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篇

養生篇

發布時間:2020-04-27 21:01:25

1、蘇東坡是我國宋代大文豪,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曾被杭州人稱為「 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後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築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為 《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

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泛泛隨鳴鷗。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

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遊,在碧波輕盪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於 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 有一句話這么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慾望,「 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麼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後,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後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於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葯論述 《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 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 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盪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葯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葯方,蘇東坡說:「 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葯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葯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葯: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於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葯:早寢以當富


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鍾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葯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 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鍾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鍾,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葯:安步以當車

勸人多步行。說明處於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葯:晚食以當肉

提醒人飢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後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飢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飢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也就是說,飢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 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2、養生篇內容是什麼?

【原文】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鍾值。人生居世,觸途牽縶: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願汝曹專精於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葯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葯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術、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葯,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脫。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葯所誤者甚多。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譯文】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自己把握。人生在世,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有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後,又增加養育妻兒的拖累,人們要解決衣食問題,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於山林,超脫塵世之外,千萬人中也遇不到一個。加上煉制丹葯要耗費巨資,更不是窮人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鳳毛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有心想事成的道理?再認真考查佛教,即使能成仙,最後也不免一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願你們把心思全花在此事上。如果善於保養精神,調理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滋補葯物,能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無可批評了。服用補葯要得法,不要耽誤正事。庾肩吾常服用槐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須發還是烏黑的。鄴城有些官員專門服用杏仁、構杞、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受益不小,不能一一舉例。我曾患有牙疼病,牙齒松動,吃冷熱的東西都疼痛難忍。看了《抱朴子》里固齒的方法,說早上叩齒三百次就有效果,我實行了幾天,牙就好了,現在還堅持這么做。這一類的小技巧,不耽誤別的事情,也可以學學。如要服用補葯,陶弘景的《太清方》中收錄的葯方很完備,但是必須精挑細選,不能草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學別人服用松脂,由於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致死。這種被葯物所害的人也很多。

養生的人首先應考慮避免災禍,保住身家性命。有了性命,然後才談得上保養,否則就是空談。單豹重視養生,卻因外部禍患而喪生;張毅重視防備外來禍患,卻死於身體疾病。這些都是前代賢人引為教訓的。嵇康寫了《養生》的論著,卻由於恃才傲物而被處死;石崇希望通過服葯來增添壽命,卻因貪戀錢財而遭殺害。這都是前代人糊塗的地方。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危險的道路,捲入禍患的事情,放縱慾望而傷身,進獻讒言而致死,這些事君子都不應該做。若因忠孝之舉而被害;因施行仁義而獲罪,捨身以保全家庭,或為國捐軀,這些情況下君子是不吝惜生命的。自從戰亂開始,我看到一些名臣和賢士,面臨危難,苟且偷生,最終求生不得,徒然遭受屈辱,真叫人憤懣。侯景之亂中,王公將相多數被殺,王妃姬妾也很少有人活命。只有吳郡太守張嵊,領兵平亂,沒有取勝,被敵人殺害的時候,面不改色,正氣凜然;鄱陽王的世子簫嗣之妻謝夫人,也是謝遵的女兒,她登上屋頂怒斥叛兵,被箭射死。為什麼那些王公將相保住氣節如此困難,而那些婢女姬妾從容赴死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呀!

【點評】《養生篇》中,作者闡述了對於養生保健的態度。他認為人的壽命是上天註定的,養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天賦的壽命,而不致夭折。為此,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禍患加身,二要從起居、飲食、葯物等方面入手,長期堅持好的健身方法。對於生命,他認為應採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態度,贊揚捨生取義的無畏精神。

3、關於養生的詞彙

養生相關的詞語
朝 夕 吟
一日復一夕, 一夕復一朝。 顏色改平常, 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 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 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 魂氣隨風飄。 終身履薄冰, 誰知我心焦? 〔晉〕阮籍:《一日復一夕》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為於未有,治於未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第64章 養壽為先,卻病為急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9《延年卻病箋上》 養生者保護為先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欲得其生,須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輕生。 〔明〕張君寶:《張三豐先生全集•訓體文類•養生篇》 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損而不防
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

4、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5、養生篇:怎樣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該句意思為春夏保養人體生長之陽氣,秋冬保養人體秋冬收藏之陰氣。

自然界的陽氣和陰氣分別是指春夏的生長之氣和秋冬的收藏之氣,具體說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陽氣上升,天地間孕育的是生發之氣,因此當生的不要殺,當給的不要奪,當賞的不要罰,這樣才能適應春生之氣。春季養陽就是要使身體和精神充滿生氣,不要遏制它。

夏天陽氣旺盛,陰氣伏於地,天地之氣相交,孕育的是「長氣」。因此夏季養陽的要點是不要厭惡白天日長,要注重調養意志,不要輕易發怒或傷心,使自己神氣充實。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伏於地下的陰氣開始上升,秋風清涼有勁,孕育著收斂清肅的「收氣」。所以秋季養陰也要順應秋天的收斂之氣,重在安逸寧靜,以緩和秋涼肅殺之氣的刑罰。

冬三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出閉藏的景象。因此冬季養陰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氣內藏、避寒就溫,以適應自然界的「閉藏」之氣,總之:四時養生的要訣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

該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5)養生篇擴展資料:

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鏈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_網路

6、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7、黃帝外經的命根養生篇

伯高太師復問岐伯曰:「養生之道百,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並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賜人以度長生之命,地賜人以長生之根。天地賜人以命根者,父母予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則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於精之中,魂屬陽,魄屬陰;魂超生,魄超死。問夫魂魄者,神也。凡人皆有神,內存則生,外游則死。魂最善游,由於心之不寂也。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於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存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答之所以不靜也;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精欲動奈何?
岐伯曰:「水回火原相須也,無火則水不安,無水則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動者,由於腎水之涸也,補先天之腎水以制心,則精不動而心易寂矣。」答
陳遠公《外經微言》曰:「精出於水,亦出於水中之火也。精動由於火動,火不動精安能搖乎?可見精動由於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安心為利精之法也。」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的正確解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

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莊子主張的是「至知/無知」,既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順道知識越多越好,悖道知識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鑒別所得知識是否合道,並剔除悖道知識的過程。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睏了。

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出自《莊子·養生主》

(8)養生篇擴展資料:

已而為知者。為知:自以為有知。

為知不能理解成學習知識,這與莊子上下文不連貫,莊子中從沒提過有某某人追求無限的知識的事情。

逍遙游齊物論一直在討論小知、大知的問題。為知理解為「自以為有知」就可以前後呼應,互相印證。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

自以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卻以為自己懂得,掌握了錯誤的知識誤卻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知識,並用來指導生活,就會產生危害。

從前都是母乳喂養的,人健康長大了。

後來有了奶粉,奶粉喂養和母乳喂養效果一樣嗎?未研究之前這是個未知問題,但是人們並沒有想過,想當然的認為是一樣的,於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養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更健康。這就是以不知為知,以小知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遙游)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於人的知識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驗證知識的能力有限,立場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錯誤的知識、錯誤推理過程、不同的立場,推導出和他人不同的結論(物論不齊,承齊物論)。

人常常有過高的自信心或者虛榮心,認為自己推理的結論是對的,別人的是錯的。

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叫做智。

人常常為了爭論對錯而爭斗,僅僅是為爭論誰更聰明而爭斗,是為虛榮心而爭斗。(知也者爭之器也。啟人間世)。

碰到每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都要去爭論一下誰更聰明,人的一生都會在爭斗中度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聖人追求知識不追求虛榮。聖人會反思自己並且請教他人。

9、老子的道德經里哪一章是養生篇

老子的《道德經》里沒有關於養生的,只是記敘了他的對人生的思考。《莊子》里倒是有養生篇,《庖丁解牛》就是。

與養生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