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膳食養生

膳食養生

發布時間:2020-04-27 22:40:52

1、飲食養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閱讀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3/7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4/7

怎樣搭配飲食才能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6/7

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7/7

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2、飲食養生有哪些作用?

1.補充營養: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來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2.「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源。

3.預防疾病:《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百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要正氣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飲食,這樣機體所需營養才能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鈣度質不足會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

4.治療疾病: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5.抗老防衰:對於老年人,必須問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答強身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3、膳食養生怎麼樣?

還是要結合別的食物一起,太單調了會對身體有害的

4、膳食養生 哪些中葯材可以常吃

在數以千種的中葯材裡面,有不少是葯食兩用之品。知如常見薏仁、紅棗、枸杞、白木耳等中葯都是可以多吃的葯材,適當做膳食可以有效調養身體。紅棗有強健脾胃、補血安神的作用,枸杞則明道目、補氣血,兩者葯性都偏溫,可搭配服用或單方以熱水沖泡飲用皆可。薏仁有健脾益肺、清熱消水腫的效果。薏仁也是五穀飯不能缺少的食材之一,營養價值高。張家蓓說,她曾經連續兩個月版早上都喝一杯薏仁漿,原本身體過敏的毛病改善不少。不過薏仁性偏涼,體質比較虛寒的人及孕婦不適合喝。白木耳溫養脾胃、軟便潤腸,可以使用果汁機絞碎後加水、水果及冰糖煮成甜湯。雖然這些葯材對身體有益,可以多吃,但考量到污染問題,還是不要每天大量的食用,權猛吃猛灌。

5、膳食養生的主要目標

首先謹和五味。所謂「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就是指食物要搭配合理其中麻、麥、稷、稻、豆五穀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是營養的主要來源;李、杏、棗、桃、栗五果為輔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犬、羊、牛、雞、豬五肉作為補益提供熱量;韭、葵、蔥、薤、藿五菜為充補充纖維素和微量元素。另外食物的搭配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其次食不偏嗜。「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就是說五味太過容易傷及五臟。其中過酸脾氣乃絕;過咸則心氣抑;過甘腎氣不平;過苦則脾氣濕滯;過辛筋脈衰敗。張焱指出日常的很多疾病都來源於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這也是很多家族病引起的原因之一。
再者食不過量。「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傷胃會引起納呆、胃脘痛、惡心、嘔吐、吞酸等;傷腸則容易出現為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另有食之所宜。首先時節相宜。中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適宜同法。」如綠豆寒涼不宜冬季食用;夏季則不宜食用荔枝、羊肉、櫻桃等。其次寒熱適宜。「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其中食溫的選擇應在40℃—60℃之間為佳。
最後食無所犯。五味亦有所禁忌如辛走氣則氣病不應多食辛辣;咸走血則血病不宜多食咸;苦走骨則骨病不宜多食苦;甘走肉則肉病不宜多食甘甜之物;酸走筋則筋病不宜多食酸。此外食不欲雜。孫思邈的「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說的就是飲食雜亂終將引起病患。「夏至以後迄至秋分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病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說的也是不顧時令胡亂雜食會多引病痛。

6、飲食養生的作用是什麼?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抄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襲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百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治療疾病

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度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抗老防衰

對於老年人,必須注意知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道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7、飲食養生的方法

8、膳食養生的主要目標。

膳食養生主要是為了改善自身狀態,增強免疫力等。因此我們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來合理安排膳食,這樣內既可以保證我們的營養供應,又可以達到個人膳食養生容的目標,同時在生活中科學的食用食物還有預防疾病的功效。

9、什麼是膳食養生

少食,即吃得要少;清淡,即吃的東西不要味厚。能做到這兩點,就是聖人之道,也是人們養生的正道。
《黃帝內經》講:少食補氣,味淡補氣。現代病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吃出來的,一開始人們並不能夠完全察覺,直到現代醫學診斷出來是什麼病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病了。但是,病非病,名病也。病,只是一個名而已。一棵大樹有一個主幹和數不清的枝葉,缺少整體觀的人往往注重的是枝葉,具有整體觀的人首先關注的是主幹。
以常人而論,人活著不可以不吃飯。換句話說,吃飯應該是人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就是主幹。孟子講:「人生莫過於食色二欲。」食和色是人生的二欲,色慾是很暫短的,懂得道的人把它作為繁衍後代的一種行為,這個任務完成了,有道之人並不去貪戀它。但是,食慾卻是天天都有的,至少一天吃一頓。飲食的真諦就是少食、清淡。

食物需要消化和氣化
少食,可以使食物充分消化和氣化。我們往往把消化當作了氣化,這就理解錯了。抽象地談消化和氣化,難以理解,我們以汽油的提煉為例。汽油是從原油當中提煉出來的,因為原油不能夠作為高級的燃料燃燒,可以做低級的。原油點燃後燒炕、燒鍋爐可以,但它作為一種高級的燃料用於汽車和飛機則不行,高級油料需要有一個提煉的過程,這個過程類似於食物的消化。原油可以提煉出柴油、煤油、汽油(這些都可以作為高級燃料),剩下的渣滓就是瀝青。人對食物消化後提取出來的營養液好比「汽油」,所排出來的渣滓就是糞便。
人們一般認為吃東西只要消化了,任務就完成了。其實錯了,這只是完成了消化,消化和氣化完全是兩回事。汽車里光裝上汽油,車是開不動的,因為汽油並沒有變成動力,汽油被霧化燃燒的時候,才會成為動力。汽車有動力表現在驅動等,人的營養液氣化為動力則表現在人體的方方面面。
營養液在頭顱里氣化,大腦就清亮,記憶力就會很強,思維演算的速度就會比較快;相反,如果沒有氣化燃燒,它就會阻礙大腦的清亮,阻礙大腦的演算速度。非此即彼,如果聚集時間過長,它就會變成酸性物質聚集起來,留住了而不流動,留而不流便是瘤,有的人則會形成腦瘤、垂體瘤、膠質瘤等。
營養液在肝的循環系統氣化燃燒,在眼睛上變成動力,百歲眼睛不會花;在心的循環系統氣化燃燒,就會心氣平和;在肺的循環系統氣化燃燒,人就不會感冒,就能夠嗅到周圍哪怕是很微弱的氣味;在腎的循環系統氣化燃燒,就會腰不痛,背不彎,聽力非常清晰;在脾的循環系統氣化燃燒,吃東西就會很有滋味。

脾氣足知五味,少食少病
《菜根譚》講:如果能把菜根吃出味道來,這叫淡而不淡。說明你的脾氣足,能知五味。現代人多吃辣椒不正常,成都盆地氣候偏濕,適當吃點辣椒能祛濕;乾燥的地方以辣椒為食,每頓必躬必親,這就錯了。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喜好吃辣椒?因為現代人容易浮躁,肝火很大,脾胃屬土,木乘土,土受到了約束,脾氣不足而不能知五味,吃什麼東西都味同嚼蠟。「肝主筋,舌為筋之輾轉。」吃辣椒能夠刺激麻木的舌,喚醒它對味覺的感知。越吃辣,脾氣越不足;脾氣越不足,就越想吃辣,從而進入了一個瘋狂的怪圈。
現代人飲食的關鍵問題是解決了消化而沒有解決氣化,沒有氣化的東西充滿了十一臟腑,充滿了肌膚之間,當七竅不通時,營養物質就不能夠有效地代謝,疾病也就來了。
少食,還有另外一個積極的作用,就是給胃留下充分的蠕動空間。胃為脾陽,脾為胃陰,脾胃相表裡。當吃得少的時候,胃蠕動的空間比較大。脾胃主肉,當胃進行蠕動的時候,從頭到腳、從里到外所有的肉都在動,甚至在大腦裡面的肉都在動,這種動是看不見的,在動的過程當中,體內、血內這些粘稠物質會脫落,從二便走掉,就有效地解決了血粘、血稠。隨著血粘、血稠的下降,大腦就會清晰,十二經脈的氣血就會在大腦中進行有序地交換。
如果人吃得很飽,就會周身酸痛,大腦昏昏沉沉的,這就是胃不動。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肉氣不動,就不能夠完成新陳代謝,濁物就會變成酸性物質,腐蝕整個身軀,人就感覺到渾身酸懶;頭中的粘稠物質不能夠疏泄,就會頭脹。
當胃不能正常蠕動的時候,食物就不能夠按照正常的秩序被消化和氣化,就會產生腐敗之氣。腐氣上行,就會熏灼人的肌肉乃至血,人的面色就會青,皮膚就會粗糙。當濁氣上行,血就會粘,肉就會硬,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血栓、中風、血溢、腫瘤、臟器壞死等。
所以,我們要堅持減少飯量,吃飯吃到興奮之時嘎然停止。吃飯有這么幾個階段,比如能吃兩碗飯,吃到一碗的時候興趣就來了,想再吃它一碗,就這個時候停。這時所有的細胞都動員起來了,都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把吃進去的食物很快地就變成了能量。半個小時以後人不但不餓,反而感覺到挺飽,很舒服,因為食物已經不但完成了消化,而且完成了氣化,作為一種能量通達到人體的四肢百駭。如果吃了一碗還能吃兩碗,當第三碗吃進去的時候,人就找不到感覺了,為什麼呢?胃已經撐滿了,不動了,不動食物就變成了酸性物質,人就想躺一會,躺也躺不住,躺也酸,又爬起來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頭懵、渾身脹,處於一種不舒服的狀態。
所以,《黃帝內經》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吃得少補氣。

飯後不渴為味淡
味道為什麼要淡?我們買回來的鮮魚、鮮肉,如果給它撒點鹽,過不了多久就會出很多水,這叫脫水。拌冷盤、拌西紅柿的時候,如果早半個小時放糖和鹽,一會兒就會脫水,因為糖和鹽這些東西都味厚。人的細胞也是如此。
為什麼要淡?因為吃到肚子里的東西,它的鹹度、鮮度和甜度正好滿足人的細胞需要的時候,人吃完了飯不渴。當感覺到渴的時候,味就重了。為什麼呢?因為食物進去以後已經出現了細胞脫水。相反,吃飯吃得很淡,吃完以後不需要喝水,這說明味道掌握對了,這和現代醫學恰恰出現了一種巧合。現代醫學規定每天吃鹽不能超過6克,要拿勺量,超過量就錯了,因為現代病很多是吃鹽吃多了。實際上,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它說明白了。

10、什麼是膳食平衡養生法?

根據現代平衡,使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及營養的攝入和熱知量的排出,都要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的水平,太多或不足都會損害健康。飲食過飽,損傷腸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甚至胃漲等;飲食過多,營養不良,可引起機體功能減退,體力下降;飲道食偏嗜,營養素攝入不平衡,可致某些營養素缺乏症及肥胖症。平衡養生法,要求膳食平衡,即膳食中應包括有人體需要的所有的營養素,而且各種營養素的數量和搭配適當,與機體的需要基本保持平衡。

也就是說,首先要食物多樣化,沒有內多樣化就談不上平衡;其次要求營養素的種類全,如品種單一,無法平衡;最後是營養素之間的比例,要與人體組織的需要相統一,不協調也就不平衡。只有堅持平衡膳食,才能維持人體健康,才是科學的膳食。平衡養生法,要求人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如果違背自然界的四時變化規律而使人體失去這些平衡,人體就會患病容。

與膳食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