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狀腺疾病的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良性腫瘤以甲狀腺腺瘤為主。多發生於青壯年。臨床表現多為頸前腫塊,生長緩慢,無自覺症狀。體檢腫塊表面光滑,質地軟或韌,邊界清楚,可隨吞咽上下活動。如腺瘤內出血,腫塊可迅速增大,伴局部疼痛,這些症狀一般可在1-2周內消失。
甲狀腺功能檢查一般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但如為高功能腺瘤,T3、T4、FT3、FT4可增高,TSH可降低。B超檢查甲狀腺內多為單發結節,也可多發;為實質性或混合性,多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形態規則,周邊可有聲暈,血供或可豐富。
一般直徑10mm以下的甲狀腺腺瘤建議觀察並定期B超隨訪。如果腺瘤近期增大迅速或出現壓迫症狀或隨訪過程中有惡變傾向或確診為高功能腺瘤可以考慮手術。 1、疾病分類:可分為分化型甲狀腺癌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和甲狀腺濾泡狀癌,低分化型甲狀腺癌如髓樣癌和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2、發病原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確,可能與飲食因素(高碘或缺碘飲食),發射線接觸史,雌激素分泌增加,遺傳因素,或其它甲狀腺良性疾病如結節性甲狀腺腫、甲亢、甲狀腺腺瘤特別是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演變而來。
3、臨床表現:分化型甲狀腺癌以女性多見,常見年齡30-60歲。分化型甲狀腺癌發展緩慢,病人可發現頸部有逐漸增大的無痛性腫塊,被自己或體檢無意中發現,或在B超等檢查時發現。體檢癌腫多質硬,表面或可光滑,邊界或可清楚。如果癌腫局限在甲狀腺體內,則可隨吞咽上下活動;若已侵犯氣管或鄰近組織,則較為固定。
4、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多正常,但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如甲亢或橋本氏甲狀腺炎轉變而來,則有相應的甲狀腺功能異常。B超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診斷非常有幫助。分化型甲狀腺癌在B超中大多數為實質性腫塊,但部分也可為以實質成分為主的混合性腫塊。甲狀腺乳頭狀癌在B超中多呈低或極低回聲,實質內可出現微小鈣化,腫塊的形態可異常呈垂直位或豎立狀,腫塊周邊血供豐富。甲狀腺濾泡狀癌在B超中多為非常均質的高回聲腫塊,血供豐富。而腫塊的大小,邊界是否清楚,形態是否規則並不是判斷腫塊是否是惡性的重要指標。現在術前在B超定位下對懷疑惡性的腫塊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FNA),可對甲狀腺癌進一步明確診斷。
一般分化型甲狀腺癌在同位素掃描中多呈冷結節。如果分化型甲狀腺癌懷疑有淋巴結轉移或和周圍器官如氣管和食管有侵犯,可以通過CT檢查來了解淋巴結轉移的范圍和對氣管、食管等器官侵犯的程度,以利手術方案的制定。
5、疾病治療:
①甲狀腺乳頭狀癌:多以淋巴結轉移為主。頸部的淋巴結可分為I-VI區,一般II-VI區淋巴結和甲狀腺癌轉移有關。通常VI區淋巴結又稱為中央組淋巴結,包括氣管食管溝、氣管前和喉前淋巴結;II-V區淋巴結又稱為頸側區淋巴結,包括頸部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和副神經周圍淋巴結。中央組淋巴結由於多位於甲狀腺後方且直徑很小,一般頸部B超難於發現;而頸側區淋巴結則可通過B超檢查發現是否有轉移。多數情況下,一側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轉移至同側的淋巴結,但個別也可轉移至對側的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的途徑一般是先轉移至中央組淋巴結,然後再轉移至頸側區淋巴結;但也有個別癌腫如位於甲狀腺上極的腫瘤可首先轉移至頸側區的淋巴結。文獻報道,不管腫瘤大小如何,通常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左右。有鑒於此,最新一期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指南強調中央組淋巴結的清掃。但對於甲狀腺的切除范圍,可根據腫瘤的分期、各地的醫療條件和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實行個體化方案,但至少要切除患癌側腺葉+峽部。
②甲狀腺濾泡狀癌:多通過血行遠處轉移至肺、骨、腦和肝等器官,比較合理的手術方案是行雙側甲狀腺的全/近全切和患側中央組淋巴結清掃,然後行碘131治療。但由於術中冰凍病理切片多難確定濾泡狀癌,因此常需行再次的補充手術。
根據國外經驗,由於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後較好,因此如果手術切除徹底,術後再輔以碘131鞏固治療。碘治療結束後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往往可達到根治的效果。但對於術後甲狀腺殘留較多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由於碘治療無法起到鞏固治療的效果,同時反復多次碘治療過程中停用甲狀腺素制劑可引起腫瘤復發或去分化,因此,對於甲狀腺殘留較多的病人,多建議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至於甲狀腺素抑制治療的劑量要根據腫瘤的分期因人而異。
③甲狀腺髓樣癌:是發生於甲狀腺C細胞的中度惡性腫瘤。可分為散發、家族和MEN2型。病人主要表現是甲狀腺無痛性硬實結節,局部淋巴結腫大。有時淋巴結腫大成為首發症狀。部分甲狀腺髓樣癌病人可出現腹瀉、腹痛和面色潮紅。體檢甲狀腺腫物質硬,邊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散發性多為一側甲狀腺腫物,而家族型及MEN2型可為雙側甲狀腺腫物。
甲狀腺髓樣癌病人血清降鈣素水平升高,部分病人癌胚抗原(CEA)水平也升高。B超提示腫塊多位於甲狀腺上半部,可單發或多發,呈低回聲,腫塊的中心位置多有鈣化,且結節無聲暈,血供多豐富。
甲狀腺髓樣癌可早期發生淋巴轉移,且可通過血行發生遠處轉移,因此預後較分化型甲狀腺癌差。由於髓樣癌對甲狀腺素制劑和碘131治療都無效果,因此,只有手術是治療髓樣癌最有效的方法。手術切除范圍要包括雙側甲狀腺全切,患癌側中央組淋巴結清掃;如術前發現有頸側區淋巴結的轉移則必須行頸側區淋巴結清掃。但對於家族型髓樣癌,即使沒有發現頸側區淋巴結轉移,也可進行預防性頸側區淋巴結清掃。由於髓樣癌術後甲狀腺功能缺失,因此必須給予甲狀腺素制劑行替代治療。
④甲狀腺未分化癌:為高度惡性腫瘤,多見於老年病人,一般年齡超過65歲。絕大多數病人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頸部腫塊,腫塊堅硬,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活動度差且迅速增大。可伴有聲嘶、呼吸和吞咽困難,局部可有淋巴結腫大。B超上表現為邊界不清的不均勻團塊,常累及整個腺葉或腺體。多數情況下可出現壞死區。
由於甲狀腺未分化癌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非常迅速,易侵犯周圍的器官組織如氣管、食管、頸部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往往就診時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只能行外放射治療和化療,僅在氣管受壓或阻塞時才行甲狀腺峽部切除或氣管切開。近年來,有人主張對早期甲狀腺未分化癌,如原發灶小,可施行腺葉切除或全甲狀腺切除,術後輔以外放射和化療,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
2、甲狀腺惡性腫瘤的甲狀腺癌
1、乳頭狀癌(papillary carcinoma) 約占成人甲狀腺癌總數的70%,而兒童甲狀腺癌常常都是乳頭狀癌。乳頭狀癌常見於中青年女性,以21-40歲的婦女最多見。該類型分化好,生長緩慢,惡性程度低。該病有多中心性發生傾向,且可能較早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需爭取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預後現對較好。
2、濾泡狀癌(follicular carcinoma) 約佔15%,多見於50歲左右的婦女。此型發展較快,屬中度惡性,且有侵犯血管傾向。頸淋巴結轉移僅佔10%,因此預後不如乳頭狀癌。
3、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約佔5%-10%,多見於老年人,發展迅速,高度惡性,且約50%便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常經血運向遠處轉移。預後很差,平均存活3-6個月,一年存活率僅5%-10%。
4、髓樣癌(mellary thyroidcarcinoma) 少見。發生於濾泡旁細胞(C細胞),可分泌降鈣素(calcitonin)。細胞排列呈巢狀或束狀,無乳頭或濾泡結構,其間質內有澱粉樣沉著,呈未分化狀,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中等,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和血運轉移。
總之,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癌,其生物學特性、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後均有所不同。 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的初期多無明顯症狀,前者有時可因頸淋巴結腫大而就醫。隨著病情進展,腫塊逐漸增大,質硬,吞咽時腫塊移動度減低。未分化癌上述症狀發展迅速,並侵犯周圍組織。晚期可產生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困難。頸交感神經節受壓,可產生Horner綜合征。頸叢淺支受侵犯時,病人可有耳、枕、肩等處的疼痛。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肺、骨、中樞神經系統等)。
髓樣癌除有頸部腫塊外,由於癌腫產生5-羥色胺和降鈣素,病人可出現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症狀。對合並家族史者,應注意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輔助檢查
1、甲狀腺功能化驗:主要是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測定。TSH降低的高功能性熱結節,較少為惡性,故對其甲亢進行治療更為重要。TSH正常或升高的甲狀腺結節,以及TSH降低情況下的冷結節或溫結節,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穿刺活檢等)。
2、核素掃描:放射性碘或鍀的同位素掃描檢查(ECT)是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出:「ECT檢查的結果包括高功能性(比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的攝取率高)、等功能性或溫結節(與周圍組織攝取率相同)或無功能性結節(比周圍甲狀腺組織攝取率低)。高功能結節惡變率很低,如果患者有明顯或亞臨床甲亢,則需對結節進行評估。如果血清TSH水平較高,即使是僅在參考值的最高限也應對結節進行評估,因為這時結節的惡變率較高」。但是ECT對於小於1cm的結節或微小癌常不能顯示,故對此類結節不宜使用ECT檢查。
3、B超檢查:超聲是發現甲狀腺結節、並初步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手段,是細針穿刺活檢(FNA)實施可能性的判斷標准,也是效益比最高的檢查手段。歐美指南中均提及超聲下可疑惡變指征,包括:低回聲結節、微鈣化灶、豐富的血流信號、邊界不清晰、結節高度大於寬度、實性結節、以及暈圈缺如。國內有人曾將結節形態、邊界、縱橫比、周邊聲暈、內部回聲、鈣化、頸部淋巴結情況等方面對結節進行分析和評價,對比術後的病理結果,統計得出結節形態、鈣化、內部回聲情況在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鑒別中更具相關性,可著重觀察這方面特徵(僅針對乳頭狀癌)。
4、針吸塗片細胞學檢查:針吸活檢包括細針穿刺活檢及粗針穿刺活檢兩種,前者是細胞學檢查,後者是組織學檢查。對於B超發現的可疑惡變的甲狀腺結節,可採用該方法明確診斷。目前一般採用細針活檢,操作時病人仰卧,呈頸部過伸位。宜採用局部麻醉。強調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至少應穿刺6次,以保證取得足夠標本。穿刺時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結節,以右手持針筒,回抽針栓以產生負壓,同時緩慢向外將針頭拔出2mm,再刺入,重復數次後見針內細胞碎屑後停止抽吸,去除負壓,拔出針頭,脫開針筒,針筒內吸入數毫升空氣,接上針頭,並將針頭內標本排到玻片上,要求能有1-2滴橘紅色液體,內有細胞碎屑。然後塗片檢查。
鑒別診斷
甲狀腺癌常以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les)為其明顯表現,因此,當臨床上遇到有結節性甲狀腺腫時候,區別結節性質的良惡性具有重要意義。引起甲狀腺結節的常見病如下:
1、單純性甲狀腺腫:為引起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最常見病因。病史一般較長,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長大,而由於體檢時偶然發現。結節是腺體在增生和代償過程中發展而成的,大多數呈多結節性甲狀腺腫,少數為單個結節性。大部分結節為膠性,其中有因發生出血、壞死而形成囊腫;久病者部分區域內可有較多纖維化或者鈣化、甚至骨化。由於結節的病理性質不同,他們的大小、堅硬程度、外形不一。甲狀腺出血往往有驟發腫痛史,腺體內有囊腫樣腫塊;有膠性結節者,質地較硬;有鈣化及骨化者,質地堅硬。
2、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結節的大小視病變范圍而定,質地常常較堅硬。有典型病史,包括起病急、發熱、咽痛及顯著甲狀腺區疼痛和壓痛等表現。急性期,甲狀腺攝I率降低,顯像多呈「冷結節」,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離」現象,有助於診斷。‚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為對稱彌漫性甲狀腺腫,無結節;有時由於腫大不對稱和表面有分葉,可狀似結節,硬如橡皮,無壓痛。此病起病緩慢,呈慢性發展過程,但是與甲狀腺癌可同時發生,臨床上不易鑒別,須引起注意。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及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滴度常升高。ƒ侵襲性纖維性甲狀腺炎:結節堅硬,且與腺體外鄰近組織粘連固定。騎兵和發展過程緩慢,可有局部隱痛和壓痛,伴以明顯壓迫症狀,其臨床表現似甲狀腺癌,但是局部淋巴結不大,攝I率正常或偏低。
3、甲狀腺腺瘤:由甲狀腺腺瘤或多發的膠性結節所致。單個或多個,可與甲狀腺腫同時並存或單獨出現。腺瘤一般呈圓或橢圓形,質地大多比周圍甲狀腺組織硬,無壓痛。在掃描圖上顯示攝I功能為正常、增加或減低;甲狀腺顯像分別為「溫結節」「熱結節」「冷結節」。甲狀腺攝I率可正常或偏高。腫瘤發展緩慢,臨床上大多無症狀,但是部分病人發生功能亢進症狀。
4、甲狀腺囊腫:囊腫內含血液或清澈液體、與周圍甲狀腺組織分界清楚,可相當堅硬,B超常有助於診斷,臨床上除甲狀腺腫大和結節外,大多無功能方面改變。 手術治療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種類型甲狀腺癌的基本治療方法,並輔助應用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療。
手術治療
甲狀腺癌的手術治療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以及頸淋巴結的清掃。甲狀腺的切除范圍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隨即對照試驗結果的依據。但是完全切除腫瘤十分重要,薈萃分析資料提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項獨立預後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小於腺葉的切除也是不適當的。范圍最小的是腺葉加峽部的切除。最大至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切除范圍的趨勢是比較廣泛的切除。有證據顯示甲狀腺近全切或全切除術後復發率較低。低危組病例腺葉切除後30年復發率為14%,而全切除術為4%,一般對高危組的病人,首次手術的范圍並無太多爭論,有報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葉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26%,全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10%,而甲狀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間並無區別。廣泛范圍手術的優點是降低局部復發率,主要缺點是手術後近期或長期並發症增加,而腺葉切除很少導致喉返神經損傷,且幾乎不發生嚴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年齡是劃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並根據低危、高危分組選擇治療原則。對低危組病人採用腺葉及峽部切除,若切緣無腫瘤,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對高危組病人採取患側腺葉、對側近全切或次全切除術為宜。也可根據腫瘤的臨床特點來設計手術:腺葉+峽部切除術適用於腫瘤直徑小於1cm、明確局限於甲狀腺一葉內的低危組患者;‚甲狀腺患側全切+峽部切除+對側近全切,適用於腫瘤直徑大於1cm,較廣泛的一側乳頭狀癌伴有淋巴結轉移者;ƒ甲狀腺全切除術適用於高度侵襲性的乳頭狀、濾泡狀癌,明顯多灶性,兩側淋巴結腫大,腫瘤侵犯周圍頸部組織或有遠處轉移者。15歲以下或45歲以上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可達90%,對該組病例應考慮全甲狀腺切除。
頸淋巴結清掃范圍同樣有爭論,是常規行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淋巴結清掃,或只切除能觸及的腫大淋巴結,尚無定論。薈萃分析資料提示僅兩個因素可幫助預測是否頸淋巴結轉移,即腫瘤缺乏包膜和甲狀腺周圍有腫瘤侵犯。該兩因素均不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38%,兩因素均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87%。
頸淋巴結清掃的手術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質量卻有可能受到影響,所以目前對於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的決定非常謹慎。尤其是低危組病人,若手術時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可不作頸淋巴結清掃。如發現腫大淋巴結,應切除後做快速病理檢查,證實為淋巴結轉移者,可作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頸淋巴結清掃。前者指清除頸總動脈內測、甲狀腺周圍、氣管食管溝之間及上縱隔的淋巴結組織;後者指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及副神經的頸淋巴結清掃。由於再次手術時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易損傷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因此有主張首次手術時及時未見腫大淋巴結,也行中央區清掃。對高危組病人,肉眼可見頸淋巴結轉移、腫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齡超過60歲者,應作改良頸淋巴結清掃;若疾病分期較晚,頸淋巴結受侵犯廣泛者,則應作傳統淋巴結清掃。內分泌治療
甲狀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術後患者應終身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抑制TSH。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均有TSH受體,TSH通過其受體能夠影響甲狀腺癌的生長。甲狀腺素片的劑量,應根據TSH水平來調整,但是對於TSH抑制的精確范圍,尚缺乏足夠有效的數據支持。一般來講,有殘余癌或復發高危因素的患者,TSH應維持在0.1mU/L以下;然而復發低危的無病患者TSH應維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於正常值下限);對於有實驗室檢查陽性但無器質性病變(甲狀腺球蛋白陽性、影像學陰性)的低危組患者,TSH應維持在0.1-0.5mU/L;對於長年無病生存的患者,其TSH或許可以維持在正常參考值內。可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每天75ug-150ug,並定期測定血T4和TSH,根據結果調整葯量。
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
對於乳頭狀癌、濾泡癌,術後應用碘適合於45歲以上病人、多發性癌灶、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於減少復發和死亡率。應用碘治療目的是:①破壞殘留甲狀腺內隱匿微小癌;‚易於使用核素檢測復發或轉移病灶;③術後隨訪過程中,增加用狀腺球蛋白作為腫瘤標記物的價值。
體外照射治療(EBRT)
主要用於除了乳頭狀癌以外的其他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患者術後基本可以正常飲食和工作,適當控制富碘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煙酒等。需重視甲狀腺檢查,包括影像學和甲狀腺功能檢查,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
3、食管和氣管溝淋巴飽滿是怎麼回事?肺癌術後一年多,至今右前胸喉嚨氣管上下一條痛,有粘痰排痰困難。,現
無症狀的肺大皰不需治療伴有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的患者主要治療原發病變.繼發感染時應用抗生素.肺大皰體積大占據一側胸腔的70%~100%臨床上有症狀而肺部無其它病變的患者手術切除肺大皰可以使受壓肺組織復張呼吸面積增加肺內分流消失動脈血氧分壓提高氣道阻力減低通氣量增加患者胸悶氣短等呼吸困難症狀可以改善.手術中應盡可能多的保留健康肺組織力爭只作肺大皰切除縫合術或局部肺組織楔形切除術避免不必要的肺功能損失.肺大皰破裂引起的自發性氣胸可以經胸穿胸腔閉式此流等非手術療法治癒但反復多次發生的自發性氣胸應採取手術方法治療.手術中結扎或縫扎肺大皰同時可使用四環素或2%碘酒塗抹胸腔以使胸膜粘連固定防止氣胸復發.合並血氣胸的患者臨床症狀有時很重常有胸痛呼吸困難同時也會有內出血的一系列表現臨床上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短時間內採取非手術措施如輸血胸穿等症狀無明顯改善時應果斷地行開胸探查.此時往往有較大的活動出血非手術治療觀察時間過長常常延誤病情預後不如手術止血好.
4、請教您甲狀腺癌術後治療甲狀腺癌
您術前彩超或術後病理甲狀腺結節大小是多小呢?
您癌組織已確診侵犯被膜外及同側淋巴結,為防可能殘留病灶或復發,建議您二期行雙葉+峽部全切,術後再用碘清甲為宜。
(甄作武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江門中心醫院甄作武 http://zhendf.haodf.com/
5、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
甲狀腺癌的症狀一般在早期的時候是氣管,前面脖子中間有一塊腫塊,非常的硬,不能吞咽,也不能移動,更不能推動會慢慢的變大脖子,也可以看見淋巴變大,壓迫著血管,導致人的呼吸困難,聲音說不出話,也會侵犯血管的位置,使肺部轉移的更多一些。所以說甲狀腺癌對人的身體是危害非常大的。我們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才是最關鍵的,普通的治療方法就是做手術切除它,做完之後要保持自己的心態,一定要定期的檢查,看看它是否變好。我們要做甲狀腺手術的時候應該多了解一下手術的情況,應該多和醫生溝通一下是否全切,看看有沒有轉移,如果不嚴重的話問問醫生應該怎麼治療,問好醫生手術後應該注意什麼。做完手術之後說話沒有影響,這時候應該少說一些話,如果說話比較多的話,第二天就會咳嗽的非常厲害,手術對血管會有一點點影響,抹葯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不停的說話,就會導致氣管炎的發生,如果不吃葯了,就會咳嗽的非常厲害。做手術之後,應該一輩子都要吃優甲樂,這個葯每天早晨的時候吃,飯後是會影響它的吸收,如果要吃少了就會導致病情的加重。豆製品也會影響這個葯品的吸收,比如牛奶和豆腐,吃了這個葯就不能再喝豆漿了,晚上也不能吃豆腐。做完手術之後也要少吃一些海鮮,不能吃紫菜,海帶,因為這些含碘都是非常高的,家裡做飯的時候也應該用無碘鹽,在外面吃飯要注意一些。做完手術之後,也要有一個好的心情,心情會影響身體內的激素,它的作用是非常大大,如果長時間的心情不好,會引起身體的病症,要看得開一些不要自己跟自己生悶氣。
6、甲狀腺腫瘤的甲狀腺惡性腫瘤
甲狀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極少數可有惡性淋巴瘤及轉移瘤,甲狀腺癌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除髓樣癌外,絕大部分甲狀腺癌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與地區、種族、性別有一定關系。美國的甲狀腺癌發病率較高,根據統計,1973-2002年間,美國甲狀腺癌的年發生率由十萬分之3.6增加到十萬分之8.7,大約增加了2.4倍(P<0.001),而且這種趨勢仍然在逐年增長。國內的甲狀腺癌發病率較低,據統計,其中男性約0.8-0.9/10萬,女性約2.0-2.2/10萬。 甲狀腺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其相關因素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類:
1、癌基因及生長因子:近代研究表明,許多動物及人類腫瘤的發生與原癌基因序列的過度表達、突變或缺失有關。
2、電離輻射:目前已查明,頭頸部的外放射是甲狀腺的重要致癌因素。
3、遺傳因素:部分甲狀腺髓樣癌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一些甲狀腺癌患者中,常可詢及家族史
4、缺碘:早在20世紀初,即已有人提出有關缺碘可導致甲狀腺腫瘤的觀點
5、雌激素:近些年的研究提示,雌激素可影響甲狀腺的生長主要是通過促使垂體釋放TSH而作用於甲狀腺,因為當血漿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時,TSH水平也升高。至於雌激素是否直接作用甲狀腺,尚不明確。 病理分類
1、乳頭狀癌(papillary carcinoma) 約占成人甲狀腺癌總數的70%,而兒童甲狀腺癌常常都是乳頭狀癌。乳頭狀癌常見於中青年女性,以21-40歲的婦女最多見。該類型分化好,生長緩慢,惡性程度低。該病有多中心性發生傾向,且可能較早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需爭取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預後現對較好。
2、濾泡狀癌(follicular carcinoma) 約佔15%,多見於50歲左右的婦女。此型發展較快,屬中度惡性,且有侵犯血管傾向。頸淋巴結轉移僅佔10%,因此預後不如乳頭狀癌。
3、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約佔5%-10%,多見於老年人,發展迅速,高度惡性,且約50%便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常經血運向遠處轉移。預後很差,平均存活3-6個月,一年存活率僅5%-10%。
4、髓樣癌(mellary thyroidcarcinoma) 少見。發生於濾泡旁細胞(C細胞),可分泌降鈣素(calcitonin)。細胞排列呈巢狀或束狀,無乳頭或濾泡結構,其間質內有澱粉樣沉著,呈未分化狀,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中等,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和血運轉移。
總之,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癌,其生物學特性、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後均有所不同。
臨床表現
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的初期多無明顯症狀,前者有時可因頸淋巴結腫大而就醫。隨著病情進展,腫塊逐漸增大,質硬,吞咽時腫塊移動度減低。未分化癌上述症狀發展迅速,並侵犯周圍組織。晚期可產生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吞咽困難。頸交感神經節受壓,可產生Horner綜合征。頸叢淺支受侵犯時,病人可有耳、枕、肩等處的疼痛。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肺、骨、中樞神經系統等)。
髓樣癌除有頸部腫塊外,由於癌腫產生5-羥色胺和降鈣素,病人可出現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症狀。對合並家族史者,應注意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診斷鑒別
輔助檢查
1、甲狀腺功能化驗:主要是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測定。TSH降低的高功能性熱結節,較少為惡性,故對其甲亢進行治療更為重要。TSH正常或升高的甲狀腺結節,以及TSH降低情況下的冷結節或溫結節,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穿刺活檢等)。
2、核素掃描:放射性碘或鍀的同位素掃描檢查(ECT)是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出:「ECT檢查的結果包括高功能性(比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的攝取率高)、等功能性或溫結節(與周圍組織攝取率相同)或無功能性結節(比周圍甲狀腺組織攝取率低)。高功能結節惡變率很低,如果患者有明顯或亞臨床甲亢,則需對結節進行評估。如果血清TSH水平較高,即使是僅在參考值的最高限也應對結節進行評估,因為這時結節的惡變率較高」。但是ECT對於小於1cm的結節或微小癌常不能顯示,故對此類結節不宜使用ECT檢查。
3、B超檢查:超聲是發現甲狀腺結節、並初步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手段,是細針穿刺活檢(FNA)實施可能性的判斷標准,也是效益比最高的檢查手段。歐美指南中均提及超聲下可疑惡變指征,包括:低回聲結節、微鈣化灶、豐富的血流信號、邊界不清晰、結節高度大於寬度、實性結節、以及暈圈缺如。國內有人曾將結節形態、邊界、縱橫比、周邊聲暈、內部回聲、鈣化、頸部淋巴結情況等方面對結節進行分析和評價,對比術後的病理結果,統計得出結節形態、鈣化、內部回聲情況在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鑒別中更具相關性,可著重觀察這方面特徵(僅針對乳頭狀癌)。
4、針吸塗片細胞學檢查:針吸活檢包括細針穿刺活檢及粗針穿刺活檢兩種,前者是細胞學檢查,後者是組織學檢查。對於B超發現的可疑惡變的甲狀腺結節,可採用該方法明確診斷。目前一般採用細針活檢,操作時病人仰卧,呈頸部過伸位。宜採用局部麻醉。強調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至少應穿刺6次,以保證取得足夠標本。穿刺時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結節,以右手持針筒,回抽針栓以產生負壓,同時緩慢向外將針頭拔出2mm,再刺入,重復數次後見針內細胞碎屑後停止抽吸,去除負壓,拔出針頭,脫開針筒,針筒內吸入數毫升空氣,接上針頭,並將針頭內標本排到玻片上,要求能有1-2滴橘紅色液體,內有細胞碎屑。然後塗片檢查。
鑒別診斷
甲狀腺癌常以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les)為其明顯表現,因此,當臨床上遇到有結節性甲狀腺腫時候,區別結節性質的良惡性具有重要意義。引起甲狀腺結節的常見病如下:
1、單純性甲狀腺腫:為引起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最常見病因。病史一般較長,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長大,而由於體檢時偶然發現。結節是腺體在增生和代償過程中發展而成的,大多數呈多結節性甲狀腺腫,少數為單個結節性。大部分結節為膠性,其中有因發生出血、壞死而形成囊腫;久病者部分區域內可有較多纖維化或者鈣化、甚至骨化。由於結節的病理性質不同,他們的大小、堅硬程度、外形不一。甲狀腺出血往往有驟發腫痛史,腺體內有囊腫樣腫塊;有膠性結節者,質地較硬;有鈣化及骨化者,質地堅硬。
2、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結節的大小視病變范圍而定,質地常常較堅硬。有典型病史,包括起病急、發熱、咽痛及顯著甲狀腺區疼痛和壓痛等表現。急性期,甲狀腺攝I率降低,顯像多呈「冷結節」,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離」現象,有助於診斷。‚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為對稱彌漫性甲狀腺腫,無結節;有時由於腫大不對稱和表面有分葉,可狀似結節,硬如橡皮,無壓痛。此病起病緩慢,呈慢性發展過程,但是與甲狀腺癌可同時發生,臨床上不易鑒別,須引起注意。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及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滴度常升高。ƒ侵襲性纖維性甲狀腺炎:結節堅硬,且與腺體外鄰近組織粘連固定。騎兵和發展過程緩慢,可有局部隱痛和壓痛,伴以明顯壓迫症狀,其臨床表現似甲狀腺癌,但是局部淋巴結不大,攝I率正常或偏低。
3、甲狀腺腺瘤:由甲狀腺腺瘤或多發的膠性結節所致。單個或多個,可與甲狀腺腫同時並存或單獨出現。腺瘤一般呈圓或橢圓形,質地大多比周圍甲狀腺組織硬,無壓痛。在掃描圖上顯示攝I功能為正常、增加或減低;甲狀腺顯像分別為「溫結節」「熱結節」「冷結節」。甲狀腺攝I率可正常或偏高。腫瘤發展緩慢,臨床上大多無症狀,但是部分病人發生功能亢進症狀。
4、甲狀腺囊腫:囊腫內含血液或清澈液體、與周圍甲狀腺組織分界清楚,可相當堅硬,B超常有助於診斷,臨床上除甲狀腺腫大和結節外,大多無功能方面改變。 疾病治療
手術治療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種類型甲狀腺癌的基本治療方法,並輔助應用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療。
1、手術治療:甲狀腺癌的手術治療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以及頸淋巴結的清掃。甲狀腺的切除范圍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隨即對照試驗結果的依據。但是完全切除腫瘤十分重要,薈萃分析資料提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項獨立預後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小於腺葉的切除也是不適當的。范圍最小的是腺葉加峽部的切除。最大至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切除范圍的趨勢是比較廣泛的切除。有證據顯示甲狀腺近全切或全切除術後復發率較低。低危組病例腺葉切除後30年復發率為14%,而全切除術為4%,一般對高危組的病人,首次手術的范圍並無太多爭論,有報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葉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26%,全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10%,而甲狀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間並無區別。廣泛范圍手術的優點是降低局部復發率,主要缺點是手術後近期或長期並發症增加,而腺葉切除很少導致喉返神經損傷,且幾乎不發生嚴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年齡是劃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並根據低危、高危分組選擇治療原則。對低危組病人採用腺葉及峽部切除,若切緣無腫瘤,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對高危組病人採取患側腺葉、對側近全切或次全切除術為宜。也可根據腫瘤的臨床特點來設計手術:腺葉+峽部切除術適用於腫瘤直徑小於1cm、明確局限於甲狀腺一葉內的低危組患者;‚甲狀腺患側全切+峽部切除+對側近全切,適用於腫瘤直徑大於1cm,較廣泛的一側乳頭狀癌伴有淋巴結轉移者;ƒ甲狀腺全切除術適用於高度侵襲性的乳頭狀、濾泡狀癌,明顯多灶性,兩側淋巴結腫大,腫瘤侵犯周圍頸部組織或有遠處轉移者。15歲以下或45歲以上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可達90%,對該組病例應考慮全甲狀腺切除。
頸淋巴結清掃范圍同樣有爭論,是常規行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淋巴結清掃,或只切除能觸及的腫大淋巴結,尚無定論。薈萃分析資料提示僅兩個因素可幫助預測是否頸淋巴結轉移,即腫瘤缺乏包膜和甲狀腺周圍有腫瘤侵犯。該兩因素均不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38%,兩因素均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87%。
頸淋巴結清掃的手術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質量卻有可能受到影響,所以目前對於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的決定非常謹慎。尤其是低危組病人,若手術時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可不作頸淋巴結清掃。如發現腫大淋巴結,應切除後做快速病理檢查,證實為淋巴結轉移者,可作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頸淋巴結清掃。前者指清除頸總動脈內測、甲狀腺周圍、氣管食管溝之間及上縱隔的淋巴結組織;後者指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及副神經的頸淋巴結清掃。由於再次手術時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易損傷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因此有主張首次手術時及時未見腫大淋巴結,也行中央區清掃。對高危組病人,肉眼可見頸淋巴結轉移、腫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齡超過60歲者,應作改良頸淋巴結清掃;若疾病分期較晚,頸淋巴結受侵犯廣泛者,則應作傳統淋巴結清掃。 2、內分泌治療:甲狀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術後患者應終身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抑制TSH。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均有TSH受體,TSH通過其受體能夠影響甲狀腺癌的生長。甲狀腺素片的劑量,應根據TSH水平來調整,但是對於TSH抑制的精確范圍,尚缺乏足夠有效的數據支持。一般來講,有殘余癌或復發高危因素的患者,TSH應維持在0.1mU/L以下;然而復發低危的無病患者TSH應維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於正常值下限);對於有實驗室檢查陽性但無器質性病變(甲狀腺球蛋白陽性、影像學陰性)的低危組患者,TSH應維持在0.1-0.5mU/L;對於長年無病生存的患者,其TSH或許可以維持在正常參考值內。可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每天75ug-150ug,並定期測定血T4和TSH,根據結果調整葯量。
3、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對於乳頭狀癌、濾泡癌,術後應用碘適合於45歲以上病人、多發性癌灶、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於減少復發和死亡率。應用碘治療目的是:①破壞殘留甲狀腺內隱匿微小癌;‚易於使用核素檢測復發或轉移病灶;③術後隨訪過程中,增加用狀腺球蛋白作為腫瘤標記物的價值。
4、體外照射治療(EBRT):主要用於除了乳頭狀癌以外的其他甲狀腺癌。
疾病預後
在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的預後總的來說是好的,不少甲狀腺癌已經有轉移,但是病人仍然能存活10餘年。涉及預後的因素很多,諸如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變的范圍、轉移情況和手術方式等,其中以病理類型最重要。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患者,95%可以較長時間存活,特別是乳頭狀癌的生物學特性傾向良好,預後最好,隱性乳頭狀癌預後更好,但是少數也可間變為惡性程度極高的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預後最差,病人往往在半年內死亡。腫瘤體積越大,浸潤的機會越多,其預後也越差。據有關統計學資料顯示,有無淋巴結轉移並不影響病人的生存率,原發腫瘤未獲控制或出現局部復發可導致死亡率增高,腫瘤直接蔓延或浸潤的程度比淋巴結轉移更具有重要性。
飲食注意
甲狀腺癌患者術後基本可以正常飲食和工作,適當控制富碘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煙酒等。需重視甲狀腺檢查,包括影像學和甲狀腺功能檢查,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 甲狀腺疾病,尤其是甲狀腺癌呈上升趨勢,需高度重視。甲狀腺手術由於容易出現聲音嘶啞、低鈣等手術並發症,手術切除范圍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醫療技術條件等進行判斷,需符合腫瘤切除原則,同時盡量爭取保留好神經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手術技巧及加強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努力方向。對於有疤痕體質及有特殊美容要求者也可行腔鏡下頸部無疤痕的甲狀腺手術。
7、晚期甲狀腺癌病人的四大突出體征是什麼?
雖然初期甲狀腺癌不易被察覺,但伴病況的不斷惡變,甲狀腺病者中後期體征也逐漸開始表現出來,甲狀腺癌症狀在晚期常因氣管、鄰近神經、食管二產生相應的症狀。部分患者甲狀腺腫塊不明顯。多以局部轉移為突出症狀。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癌症狀晚期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局部壓迫症狀:甲狀腺腫瘤繼續腫大可壓迫返喉神經導致患者出現聲音嘶啞、侵犯食管出現吞咽困難及體重減輕、侵犯或壓迫到氣管則出現呼吸困難、咳血及胸部不適感等臨床表現。2、局部轉移症狀:甲狀腺癌晚期局部轉移常在頸部出現硬而固定的淋巴結,臨床乳突癌及髓樣癌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腫大的幾率較大。3、伴隨症狀:髓樣癌患者可同時有嗜鉻細胞瘤和甲狀旁腺增生或腫瘤,臨床上可出現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症狀。4、遠處轉移症狀:甲狀腺癌擴散轉移率可達50%~90.5%,頸部淋巴結轉移率為64.56%,甲狀腺癌遠處轉移多見於肺、顱骨、椎骨和骨盆的轉移。腦部轉移可引起頭痛及嘔吐、肺部或縱隔腔轉移引起咳嗽、喀血及胸部不適、骨轉移可造成病理性骨折引起疼痛 、脊髓轉移引起手腳酸麻或無力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甲狀腺癌症狀到晚期的患者現在開始逐漸上升,以上是甲狀腺癌在晚期的症狀表現,患者要及時的發現,及時治療,以免病情惡化,就很難治癒了。臨床上有人將甲狀腺癌分為四期:如癌細胞只局限在原發部位者(甲狀腺單側葉內)為第一期,如癌細胞已擴散至甲狀腺對側葉內但仍局限於甲狀腺包膜內者則為第二期,癌細胞穿過包膜侵犯局部組織如淋巴結者為第三期,有了肝癌、肺癌、或骨骼、腦部、腹膜等遠端轉移者則為第四期。晚期甲狀腺癌的常用輔助性治療:1、甲狀腺素治療 由於甲狀腺癌侵犯喉、氣管及食管時, 常需行甲狀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 術後多存在甲狀腺功能低下。因此,術後激素替代是必要的,目的在於抑制促甲狀腺素水平,糾正內分泌紊亂,並預防復發。目前認為,甲狀腺癌尤其是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因甲狀腺長期持續地受促甲狀腺素的刺激,促使癌細胞增生,大劑量的甲狀腺素則可以抑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從而抑制了腫瘤的生長,對預防復發可能有一定作用。2、放射性131I治療 主要適用於手術未能完全切除的殘存甲狀腺組織、腫瘤復發或有遠處轉移且具有攝131I功能的甲狀腺癌。但長期接受131I治療的患者可以出現骨髓抑制、呼吸道和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副反應。近年,大多數學者認為[19],在甲狀腺全切除或近乎全切以後, 應當用131I去除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主張採用低劑量131I去除殘存甲狀腺,在治療前應做適當治療准備,如低碘膳食、使用鋰鹽、停服甲狀腺激素或使用重組促甲狀腺素等;對復發和有轉移的甲狀腺癌,須用大劑量131I治療;已有遠處轉移者,應在甲狀腺全切除後進行,因腺癌的遠處轉移灶只有全切除甲狀腺後才能吸收放射碘;有些患者需重復應用131I治療,但要等骨髓抑制恢復以後,方可進行下一次治療,直至腫瘤組織消除為止。3、放射治療 主要用於未分化甲狀腺癌和甲狀腺原發淋巴瘤及腫瘤有局部轉移的患者,尤其是在有骨轉移伴局部疼痛者。Cohen等[20]指出,分化的甲狀腺癌患者也可考慮照射,特別是術後有殘余病灶者。對低分化、不能濃聚131I的甲狀腺癌,外照射可能有效。對分化的濾泡細胞癌、局部有浸潤或術後仍殘留微小病灶者也會有幫助。Avenia等[21]認為甲狀腺癌術後合並放射新陳代謝治療或頸外照射治療, 其生存率可與分化程度較高的甲狀腺癌病例相當。多數學者認為放療劑量在50 65?Gy最佳, 當放療劑量≥65?Gy後,使局部組織過度纖維化,二次復發時,增加手術難度或失去手術機會。甲狀腺癌侵犯喉、氣管或食管,只要沒有廣泛的轉移,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爭取手術切除腫瘤組織,切勿放棄手術。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切除受累器官,它不僅可以消除或緩解由出血及梗阻引起的窒息,而且使患者有治癒的機會。因此,對於甲狀腺癌侵犯頸部軸性器官,應聯合胸外科醫師一道盡可能將受累器官切除。術後行甲狀腺素替代加131I清甲治療可改善甲狀腺癌的預後(延緩復發時間、降低復發率和減少遠端轉移等) 。另外,對甲狀腺癌術後殘留患者及早放療可以有效控制腫瘤的發展,提高生存率。
8、甲狀腺癌 是什麼引起 的?能不能治癒呢? 怎麼治?、!! 我要詳細的!!
您好,甲狀腺癌具體的病因不是很明確的,如輻射,遺傳,內分泌因素等都有可能,首選的治療是手術治療。甲狀腺癌如果早期,這可以治癒的,最好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如果早期,這一般是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定期復查,同時結合醫生服用中葯調理等,可以控制病情發展,防止病情轉移等,同時建議最好休息,不要熬夜,不要吃刺激的食物,建議飲食多樣化,加強鍛煉身體,加強飲食營養等。希望對您有幫助!
9、甲狀腺癌浸潤氣管,並轉移到肺部,請問如何治療?病人一般情況尚可
乳頭狀癌的預後是各種甲狀腺腫瘤中最好的一種,雖然有了轉移,但是應該積極手術治療,肺部可以考慮化療或者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