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CT方面的問題
2.(醫學)什麼是CT
全稱: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種功能齊全的病情探測儀器,它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
CT的工作程序是這樣的:它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與透過率的不同,應用靈敏度極高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然後將測量所獲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後,就可攝下人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或立體的圖像,發現體內任何部位的細小病變。
CT的發明
自從X射線發現後,醫學上就開始用它來探測人體疾病。但是,由於人體內有些器官對X線的吸收差別極小,因此X射線對那些前後重疊的組織的病變就難以發現。於是,美國與英國的科學家開始了尋找一種新的東西來彌補用X線技術檢查人體病變的不足。1963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發現人體不同的組織對X線的透過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還得出了一些有關的計算公式,這些公式為後來CT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1967年,英國電子工種師亨斯費爾德在並不知道科馬克研究成果的情況下,也開始了研製一種新技術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識別,然後製作了一台能加強X射線放射源的簡單的掃描裝置,即後來的CT,用於對人的頭部進行實驗性掃描測量。後來,他又用這種裝置去測量全身,獲得了同樣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費爾德又與一位神經放射學家合作,在倫敦郊外一家醫院安裝了他設計製造的這種裝置,開始了頭部檢查。10月4日,醫院用它檢查了第一個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朝天仰卧,X線管裝在患者的上方,繞檢查部位轉動,同時在患者下方裝一計數器,使人體各部位對X線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計數器上,再經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使人體各部位的圖像從熒屏上顯示出來。這次試驗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費爾德在英國放射學年會上首次公布了這一結果,正式宣告了CT的誕生。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極大震動,CT的研製成功被譽為自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放射診斷學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費爾德和科馬克共同獲取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今,CT已廣泛運用於醫療診斷上。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轉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圖像形成的處理有如對選定層面分成若干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稱之為體素(voxel),見圖1-2-1。掃描所得信息經計算而獲得每個體素的X線衰減系數或吸收系數,再排列成矩陣,即數字矩陣(digital matrix),數字矩陣可存貯於磁碟或光碟中。經數字/模擬轉換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數字矩陣中的每個數字轉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塊,即象素(pixel),並按矩陣排列,即構成CT圖像。所以,CT圖像是重建圖像。每個體素的X線吸收系數可以通過不同的數學方法算出。
CT設備
CT設備主要有以下三部分:①掃描部分由X線管、探測器和掃描架組成;②計算機系統,將掃描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貯存運算;③圖像顯示和存儲系統,將經計算機處理、重建的圖像顯示在電視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機或激光照相機將圖像攝下。探測器從原始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多達4800個。掃描方式也從平移/旋轉、旋轉/旋轉、旋轉/固定,發展到新近開發的螺旋CT掃描(spiral CT scan)。計算機容量大、運算快,可達到立即重建圖像。由於掃描時間短,可避免運動產生的偽影,例如,呼吸運動的干擾,可提高圖像質量;層面是連續的,所以不致於漏掉病變,而且可行三維重建,注射造影劑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掃描所用掃描方式與前者完全不同。掃描時間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獲得多幀圖像。由於掃描時間很短,可攝得電影圖像,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偽影,因此,適用於心血管造影檢查以及小兒和急性創傷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檢查。
CT圖像特點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應體素的X線吸收系數。不同CT裝置所得圖像的象素大小及數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數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個,或512×512,即262144個不等。顯然,象素越小,數目越多,構成圖像越細致,即空間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圖像的空間分辨力不如X線圖像高。
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含氣體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x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
CT圖像是層面圖像,常用的是橫斷面。為了顯示整個器官,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通過CT設備上圖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還可重建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層面圖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變的關系。
CT檢查技術
分平掃(plain CT scan)、造影增強掃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和造影掃描。
(一)平掃 是指不用造影增強或造影的普通掃描。一般都是先作平掃。
(二)造影增強掃描 是經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劑,如60%~76%泛影葡胺60ml後再行掃描的方法。血內碘濃度增高後,器官與病變內碘的濃度可產生差別,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變顯影更為清楚。方法分團注法、靜滴法和靜注與靜滴法幾種。
(三)造影掃描 是先作器官或結構的造影,然後再行掃描的方法。例如向腦池內注入碘曲侖8~10ml或注入空氣4~6ml行腦池造影再行掃描,稱之為腦池造影CT掃描,可清楚顯示腦池及其中的小腫瘤。
2、影像學的X線檢查
X線圖像是由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組成。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及病理狀態。這就是賴以進行X線檢查的自然對比。對於缺乏自然對比的組織或器官,可人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於或低於它的物質,便產生人工對比。因此,自然對比和人工對比是X線檢查的基礎。 包括熒光透視和攝影。
熒光透視(fluoroscopy):簡稱透視。為常用X線檢查方法。由於熒光亮度較低,因此透視一般須在暗室內進行。透視前須對視力行暗適應。採用影像增強電視系統,影像亮度明顯增強,效果更好。透視的主要優點是可轉動患者體位,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了解器官的動態變化,如心、大血管搏動、膈運動及胃腸蠕動等;透視的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費用較低,可立即得出結論等。主要缺點是熒屏亮度較低,影像對比度及清晰度較差,難於觀察密度與厚度差別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與厚度較大的部位。例如頭顱、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適宜透視。另外,缺乏客觀記錄也是一個重要缺點。
X線攝影(radiography):所得照片常稱平片(plainfilm)。這是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優點是成像清晰,對比度及清晰度均較好;不難使密度、厚度較大或密度、厚度差異較小部位的病變顯影;可作為客觀記錄,便於復查時對照和會診。缺點是每一照片僅是一個方位和一瞬間的X線影像,為建立立體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兩個方位攝影,例如正位及側位;對功能方面的觀察,不及透視方便和直接;費用比透視稍高。
這兩種方法各具優缺點,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可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體層攝影(tomography):普通X線片是X線投照路徑上所有影像重疊在一起的總和投影。一部分影像因與其前、後影像重疊,而不能顯示。體層攝影則可通過特殊的裝置和操作獲得某一選定層面上組織結構的影像,而不屬於選定層面的結構則在投影過程中被模糊掉。其原理如圖1-1-6所示。體層攝影常用以明確平片難於顯示、重疊較多和處於較深部位的病變。多用於了解病變內部結構有無破壞、空洞或鈣化,邊緣是否銳利以及病變的確切部位和范圍;顯示氣管、支氣管腔有無狹窄、堵塞或擴張;配合造影檢查以觀察選定層面的結構與病變。
軟線攝影:採用能發射軟X線的鉬靶管球,用以檢查軟組織,特別是乳腺的檢查。
其他:特殊檢查方法尚有①放大攝影,採用微焦點和增大人體與照片距離以顯示較細微的病變;②熒光攝影,熒光成像基礎上進行縮微攝片,主要用於集體體檢;③記波攝影,採用特殊裝置以波形的方式記錄心、大血管搏動,膈運動和胃腸蠕動等。
在曝光時,X線管與膠片作相反方向移動,而移動的軸心即在選定層面的平面上。結果,在被檢查的部位內,只有選定的一層結構始終投影在膠片上的固定位置(A'),從而使該層面的結構清楚的顯影,而其前後各層結構則因曝光時,在膠片上投影的位置不斷移動而成模糊影像(B') 人體組織結構中,有相當一部分,只依靠它們本身的密度與厚度差異不能在普通檢查中顯示。此時,可以將高於或低於該組織結構的物質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使之產生對比以顯影,此即造影檢查。引入的物質稱為造影劑(contrastmedia)。造影檢查的應用,顯著擴大了X線檢查的范圍。
(一)造影劑 按密度高低分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劑兩類。
1.高密度造影劑 為原子序數高、比重大的物質。常用的有鋇劑和碘劑。
鋇劑為醫用硫酸鋇粉末,加水和膠配成。根據檢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粒大小、均勻性以及用水和膠的量配成不同類型的鋇混懸液,通常以重量/體積比來表示濃度。硫酸鋇混懸液主要用於食管及胃腸造影,並可採用鋇氣雙重對比檢查,以提高診斷質量。
碘劑種類繁多,應用很廣,分有機碘和無機碘制劑兩類。
有機碘水劑類造影劑注入血管內以顯示器官和大血管,已有數十年歷史,且成為常規方法。它主要經肝或腎從膽道或泌尿道排出,因而廣泛用於膽管及膽囊、腎盂及尿路、動脈及靜脈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強檢查等。70年代以前均採用離子型造影劑。這類高滲性離子型造影劑,可引起血管內液體增多和血管擴張,肺靜脈壓升高,血管內皮損傷及神經毒性較大等缺點,使用中可出現毒副反應。70年代開發出非離子型造影劑,它具有相對低滲性、低粘度、低毒性等優點,大大降低了毒副反應,適用於血管、神經系統及造影增強CT掃描。惜費用較高,尚難於普遍使用。
上述水溶性碘造影劑有以下類型:①離子型,以泛影葡胺(urografin)為代表;②非離子型以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羅胺(iopromide)碘必樂(iopamidol)為代表;③非離子型二聚體,以碘曲侖(iotrolan)為代表。
無機制碘劑當中,布希化油(lipoidol)含碘40%,常用於支氣管、瘺管子官輸入卵管造影等。碘化油造影後吸收極慢,故造影完畢應盡可能吸出。
脂肪酸碘化物的碘苯酯(pantopaque),可注入椎管內作脊髓造影,但現已用非離子型二聚體碘水劑。
2.低密度造影劑 為原子序數低、比重小的物質。應用於臨床的有二氧化碳、氧氣、空氣等。在人體內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氣吸收最慢。空氣與氧氣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發生氣栓。可用於蛛網膜下腔、關節囊、腹腔、胸腔及軟組織間隙的造影。
(二)造影方式 有以下兩種方式。
1.直接引入 包括以下幾種方式;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腸鋇餐檢查;②灌注法:鋇劑灌腸,支氣管造影,逆行膽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瘺管、膿腔造影及子宮輸卵管造影等;③穿剌注入法:可直接或經導管注入器官或組織內,如心血管造影,關節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2.間接引入 造影劑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組織或器官內,後經吸收並聚集於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內,從而使之顯影。包括吸收性與排泄性兩類。吸收性如淋巴管造影。排泄性如靜脈膽道造影或靜脈腎盂造影和口服法膽襄造影等。前二者是經靜脈注入造影劑後,造影劑聚集於肝、腎,再排泄入膽管或泌尿道內。後者是口服造影劑後,造影劑經腸道吸收進入血循環,再到肝膽並排入膽襄內,即在蓄積過程中攝影,現已少用。
(三)檢查前准備造影反應的處理 各種造影檢查都有相應的檢查前准備和注意事項。必須嚴格執行,認真准備,以保證檢查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應備好搶救葯品和器械,以備急需。
在造影劑中,鋇劑較安全,氣體造影時應防止氣栓的發生。靜脈內氣栓發生後應立即將患者置於左側卧位,以免氣體進入肺動脈。造影反應中,以碘造影劑過敏較常見並較嚴重。在選用碘造影劑行造影時,以下幾點值得注意:①了解患者有無造影的禁忌證,如嚴重心、腎疾病和過敏體質等;②作好解釋工作,爭取患者合作;③造影劑過敏試驗,一般用1ml30%的造影劑靜脈注射,觀察15分鍾,如出現胸悶、咳嗽、氣促、惡心、嘔吐和蕁麻疹等,則為陽性,不宜造影檢查。但應指出,盡管無上述症狀,造影中也可發生反應。因此,關鍵在於應有搶救過敏反應的准備與能力;④作好搶救准備,嚴重反應包括周圍循環衰竭和心臟停搏、驚厥、喉水腫、肺水腫和哮喘發作等。遇此情況,應立即終止造影並進行抗休克、抗過敏和對症治療。呼吸困難應給氧,周圍循環衰竭應給去甲腎上腺素,心臟停搏則需立即進行心臟按摩。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應體素的X線吸收系數。不同CT裝置所得圖像的象素大小及數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數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個,或512×512,即262144個不等。顯然,象素越小,數目越多,構成圖像越細致,即空間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高。CT圖像的空間分辨力不如X線圖像高。
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x 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
由右上圖可見人體軟組織的CT值多與水相近,但由於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密度差別雖小,也可形成對比而顯影。
CT值的使用,使在描述某一組織影像的密度時,不僅可用高密度或低密度形容,且可用它們的CT值平說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CT圖像是層面圖像,常用的是橫斷面。為了顯示整個器官,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通過CT設備上圖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還可重建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層面圖像。
3、x光.b超.ct.核磁共振分別有什麼用
X光具有穿透性,對不同密度的物質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在醫學上X光用來投射人體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來輔助診斷。B超它以強度低、頻率高、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顯示方法多樣而著稱,尤其對人體軟組織的探測和心血管臟器的血流動力學觀察有其獨到之處。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含氣體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x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CT圖像是層面圖像,常用的是橫斷面。為了顯示整個器官,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通過CT設備上圖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還可重建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層面圖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變的關系。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
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4、X光、CT、核磁共振三者各自的功能是什麼?各自側重點和優點分別是什麼?
X光具有穿透性,對不同密度的物質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在醫學上X光用來投射人體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來輔助診斷。
B超它以強度低、頻率高、對人體無損傷、無痛苦、顯示方法多樣而著稱,尤其對人體軟組織的探測和心血管臟器的血流動力學觀察有其獨到之處。
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含氣體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x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CT圖像是層面圖像,常用的是橫斷面。為了顯示整個器官,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通過CT設備上圖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還可重建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層面圖像,可以多角度查看器官和病變的關系。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
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5、什麼是X線檢查
X線檢查已是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特別是拍X光片。X線輻射有可能對人體細胞產生一定的損傷,對生殖細胞的損傷則會影響受照個體的後代而產生遺傳效應。
X光檢查所產生的X線輻射會對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人體各部位對射線輻射敏感性不同,輻射敏感性越高越容易受損傷。
概括地說,細胞對輻射敏感度的一般規律是,處於正常分裂狀態的細胞對輻射是敏感的,而正常不分裂的細胞則是抗輻射的。生殖細胞(精原細胞、卵細胞)屬於高度敏感組織,輻射損傷程度較其餘細胞會更大。
生殖細胞擔負著人類遺傳任務,在生殖細胞內與遺傳有密切關系的重要物質是染色體和基因。若生殖細胞染色體或基因發生變化時,這樣的變化可能傳給後代。
輻射可以使細胞染色體發生斷裂、畸變,可以使染色體上某些基因脫失,增加或移位,從而導致突變,使後代發生畸形、遺傳性疾病或使後代不適於生存而死亡。因此,懷孕時考慮檢查所帶來的輻射問題,是有必要的。
(5)人體軟組織對x線的吸收擴展資料
X線檢查的注意事項:
普通體檢進行的X射線照射,成年人每年不超過一次。中老年人的防癌檢查,每年最好也應控制在一次以內。
青少年照X射線可能影響生長發育,如果直接照射下腹部和性腺容易造成成年後不孕不育,小兒骨髓受照射後患白血病的危險性要比成人大,因此青少年體檢時不需把X檢查列為常規檢查。
女性孕期X線照射可能引起胎兒畸形、新生兒智力低下、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缺陷,因此孕期盡量不要做X射線檢查,因檢查疾病原因而必需要做的,整個孕期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如治療診斷要求必須做X射線檢查,應穿戴鉛保護用品。應對非受照部位,特別是性腺、甲狀腺等對X射線反應敏感的部位進行防護,穿戴防護設備,在接受檢查時可主動向醫生提出。
X射線機處於工作狀態時,放射室門上的警告指示燈會亮,此時候診者,一律在防護門外等候,不要在檢查室內等候拍片。患者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情況下,家屬不要進入檢查室內陪同,以減少不必要的輻射。
6、x光片成像原理
X射線是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 間的波長很短的電磁輻射。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
透視原因
倫琴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
一般來說,較大之原子有較大機會吸收X射線光子。人體軟組織由較細之原子組成而骨頭含較多鈣離子,所以骨頭較軟組織吸引較多X射線。故此,X射線可以用作檢查人體結構。
成像結果
將一片照相底片放置於人體後,X射線穿過人體內軟組織(皮膚及器官)後會照射到底片,令這些部位於底片經顯影後保留黑色;X射線無法穿過人體內的硬組織,如骨或其他被注射含鋇或碘的物質,底片於顯影後會顯示成白色。
7、X射線對人體的危害?在人體內殘留的時間多長?
射線診斷檢查包括普通X射線拍片、胸透、CT、CR、DR片等。射線可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胎兒畸形,可誘發白血病、癌症等疾病,人體對射線敏感的部位有甲狀腺、胸腺、性腺等。國家衛生部1997年頒布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第25條就明確規定:「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臨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如眼睛、甲狀腺、性腺等),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嬰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
醫務人員提醒,做X光等集體檢查時,他人不要同時待在放射室里,放射室的門必須緊閉。兒童、孕婦盡量不做射線檢查,育齡婦女月經來潮後10天內不做射線檢查。患者有權拒絕不必要的X線、CT等檢查,有權要求醫院採取必要防護措施,有權向上級主管部門投
8、X光的原理是什麼?
X線成像基本原理,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組織在熒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於X線的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感光效應;另一方面是基於人體組織之間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不同組織結構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熒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這樣,在熒屏或X線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X射線(英語:X-ray),又被稱為愛克斯射線、艾克斯射線、倫琴射線或X光,是一種波長范圍在0.01納米到10納米之間(對應頻率范圍30 PHz到30EHz)的電磁輻射形式。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X射線結晶學。X射線也是游離輻射等這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人體肺部的X射線X射線波長范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8)人體軟組織對x線的吸收擴展資料:
X射線的產生
X射線波長略大於0.5 nm的被稱作軟X射線。波長短於0.1 nm的叫做硬X射線。硬X射線與波長長的(能量小)伽馬射線范圍重疊,二者的區別在於輻射源,而不是波長:X射線光子產生於高能電子加速,伽馬射線則來源於原子核衰變。
產生X射線的最簡單方法是用加速後的電子撞擊金屬靶。撞擊過程中,電子突然減速,其損失的動能會以光子形式放出,形成X射線光譜的連續部分,稱之為制動輻射。通過加大加速電壓,電子攜帶的能量增大,則有可能將金屬原子的內層電子撞出。於是內層形成空穴,外層電子躍遷回內層填補空穴,同時放出波長在0.1納米左右的光子。由於外層電子躍遷放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放出的光子的波長也集中在某些部分,形成了X射線譜中的特徵線,此稱為特性輻射。
此外,高強度的X射線亦可由同步加速器或自由電子激光產生。同步輻射光源,具有高強度、連續波長、光束準直、極小的光束截面積並具有時間脈波性與偏振性,因而成為科學研究最佳之X射線光源。
9、x射線與人體的主要相互作用形式是什麼?
一)物理效應 1.穿透作用 穿透作用是指X射線通過物質時不被吸收的能力.X射線能穿透一般可見光所不能透過的物質.可見光因其波長較長,光子其有的能量很小,當射到物體上時,一部分被反射,大部分為物質所吸收,不能透過物體;而X射線則不然,咽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X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射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密度大的物質,對X射線的吸收多,透過少;密度小者,吸收少,透過多.利用差別吸收這種性質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肌肉、脂肪等軟組織區分開來.這正是X射線透視和攝影的物理基礎.2.電離作用 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這種作用叫電離作用.在光電效應和散射過程中,出現光電子和反沖電子脫離其原子的過程叫一次電離,這些光電子或反沖電子在行進中又和其它原子碰撞,使被擊原子逸出電子叫二次電離.在固體和液體中.電離後的正、負離子將很快復合,不易收集.但在氣體中的忘離電荷卻很容易收集起來,利用電離電荷的多少可測定X射線的照射量:X射線測量儀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由於電離作用,使氣體能夠導電;某些物質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在有機體內可以誘發各種生物效應.電離作用是X射線損傷和治療的基礎.3.熒光作用 由於X射線波長很短,因此是不可見的.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由於電離或激發使原子處於激發狀態,原子回到基態過程中,由於價電子的能級躍遷而輻射出可見光或紫外線,這就是熒光.X射線使物質發生熒光的作用叫熒光作用.熒光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這種作用是X射線應用於透視的基礎.在X射線診斷工作中利用這種熒光作用可製成熒光屏,增感屏,影像增強器中的輸入屏等.熒光屏用作透視時觀察X射線通過人體組織的影像,增感屏用作攝影時增強膠片的感光量.4.熱作用物質所吸收的X射線能,大部分被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這就是熱作用.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這些作用與可見光一樣.在X射線顯微鏡、波長測定和物質結構分析中都得到應用.二)化學效應 1.感光作用 同可見光一樣,X射線能使膠片感光.當X射線照射到膠片上的溴化銀時,能使銀粒子.沉澱而使膠片產生「感光作用」.膠片感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當X射線通過人體時,囡人體各組織的密度不同,對X射線量的吸收不同,致綻膠片上所獲得的感光度不同,從而獲得X射線的影像.這就是應用X射線作攝片檢查的基礎.2.著色作用 某些物質如鉑氰化鋇、鉛玻璃、水晶等,經X射線長期照射後,其結晶體脫水而改變顏色,這就叫做著色作用.(三)生物效應』 當X射線照射到生物機體時,生物細胞受到抑制、破壞甚至壞死,致使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變,稱為X射線的生物效應.不同的生物細胞,對X射線有不同的敏感度.楓X射線可以治療人體的某些疾病,如腫瘤等.另一方面,它對正常機體也有傷害,因此要嘞人體的防護.X射線的生物效應『臼根結底是由X射線的電離作用造成的.由於X射線具有如上種餓!因而在工業、農業、科學研究等客_爪領域,獲得了廣泛 的應用,如工業探傷,晶體分析等.在醫學上,X射線技術已成為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專門學科,在醫療衛生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一)X射線診斷 X射線應用於醫學診斷,主要依據X射線的穿透作用、差別吸收、感光作用和熒光作用.由於X射線穿過人體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如骨骼吸收的X射線量比肌肉吸收的量要多,那麼通過人體後的X射線量就不一樣,這樣便攜帶了人體各部密度分布的信息,在熒光屏上或攝影膠片上引起的熒光作用或感光作用的強弱就有較大差別,因而在熒光屏上或攝影膠片上(經過顯影、定影)將顯示出不同密度的陰影.根據陰影濃淡的對比,結合臨床 表現、化驗結果和病理診斷,即可判斷人體某一部分是否正常.於是,X射線診斷技術便成了世界上最早應用的非刨傷性的內臟檢查技術.(二)X射線治療 X射線應用於治療,主要依據其生物效應,應用不同能量的X射線對人體病灶部分的細胞組織進行照射時,即可使被照射的細胞組織受到破壞或抑制,從而達到對某些疾病,特別是腫瘤的治療目的.(三)X射線防護 在利用X射線的同時,人們發現了導致病人脫發、皮膚燒傷、工作人員視力障礙,白血病等射線傷害的問題,為防止X射線對人體的傷害,必須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以上構成了X射線應用於醫學方面的三大環節——診斷、治療和防護
10、x線對人體的傷害
人們早就發現,接觸X射線量過多與某些癌病的發病率高室切相關,同時還能引起不孕病。技術的進步,新一代X光機的發展,其輻射量比過去減少了許多,一般檢查對人體是安全的。X射線是一種電磁波,屬於不可見光,但其輻射吸收率極高,它在穿透皮膚、肌肉等軟組織的同時,被組織接收的輻射能量是很強的,足以將肌肉組織中的電子撞擊出圍繞原子核運行的軌道,產生不穩定的分子,進而生成對人體有危害的自由基。輻射能還能直接引起染色體破裂或基因突變,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但是,放射治療(放療)時,輻射量要比一般檢查大得多,同時它是連續使用,被人體吸收的總劑量更大,因而導致病人全身乏力、不思飲食、白血球減少等反應。放療可殺死癌細胞,治癒癌症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群體比正常細胞群體對X射線的敏感性高,可在殺滅癌細胞的屆時,保留正常細胞。當然,這是相對而言的,正常細胞多少還是會受到一些傷害,不然放療病人的白血球就不會減少了。對正在生長的有機體進行長時間的低劑量X射線照射,會引起生長障礙
及壽命縮短,即過早衰老。胚胎組織對X射線十分敏感,特別是在胚胎生長的開始八到十二周內,此時胚胎正處在細胞及機體分化時期,任何電離輻射都可引起多種畸型 。研究證明,孕婦接受X射線的診斷檢查,會使胎兒也吸收射線,這些孩子在十六歲以前,發生白血病的危險性比一般孩子要大。有時,醫生要孕婦做X線檢查,早點告訴醫生自己已經懷孕,這樣就可避免X射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