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腳扭傷後怎麼處理
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損傷,如踝關節扭傷。此時,很多人會想到中醫活血祛瘀、熱敷或用手揉一下傷部。可是這不但沒加快康復,反而可能出現傷部腫脹、瘀斑等更嚴重的情況。通常,運動損傷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康復期,療傷也應分期進行。
急性生期:馬上冷敷20分鍾
急性期通常指傷後24或48小時內,此時受傷組織可能出血,局部出現紅熱腫痛、功能障礙等急性炎症反應。患者要停止活動,根據情況選擇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等處理方法。一般先冷敷後加壓包紮,也可同時進行。
冷敷一般每次20分鍾,每4小時1次;24或48小時後停止使用。包紮時可用適當厚度的棉花或海綿置於傷部,用綳帶稍加壓力包紮,並經常注意包紮部位的情況。若出現綳帶過松或過緊,須重新包紮。一般來說,加壓包紮24小時後即可拆除。
損傷後出現疼痛可使用外敷傷葯如雲南白葯(成葯)等,以迅速消腫止痛,減輕急性炎症。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痛片如芬必得,淤血A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等。這一時期不能熱敷,也不能按摩傷部,否則會加重出血和組織液滲出,使傷部更腫脹。
雖然傷處不能揉,但可在周圍部位循經取穴進行點按,有利於消腫止痛。如,手腕受傷腫痛,點按曲池、內關、合谷;踝部受傷,點按血海、三陰交。即便傷者或家屬不懂得穴位也沒關系,只要所按位置大概正確即可
2、壓瘡的分期分哪幾期?每期的特點是什麼.要如何護理?
(一)淤血紅潤期 局部皮膚受壓或受潮濕刺激後,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有的無腫熱反應.此期應採取積極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乾燥,增加翻身次數.
(二)炎性浸潤期 如果紅腫部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受壓表麵皮色轉為紫紅,皮膚因水腫變薄而出現水皰,此時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護理重點是保護皮膚,避免感染.
(三)潰瘍期 靜脈血液迴流受到嚴重障礙,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可達骨骼,甚至引起敗血症,無論哪種,要及時使用菩旭堂生肌膏塗抹避免進一步惡化。
拓展:
1、褥瘡(decubitus)又名壓瘡(pressure sores),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 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中記載的「席瘡」相似。如。外科真詮〃席瘡記載:「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
2、症狀體征
多發生於骨骼突起受壓部位,根據其發生、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度:一度:局部僅表現為紅斑水腫,或蒼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觸痛。若及時處理,可於數天內好轉。二度:皮膚顏色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現水皰,皰壁破裂後形成淺表糜爛面。三度:潰瘍形成,淺者達皮下組織,深者可達骨組織,繼發感染後膿液多,且有臭味。
3、用葯治療
治療褥瘡應該及早開始,原則是解除患處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創面處理。一度褥瘡應定時按摩、變換體位,局部酒精塗擦或紅外線照射,若炎症顯著,可用0.5%的新黴素溶液濕敷。二度褥瘡可外塗抗生素軟膏後覆以無菌紗布。三度褥瘡應進行清創處理,潰瘍小者可外用0.5%硝酸銀濕敷,以去除感染。同時可外用促進肉芽組織形成的葯物。潰瘍大而清潔者可採用分層皮片移植,或覆以全層皮瓣。對壞疽性潰瘍應去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後再做上述處理。對於創面膿液宜經常培養並做葯敏試驗,從而指導選擇敏感抗生素外用。若無全身感染跡象,一般不需系統使用抗生素。此外對於重症患者應加強支持療法。
3、褥瘡的分期有哪些 四個分期症狀有區別
第一期——紅班期;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組織缺氧、小動脈反應性擴張,受壓部位表現為局部瘀血, 皮膚呈現紅斑,但此期皮膚並未破潰。
第二期——水皰期;表皮水皰形成或脫落,真皮及皮下組織腫脹,紺色加深,硬結明顯。
第三期——潰瘍期;局限於皮膚全層壞死,因潰瘍基底部缺乏血液供應,呈蒼白色,肉芽水腫,流水不止。
第四期––壞死潰瘍期;這個時期潰瘍侵入真皮下層、肌肉層、骨面等部位,出現感染擴展,更是出現了全層組織缺失。
(3)軟組織損傷的分期擴展資料:
臨床表現
1.易發部位
多發生於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又經常受壓的骨隆突處。
(1)仰卧位好發於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足跟。
(2)側卧位好發於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髖部,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
(3)俯卧位好發於耳、頰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腳趾。
2.臨床分期
美國全國壓瘡顧問小組2007年最新分類
(1)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皮下軟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皰。與周圍組織比較,這些受損區域的軟組織可能有疼痛、硬塊、有黏糊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
(2)第一期壓瘡淤血紅潤期——「紅、腫、熱、痛或麻木,持續30分鍾不褪」在骨隆突處的皮膚完整伴有壓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紅斑。深色皮膚可能無明顯的蒼白改變,但其顏色可能與周圍組織不同。
(3)第二期壓瘡炎性浸潤期——「紫紅、硬結、疼痛、水皰」,真皮部分缺失,表現為一個淺的開放性潰瘍,伴有粉紅色的傷口床(創面),無腐肉,也可能表現為一個完整的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皰。
(4)第三期壓瘡淺度潰瘍期——表皮破損、潰瘍形成。典型特徵:全層皮膚組織缺失,可見皮下脂肪暴露,但骨頭、肌腱、肌肉未外露,有腐肉存在,但組織缺失的深度不明確,可能包含有潛行和隧道。
(5)第四期壓瘡壞死潰瘍期——侵入真皮下層、肌肉層、骨面、感染擴展,典型特徵:全層組織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外露,傷口床的某些部位有腐肉或焦痂,常常有潛行或隧道。
(6)無法分期的壓瘡典型特徵:全層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腐肉覆蓋(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或褐色),或者傷口床有焦痂附著(碳色、褐色或黑色)。
4、腳部扭傷怎麼辦啊 ??
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損傷,如踝關節扭傷。此時,很多人會想到中醫活血祛瘀、熱敷或用手揉一下傷部。可是這不但沒加快康復,反而可能出現傷部腫脹、瘀斑等更嚴重的情況。通常,運動損傷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康復期,療傷也應分期進行。
急性生期:馬上冷敷20分鍾
急性期通常指傷後24或48小時內,此時受傷組織可能出血,局部出現紅熱腫痛、功能障礙等急性炎症反應。患者要停止活動,根據情況選擇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等處理方法。一般先冷敷後加壓包紮,也可同時進行。
冷敷一般每次20分鍾,每4小時1次;24或48小時後停止使用。包紮時可用適當厚度的棉花或海綿置於傷部,用綳帶稍加壓力包紮,並經常注意包紮部位的情況。若出現綳帶過松或過緊,須重新包紮。一般來說,加壓包紮24小時後即可拆除。
損傷後出現疼痛可使用外敷傷葯如雲南白葯(成葯)等,以迅速消腫止痛,減輕急性炎症。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痛片如芬必得,淤血A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等。這一時期不能熱敷,也不能按摩傷部,否則會加重出血和組織液滲出,使傷部更腫脹。
雖然傷處不能揉,但可在周圍部位循經取穴進行點按,有利於消腫止痛。如,手腕受傷腫痛,點按曲池、內關、合谷;踝部受傷,點按血海、三陰交。即便傷者或家屬不懂得穴位也沒關系,只要所按位置大概正確即可
5、壓瘡的分期分哪幾期?每期的特點是什麼?應該如何護理?
分為四期:淤血紅潤期、炎性浸潤期、淺度潰瘍期、壞死潰瘍期
.第一期(淤血紅潤期)為壓瘡初期,局部軟組織受壓後,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此期為可逆性改變,應採取積極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乾燥,增加翻身次數。
第二期(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如繼續受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得不到及時改善,局部紅腫向外浸潤、變硬,受壓皮膚的表面呈紫紅色,有小水泡形成,極易破潰。護理原則:防止水泡破裂、保護創面、預防感染。未破的小水泡要減少摩擦,防止破裂,促進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後,消毒局部皮膚,再用無菌敷料包紮護理重點是保護皮膚,避免感染。
第三期(淺度潰瘍期)水泡繼續擴大,表皮破潰,露出創面,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後創面有膿性分泌物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疼痛加劇。處理原則: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和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經常換葯。
第四期(壞死潰瘍期)壞死組織侵入直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嚴重者,可向深部和周圍組織擴展,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壞死組織呈黑色。如不及時控制感染,可引起膿毒敗血症,危及病人生命。處理原則:要及時使用菩旭堂生肌膏塗抹避免進一步惡化,採用中草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有感染按外科換葯處理,很多醫院採用空氣隔絕後局部持續吹氧法,家裡有氧氣瓶的話可以使用此種方法,將氧氣管對著瘡面進
6、壓瘡的分期及臨床表現 要准確答案
一、 壓瘡的概念. 壓瘡(pressure sores),又稱壓迫性潰瘍(pressure ucler),俗稱褥瘡是指不同程度的壓力或剪切力造成皮膚及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形成的壞死和潰瘍。2. 形成原因壓力因素 1)垂直壓力(2)摩擦力(3)剪切力皮膚受潮濕或排泄物刺激 營養狀況年齡
國際 NPUAP/EPUAP 壓瘡分類系統
1.I 類/期:指壓不變白的紅斑局部皮膚完好,出現壓之不變白的紅斑,常位於骨隆突處。膚色深區域可能見不到指壓變白現象;但其顏色可能與周圍皮膚不同。 。
2.II 類/期:部分皮層缺失部分皮層缺失表現為淺表的開放性潰瘍,創面呈粉紅色,無腐肉。也可表現為完整的或開放/破損的漿液性水皰。 外觀呈透亮或乾燥的淺表潰瘍,無腐肉及瘀傷。
3.III 類/期:全皮層缺失全層皮膚缺失。可見皮下脂肪,但骨、肌腱、肌肉並未外露。可有腐肉,但並未掩蓋組織缺失的深度。可出現竇道和潛行。
4.IV 類/期:全層組織缺失 全層組織缺失,並帶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在創面基底某些區域可有腐肉和焦痂覆蓋。通常會有竇道和潛行。
5.不可分期壓瘡:深度未知 全層組織缺失,創面基底部覆蓋有腐肉(呈黃色、棕褐色、灰色、綠色或者棕色)和/或焦痂(呈棕褐色、棕色或黑色)
6.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深度未知 在皮膚完整且褪色的局部區域出現紫色或栗色,或形成充血的水皰,是由於壓力和/或剪切力所致皮下軟組織受損導致。此部位與鄰近組織相比,先出現痛感、發硬、糜爛、松軟、發熱或發涼。在深膚色的個體身上,很難辨識出深層組織損傷。進一步發展可能會在深色創面上出現扁薄(細小)的水皰。該創面可進一步演變,可覆有一薄層焦痂。即便使用最佳的治療方法,也會迅速出現深層組織的暴露。
7、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你好! 一、急性損傷 1、早期:傷後24或48小時內,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嚴重。 處理原則:止血、止痛、防腫、制動和減輕炎症反應。 處理方法:傷後即刻冷敷、加壓包紮、患肢抬高、適當制動。還可使用止痛葯物和點穴、針刺治療。 ⑴、冷敷 ⑵、加壓包紮 ⑶、患肢抬高及固定: ⑷、止痛葯物:七厘散、雲南白葯等。嚴重損傷使用度冷丁、嗎啡 。 2、中期:早期至症狀基本消失,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功能障礙。 處理原則: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代謝,促進淤血和滲出吸收,加速再生修復。 處理方法:綜合治療方法和功能鍛煉。 ⑴、熱療 ⑵、理療: ⑶、按摩、針刺:應從傷部邊緣開始,由近端向遠端進行,輕重以不加重局部疼痛為宜,深部肌肉挫傷不能使用重手法;在按摩以後加以點穴可增強療效,但禁止重復受傷動作。 ⑷、葯物使用: 中葯: 西葯: ⑸、棉花夾板固定:適用於組織斷裂者。 ⑹、功能鍛煉; 3、後期:損傷基本修復、痛腫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主要表現為鍛煉時有痛感,肌力未恢復,嚴重者可能由於組織粘連、疤痕收縮而出現傷部僵硬,活動受限等。 處理原則:增強和恢復肌肉、關節功能,軟化疤痕、松解粘連。 處理方法:以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為主,適當配以葯物治療,如舊傷葯外敷或海桐皮熏洗葯熏洗。 二、慢性損傷 慢性損傷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變性和增生,由於局部代謝障礙而引起組織形態和功能的改變。 主要表現為:局部酸痛、無力、活動受限、局部發涼等,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處理原則:改善傷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合理安排局部負荷量。 處理方法:與急性損傷中、後期處理方法一致,但應特別注意功能鍛煉,以維持運動水平。 三、傷後訓練 一、傷後康復訓練的目的: 1、保持運動員已經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縮短重新投入訓練的時間。 2、防止因傷停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停訓綜合症)。 3、促進損傷的痊癒和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和骨骼發生廢用性萎縮。 4、防止因傷停訓後體重增加。 二、康復訓練的原則:動靜結合、邊練邊治為總原則。 1、盡量保持全身和未傷部位的訓練,避免傷後機能狀態和健康狀況下降,保持一定訓練水平。 2、已傷部位要根據傷情合理安排鍛煉內容和負荷量,注意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和分期進行。 3、加強功能鍛煉, 4、加強傷後訓練的醫務監督。 參考資料:網上查詢
8、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早期處理方法是什麼?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一種。受鈍力作用,肌肉猛烈收縮,關節活動超越正常范圍或勞損等引起。損傷無裂口常見有:(1)挫傷;(2)肌肉拉傷;(3)關節韌帶拉傷;(4)滑囊炎;(5)肌腰腿鞘炎等。有急性和慢性損傷兩種。 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其損傷部位與運動項目以及專項技術特點有關。如體操運動員受傷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與體操動作中的支撐、轉肩、跳躍、翻騰等技術有關。網球肘多發生於網球運動員與標槍運動員。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訓練水平不夠,身體素質差,動作不正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運動前不做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身體狀態不佳,缺乏適應環境的訓練,以及教學、競賽工作組織不當。運動損傷中急性多於慢性,急性損傷治療不當、不及時或過早參加訓練等原因可轉化為慢性損傷。傷後的鍛煉與治療原則是:(1)合理安排傷後訓練,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防止因傷後突然停訓而引起「停訓綜合症」;(2)練習時合理使用保護帶,以防止發生勞損、再傷或肌腱韌帶的鬆弛;(3)加強局部治療,改善傷部代謝,消除水腫,防止深痕粘連與收縮。預防應遵從運動訓練原則,科學安排運動量,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醫務監督與安全教育。教學中還應提高學生相互保護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之二) 一、急性損傷 1、早期:傷後24或48小時內,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嚴重。 處理原則:止血、止痛、防腫、制動和減輕炎症反應。 處理方法:傷後即刻冷敷、加壓包紮、患肢抬高、適當制動。還可使用止痛葯物和點穴、針刺治療。 ⑴、冷敷 ⑵、加壓包紮 ⑶、患肢抬高及固定: ⑷、止痛葯物:七厘散、雲南白葯等。嚴重損傷使用度冷丁、嗎啡 。 2、中期:早期至症狀基本消失,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功能障礙。 處理原則: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代謝,促進淤血和滲出吸收,加速再生修復。 處理方法:綜合治療方法和功能鍛煉。 ⑴、熱療 ⑵、理療: ⑶、按摩、針刺:應從傷部邊緣開始,由近端向遠端進行,輕重以不加重局部疼痛為宜,深部肌肉挫傷不能使用重手法;在按摩以後加以點穴可增強療效,但禁止重復受傷動作。 ⑷、葯物使用: 中葯: 西葯: ⑸、棉花夾板固定:適用於組織斷裂者。 ⑹、功能鍛煉; 3、後期:損傷基本修復、痛腫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主要表現為鍛煉時有痛感,肌力未恢復,嚴重者可能由於組織粘連、疤痕收縮而出現傷部僵硬,活動受限等。 處理原則:增強和恢復肌肉、關節功能,軟化疤痕、松解粘連。 處理方法:以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為主,適當配以葯物治療,如舊傷葯外敷或海桐皮熏洗葯熏洗。 二、慢性損傷 慢性損傷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變性和增生,由於局部代謝障礙而引起組織形態和功能的改變。 主要表現為:局部酸痛、無力、活動受限、局部發涼等,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處理原則:改善傷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合理安排局部負荷量。 處理方法:與急性損傷中、後期處理方法一致,但應特別注意功能鍛煉,以維持運動水平。 三、傷後訓練 一、傷後康復訓練的目的: 1、保持運動員已經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縮短重新投入訓練的時間。 2、防止因傷停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停訓綜合症)。 3、促進損傷的痊癒和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和骨骼發生廢用性萎縮。 4、防止因傷停訓後體重增加。 二、康復訓練的原則:動靜結合、邊練邊治為總原則。 1、盡量保持全身和未傷部位的訓練,避免傷後機能狀態和健康狀況下降,保持一定訓練水平。 2、已傷部位要根據傷情合理安排鍛煉內容和負荷量,注意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和分期進行。 3、加強功能鍛煉, 4、加強傷後訓練的醫務監督。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