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嬰兒軟組織感染

嬰兒軟組織感染

發布時間:2021-03-28 14:28:56

1、嬰兒生病如何巧妙診斷?

一般來說,嬰兒生病時有下列徵兆:

1.哭。哭是嬰兒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飢餓、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濕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哭還是嬰兒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如果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而不正常了,這時就得檢查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2.呻吟。如果新生兒有呼吸道或心臟疾病,導致肺功能素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的呻吟聲,這表示病情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馬上送醫院診治以免延誤時機。

3.嘔吐和漾奶。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沖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素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情況,只要嬰兒食慾好,日見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餵奶時取右側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食慾減退,精神萎靡,發燒或前鹵飽滿;體重減輕或有脫水現象;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常吐泡沫狀液或流涎;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形;便秘或出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4.黃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左右大多出現黃疸,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是新生兒的特點,使得可能引發別的疾病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特徵之一時,可能是病理性的:

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出生後2~3周仍很明顯。

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慾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治療。

5.呼吸。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次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只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扇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病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治療。

6.皮膚蒼白。皮膚和黏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以下幾種:

表皮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嬰兒有疾病時。

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及時加以治療。

7.腹瀉。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餵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嬰兒因為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飢餓性腹瀉」。這時大便較松、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不能與其他腹瀉相混淆。發生腹瀉應及時治療。

8.皮膚青紫。皮膚呈現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動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嬰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嬰兒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出生後面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出生後可逐漸消失,一般不用處理。

9.身體發燒。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症狀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嬰兒口腔發燙,才知道嬰兒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有的是體溫偏低,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嬰兒,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僅僅從體溫上判斷嬰兒是否生了病。

10.嬰兒驚厥。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只表現為:

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口部不停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呼吸沒有規律,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面部肌肉抽動。

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系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里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失調、先天性心臟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新生兒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恢復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

2、新生兒感染B族鏈球菌應該怎麼治療,大概多

乳鏈球菌造孕婦產褥期膿毒血症新腦膜炎重要原寄產婦殖道致嬰染發引起產染、菌血症、內膜炎、皮膚軟組織染及骨髓

3、寶寶軟組織感染造成一隻腳腫有什麼好辦法嗎?

?

4、嬰幼兒生病徵兆及表現特點有哪些?

哭:哭是寶寶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飯、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

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呻吟:如果新生兒呼吸道或心臟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表示病情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嘔吐和漾奶: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沖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情況,只要孩子食慾好,日見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餵奶時取右側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1)食慾減退,精神萎靡。

(2)發燒或前囟飽滿。

(3)體重減輕或有失水表現。

(4)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5)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6)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型。

(7)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黃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左右大多出現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是新生兒的特點,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1)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2)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3)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2~3周仍很明顯。

(4)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5)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慾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治療。

呼吸: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只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1)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翕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2)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注意,及時救治。

腹瀉: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為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餵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飢飯性腹瀉」,這時大便較松、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

腹瀉應予以治療。

皮膚青紫:皮膚呈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生後面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不用擔心。

皮膚蒼白:皮膚和粘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1)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時。

(2)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加以治療。

身體發燒: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孩子口腔發燙,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嬰兒驚厥: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只表現為:(1)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2)口部反復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3)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4)面部肌肉抽動。

(5)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打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系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里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紊亂、先天性心臟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

5、新生兒服用阿奇黴素預防感染,靠譜么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是一種屬於大環內酯的抗生素,於1980年被發現,1981年推出。又翻譯作阿紅黴素、阿齊紅黴素。與紅黴素等葯物作用機理相同,也是通過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產生抑菌作用,其對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等均有較好抗菌效應。阿奇黴素是一種在臨床上使用非常普遍的抗生素,常用於治療耳部疾病、鼻竇炎、肺炎、咽喉感染等。阿奇黴素作為比較靠譜的抗生素,一般都是在復雜的感染留著最後用。近年來的耐葯發生越來越多,不像以前那麼靠譜了。2013年3月12日,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發布警告說,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生素阿奇黴素有引發心臟病的風險。
適應症狀
1. 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
2. 敏感細菌引起的鼻竇炎、中耳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3. 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肺炎支原體所致的肺炎。
4. 沙眼衣原體及非多種耐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和宮頸炎。
5. 敏感細菌引起的皮膚軟組織感染。
很多專家認為,阿奇黴素用於常見的感染可導致抗生素耐葯,進而引發超級細菌的出現。所以對常見的感染不建議使用阿奇黴素。那麼對健康的寶寶而言,使用阿奇黴素預防感染,想想都讓人生氣。且不說這樣使用會導致細菌耐葯,看看阿奇黴素的副作用也會吸口涼氣吧。
阿奇黴素的禁忌證和副作用
作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奇黴素也可致嚴重、甚至致命的不良反應。事實上伴隨二十多年的臨床應用,阿奇黴素的缺點逐漸顯露:
1. 哺乳期婦女10天內暫停哺乳。
臨床研究表明:在母乳喂養期間使用大環內酯類葯物(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紅黴素、羅紅黴素或螺旋黴素)會增加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風險。 阿奇黴素葯品說明書及《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要求:哺乳期婦女用葯期間應暫停哺乳。阿奇黴素半衰期長(35~48小時),因此建議:用葯期間(一般感染用葯時間為3天)及停葯後7天內暫停哺乳。
2. 重症無力者盡量避免使用。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紅黴素)、氨基糖甙類(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喹諾酮類(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及林可醯胺類(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均可以導致肌無力症狀的加劇,以至誘發危象的發生。溫馨提示:阿奇黴素可加重重症肌無力患者病情或誘發新的症狀,重症肌無力患者盡量避免使用阿奇黴素!
3. 阿奇黴素有導致肝功能異常,肝炎,膽汁淤積性黃疸,肝壞死以及肝衰竭的報道,其中某些病例可能致死。當與其它有肝損害作用的葯物合用,應注意觀察肝炎症狀和體征。
4. 阿奇黴素可引起心室復極化和 QT 間期延長。
如果與其它已知可延長 QT 間期葯物,如抗精神病葯物、抗抑鬱葯物、氟喹諾酮類葯物合用時,有發生心律失常和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的風險。2013年3月12日,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發布警告說,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生素阿奇黴素有引發心臟病的風險,特別提醒心臟病患者謹慎使用。
5. 有報道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損害患者的聽力。
有些患者服用阿奇黴素後曾出現聽力損害包括聽力喪失、耳鳴和/或耳聾。據調查研究表明這種現象與患者持續大劑量使用該品有關,通過對這些患者的隨診,發現大多數患者的聽力可恢復。

6、軟組織發育不好什麼意思

寶寶喉軟組織發育不良是一種嬰兒病,多在出生後1周發病,於吸氣時發生喉鳴,到2歲左右恢復常態。小兒發育多不受影響,部分病兒伴有輕度吸氣性呼吸困難,重者由於影響哺乳及睡眠,常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一般治療,精心護理和加強喂養,多曬太陽,防治呼吸道感染,帶寶寶給醫生看看,需不需要補充維生素D

與嬰兒軟組織感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