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顱外軟組織的解剖圖

顱外軟組織的解剖圖

發布時間:2021-06-28 17:55:44

1、生物頭皮是怎麼固定的?

頭皮是覆蓋於顱骨之外的軟組織,在解剖學上可分為幾層:皮層、皮下層、帽狀腱膜層、腱膜下層、腱膜下間隙、骨膜層。
其中骨膜層緊貼顱骨外板,正常時粘附在顱骨上(解剖時可以輕松剖下來)。而腱膜層的組織都是柔韌有張力的,頭皮平鋪在顱骨上時,首先由骨膜層固定基本的位置,腱膜層均勻地拉伸開,使頭皮基本上處於不變的位置,或者說咱們在腱膜層的張力范圍之旦琺測貉爻股詫癱超凱內可以把頭皮「撓來撓去」。
而沒有頭發覆蓋的臉部皮膚腱膜層相對薄弱很多,因此人衰老後會在臉上產生很多皺紋,而頭皮並不會。
雙層生物蛋白膠片,簡單理解就是一種專業的雙面膠貼在"生物頭皮」上,在固定到您自己的頭皮上。

2、人的頭皮分幾層?

頭皮是覆蓋於顱骨之外的軟組織,在解剖學上可分為五層。 

1、皮層:較身體其他部位的厚而緻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傷時出血多,但愈後較快。 

2、皮下層: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構成,與皮膚層和帽狀腱膜層均由短纖維緊密相連,是結合成頭皮的關鍵,並富含血管神經。 

3、帽狀腱膜層:帽狀腱膜層為覆蓋於顱頂上部的大片腱膜結構,前連於額肌,後連於枕肌,且堅韌有張力。 

4、腱膜下層:由纖細而疏鬆的結締組織構成 。  

5、骨膜層:緊貼顱骨外板,可自顱骨表面剝離。

頭皮的作用:頭皮保護體內各種器官組織免遭損傷,防止體內水分和營養物質的流失,通過角質層、毛囊和皮脂腺、汗管吸收外界物質。

而頭皮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過皮脂腺和汗腺完成(皮脂腺和汗腺會分泌油脂和汗液,可滋潤皮膚,同時也可排出體內毒素)。同時,頭皮還具備體溫調節、代謝、免疫功能。

(2)顱外軟組織的解剖圖擴展資料:

四大惡習導致頭皮發油、發臭

1、一天內洗頭頻繁

過度洗頭會導致皮脂分泌過剩。有些人晚上洗完頭後,為了弄順睡亂的頭發,第二天早上會再洗一遍。第二天洗時不要用洗發露洗,可以用清水洗。

2、早早洗掉洗發露

早早洗掉洗發露的人要注意了,頭發上可能還殘留有定型劑等頑固污漬。如果不能把頭發和頭皮上的污漬好好洗掉,會使頭皮發油、發臭。所以在塗洗發露前要先把頭發梳理好,用溫水小心沖刷頭皮,大致清洗一遍後再塗洗發露。另外,像強力發蠟和發膠這種定型劑洗一次可能洗不掉,最好用洗發露再洗一次。當天的污漬就要當天洗掉。

3、濕著頭發睡覺

喜歡自然乾燥、頭發和頭皮還濕著就睡覺的人要注意了。這會導致細菌繁殖,使頭發散發出難聞的臭味。所以洗完頭發後要盡早將頭發弄乾。

4、喜歡吃富油食物

喜歡吃富油食物並且經常吃的人要注意了。這會導致皮脂過量分泌,恐怕就是頭皮發油的元兇之一。因此要注意控制富油食物的攝入量。

3、頭的結構是什麼

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頭部有著腦這一最大的神經中樞。人體的頭部包含著腦以及我們大多數的感覺器官。如:眼,耳,鼻和舌等。頭部還包含著牙,唇及口。我們的口腔通過張開和關閉的運動來攝入食物和說話。喉屬於頭和頸的連接處。頭皮是覆蓋於顱骨之外的軟組織,在解剖學上可分為五層:
皮膚層:較身體其他部位的厚而緻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傷時出血多,但愈後較快。
皮下組織層: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構成,與皮膚層和帽狀腱膜層均由短纖維緊密相連,是結合成頭皮的關鍵,並富含血管神經。
帽狀腱膜層:帽狀腱膜層為覆蓋於顱頂上部的大片腱膜結構,前連於額肌,後連於枕肌,且堅韌有張力。
腱膜下層:由纖細而疏鬆的結締組織構成。
骨膜:緊貼顱骨外板,可自顱骨表面剝離。

頭皮的血管和神經及淋巴
血管:頭皮的血供很豐富。供血來自頸內、外動脈系統。有額動脈、眶上動脈、顳淺動脈、耳後動脈以及枕動脈。與動脈伴行的靜脈,其血液都流回至顱內靜脈竇,僅有枕部和顳部的靜脈血,部分迴流至頸外靜脈。頭皮的靜脈借導血管與板障靜脈、靜脈竇相交通。正常情況下,板障靜脈和導血管內的血流很不活躍,當顱壓增高時,顱內靜脈血可經導血管流向顱外。
神經:除面神經分布於鵝肌、枕肌和周圍肌外,顱頂部頭皮的神經都是感覺神經。額部皮膚主要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的眶上神經和滑車上神經分布。顳部皮膚主要由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布。枕部皮膚由第二頸神經的枕大神經和頸叢的枕小神經分布。
淋巴:顱頂沒有淋巴結,因此頭部淺淋巴管均注入頭頸交界處的淋巴結。各淋巴結最後注入頸淺、頸深淋巴結。
除下額骨頭和舌骨外,其他21塊頭骨都借縫或軟骨結合或骨結合構成一個牢固的整體,稱為顱(cranium)。通常將組成腦顱腔的骨骼稱為顱骨。顱骨可分為顱蓋和顱底兩部分其分界線自枕外隆突沿著雙側上項線、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緣、眶上緣而至鼻根的連線,線以上為顱蓋;線以下為顱底。

4、顱骨標本如何製作保存?

如是新鮮標本,需用10%福爾馬林溶液徹底固定;已經取腦的標本,固定前需用棉花填塞顱腔,以防塌陷變形.2 方法 (1)解離寰枕關節,將顱取下.去掉顱外軟組織及顱內腦組織(注意顱縫處保留1~2厘米軟組織),流水下沖洗干凈.(2)將顱骨浸入1%鹽酸脫鈣一天左右,取出於流水下沖洗3至4小時,或於清水中浸泡1至2天,以降低顱骨中酸的濃度.(3)將脫鈣後的顱骨置於1%的氫氧化鉀中浸泡1~2天,初步透明並中和多餘的鹽酸.(4)取出顱骨,流水下沖洗1~2小時後置入10%的雙氧水中漂白3~4天(最好放在陽光下,以增強漂白效果).然後取出,流水下沖洗1~2小時,甩干水分.(5)將漂白後的標本依次置於60%、70%、80%、90%的甘油中逐級透明,每級5~7天.最後放入純甘油中透明3~4天後留待保存.(6)將透明後的標本移入純甘油中,裝瓶密閉保存.3 操作中的幾點體會 (1)脫鈣用的鹽酸濃度不宜過大,以免將顱縫處軟組織腐蝕掉.也不宜過小,過小會延長脫鈣時間.(2)脫鈣時間不宜過長,應當隨時觸摸顱骨的硬度,當觸摸時有彈性即可停止脫鈣.(3)氫氧化鉀的濃度不

5、顱底骨折鼻樑骨折軟組織多處挫傷第三天才去住院,這樣正常嗎?

正常的,顱底骨折從外表面看是看不出來的,而且裡面骨折情況也好,所以一時不會有大危險,但肯定是有症狀,所以三天後才會去住院。

6、顱頂軟組織包括哪些層次結構?

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二、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顱部由顱頂、顱底和顱腔三部分組成。顱頂又分為額頂枕區和顳區,並包括其深面的顱頂諸骨。 (一)額頂枕區
1.境界:前為眶上緣,後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2.層次:覆蓋於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分為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顱頂肌(額、枕肌)、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和顱骨外膜。其中,淺部三層緊密連接,難以將其各自分開,因此,常將此三層合稱"頭皮"。深部兩層連接疏鬆,較易分離。
(1)皮膚skin:此區皮膚厚而緻密,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為癤腫或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二是具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時出血多,但傷口癒合較快。發根斜性穿過真皮到達淺筋膜,附於毛囊,手術切口應與毛發的方向一致,以減少對毛囊的破壞。
(2)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並有許多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並將此層分隔成許多小格,其中充滿脂肪,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感染時滲出物不易擴散,所以腫脹局限,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另外,小格內血管的壁被周圍結締組織緊密固定,當血管損傷時不易自行收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
(3)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為一厚而堅韌的腱膜,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後連枕腹,在正中部向後突出附著於枕骨隆凸,在兩側作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點,並逐漸變薄,續於顳淺筋膜,附著於顴弓,猶如一頂緊扣在頭頂的帽子。
枕額肌的額腹前方止於額下皮膚,部分纖維與眼輪匝肌混合;後方在冠狀縫稍前方與膜狀腱膜相連,收縮時額部產生橫紋。
枕額肌的枕腹起自上項線的外側部,行向前上方,止於帽狀腱膜的後緣,收縮時牽引頭皮向後。
帽狀腱膜借淺筋膜的纖維隔與皮膚緊密相連,臨床將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三層合稱為頭皮。頭皮外傷時,如未傷及帽狀腱膜,則傷口裂開不明顯;如帽狀腱膜同時受傷,由於額枕肌的收縮牽拉則傷口裂開,尤以橫向傷口為甚。縫合頭皮時一定要將此層縫好,才能減少皮膚的張力,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和止血。
(4)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腱膜下隙subaproneurotic
space):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的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此隙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兩側到達顴弓。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連接,故移動性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後翻起,頭皮撕脫傷也多沿此層分離。腱膜下隙出血或化膿時,可迅速蔓延到整個顱頂,形成較大的血腫,痕斑可出現於鼻根及上瞼皮下。此間隙內的靜脈,經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上述途徑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故臨床認為此層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dangerous
area)。
(5)顱骨外膜pericranium: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二者易於剝離。但骨膜與顱縫緊密愈著,並深入縫間,成為骨縫膜,與顱內的硬腦膜外層融合。因此,骨膜下血腫,常局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內,這一特徵易於與腱膜下血腫鑒別。嚴重的頭皮撕脫傷,可將頭皮連同部分骨膜一並撕脫。
顱骨外膜對顱骨的營養作用較少。剝離後不影響顱骨的生長。 (二)顳區
1.境界:位於顱頂的兩側,介於上線與顴弓上緣之間,前方至顴骨的額突和額骨的顴突,後方達乳突基部和外耳門。
2.層次: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亦有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顳筋膜、顳肌和顱骨外膜。
(1)皮膚:顳區前部的皮膚較薄,移動性較大,手術時縱行或橫行切口易縫合,愈後的瘢痕不明顯。
(2)淺筋膜:所含脂肪組織和纖維小隔較少。耳廓前有顳淺血管和耳顳神經,耳廓後有耳後血管和枕小神經,沿顳區自下而上呈放射狀向額頂枕區走行。經此區進行開顱術時,皮瓣的基部應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經,以保證皮瓣的存活和感覺。
(3)顳筋膜temporal fascia:
1)顳淺筋膜:為帽狀腱膜的延續,較薄弱,向下漸與顳深筋膜相延續。耳前肌和耳上肌起於膜狀腱膜,耳後肌起自乳突根上方,三肌均止於耳根。
2)顳深筋膜:上方附著於上顳線,向下分為深、淺兩層附著於顴弓的內、外側面,兩層之間夾有脂肪和血管,顳中動脈(發自上領動脈)及顳中靜脈由此經過。由於此筋膜非常緻密,檢查傷口時手指可摸到堅硬的筋膜邊緣,可能被誤認為是顱骨的損傷。
(4)顳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前部肌纖維垂直向下,後部肌纖維幾乎水平向前,肌纖維逐漸集中,經顴弓深面,止於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後,顳肌和顳筋膜有保護腦膜和腦組織的作用,故開閉合性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及顳肌下減壓術常採用顳區入路。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顳深動脈來自上頜動脈,顳深神經來自下頜神經,支配顳肌。
(5)骨膜periosteum:較薄,緊貼於顱骨表面,因而此區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並經顴弓深面與顳下間隙相通,再向前則與面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有出血或炎症時,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
(三)顱頂部的血管和神經 顱部的血管和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可分為耳前組和耳後組。 1.顱頂部的血管:耳前組有三對,耳後組有二對。
(1)滑車上動、靜脈supratrochlear a.&v.:距正中線約2cm。滑車上動脈是眼動脈的終支之一,與滑車上神經伴行,繞額切跡至額部。
(2)眶上動、靜脈supraorbital a.&v.:距正中線約2.5
cm。眶上動脈系眼動脈的分支,和眶上神經伴行,在眼眶內於上瞼提肌和眶上壁之間前行,至眶上孔(切跡)處繞過眶上緣到達額部。上述兩組動脈和神經的伴行情況,常是滑車上動脈在滑車上神經的內側,眶上動脈在眶上神經的外側。
(3)顳淺動、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v.:與耳顳神經伴行,穿出腮腺上緣,跨過顴弓到達顳區。顳淺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兩終支之一,起自下頜頸後方,在腮腺深面、耳顳神經前方上行,該動脈的搏動可在耳屏前方觸及。在顴弓上方約
2~3 cm 處顳淺動脈分為額支和頂支。額支較粗,外徑約 1.8 mm,通常與垂直線呈15~900
前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額結節附近向上至顱頂,行程中向後上方發出 2~5 條額頂支,分布於顱頂,分布的面積約 99
cm2,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徑超過1.0 cm2(82%)。頂支的外徑約1.7 mm,與垂直線約呈300
後傾角,向後上方至頂結節,分支分布於顱頂,分布面積約53
cm2。顳淺動脈位置恆定,管徑粗大,且具有較大的擴張性,是在頸內動脈系統缺血作顱內外動脈吻合時理想的供血動脈。 顳淺靜脈匯入下頜後靜脈。
(4)耳後動、靜脈posterior auricular
a.&v.:耳後動脈細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上緣行向後上方,經耳廓後面上行,分布於耳廓外側面及其後上方皮膚。由於該動脈口徑細,不適合作顱內、外吻合術的供血動脈,但其與顳淺動脈及枕動脈之間吻合較多,是耳後區代蒂游離皮瓣的軸血管,也是全額瓣的補充血管。耳後靜脈匯入頸外靜脈。
(5)枕動、靜脈occipital
a.&v.:枕動脈粗大,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下緣向後行,經顳骨乳突的枕動脈溝至項部,最後於上項線處,在枕大神經的外側穿出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枕部皮膚。枕動脈的外徑>1.1
mm,體表投影在枕外隆凸下方2~3cm,距中線3~4 cm
處。由於枕動脈的位置恆定,主幹及分支的管徑均較粗大,在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常選用枕動脈與小腦下後動脈進行吻合。枕動脈與對側同名動脈、顳淺動脈和耳後動脈的吻合豐富,吻合點的外徑有60%以上為0.3~0.6
mm,故枕區頭皮也可作為游離皮瓣移植的供區。枕靜脈匯入頸外靜脈。枕大神經粗大,為第2 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然後和枕動脈伴行,走向顱頂,分布於頭後大部分皮膚。枕動脈在枕大神經外側,兩者並有一定的距離。
顱頂的血管皆自周圍部向顱頂呈輻射狀走行,所以開顱手術在此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瓣蒂應是血管和神經干所在部位,以保證皮瓣的營養。而作一般頭皮切口則應呈放射狀,以免損傷血管神經主幹。顱頂的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不但左右兩側互相吻合,而且頸內動脈系統和頸外動脈系統也互相聯系,所以頭皮在發生大塊撕裂時也不易壞死。同理,頭皮因損傷而出血時,應作環形壓迫止血。
顱頂部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在皮下形成靜脈網,。此外,頭部還存有導靜脈構成顱外靜脈與顱內硬腦膜靜脈竇之間的交通。導靜脈有:①頂導靜脈 parietal
emissary v.穿過顱頂中點後方矢狀線兩側的頂骨孔,連接顳淺靜脈與上矢狀竇;②乳突導靜脈 mastoid emissary
v.穿過乳突孔,連接耳後靜脈、枕靜脈與乙狀竇;③髁導靜脈condylar emissary
v.穿過髁管,連接枕下靜脈叢與竇匯;有時還由單一的枕導靜脈穿過枕外隆凸,連接枕靜脈與竇匯。導靜脈無瓣膜,靜脈血流方向一般是流向顱外,但在一定的情況下也可逆流入顱內,故顱內、外的感染可直接相互蔓延;頭皮微小的損傷,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有時可引起嚴重的顱內感染,例如靜脈竇血栓和腦膜炎。
2.顱頂部的神經 顱頂部的神經有十對,耳前有五對,耳後有五對,其中有一對運動神經和四對感覺神經。 (1)耳前組 1)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所發出的額神經的一條終支,在距中線2.0 mm 處經眶上緣上行,分布於近中線處的皮膚。 2)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為額神經的另一終支,經眶上切跡到達前額和顱頂,直至人字縫處的皮膚,還發出小支支額竇。
滑車上神經和眶上神經都是眼神經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經痛患者在眶上緣的內、中1/3 處有壓痛。 3)顴顳神經zygomaticotemporal
branch:細小,在眶內發自上頜神經的顴支,穿過顴骨額突後方的顳筋膜,分布於顳區前部的皮膚。 4)面神經顳支temporal branches of
facial n.:經腮腺的前上方走出,發出小支至額肌、耳上肌、耳前肌及眼輪匝肌上部,並有吻合支與三叉神經的顴顳神經相連。
5)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與顳下窩發出後,在腮腺上端穿出,緊靠耳廓前方上行,分布於耳廓上部、外耳道、鼓膜前部及顳區和頭側部的皮膚,可在耳輪腳前方進行局部阻滯麻醉。
(2)耳後組 1)耳後神經posterior auricular
n.:是面神經剛出莖乳孔後立即發出的小支,緊靠耳根後面彎曲上行,分布於枕肌、耳後肌及耳上肌的一部分。 2)耳大神經great auricular
n.:來自第2、3 精神景,分布耳廓後面、耳廓下份前後面和腮腺表麵皮膚。 3)枕小神經lesser occipital n.:來自第2、3
頸神經,屬頸叢的分支,分布於頸上部、耳廓後面及鄰近的顱頂皮膚。 4)枕大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粗大,為第二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頭後部大部分皮膚。封閉枕大神經可於枕外隆凸下方一橫指處,向外側約2.5 cm 處進行。 5)第三枕神經third occipital
n.:細小,是第三頸神經後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於項上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
顱頂的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彼此間相吻合,分布區互相重疊,故局麻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需要再多處注射麻醉葯,將神經阻滯的范圍擴大。同時要注意局麻時必須將麻醉葯注入淺筋膜內,由於皮下組織內有粗大的纖維束,所以注射時會感到阻力較大。如誤入腱膜下隙則達不到麻醉效果。
(四)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顱蓋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
顱蓋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
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蓋各骨之間以鋸齒形的顱縫相接合,將顱骨牢固聯結成一個整體,隨著年齡增長,骨縫逐漸由內向外形成骨性癒合,因此,骨縫的癒合程度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一種指標。
顱蓋骨的厚度因性別、年齡、個體及部位而不同。成人平均厚度約為 5 mm,最厚的部位(枕外隆凸)可達10 mm,最薄處(顳區)僅為1~2
mm。由於顱蓋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可術前通過X 線或CT 測量,了解其厚度。
顱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 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薄而柔軟,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
顱蓋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平均厚度為1~2 mm,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弧度較內板小。內板較薄,平均厚度約0.5
mm,質地亦較脆弱,故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或外板線性骨折,內板呈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可刺傷顱內的血管、靜脈竇、腦膜和腦組織等而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
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扎,常用骨蠟止血。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frontal
diploic vein 位於額部,於上矢狀竇相通,向外與眼上靜脈相通;②顳前板障靜脈an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與蝶竇相通,向外與顳肌的靜脈相通;③顳後板障靜脈pos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在板障內由頂部向下至乳突部,與橫竇相通;④枕板障靜脈occipital diploic vein
位於枕部,與橫竇相通,向外與枕靜脈相通。板障靜脈除與顱內靜脈竇相通外,還與該部顱頂軟組織的靜脈相聯系,所以也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
思考題:1.簡述顱部的骨性標志意義及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2.簡述顱頂層次的結構特點及分布於顱頂的血管和神經。

與顱外軟組織的解剖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