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中西醫結合軟組織

中西醫結合軟組織

發布時間:2021-05-11 17:29:10

1、中西醫結合 官方定義

將傳統的中醫中葯知識和方 法與西 醫 西葯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中西醫結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

發展階段 中西醫結合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①20 世紀50年代的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主要以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或聯合用葯。按西醫指標觀察療效。②60~70年代開始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在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並開展實驗研究,已經出現一批如針刺麻醉、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 折和治療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後的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初步運用動物模型和實驗研究觀察手段,把證和經絡的研究推到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

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包括在診斷上的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的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的相互為用。病證結合就是運用西醫診斷方法確定病名,同時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就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疾病,既重視病因和局部病理改變,又通盤考慮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及動態變化,並以此指導治療。綜合協調是指在治療的不同環節按中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各自的療法,不是簡單的中葯加西葯,而是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往往能獲得更高的療效。理論上相互為用是根據不同需要,或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或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或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指導治療。

②通過對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是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開展最多的是經絡診法和脈診、舌診。經絡診法是把中醫學關於經絡檢查所見和西醫診斷聯系起來,通過相關性研究,創立耳穴診病法和經絡檢查法。通過各種脈象儀、舌象儀,把醫生診脈時的指下感覺用圖像、曲線、數字等客觀指標表示出來,把各種舌診所見舌苔、舌質的變化通過病理形態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血液流變學及光學等方法客觀地反映出來;另外對脈象及舌象進行中醫相關對照和從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進行原因和機理探討。這項研究有利於中醫四診實現儀器化、客觀化和規范化。

③通過對中醫治法治則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集中於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理攻下、補氣養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則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摸清用葯規律,篩選方葯,進而對適用該治則的有關方葯進行葯理作用、成分、配伍機制的實驗研究,再將所取得的認識放到臨床實踐中驗證。

④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結合。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有些與西醫學理論完全不同,以往曾開展對陰陽學說、臟象學說 、氣血學說及有關「 證 」的研究等,主要是從西醫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臨床為據確立研究對象的特徵,然後通過建立中醫理論的動物模型或動物疾病模型以尋找中西醫理論上的結合點。

⑤通過對方劑葯物的研究進行結合。包括用西醫理論和方法,對傳統方劑的作用加以說明。其特點是醫葯結合,臨床與實驗結合,單味葯物研究與復方研究相結合。

⑥通過對針灸及經絡研究進行結合 。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達 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 5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工作,不僅在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等方面廣泛開展,而且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用中西醫結合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已較普遍。大量事實說明,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例如,治療心腦血管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月經不調、病毒性肺炎、肛腸病、骨折、中小面積燒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療效顯著。在治療某些急腹症時,已經改變傳統的治療原則,成為一種有中國特點的新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癒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治療,減少了合並症及副作用。治療內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治療骨折,形成一種新的復位固定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復的時間 ,保 持較 好的關節功能。中西醫結合還注重運用非創傷性療法治療疾病,把西醫的某些診治手段與中醫的氣功、針灸、按摩相結合,以其無損傷、簡便易行、療效確實而受到廣泛的重視。例如氣功治療高血壓病,針灸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療軟組織損傷等,通過臨床觀察,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除自身的實踐外,還依賴於科技水平的進步。8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突破了統一論,把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創新,在中西醫各自向前發展的前提下,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中西醫結合的思想由來已久,但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卻是一個年輕的專業,還不足二十年的發展歷史。
翻看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不難發現,從這個思想誕生的時候起,就充滿了爭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讓中國人看到我們的民族醫學在某些地方與西方醫學是相通的。鑒於當時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落後局面,許多人迫切渴求西學,而西醫在當時還不可能取代中醫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一下子流傳開來。
然而,這只是一種社會需要,並不是學術之必須。其實早在張老先生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在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的清代學者王清任。王老先生為了他的「中醫形態學」,奮鬥了一生,可以說是徒勞無功。現在當我們提起他的《醫林改錯》,莫不付之一笑,他留給我們的還是他在中醫學上的成就,也就是他的一組「逐瘀湯」。
建國以後,我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指導下,一批專家再次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並且迅速的發展成為了一門學科。誠然,這個學科在誕生伊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以至於在一段時間成為了醫學在中國發展的主流。據說在一次中西醫結合大會上,大會發言人說「在將來的中國,既沒有中醫,也沒有西醫,只有中西醫」,這時候,一位老中醫站了起來問到「中醫是馬,西醫是驢,中西醫結合是騾子,你現在把驢和馬都殺了,將來這騾子從哪裡來?」當時台下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也許當時這位老人家只是一個粗淺而形象的比喻,但現在看起來,這個比喻是充滿哲理的。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出現的時候,取得了那麼多的成就,但時至今日,它的發展比不了中醫,更比不了西醫,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想像一下當年那些學者在炮製「中西醫結合」的經過吧。是的,中醫和西醫都是以人體為研究對象學科,他們之間肯定會有一些結合點。這些結合點,作為他們的個人研究成果,肯定是足夠了。但要作為一門學科發展下去還是有些不足的-------或者是兩個醫學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他們要結合成一門科學根本不可能。中醫博大,博及宇宙,西醫精微,微至粒子。要結合,談何容易?總之,還沒有到中西醫結合應該誕生的時候,他便誕生了。他不是一個早產兒,就是一個怪胎!
但這個孩子還是出世了,他出世了,我們就要賦予他基本的人權,對於一個學科而言,我們就得承認它的地位。
接下來,這個孩子開始成長,而且長的出奇得快,為什麼呢?因為它的父母們是在瞅准了中醫和西醫之間那一大堆結合點的基礎上孕育它的。這讓我想起了中西醫結合大會上那位老中醫的經典的比喻。
小的時候在農村的時候,農民幹活都喜歡用騾子,為什麼呢,因為騾子既有馬的忠厚和吃苦耐勞,又有驢的倔強和爆發力,可以說在騾子這一代身上,兼有其親本的所有優點。但是,騾子這么好的東西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不能傳代!!!
這就是我們的中西醫結合,當年那些前輩們把他作為一門科學留給了我們。當時他們發現的結合點完全夠創立這門學科了,但再接著發展,談何容易?現在,又有人提出了「廢中醫」,也就是要掐死中西醫結合他媽,要是真的讓他們得逞了,以後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沒娘的娃兒,它的成長更是舉步維艱。縱然中醫在這次風波中,又頑強的屹立了起來,但是中西醫結合的雙親感情破裂這個現實你總得面對吧。
哎,可憐的娃兒!
中西醫結合,他是什麼?樂觀地講,他是一個在中醫和西醫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生的早產兒,或者他根本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他的父母也許只是「一夜情」,以後再真正的「結合」起來,談何容易?悲觀地講,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學術上的雜種,他擁有生物學上的「雜種優勢」,但是它是不可傳代的--------這,是他致命的弱點。

2、中西醫結合是怎麼回事

將傳統的中醫中葯知識和方 法與西 醫 西葯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中西醫結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
發展階段 中西醫結合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①20 世紀50年代的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主要以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或聯合用葯。按西醫指標觀察療效。②60~70年代開始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在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並開展實驗研究,已經出現一批如針刺麻醉、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 折和治療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後的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初步運用動物模型和實驗研究觀察手段,把證和經絡的研究推到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
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包括在診斷上的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的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的相互為用。病證結合就是運用西醫診斷方法確定病名,同時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就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疾病,既重視病因和局部病理改變,又通盤考慮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及動態變化,並以此指導治療。綜合協調是指在治療的不同環節按中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各自的療法,不是簡單的中葯加西葯,而是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往往能獲得更高的療效。理論上相互為用是根據不同需要,或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或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或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指導治療。
②通過對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是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開展最多的是經絡診法和脈診、舌診。經絡診法是把中醫學關於經絡檢查所見和西醫診斷聯系起來,通過相關性研究,創立耳穴診病法和經絡檢查法。通過各種脈象儀、舌象儀,把醫生診脈時的指下感覺用圖像、曲線、數字等客觀指標表示出來,把各種舌診所見舌苔、舌質的變化通過病理形態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血液流變學及光學等方法客觀地反映出來;另外對脈象及舌象進行中醫相關對照和從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進行原因和機理探討。這項研究有利於中醫四診實現儀器化、客觀化和規范化。
③通過對中醫治法治則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集中於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理攻下、補氣養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則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摸清用葯規律,篩選方葯,進而對適用該治則的有關方葯進行葯理作用、成分、配伍機制的實驗研究,再將所取得的認識放到臨床實踐中驗證。
④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結合。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有些與西醫學理論完全不同,以往曾開展對陰陽學說、臟象學說 、氣血學說及有關「 證 」的研究等,主要是從西醫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臨床為據確立研究對象的特徵,然後通過建立中醫理論的動物模型或動物疾病模型以尋找中西醫理論上的結合點。
⑤通過對方劑葯物的研究進行結合。包括用西醫理論和方法,對傳統方劑的作用加以說明。其特點是醫葯結合,臨床與實驗結合,單味葯物研究與復方研究相結合。
⑥通過對針灸及經絡研究進行結合 。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達 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 5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工作,不僅在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等方面廣泛開展,而且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用中西醫結合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已較普遍。大量事實說明,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例如,治療心腦血管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月經不調、病毒性肺炎、肛腸病、骨折、中小面積燒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療效顯著。在治療某些急腹症時,已經改變傳統的治療原則,成為一種有中國特點的新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癒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治療,減少了合並症及副作用。治療內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治療骨折,形成一種新的復位固定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復的時間 ,保 持較 好的關節功能。中西醫結合還注重運用非創傷性療法治療疾病,把西醫的某些診治手段與中醫的氣功、針灸、按摩相結合,以其無損傷、簡便易行、療效確實而受到廣泛的重視。例如氣功治療高血壓病,針灸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療軟組織損傷等,通過臨床觀察,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除自身的實踐外,還依賴於科技水平的進步。8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突破了統一論,把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創新,在中西醫各自向前發展的前提下,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3、求關於中西醫結合方面的詳細資料

將傳統的中醫中葯知識和方 法與西 醫 西葯的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闡明機理進而獲得新的醫學認識的一種途徑。中西醫結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長期實行的方針。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學的交叉領域,也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工作方針。中西醫結合發軔於臨床實踐,以後逐漸演進為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 發展階段 中西醫結合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①20 世紀50年代的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主要以西醫診斷,中醫治療或聯合用葯。按西醫指標觀察療效。②60~70年代開始的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在臨床上主要採用辨證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並開展實驗研究,已經出現一批如針刺麻醉、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 折和治療急 腹 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後的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初步運用動物模型和實驗研究觀察手段,把證和經絡的研究推到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 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①在疾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包括在診斷上的病證結合,在治療時的綜合協調,在理論上的相互為用。病證結合就是運用西醫診斷方法確定病名,同時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就從兩種不同的醫學角度審視疾病,既重視病因和局部病理改變,又通盤考慮疾病過程中的整體反應及動態變化,並以此指導治療。綜合協調是指在治療的不同環節按中西醫各自的理論優選各自的療法,不是簡單的中葯加西葯,而是有機配合、互相補充,這樣往往能獲得更高的療效。理論上相互為用是根據不同需要,或側重以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或側重以西醫理論指導治療,或按中西醫結合後形成的新理論指導治療。 ②通過對中西醫診斷方法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是用西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四診,或創造新的診法。開展最多的是經絡診法和脈診、舌診。經絡診法是把中醫學關於經絡檢查所見和西醫診斷聯系起來,通過相關性研究,創立耳穴診病法和經絡檢查法。通過各種脈象儀、舌象儀,把醫生診脈時的指下感覺用圖像、曲線、數字等客觀指標表示出來,把各種舌診所見舌苔、舌質的變化通過病理形態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血液流變學及光學等方法客觀地反映出來;另外對脈象及舌象進行中醫相關對照和從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進行原因和機理探討。這項研究有利於中醫四診實現儀器化、客觀化和規范化。 ③通過對中醫治法治則的研究進行結合。主要集中於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理攻下、補氣養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則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療效的基礎上,摸清用葯規律,篩選方葯,進而對適用該治則的有關方葯進行葯理作用、成分、配伍機制的實驗研究,再將所取得的認識放到臨床實踐中驗證。 ④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進行結合。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有些與西醫學理論完全不同,以往曾開展對陰陽學說、臟象學說 、氣血學說及有關「 證 」的研究等,主要是從西醫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臨床為據確立研究對象的特徵,然後通過建立中醫理論的動物模型或動物疾病模型以尋找中西醫理論上的結合點。 ⑤通過對方劑葯物的研究進行結合。包括用西醫理論和方法,對傳統方劑的作用加以說明。其特點是醫葯結合,臨床與實驗結合,單味葯物研究與復方研究相結合。 ⑥通過對針灸及經絡研究進行結合 。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 床各科 , 所治疾病已達 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成就5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工作,不僅在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等方面廣泛開展,而且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用中西醫結合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已較普遍。大量事實說明,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某些疾病有明顯的療效。例如,治療心腦血管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月經不調、病毒性肺炎、肛腸病、骨折、中小面積燒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療效顯著。在治療某些急腹症時,已經改變傳統的治療原則,成為一種有中國特點的新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癒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術治療,減少了合並症及副作用。治療內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較好的療效。治療骨折,形成一種新的復位固定方法,可以縮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復的時間 ,保 持較 好的關節功能。中西醫結合還注重運用非創傷性療法治療疾病,把西醫的某些診治手段與中醫的氣功、針灸、按摩相結合,以其無損傷、簡便易行、療效確實而受到廣泛的重視。例如氣功治療高血壓病,針灸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療軟組織損傷等,通過臨床觀察,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已創立或正在醞釀一些新的學科領域,如中醫病理學、實驗針灸學和針刺麻醉學等。對中西醫結合的認識,除自身的實踐外,還依賴於科技水平的進步。80年代以後,中西醫結合突破了統一論,把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創新,在中西醫各自向前發展的前提下,使中西醫結合工作獲得新的發展。 中西醫結合的思想由來已久,但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卻是一個年輕的專業,還不足二十年的發展歷史。 翻看中西醫結合的歷史,不難發現,從這個思想誕生的時候起,就充滿了爭議。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讓中國人看到我們的民族醫學在某些地方與西方醫學是相通的。鑒於當時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落後局面,許多人迫切渴求西學,而西醫在當時還不可能取代中醫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一下子流傳開來。 然而,這只是一種社會需要,並不是學術之必須。其實早在張老先生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在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的清代學者王清任。王老先生為了他的「中醫形態學」,奮鬥了一生,可以說是徒勞無功。現在當我們提起他的《醫林改錯》,莫不付之一笑,他留給我們的還是他在中醫學上的成就,也就是他的一組「逐瘀湯」。 建國以後,我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指導下,一批專家再次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並且迅速的發展成為了一門學科。誠然,這個學科在誕生伊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以至於在一段時間成為了醫學在中國發展的主流。據說在一次中西醫結合大會上,大會發言人說「在將來的中國,既沒有中醫,也沒有西醫,只有中西醫」,這時候,一位老中醫站了起來問到「中醫是馬,西醫是驢,中西醫結合是騾子,你現在把驢和馬都殺了,將來這騾子從哪裡來?」當時台下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也許當時這位老人家只是一個粗淺而形象的比喻,但現在看起來,這個比喻是充滿哲理的。中西醫結合這個專業出現的時候,取得了那麼多的成就,但時至今日,它的發展比不了中醫,更比不了西醫,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想像一下當年那些學者在炮製「中西醫結合」的經過吧。是的,中醫和西醫都是以人體為研究對象學科,他們之間肯定會有一些結合點。這些結合點,作為他們的個人研究成果,肯定是足夠了。但要作為一門學科發展下去還是有些不足的.或者是兩個醫學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他們要結合成一門科學根本不可能。中醫博大,博及宇宙,西醫精微,微至粒子。要結合,談何容易?總之,還沒有到中西醫結合應該誕生的時候,他便誕生了。他不是一個早產兒,就是一個怪胎! 但這個孩子還是出世了,他出世了,我們就要賦予他基本的人權,對於一個學科而言,我們就得承認它的地位。 接下來,這個孩子開始成長,而且長的出奇得快,為什麼呢?因為它的父母們是在瞅准了中醫和西醫之間那一大堆結合點的基礎上孕育它的。這讓我想起了中西醫結合大會上那位老中醫的經典的比喻。 小的時候在農村的時候,農民幹活都喜歡用騾子,為什麼呢,因為騾子既有馬的忠厚和吃苦耐勞,又有驢的倔強和爆發力,可以說在騾子這一代身上,兼有其親本的所有優點。但是,騾子這么好的東西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不能傳代!!! 這就是我們的中西醫結合,當年那些前輩們把他作為一門科學留給了我們。當時他們發現的結合點完全夠創立這門學科了,但再接著發展,談何容易?現在,又有人提出了「廢中醫」,也就是要掐死中西醫結合他媽,要是真的讓他們得逞了,以後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沒娘的娃兒,它的成長更是舉步維艱。縱然中醫在這次風波中,又頑強的屹立了起來,但是中西醫結合的雙親感情破裂這個現實你總得面對吧。 中西醫結合,他是什麼?樂觀地講,他是一個在中醫和西醫都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生的早產兒,或者他根本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為他的父母也許只是「一夜情」,以後再真正的「結合」起來,談何容易?悲觀地講,中西醫結合,就是一個學術上的雜種,他擁有生物學上的「雜種優勢」,但是它是不可傳代的-這,是他致命的弱點。 以上資料 摘選自BAIDU SOHU YAHOO 大叔 這種地方你也能施展大叔級的動作 我F你了

4、求書:《中西醫結合治軟組織損傷》作者 馮天有

用QQ郵箱發你郵箱里了,一個txt版本的206.18K,一個pdf版本的6.07M
今天16:46左右

5、我的一個親戚腿上長了一個惡性軟組織細胞腫瘤,現在腫瘤已殺死,但是轉移到肺臟,請求找到好的治療方法!

想要根治是比較困難的。既然已經轉移,說明血液里一定有癌細胞了。肺部,可以考慮伽馬刀,放療化療等。

6、軟組織炎怎麼治療

軟組織有炎症,看是感染性炎症,還是非感染性炎症了。感染性炎症,就是由各類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這可到醫院作血象檢驗和細菌培養。有了結果後,可根據所確定的感染菌或病毒,而採用相應抗菌譜的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葯進行治療;非感染性炎症,就是沒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形成的軟組織炎症。這類炎症多是由於日常長期不良姿勢,使軟組織長久處於緊張狀態而形成的炎症;或身體抵抗力下降感受外界風、寒、濕等邪氣並稽留於軟組織而形成的炎症。前者如腰肌勞損、頸肌勞損等;後者如各種風濕病等。非感染性軟組織炎症,多用非甾體抗炎葯(激素類)來治療。但副作用不良反應多。現在主張:加強身體鍛煉,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抗病能力基礎上,應用針灸、按摩配以中葯標本兼治。症狀嚴重時或急性期還可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快,還可抵抗西葯一些副作用與不良反應。輕時或緩解期以中醫中葯療法為主。
無論是感染性還是非感染性軟組織炎症,都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均會有更好的效果。但建議得在專業中西醫結合醫師指導下聯合應用。

7、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西醫結合(7年制)這個專業怎麼樣啊?

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西醫結合(7年制)的碩士畢業文憑是什麼 啊?
這個專業怎麼樣啊?
就業率如何?
畢業去向?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哪些方向比較好啊?
誰有畢業文憑的復印件啊? (加分)
謝謝

與中西醫結合軟組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