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軟組織如果變成化石

軟組織如果變成化石

發布時間:2021-06-29 06:26:43

1、我們會變成化石嗎?

史前人類化石

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了遠古不同時期人類的直接證據,從幾萬年前至幾億年前的人類腳印到人體的骨骼化石。以下列出部分已證實的發現。

2.5億至5.4億年的人類腳印

三葉蟲是2.5億至5.4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美國科學家麥斯特(William J. Meister)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 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3.5英寸,嵌在岩層中,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經猶他(Utah )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 A. 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

2.7億年的人類腳印

1817年,考古學家Henry R. Schoolcraft和Thomas H. Benton美國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塊石灰岩石板上,發現了兩個人類的腳印,長約10.5英寸,腳趾較分散,腳掌平展,與長期習慣於不穿鞋走路的腳印相近。腳步強健有力,腳印自然,各種跡象均表明:其壓痕是在岩石很軟時踩上去的。據鑒定,這塊石灰岩石板有2.7億年的歷史。

2.35億年的人類腳印

在中國雲南富源縣三疊紀岩石面上發現有4個人的腳印。據考證,這些岩石已有2.35億年的歷史。

白堊紀(6500萬年前)的人類腳印和手指化石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Glen Rose的瑞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發現有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的腳印,考古學家們吃驚地在恐龍腳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時發現有12具人的腳印化石,甚至有一個人的腳印迭蓋在一個三指恐龍腳印上。把化石從中間切開,發現腳印下的截面有壓縮的痕跡,這是仿製品無法做到的,顯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層還發現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鐵錘,有一截手柄還緊緊留在鐵錘的頭上。這個鐵錘的頭部含有96.6%鐵,0.74%硫和2.6%氯。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合金。現在都不可能造出這種氯和鐵化合的金屬來。一截殘留的手柄已經變成煤。要想在短時間內變成煤,整個地層要有相當的壓力,還要產生一定的熱量才行。如果錘子是掉在石縫中的,由於壓力和溫度不夠,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過程。這說明岩層在變硬、固化的時候,錘子就在那兒了。發現人造工具的岩層和恐龍足跡所在岩層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層都沒有恐龍足印和人造工具。這說明人類和恐龍的確曾生活在同一時代。

400萬年前的人類上臂肱骨化石

1965年,考古學家Bryan Patterson和W. W. Howells在肯亞的Kanapoi發現一件經鑒定為400萬年前的人類上臂肱骨化石。加州大學的Henry M. McHenry和Robert S. Corruccini教授稱,此肱骨和現代人的肱骨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200萬年前的人類大腿骨化石

1972年在肯亞的Turkana湖發現的大腿骨化石幾乎和現代人類形態十分相似,其年代是在200萬年前。

340萬年至380萬年的人類腳印

1976年,著名考古學家瑪麗.D.利基(Mary. D. Leakey)領導的研究小組在非洲坦尚尼亞北部、東非大裂谷東線,一個叫利特里(Laetoli)的地方發現了一組和現代人特徵十分類似的腳印,這些腳印印在火山灰沉積岩上,據放射性測定,那火山灰沉積岩有340-380萬年的歷史[7]。腳印共兩串,平行緊挨著分布,延伸了約27米。從這些足跡可以明顯地看出,其軟組織解剖特徵明顯不同於猿類。重力從腳後跟傳導,通過腳的足弓外側、拇指球,最後傳導到大腳拇指,大腳拇指是向前伸直的,而猩猩及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直立行走時,重力從腳後跟傳導,但通過腳的外側傳導到腳中指,且大腳拇指向側面伸出。

100萬年前的人類骨骼

1913年德國科學家Hans Reck在坦尚尼亞Olvai峽谷發現一具完整的現代人類骨骼,它處在約100萬年前的地層中。

30萬年前的人類骨盆化石、股骨

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在該國北部布爾戈斯省阿塔普埃卡山區,發現了30萬年前的史前人類骨盆化石、股骨及一些石制工具。

2.6萬年前的135個人類骨骼

1998年5月美國權威雜志《Science》報道,在澳大利亞New South Wales的Mungo湖、Willandra湖附近發掘出2.6萬年前的135個人類骨骼、壁爐等史前古器物。在Mungo三號坑出土了一具完整的3萬年前的男子骨架化石,塗抹著赭石染料,手臂疊放在胸前,是按照葬禮儀式埋葬的。

2、動物軟組織能成為化石嗎?

能成為化石,我收藏了好多動物軟組織化石,尤其恐龍帶皮趾骨化石肉眼都能清晰的看到,不用專家鑒定,能看一眼就肯定說是帶皮骨頭化石。

3、軟組織能形成化石嗎?

曾經無數次的聽到人們發現眼球化石,到後來確認後基本都是瑪瑙,你撿到的估計也是這樣的東東。脂肪、軟組織無法形成化石,是常識。 我個人有三葉蟲復眼的化石,脊椎動物的眼睛化石是不會有的。

4、化石是怎麼由骨頭變成石頭的

簡單地說,化石是動、植物死亡後被埋藏於地下,經過地質作用所變成
的石頭.但這一些石頭保留了動、植物的形狀特徵,古生物學家們便是根據
這些特徵,確定出它們是何種動植物.若是動物,則還要運用解剖學的原理,
勾畫出它們的骨骼,補充上它們的肌肉和皮膚,便畫出了它們的體形圖或雕
塑成模型了.
在地球歷史中存在過的生物之所以能夠保存成為化石,要有生物本身和
地質環境雙方面的條件.首先生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如無脊椎動物
中各種貝殼、脊椎動物的骨骼等,它們是由無機物組成的硬體,與皮肉、內
臟等軟組織相比,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爛而消失,因此成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
而那些軟組織易遭氧化和腐爛,成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這就是為什麼
大多數化石都是骨骼和貝殼的原因.第二個條件是生物死後要有它們被迅速
埋葬起來的地質環境.如海洋和湖泊中,泥沙沉積迅速的地方,生物保存為
化石的機會就多,否則即使生物有硬體,如果死後長期暴露在地表或泡於水
中不被泥沙所掩埋,也會被風化作用破壞或其它動物吞食,不能形成化石.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無機物的形態類似生物形狀(如海底錳結核、
樹枝狀痕跡等),但它們並不是化石,因為它們不是生物;而現代才被泥沙
埋藏的生物遺體,如動物,即便皮肉爛掉,僅有白色的骨頭,也不能稱為化
石,必須經過沉積物形成岩石的過程,使骨頭也變得堅硬如石,這才能叫化
石,而這一過程至少需要25000 年的時間.
從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種種條件,各時代的古生物只能有一小部
分由於條件適宜而成為化石,再考慮到成為化石期間遭受的種種破壞作用及
現在還沒有發現到的化石,已收集到的化石僅占當時古生物數量的很少一部
分,它們對古生物的記錄必須是很不連貫、很不完整的,致使有些生物絕滅
之謎直到現在我們還是不清楚的.
化石有不同類型,這是由於埋藏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
實體化石 遺體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來,在特殊的環境中避免了氧化
和腐爛,如西伯利亞凍土層的猛獁象、波蘭斯大盧尼瀝青湖裡的披毛犀、我
國撫順煤田中包含完整昆蟲的琥珀等.但這類實體化石並不多見,絕大多數
生物僅能保存硬體部分,而這一部分也要經過石化才能形成化石,石化作用
有:
礦物質充填,無脊椎動物硬體結構中多少都留有空隙,當硬體掩埋日久,
空隙往往被地下水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碳酸鈣)填充,變成緻密堅實的實體
化石;脊椎動物骨骼,其髓質消失留下的中空部分同樣易受礦物質填充而增
加了重量,這也是中葯店收購龍骨時,鑒別是龍骨還是骨頭的一種方法.
交替作用,在石化過程中原來硬體的物質成分被地下水溶解帶走,而水
中的礦物質沉澱在被溶解的孔洞中.若是沉澱與溶解速度相等,就能保存原
__來硬體的微細結構.如硅化石,大家都能在硅化石上看到年輪和細胞的輪廓.
升溜作用,生物被埋藏後,體內不穩定的成份經分解,揮發消失了,僅
留下了穩定的成份,形成薄膜保存下來.如樹葉,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
經過升溜作用,氫、氧全都跑了,僅剩下碳,形成了碳質薄膜.
模鑄化石 生物遺體在圍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復鑄物.生物往往遭受破
壞,但這種印跡卻反映出了該生物體的主要特徵,最常見的是植物葉子的印
痕.有時帶硬殼的動物死後殼體張開,泥沙充填進去,在固結成岩後地下水
又把殼體溶解,在圍岩與殼外表面的接觸面上留下外模,在泥沙與殼內表面
的接觸面上留下了內模;如果殼體張開不大,基本保持原狀,那麼充填進的
泥沙成岩後就稱為內核,若是動物死後殼體不張開,當貝殼溶解後就留下一
個與殼同形等大的空洞,此空洞如再經充填,所形成的核則稱為外核.
遺跡化石 是生物活動時留下的痕跡和遺物.遺跡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
跡,從足跡的大小、深淺及排列情況,可以推測該動物身體的輕重,行走時
是慢步、疾馳還是跳躍,足跡是爪型還是蹄型,由此可以推知該動物是食肉
型還是食植物型.例如:發現地上有兩排足跡化石,一排小有蹄,一排大有
爪,行距由遠而近,步幅由小變大,經過一段混亂後腳印又出現了,但只有
一排大而有爪的足跡.這串系列腳印所表現出的含意,是大家都會看明白的.
屬於遺物方面的化石,是指動物的蛋化石和便化石.我國河南省西峽縣
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稱得上是世界奇跡.成窩迭壘的恐龍蛋分布在20 平方公里
范圍內,顏色不同,大小不等,形狀也不一樣,對研究恐龍當時的生活形態
有著重要的意義.糞便化石中魚類化石比較常見,可以根據形狀、大小來分
析,如螺旋狀的糞便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腸道的魚類排泄的.
化學化石 有些生物的遺體雖然不能保存下來,但有機體分解後形成的
各種有機質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地層中.它所具有的化學分子結
構足以證明過去生物存在過.國外的專家們曾對三億年前的魚類、1 億多年
前的恐龍化石做過化學分析,得到了7 種氨基酸.我國在1994 年從河南省西
峽縣恐龍蛋化石群中,在一個軟蛋化石中也提取出了動物的RNA 和DNA(核
糖核酸及脫氧核糖核酸),因此通過對化學化石研究,對探明地球上生命起
源和闡明生物的發展史有著重要的作用.

5、動物軟組織化石

今天,我們無法通過實驗去人工製造出嚴格意義上的化石,但我們可以通過模擬的方式或對地層的研究去揭示化石形成的過程。那種專門以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的埋藏、石化等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地質地史學分支中稱為埋藏學。

埋藏學告訴我們,因種種原因在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進程中,只有極少一部分因與地質環境相適應而保留下來形成了化石,絕大多數已經無法知道它們的存在。形成化石大致上有如下幾個必要條件:

1.生物的身體 生物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包括諸如骨骼、牙齒、外殼、干莖、葉脈、孢子及花粉等。當然也有極例外的情況,如某個水母的印痕。

2.迅速地埋藏
生物死亡後甚至是活著的時候因特殊的原因它們被迅速地埋藏,這樣一來,由於較好地避免了分解者、機械的和化學的作用或破壞,使之較好地得以保存下來。

3.漫長的歲月
石化作用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有:原地埋藏且地殼活動相對穩定,這種情況下的化石一般會比較豐富,化石形體也比較完整,如著名的北美瀝青坑化石群;異地埋藏,生物死亡後經歷了因多種原因從甲地到乙地的搬運,這類化石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石化過程詳解......

生物因物種的不同、形成條件的不同及保存過程的不同使得化石有很多種類型,但從總的方面看無非是以下四種:

1.實體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本身部分或全部被保存下來的化石。

按保存方式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樹脂保存,這主要是琥珀一類的化石,被保存的對象主要是古節肢動物;二是坑沼保存,如陷入泥炭沼和瀝青坑的動物,被保存的對象主要是古陸生脊椎動物;三是冰凍保存,這類化石相對比較年輕,如西伯利亞凍土中的一些第四紀大型古脊椎動物;四是石化作用(詳見"化石的形成"說明);

按化石質地則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未變實體化石",這類化石軟體部分得到很好或較好的保存,如猛獁、一些琥珀、一些木乃伊化的化石。這類化石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二是"微變硬化石",這類化石軟組織已經喪失,但留下了一些稍變性的硬組織部分(牙、甲殼、外骨骼等),另外生物體內原礦物質成分得以保留,雖經較弱的石化,但一些生物結構仍保存得比較完好。這類化石多是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貝類等。三是"石化化石"(詳細參見石化作用)

2.模鑄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在底質、圍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復鑄物。細分起來又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印痕化石,二是印模化石,三是鑄型化石,四是復型化石,究竟屬於哪一種主要看化石與其圍岩的關系。

3.遺跡化石
遺跡化石是指因古生物活動在底質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如動物的足跡、抓痕、爬痕、挖掘的洞穴,也包括諸如卵、動物的糞便、胃石等化石。從更為廣泛的角度看,這類化石還應當包括古人類活動的勞動工具和文化遺物等。

4.化學化石
這是指古生物體雖沒保存下來,但那些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經分解後形成各種有機物(氨基酸、脂肪酸等)卻被保留在岩層中,從而可根據這個判斷某古生物的存在。

其次,根據化石的尺寸可將化石分為大化石、微體化石和超微化石。一般情況下人們將那些不需要利用顯微鏡即能進行研究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這也是人們知道得最多的一類。微體化石則是指那些需要顯微鏡才能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化石,這類化石一般人知道得並不多,如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硅藻,當然也包括一些史前生物身體構造中某一微小的部分,如牙形石、細小魚鱗等,還有植物的孢子、花粉也屬於這一類。需要說明的是,在有些學者那裡可能把另一些學者看成是大化石的也當做是微體化石,這個並沒有嚴格的原則上的限制,如苔蘚蟲、層孔蟲、軟舌螺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設備的日益先進,現代生產要求人們去觀察更加微小的生物體化石,這在地質調查和勘探中的應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人們將那些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和研究的極微小化石稱為超微化石,這類化石的尺寸通常在30到10微米以下,如顆石、盤星石、微錐等。對於上述化石我們將在後面的部分再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亞化石和假化石

有時,我們從媒體那兒聽到在某地發現了六千年以前的人類化石這類的報導,業內專家也如此稱呼。但只要細致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化石並未完全石化甚至是根本就沒有石化,因此從古生物學化石的標准來看,這類東西應當不能算做是化石,人們為了將它們與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化石區分開來,將它們稱為亞化石、假化石、可疑化石等。

1.亞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骨骼中的有機質因年代久遠均已散失或揮發但卻沒有石化摹盎薄R話愕廝擔腔竊詰謁募腿率酪院蟛判緯傻摹?br> 2.假化石
顧名思義,這類所謂化石根本就不是什麼化石,一般是因人們的錯覺誤成的,如一些礦物在某種非常特殊的環境中形成奇特形狀的結晶,或者一些岩石極巧合的紋理,或者由於侵蝕作用形成的"酷似"形等。假化石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經研究後根本不具有任何生命體的痕跡,完全是自然界的無機物。(右上為亞化石,右下為假化石)

3.可疑化石
對於那些經研究仍無法確定其真假的"形似"物人們暫時將它們歸成一類,稱之為可疑化石,這類東西將隨著人們認識的拓寬和研究的深入最終得到確認,或是真化石,或是假化石。

點擊請看活化石和孑遺

化石的研究涉及到兩大類不同的學科,即地質學和生物學。在地質學中,化石的研究是歷史地質學、古生物學、古地理學(歷史構造學、斷代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環境,還能對地層層序進行時間上的定位;在生物學中,古生物學是類群生物學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的化石研究是其唯一的對象,通過研究(包括傳統的古生物化石分類描述和現代的電鏡超微化石研究),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分類系統榷加凶攀種卮蟮囊庖澹ū菊舅婕暗幕難芯糠矯嬤饕俏粕鎇У模?br>
需要強調的是,在一萬年以前有些就是現生種的化石,對於這一類化石將不納入到隸屬於古生物學的范疇。事實上我們這里所說的一萬年的劃分界限完全是人為的,我們還可以做其它的劃分,比方說五千年,但目前世界上約定俗成的做法是以全新世(約開始於一萬年前)以前的生物才可算史前生物。

1.標准化石
這是指特徵顯著、延續時間較短但分布較廣、且數量多且比較容易發現的化石,人們通常用它們來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重要依據。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組合中,有些對生活環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類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們通常以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來推斷出當時各地的環境條件,而且數據相當准確。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3.帶化石 這是指在地層學中可以用來作為劃分最小地層單位的生物帶的依據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進化極緩慢的生物在時間跨度上比較大,其化石延續時間很長,人們將這類化石稱為持久化石。

5.化石鍾(古生物鍾)
我國學者馬廷英在研究現代珊瑚時於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氣候季節變化的生長線,三十年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研究古珊瑚時計算出當時一年的月數數和每天的小時數。人們將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轉速度和自轉速度的化石稱為古生物鍾或化石鍾。

生物的分類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一些還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在現代生物分類系統上,本站採用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陳世驤先生的六界分類系統,而在化石分類方面,由於資料來源原因,本站採用的是五界分類系統,即將其分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按國際上一般的分類標准,界下依次分門、綱、目、科、屬、種等。科學家為研究的方便,在以上這些基本劃分之中還加入了一些輔助單位,本站約定,按現代生物學這些分類單位稱"總"的(如總科、總目)在古生物學中稱"超",如超門、超綱、超目、超科等,另外還有"亞"的分類單位則古今相同。

又因從化石來看我們不能判斷是否存在生殖隔離,因此分類著重以下特徵:

1.共同的形態特徵;

2.構成一定的居群;

3.居群有一定地理范圍的分布。

在沒有更進一步的細節可供說明或解釋,根據以上三種特徵判明的化石種,可視為古生物的自然分類單元,並具有相對可靠的客觀性。

在分類中還有一種被稱為"形態種"的,它和自然單元存在著區別,具體地說就是某些化石種僅根據生物體的某些部分的形態來確定,或經詳細研究發現在同一種名下記述了分屬於不同分類單位的部分生物體,或同一分類單位具有幾種形態但被分別給予了獨立的種名。補充說明一下,在"屬"中也有相似的情況。

化石分類與現代生物學分類不同的地方還有,在現代生物學分類中,最低的分類單位僅為地理亞種,而化石分類(或古生物學分類)中還有年代亞種,這是指同一種內,在不同時代分布上其形態特徵不同的種,在此基礎上由年代亞種進一步發展可產生年代種。

6、生物死亡後都能變成化石嗎?

當然不是,死後火化的人就不能形成化石,一罐子骨灰就算變成了石頭,也難以看出骨灰原來能夠構成骨架。地球歷史上生活過的物種千千萬,能夠形成化石的也寥寥無幾。

生物化石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掩埋,與大氣和水體隔離。生物的骨骼是充滿空隙的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構成的,有機物成分會因為微生物活動而逐漸消失,所以軟體動物或者生物軟組織的化石很少,大多是印跡化石或者由於微生物分解造成周邊元素含量上的差別。

而骨骼中有機物成分被微生物消耗後,依然能夠存在一些無機物骨架,但只有被掩埋在地下,生物骨骼中的物質才能和地殼中物質置換,經過復雜的理化過程形成石質的化石,化石的這種形成過程使得生物死後萬不存一,形成幾率只有1/10萬左右(估計,可能比這個幾率還低)。地球歷史上生存過的物種種類可能有數千萬種,數量更是龐大無比,但是至今人類發現的生物化石數量卻遠遠達不到那個數字,一是因為化石形成的艱難,另一小部分原因是由於化石多處於地下。

化石的形成過程決定了化石的數量要遠遠少於曾經存在過的生物數量,人類發掘出的化石數量和種類的不足也造成了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謎,例如生命大爆發現象,而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的物種類型和一些現代生物也有較大的區別,難以分析它們和之前以及之後生物的聯系,長頸鹿的脖子如何進化也難以理解。

至今也沒有獲得像人類演化史那樣豐富的化石證據,只能解釋為在性選擇等生存競爭因素影響下產生,所以目前對地球生命整個進化史的研究只是大體的推測,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已經因為化石的難以發現而幾乎無法完整重現,當然那麼多的物種如果要全部找到,編入生命演化樹,數據量也會龐大的驚人。化石形成已經十分艱難了,由於火山爆發、地質變動等因素也會使很多化石消失或者破碎,人類從化石中能夠獲得的信息也比較受限。

總之,化石的形成、在地殼中的保存都是比較偶然的事件,地質環境可以造就化石也可以輕易地毀滅化石,能夠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被人類發現研究的化石數量少之又少。

7、什麼是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下圖是一個長了角的化石,把角折斷還有軟組織流出。

8、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下圖是一個長了角的化石,把角折斷還有軟組織流出。

與軟組織如果變成化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