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軟組織感染造成一隻腳腫有什麼好辦法嗎?
?
2、嬰兒生病如何巧妙診斷?
一般來說,嬰兒生病時有下列徵兆:
1.哭。哭是嬰兒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飢餓、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濕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哭還是嬰兒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如果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而不正常了,這時就得檢查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2.呻吟。如果新生兒有呼吸道或心臟疾病,導致肺功能素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的呻吟聲,這表示病情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馬上送醫院診治以免延誤時機。
3.嘔吐和漾奶。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沖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素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情況,只要嬰兒食慾好,日見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餵奶時取右側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食慾減退,精神萎靡,發燒或前鹵飽滿;體重減輕或有脫水現象;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常吐泡沫狀液或流涎;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形;便秘或出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4.黃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左右大多出現黃疸,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是新生兒的特點,使得可能引發別的疾病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特徵之一時,可能是病理性的:
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出生後2~3周仍很明顯。
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慾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治療。
5.呼吸。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次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只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扇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病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治療。
6.皮膚蒼白。皮膚和黏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以下幾種:
表皮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嬰兒有疾病時。
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及時加以治療。
7.腹瀉。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餵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嬰兒因為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飢餓性腹瀉」。這時大便較松、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不能與其他腹瀉相混淆。發生腹瀉應及時治療。
8.皮膚青紫。皮膚呈現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動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嬰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嬰兒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出生後面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出生後可逐漸消失,一般不用處理。
9.身體發燒。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症狀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嬰兒口腔發燙,才知道嬰兒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有的是體溫偏低,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嬰兒,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僅僅從體溫上判斷嬰兒是否生了病。
10.嬰兒驚厥。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只表現為:
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口部不停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呼吸沒有規律,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面部肌肉抽動。
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系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里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失調、先天性心臟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新生兒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恢復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