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軟組織層次

軟組織層次

發布時間:2021-05-18 20:57:53

1、請專家解讀下這個「鼻骨偏左側見骨質連續性中斷,折處對位尚可,骨性尚可,骨周軟組織層次欠清」

簡單說就是鼻骨骨折了,但情況還行。

2、肱骨手術後,復查說周圍軟組織層次欠清是什麼情況?

這種情況是周圍的軟組織有黏連
,這種情況骨折以後都會出現出血,水腫
軟組織內也會出現水腫的
如果運動鍛煉不徹底,就會出現肌肉韌帶之間黏連
目前情況下,只要骨頭恢復正常,癒合還是會很好的!

3、骨盆形態,結構尚可,左股骨見條片狀緻密影,斷端稍有嵌頓,位置尚可,干頸角變小,局部軟組織層次欠清,

指導意見:
你好,這個是左股骨骨折的表現,建議復位治療,至少卧床休息二個月前後的,不要急,可以在床上適當的活動肢體。補充鈣和維生素D,注意再次檢查。

4、膝蓋腫脹?一個月前車禍撞到膝蓋,醫院檢查骨頭沒有問題,軟組織層次清晰,醫生說是肌肉損傷!

估計應為滑膜炎或者半月板有損傷!可以對症治療(消炎鎮痛和活血化瘀)!以後後遺症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到雨季或者陰冷潮濕的天氣會疼痛的。

宏濟門診================祝你健康

5、皮膚軟組織指的是什麼?

皮膚主要是由兩層組成。外層是復層扁平的上皮組織,含有多層細胞,近表面的細胞更扁平呈鱗屑狀。內層是真皮。
你所說的應該就是上皮組織,上皮組織又稱上皮,它是襯貼或覆蓋在其他組織上的一種重要結構。上皮可按細胞的類型和排列層次分類。上皮組織有保護、吸收和分泌功能。
單層上皮由單層細胞組成,有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和柱狀上皮。復層上皮有多層細胞,更有利於保護作用。
還有為假復層上皮,此種柱狀上皮似為復層,實際是由不同高度的單層細胞組成。

6、顱頂部額頂枕區的境界和層次結構 何謂頭皮

顱頂部前起眶上緣,後抵上項線和枕外隆凸,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1.層次:覆蓋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額枕肌、腱膜下組織和顱骨外膜等5層。其中淺部的三層緊密相連,不易分開,故總稱為頭皮。(一)皮膚:此區皮膚厚而緻密,內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發生癤腫或皮脂腺囊腫。血管和淋巴管也極為豐富,外傷時出血多,但創口癒合較快。(二)淺筋膜: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結締組織形成許多垂直的小梁並將脂肪組織分成小格,小格內有血管和神經等。故淺筋膜內有感染時,滲出物多限於局部,不易擴散,神經末梢易受壓而產生劇烈疼痛。在創傷時血管斷端不易收縮,故須加壓止血或縫合止血。(三)帽狀腱膜與額枕肌:腱膜堅韌緻密,前續額腹,後連枕腹。兩側逐漸變薄續於顳筋膜淺層,頭皮橫向裂傷傷及腱膜時,由於額腹和枕腹收縮的牽張,創口裂開。縫合頭皮時須先將腱膜縫好,以減少皮膚的張力,利於創口的癒合。(四)腱膜下疏鬆組織:是帽狀腱膜與顱骨膜之間的疏鬆組織層,又稱腱膜下間隙。此間隙在顱頂部范圍很廣,向前達眶部,後達上頂線。間隙內有若干導管與顱內靜脈竇相通,故發生感染時,可經導血管向顱內擴散。此隙出血時,常形成較大的血腫,其瘀斑可出現在上眼瞼皮下。(五)顱骨外膜:薄而緻密,與各塊骨間借結締組織相連,故手術時較易剝離,但在骨縫處與縫間韌帶癒合緊密,故骨膜下血腫僅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很容易與帽狀腱膜下血腫鑒別。

7、解剖學頭皮有什麼三層構成?

第一層是皮膚,頭部皮膚與其他部位相比比較厚,後枕部可達7毫米。皮膚和纖維、縱膈與深部的組織肌肉相連,當肌肉收縮,頭皮也被動移動。

第二層是皮下脂肪層,是一層緻密的纖維脂肪層。生長期的毛囊可以達到這一層。

第三層是帽狀腱膜層。帽狀腱膜層。前起於眼輪匝肌,後面止於枕骨上隆突。由2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肌肉,另一部分是筋膜。前邊是額肌,後邊是枕肌,中間是帽狀腱膜。這三層緊密結合又稱為頭皮。

第四層為疏鬆的結締組織間隙,叫帽狀腱膜下間隙。這個區域非常容易分離,在進行頭部手術時,分離的區域常是此層次。

第五層是顱骨外膜。

在解剖學研究中,研究大體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組織、細胞、胞器的觀察則會利用顯微鏡。

(7)軟組織層次擴展資料:

生物學包含了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兩方面的研究。解剖學是研究人體的結構,而生理學是研究人體的功能。人體結構非常復雜,所以解剖學內容包含不同的層次,從最小的細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間的關系。

大體解剖學是在整體觀察和解剖過程中,用肉眼對人體器官進行研究。細胞解剖學則是藉助於特殊設備如顯微鏡和特殊技術觀察細胞及細胞內結構。

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前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積累知識而發展起來的。解剖學的知識可從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埃及的一些書籍中見到,這些知識也僅是當初在祭祀、狩獵屠宰和戰爭負傷時偶然觀察獲得。

當時搜集有關人體結構的知識的主要動機是以研究和治療人體疾病為目的,後來才發展為專門的學科。

8、MRL是什麼意思

MRL是磁共振成像。

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弗萊利克斯.布洛赫(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

在恆定磁場中的具有自旋的原子核受射頻幅射照射,當射頻頻率等於原子核在恆定磁場中的進動頻率時產生的共振吸收現象。

美國人雷蒙.達曼迪安(Raymond Damadian)於1972年3月17日提出了專利申請,並在1974年2月5日獲得了美國第3789832號專利,將核磁共振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發明了磁共振成像技術(MRI),也稱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8)軟組織層次擴展資料:

磁共振成像提供的信息量大,圖像清晰、精細、解析度高、對比度好,能進行定量分析,特別對軟組織層次顯示很好;

還可以直接作橫斷的、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目前,已普遍地應用個臨床,對一些疾病的診斷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在1970年,雷蒙.達曼迪安發現了在磁激條件下,核磁共振對健康細胞和癌症細胞原子核的影響是不同的,它們從高能狀態返回平衡狀態時,癌細胞原子核所用的時間要長的多。這一發現為提出磁共振成像專利申請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影響世界的專利】磁共振成像

與軟組織層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