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莊子養生

莊子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8 02:11:28

1、《莊子》中關於養生講了什麼?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2、莊子的養生之道的積極的方面有哪些?

莊子養生之道詳見知《養生主》、《達生》、《外物》等
積極方面
一 養形過攝取外在的物質來調理保養身體,好好吃飯,根據個人需求以及年齡大小看是定時吃餐還是少吃多餐,是否需要葯膳調理等。

二 養神,也就是清靜無為當中一些很有用的東西,不大喜、大悲、大怒等,因為大道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焦慮傷肺,驚恐傷腎等。講究的就是個清凈自然。不為不正之事而焦慮,比如某些小事又不是工作你一直想,搞得心力交瘁。這些都是莊子養生的積極之處。莊子裡面幾句話你看看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回,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以瓦注者巧,以鉤答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泯。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不好意思大多都忘了只記得意思了,反正講究順其自然,也就是按照客觀規律養生。

3、莊子的「養生之道」,「養生」具體指什麼?「養生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來感,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自,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豁達,善於攝生,享年83歲。他的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然四個方面。

4、莊子的「養生」和現在的「養生」有何不同?

宏觀是一樣的,這是同。
庖丁之言,一個廚子的話,會有什麼養生技術呢? 無非就是忽悠,我知道做人的道理了,忽悠大臣專,和那個廚子。 現代養生包含現在科學技術,當然也有古代遺傳下來的傳統技術,是綜合的。這是不同。 實際上,惠王說的是我懂得養育生靈的道理了屬(指養牛羊人之類的道理了)。這是不同。

5、莊子是如何養身又養心的?

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主張順應「天道」,放棄一切「妄為」。在《莊子?養生主》中,他將這種思想貫穿全文,為我們指點了養生的要領。

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而刻意地追求長生,則是對生命的毀損。他用「庖丁解牛」這一著名的典故說明處世與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此外,莊子於文中還表達了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可以說,《莊子?養生主》既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又體現了莊子的養生智慧。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個中滋味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坐忘」養身又養心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而並非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

這里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掛礙的狀態。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種徹底的清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靜坐養心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真氣充盈,故曰「靜者能養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心主血脈、主神志,心正常無疾者,五臟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則會致疾全身。

所以說,「坐忘」方法所能夠成就的是人的一種靜態,並且讓人在這種特殊的靜態下恢復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達到最佳平衡,甚至還能夠開發人體的潛能。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的闡釋與運用。

莊子三法得長壽

莊子享年83歲,而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這實在是高壽的奇跡。細究其故,其中長壽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慾。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二曰靜心。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心靜身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

三曰超然。莊子看待人生的態度十分超然,一切順應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弔唁,見莊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遺體旁敲著瓦盆唱歌。面對惠子的指責,莊子坦然地認為,人來自於自然,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重歸自然,無疑不是樂事。雖然這個理論並非人人都可接受,但莊子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

從莊子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長壽,就要情緒安定,無憂無慮,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則。正所謂:「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

6、求《莊子·養生主》 原文以及譯文

《莊子·養生主》翻譯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7、道教:莊子是怎麼談養生的

莊子的養生之道主要蘊含在他的《養生主》、《達生》、《外物》、《讓王》、《山木》、《刻意》、《天道》、《至樂》等著作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養形」,即通過攝取外在的物質來調理保養身體。《莊子·達生》:「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是說保養身體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質保證,然而物質充裕卻不能很好地保養身體的情況常有,保全生命雖然離不開身體,但身體存在,生命卻已喪失的情況也常有。生命的產生不能抗拒,生命的離去不能制止,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內為轉移。「養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和生命的延續,但不能避免天災人禍給人帶來的危險和侵害。二是「養志」、「養神」,即通過內在的修養來培養志向、保養精神。所謂「養志」,是指培養、保持不慕榮利的志向。《莊子·讓容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意思是說,善於培養自己不慕榮利志向的人,就能忘卻自己的形骸;善於保養自己的身體的人,就能忘卻功名利祿;得道的人,就能忘卻工於心計。所謂「養神」,是指保養精神。《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

8、莊子所言「養生」是何意?和現在人說的養生一樣嗎?

莊子所言養生重在精神 做人處事要像庖丁解牛一樣 以無厚入有間 避免硬碰硬 順應自然 以期達到精神的自由與逍遙 現在人的養生偏重身體 總是糾結吃什麼好

9、莊子建立的養生法是怎樣的?

莊子生活在戰國前期,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世所共知;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氣功大師,他總結了先秦時期流行的各種養生方法,提出了「養形之人」與「養神之道」的區別,並通過對養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養神之說。

從形、神的關系來認識人體健康與長壽的思專想,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黃帝內經》認為,上古之人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形與神俱」。

 接著是從體能方面,登高不發抖,入屬水不沾濕,入火不覺熱。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多年的氣功修煉;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這種境界,是只有氣功修煉到一定程度後,才能表現出來的狀態或現象。沒有練過氣功的人,不會有這種境界,也不會相信這種境界。

10、莊子有哪些養生之道?

「養生」一詞最早即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道家養生思想,並且總結起來可稱之為「八字訣」。

首先是「少私」。莊子認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個人「私」字當頭,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終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默補病」的見地,就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遇事順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寬慰,方「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少私才能長壽。

其次為「寡慾」。莊子認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招禍染病。他提出少性慾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慾就不會勞氣傷神,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再次為「清靜」。莊子主張「靜中養生」,常勸人習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他認為人若終日不得安謐,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應當重視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緒激動中要不時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最後是「樂觀」。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志消沉,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人如果禁錮於精神惆悵之中,必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

與莊子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