感晦氣,認為兆頭不好,心中悶悶不樂。另一個秀才以為這是交個好運,棺材棺材,陞官又發財。結果考試下來,前一個秀才名落孫山,後一個秀才榜上有名。
這個故事給大家一個啟示:境由心造。其實,快樂是自找的,煩惱也是自找的。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覺是快樂還是煩惱,並不完全取決於客觀環境,自己的心態往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鮮明的主觀性。世間許多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心境完全是由於其觀察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從而直接影響人的主觀情緒。如果換個角度去觀察思考,也許就會拿得起放得下,就會換來愉悅的心情和快樂的人生。所以,遇事不妨多向那位豁達的秀才學學,用發現的眼光,去尋找生活中美麗的一面,平和自己的心態,隨遇而安。
8、養生在動,養心在靜。心不清凈,思慮妄生。心神安寧,病從何生。閉目養神,靜心益智。 誰能解釋,要詳解
運動能夠強健身體而心靜是指思維就是腦神經。多運動不要整天胡思亂想,開心快樂的生活就不會生病了
9、養生,是要"動"還是要"靜
對於正常人,動和靜都需要,有時候要動養,有時要靜養,有時要動靜結合。但對癱瘓老人,因長期卧床會引起許多並發症,根據身體情況要在安全施下盡量起耒活動,提倡動養,康復才有希望!
10、動以養身,靜以養心
知足常樂,名不貪,利不百貪,貧也安然,富也安然,無欲無求,寧靜致遠。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度,喜也一天;知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春來花自開,秋至葉道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版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權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