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病人能拔罐
拔罐的適應范圍較廣,先說禁忌症: 1凝血機制不好,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療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膚嚴重過敏後皮膚患有疥瘡等傳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惡性皮膚腫瘤患者或局部破損潰爛、外傷骨折、靜脈曲張、體表大血管處、皮膚喪失彈性者,局部皮膚不宜拔罐。 4妊娠期婦女慎拔或不使用拔罐。 5肺結核活動期,婦女經期不宜拔罐。 6中度心臟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嚴重水腫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後二陰部位不宜拔罐。 8中毒神經質、全身抽搐痙攣、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勞者,慎用拔罐。 除以上禁忌症外,很多症狀都可用拔罐。 拔罐法對於瘡癰也有很好的療效 1拔罐形成的負壓作用於膿腔,可是膿液充分引流,減少全身中毒性反應,促進創口癒合。 2避免在治療深部膿腫和復雜多膿腫時大創口引流,減少病人痛苦,縮短引流創口癒合時間。 3促使膿栓脫落。 4拔罐的溫熱效益改善局部創面的血液循環,促進了復雜創面和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的迅速癒合。 拔罐療法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效果,無論是內科的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痛還是外科的慢性軟組織損傷都可以用拔罐止痛,有的甚至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刺絡拔罐還對一些淤證和一些頑固性的痛證有明顯的止痛作用。 另外,用本法治療效果理想的病症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齊、中暑、肺水腫、急性胃腸炎、胃痛、小兒消化不良、高血壓、中風後遺症、糖尿病、頭痛、肋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腰背痛、痛經、月經不調、乳腺炎、術後腸粘連、徐麻疹、帶狀皰疹、產後缺乳、牙痛、扁桃體炎、面癱、毒蛇咬傷、瘡瘍初起、近視等。
2、什麼人不能拔罐
您好!
拔罐是中醫外調方法之一,有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宣通氣血;消腫止痛;祛濕逐寒,通利關節;預防保健作用。
做拔罐療法時有一些禁忌:
1、有出血傾向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過敏性紫癜禁用拔罐療法;
2、軟組織開放性損傷局部,皮膚病處、骨折部位、心尖部位、煩躁不安者禁拔;
3、女性月經期腹部、腰部慎拔,妊娠期禁拔;
4、過飢者慎拔。靜脈曲張、太陽穴處慎拔、兒童輕拔;
5、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慎拔;
6、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禁拔;
7、眼、耳、乳頭、前後陰、心臟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的部位、毛發過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3、腰部走罐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拔罐能驅寒
撥火罐的好處很多,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1、 平衡陰陽。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發熱是陽氣盛實的表現,而寒戰惡寒是陰氣盛實的症狀,在大椎進行拔罐能夠治療發熱的疾病,而在關元進行則能治療寒性的疾病。
2、 調和臟腑。拔罐療法通過結經絡、穴位局部產生負壓吸引作用使體表穴位產生充血、瘀血等變化,穴位通過以通過經絡與內在的臟腑相連,從而治療各種臟腑疾病。
3、 疏通經絡。拔罐療法通過其溫熱機械刺激及負壓吸引作用,刺激體表的穴位及經筋皮部,而穴位及經筋皮部是與經絡密切相連的。所以,拔罐能夠疏通經絡,使營衛調和,祛除經絡中的各種致病的邪氣,氣血暢通,筋脈關節得以濡養、通得,從而治療各種疾病。
4、 協助診斷。通過觀察所有拔罐後體表的變化可以推斷疾病的性質、部位及與內臟的關系。
5、 祛除病邪。拔罐療法因為以負壓吸拔體表的穴位,不公能夠開腠理、散風寒,而且還能調整臟腑經絡的作用,鼓舞人體的正氣,也有助於體內致邪氣的排出。
6、 雙向調節。在臨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變的情況下,拔罐療法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4、走罐!怎麼弄??!
如何走罐
1.術前准備
(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膚,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皮膚。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2.辨證施術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皮膚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皮膚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膚,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復移動數次。
(3)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4)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鍾。
(6)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7)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須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周後可繼續施行走罐術。
(9)注意事項。走罐術一般以背部肌肉豐厚部位為宜。胸部(僅限任脈經)走罐時,以「輕吸緩走」法度為主,火罐應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撳按,以免損傷胸脅軟骨。腹部(任脈經及兩側)走罐時,同樣以平推略帶上提為法,防止損傷內臟。腰背部走罐,亦應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積、長時間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復「拔罐與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和意外發生。對凝血機制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膚有潰瘍、炎症等病灶者,孕婦等,均禁忌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應用
走罐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效果明顯。
1.軀體病症:如脊柱骨關節、軟組織勞損、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為腧」根據局部病損部位,結合臨近取穴後,施行走罐術。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夾脊穴;②足太陽經:志室←→秩邊;③環跳←→承扶←→殷門←→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證:如感冒初起,背凜畏寒,頭項強痛。背部取足太陽經: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關←→育門(分段)走罐。
3.臟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氣喘,哮喘的康復。取任脈、足太陽經:①璇璣←→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氣海俞,走罐。
(2)脾胃腸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脈經、足陽明經、足太陽經,①巨闕穴←→下脘;②梁門←→天樞;③膈俞←→三焦俞;④相應節段夾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療效
以走罐術防治軀體疼痛症狀疾病、急性腰扭傷12例,慢性腰肌勞損26例,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治療9例,均能緩解疼痛,改善體征。外感表證,感冒9例,均解除症狀獲效。臟腑病證、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緩解期康復治療各8例,腸道易激綜合征康復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狀減輕,日漸康復。
本文來自:大眾醫葯網
http://www.51qe.cn/zy/2009/110748.html
5、腿疼無力,有輕度浮腫拔罐可以嗎
你好,腿痛的原因很多,比如局部軟組織損傷或者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的坐骨神經等原因,都可以導致腿痛的。
指導意見:
這個情況,是可以進行拔罐治療的,但是不要每天都拔,一般可以間隔一天拔一次。另外還可以進行中醫針灸、穴位注射等治療。
6、走罐有什麼好處
走罐是解決身體中暑很好的辦法,走罐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血液循環,可以清除掉身體內部的毒素。這對身體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尤其是對於中暑的人群來說,走罐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雖然主觀對身體有很好的好處,但是他的次數也不能過於頻繁,一個星期最多做一次就差不多了,如果沒有身體異樣的話最好不要隨便去走罐。
走罐之後最好不要受涼,不然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傷害。走罐療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變部位塗以適量潤滑劑,借熱力排去其中空氣,產生負壓,使之吸著於皮膚,然後,用手推動杯罐在病變部位來回滑動,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在罐口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循著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順、逆時針走向推動,至走罐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或出現瘀血斑時,才將罐起下。從而使皮膚產生潮紅或鬱血現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走罐療法也是有些禁忌的。
1,皮膚有過敏、潰湯、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體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走罐法療效確實好,尤其對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療法無法代替的功能。但由於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加之病人接受治療時又有一些不適感,因此,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合作往往會成為能否取得療效的關鍵。
7、怎麼走罐
如何走罐
1.術前准備
(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膚,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皮膚。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2.辨證施術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皮膚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皮膚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膚,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復移動數次。
(3)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4)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鍾。
(6)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7)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須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周後可繼續施行走罐術。
(9)注意事項。走罐術一般以背部肌肉豐厚部位為宜。胸部(僅限任脈經)走罐時,以「輕吸緩走」法度為主,火罐應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撳按,以免損傷胸脅軟骨。腹部(任脈經及兩側)走罐時,同樣以平推略帶上提為法,防止損傷內臟。腰背部走罐,亦應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積、長時間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復「拔罐與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和意外發生。對凝血機制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膚有潰瘍、炎症等病灶者,孕婦等,均禁忌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應用
走罐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效果明顯。
1.軀體病症:如脊柱骨關節、軟組織勞損、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為腧」根據局部病損部位,結合臨近取穴後,施行走罐術。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夾脊穴;②足太陽經:志室←→秩邊;③環跳←→承扶←→殷門←→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證:如感冒初起,背凜畏寒,頭項強痛。背部取足太陽經: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關←→育門(分段)走罐。
3.臟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氣喘,哮喘的康復。取任脈、足太陽經:①璇璣←→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氣海俞,走罐。
(2)脾胃腸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脈經、足陽明經、足太陽經,①巨闕穴←→下脘;②梁門←→天樞;③膈俞←→三焦俞;④相應節段夾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療效
以走罐術防治軀體疼痛症狀疾病、急性腰扭傷12例,慢性腰肌勞損26例,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治療9例,均能緩解疼痛,改善體征。外感表證,感冒9例,均解除症狀獲效。臟腑病證、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緩解期康復治療各8例,腸道易激綜合征康復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狀減輕,日漸康復。
參考資料: 本文來自:大眾醫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