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檢查病人的關節及肌肉?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2、想要檢查軟組織病變做什麼檢查
你好,目前比較好的檢查軟組織病變的檢查手段有磁共振檢查。
3、x光是如何照射檢查出人體的疾病?
這是一種我們人眼看不見,但他實際上能穿透物體的射線,因為它當時無法解釋它的原理和性質。所以它借用了數學中代表未知的X作為代號,並將其稱為X射線,現在我們已經知道,X射線實際上是波長非常短且能量很高的電磁波,應用於醫學的x射線波長約為0.001-0.1nm,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光子的能量有關,X射線的波長越短的話,那麼他的光子的能量越大,他的穿透力自然就越強了。
X似乎穿透力也與物質的密度有關,高密度的物質吸收更多的X射線,透會更少,低密度的物質吸收更多,透會更多,其實利用這種差異吸收的特性,可以將不同密度的骨骼與肌肉和脂肪等軟組織區分開,這就是X射線透視和攝影的物理基礎,X射線能夠使人體組織在屏幕或膠片上形成圖像的原因是,首先是基於x射線的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感光效應。
其次,基於人體組織之間的密度和厚度的差異,因為當X射線穿過人體不同的組織結構時,他的吸收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到達屏幕或膠片的X射線量也不同,這樣的話,在屏幕或X射線膠片上形成具有不同明暗對比度或黑白對比度的圖像,X射線圖像的形成,基於以下基本的條件。
X射線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夠穿透人體的組織結構,穿透組織結構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異,穿透過程中吸收的X射線量不同,所以剩餘的X射線量是不同的,剩餘的有差異的x射線是不可見的,通過成像過程,例如真實的X射線膠片,可以獲得具有黑白對比度和層次差異的X射線圖像。
關於x光是如何照射檢查出人體的疾病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4、軟組織疾患是什麼病?
軟組織主要包括韌帶、軟骨、肌腱、滑膜等等,軟組織損傷多為積累行損傷,呈慢性病程,較難治療,建議做些物理治療,例如局部加以按摩推拿,中葯外敷,熏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粘連,軟化瘢痕改善症狀,必要時可正確適當應用些激素抑制炎症減少粘連,建議多做些理療按摩推拿有助於恢復
5、怎麼樣根據症狀判斷屬於哪種軟組織損傷?
一、軟組織損傷的症狀:急性軟組織損傷根據受傷史及上述臨床表現可作出明確診斷。1. 急性軟組織損傷患者有牽扯或撕裂樣疼痛。2、局部腫脹。3、活動明顯受限。4、出現疼痛和肌緊張、壓痛點明確。5、X線檢查無骨折及小關節脫位。二、軟組織損傷的症狀: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多為慢性發病,並無明確的急性外傷史;有的患者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外傷史;有的患者姿勢不良或曾長期彎腰工作。症狀時輕時重,一般休息後好轉,勞累後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須經常變換體位。有些患者在患處有程度不同的壓痛,有的患者壓痛范圍廣泛或無固定壓痛點。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詳情可登錄軟組織損傷疾病專題
6、對四肢軟組織病變的檢查應首選的影像學方法是超生么
你好,主要是看軟組織什麼東西,超聲一般是看不清楚的
7、軟組織受傷該怎麼辦
什麼是軟組織損傷?
日常生活中由於受到各種各樣的意外損傷,如扭傷、運動損傷多數屬於軟組織損傷,當我們因患傷痛而到醫院就診時,常常會聽到醫生講這是軟組織損傷。
什麼是軟組織損傷呢?它是骨科最多見的疾病。軟組織的范圍,包括人體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鍵、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和神經、血管等。上述組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強力撞擊、扭轉、牽拉、壓迫,或者因為體質薄弱,勞累過度等各種原因導致損傷,都稱為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常見表現】
在軟組織損傷發生後,主要的表現是: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多數早期症狀為疼痛劇烈,局部迅速腫脹,在2-3天內瘀聚凝結,功能障礙。中期受傷3-4天後,瘀血漸化,腫脹開始消退,瘀斑轉為青紫,皮膚溫熱,疼痛漸減。 後期重症傷筋2周後,瘀腫大部分消退瘀斑轉為黃褐色,疼痛不明顯,功能輕度障礙,此種殘余症狀,經3-5周消失,功能可恢復。
所以軟組織損傷不可在疼痛緩解後過早運動和負重,因其自然病程尚未結束。
【軟組織損傷處理的4個「3」步驟】
第一步:緊急處理,適用於發生損傷後的3分鍾
發生損傷後的3分鍾是極其重要的時期。這段時間需要對損傷進行評估,選擇正確的處理手段,減小損失程度,防止損傷進一步的惡化。
處理方法—「stop」處理,首先讓傷者停止活動,保持靜止狀態(stop);然後詢問傷者一些問題,關於現在的疼痛感覺、身體狀況、受傷部位是否是重復受傷等(talk);繼而觀察傷者的受傷部位是否腫脹、流血、有無骨折發生等(observe);最後讓傷員保持當時的姿勢,不要亂動,等待救治(prevent)。
第二步:緊急治療,適用於發生損傷後的3天內
第一步過後,就需要對傷者進行緊急的治療,一般採用「rice」的治療方法。
首先,讓傷者原地休息,並讓其放鬆肌肉放鬆心態,緩解傷者的緊張情緒(rest);然後對受傷部位進行冰敷,通常用袋裝碎冰效果最好,大冰塊、冷凍的食物也可以,直接用冷水淋浴也比不做任何處理更好,但是要用濕毛巾裹住冰塊,以免直接接觸皮膚發生凍傷,冷敷的時間因人而異,一般採用1個小時冰敷2次,每次3-5分鍾,在24-48小時內,每2個小時冰敷10分鍾(ice);繼而用綳帶進行加壓包紮,緊急情況也可以使用衣服繩子,有兩個作用,第一是止血和消腫,第二是對受傷部位起到了支撐作用(compression);最後盡可能抬高受傷部位,使之超過心臟的高度(elevation)。
第三步:損傷康復,適用於損傷後的3周
去除瘢痕組織,肌肉和韌帶等其他軟組織的損傷都是瘢痕組織進行修復的,但是未癒合的瘢痕組織是軟組織反復受傷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去除瘢痕組織,一般採用兩個治療手段,第一個是增加損傷部位的血液供給量,採用超生療法和熱療法;第二個是對深層次組織進行按摩,順著肌纖維走向,集中力量直接按摩痛點,手指盡量往深處按摩。
主動恢復,對運動員進行適量的運動去加速恢復過程,目的是恢復損傷後失去的運動素質,要注重對關節活動幅度、受傷部位的力量、平衡和本體感覺的訓練,但是注意以上練習均發生在受傷部位無痛的狀態下,練習強度循序漸進。
第四步:損傷強化,適用於損傷後的3個月
如果能堅持不懈的完成以上康復任務,那麼大部分損傷的軟組織已經完全癒合了,所以進一步的強化是非常重要的。此後的任務是找出導致損傷發生的潛在原因並進行強化訓練,遠離致病因子,養成正確的動作模式,加強動力鏈的鞏固。
8、查骨頭病怎麼查啊
骨科門診中,有的患者因行動不便或是圖省事,常要求用CT的片子代替X線片,或是認為磁共振(MRI)比CT、X線成像更清楚,要用磁共振的結果代替X線和CT,只要求做1次檢查。其實,這三個檢查手段不能互換替代。
X
線
疾病初篩
首選檢查
查:骨折移位、脊柱骨折等
X線檢查費用低廉,適合多數患者常規檢查,尤其是疾病初篩的首選檢查方式。
在骨科疾病中X線主要用於骨折移位、有骨質改變的骨病、關節部位骨性病變以及脊柱畸形、脊柱失穩等疾病。
X線片還能發現患者在改變體位時才能感覺到的不適疾病,尤其是動力位片檢查,目前在國內極少能用磁共振替代X線。
C
T
可顯示出
血管病變
查:椎管病變、關節病變等
CT對密度高組織顯像清晰,對於測量骨性結構之間的距離精確度較高,在脊柱骨析、椎管病變診斷中,CT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CT能清晰顯示出血管走向及血管病變,對腫瘤靈敏度高於X線。多排螺旋CT還能進行三維成像,有助於立體顯示組織和器官病變,只是CT對軟組織的顯像清晰度不高。
M
R
I
查軟組織
效果更好
查:椎間盤病變、脊髓病變等
磁共振(MRI)與X線、CT最大的不同是沒有X線輻射,主要用於發現軟組織疾病,在骨科常用於椎間盤病變、脊髓病變、炎性病變等診治。
通過不同的處理技術還能早期發現椎體骨折、骨盆骨折以及骨頭無菌性壞死等。但MRI也有缺點,一是檢查費用比較高,二是每個部位檢查時間較長,三是對部分骨組織的顯像精確度不如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