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體育運動中的深層軟組織按摩法

體育運動中的深層軟組織按摩法

發布時間:2021-02-22 02:01:39

1、請問大一體育保健學有按摩那一章嗎?

體育保健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
http://lib.mnu.cn/whdh-xkdh/tybjx/qtxglw/05.pdf

體育保健學
http://www.gztrc.e.cn:8080/home/yfl/newshow.asp?id=97
一、說明
本教學大綱是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指導綱要)所規定的培養目標和本地區實際需要而制定的。本門課程為必修課程,教學時數為76學時。
體育保健學是研究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保健規律與措施的一門綜合、應用科學。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體育保健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今後從事中學體育教學並能擔任中學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健康指導工作服務,從而使體育運動在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和提高健康水平及運動技術水平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體育保健學的教學形式包括課堂講授和實驗(習)教學,教學中要積極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思維方式,充分發揮調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學生的創造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影響體育運動參加者身心健康和運動能力的各種內外因素,並能制定相應的體育保健措施。
(二)、了解並掌握體育運動參加者的身體發育、健康狀態和運動訓練水平的評定方法,為合理安排、組織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比賽提供科學依據,並給予醫務監督。
(三)、掌握常見運動性傷病的原因、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措施。
(四)、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識、手法和應用:醫療體育的基本知識、手段和應用。
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講授部分
第一章 緒 言
[目的要求]
熟悉並掌握體育保健學的概念任務、內容
[講授內容]
一、體育保健學的概念。
二、體育保健飲料學的任務。
三、體育保健學的內容。
第二章 概 述
[目的要求]
熟悉並掌握健康的概念,健康的分類,影響健康的因素。
[講授內容]
第一節 現代健康觀
一、健康的概念
二、健康的分類
三、影響健康的因素
第二節 運動對個體健康的影響
一、適量運動對個體健康的影響
二、運動據悉缺乏對個體健康的影響
第三章 營養保健
[目的要求]
熟悉人體所需七大類營養的營養功用和供給量影響人體熱能消耗的因素和熱能平衡;運動員的合理營養;比賽期間的營養和各類運動項目的營養特點。
[講授內容]
第一節 營養素
一、蛋白質
二、脂肪
三、糖(碳水化合物)
四、維生素
五、無機鹽(礦物質)
六、水
七、膳食纖維
第二節 熱 能
一、概念
二、影響人體熱能消耗的因素
三、熱能供給量的標准
第三節 運動員的合理營養
一、運動員膳食的基本要求
二、各項運動的營養特點
三、比賽期運動員的飲食特點
第四節 營養與健康
一、營養與生長發育
二、營養與疾病預防
第四章 運動與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目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人體的危害,促進健康的積極生活方式。
[講授內容]

第一節 健康與行為和生活方式
一、行為和生活方式概述
二、危害健康的行為
第二節 促進健康的積極生活方式—合理的體育運動
一、體育運動是現代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二、培養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
第五章 體格檢查
[目的要求]
掌握體格指數的測定方法及對伴發病危險性的評估,哈佛台階實驗和連續五次肺活量實驗的方法及評價。
第一節 體重
一、體重指數(BML)測定
二、評估
第二節 哈佛台階實驗
一、實驗方法
二、評價指標
第三節 連續五次肺活量實驗
一、實驗方法
二、評價指標
第六章 體育運動的保健指導
[目的要求]
了解體育運動過程中保健指導意義、作用、內容和方法。掌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比賽期保健指導的要求和措施,以及判斷和消除疲勞的方法。
[講授內容]
第一節 概述
一、保健指導的意義和作用
二、保健指導的內容和方法
第二節 體育教學的保健指導
一、體育課的保健指導
二、早鍛煉和課外活動的保健指導
三、運動訓練和比賽期的保健指導
第三節 興奮劑
一、概念
二、種類
三、違禁原因
四、危害
第四節 疲勞程度的判斷與消除

一、運動性疲勞的原因和表現
二、判斷疲勞的簡易方法
三、消除疲勞的常用措施
第七章 運動性病症
[目的要求]
了解並熟悉過度訓練、溺水、暈厥等10個常見的非創傷性運動病症的發生原因與發病機理、症狀與診斷、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
[講授內容]
第一節 過度訓練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二節 運動應激綜合症
一、原因
二、症狀與體征、類型
三、處理
四、預防
第三節 運動與暈厥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四節 低血糖症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五節 運動性貧血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六節 運動中腹痛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七節 肌肉痙攣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八節 中署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九 溺水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十節 游泳性中耳炎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二、症狀與體征
三、處理
四、預防
第八章 運動損傷概述
[目的要求]
熟悉並掌握運動損傷的概念與分類;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運動損傷的預防等知識與技能。
[講授內容]
第一節 運動損傷的概念與分類
一、運動損傷的概念
二、運動損傷的分類
第二節 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
一、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
二、運動損傷的潛在原因與致傷條件
第三節 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
一、思想因素
二、運動訓練水平不夠
三、運動量安排不合理
四、違反體育衛生原則
五、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比賽組織安排不當
六、場地調設備,氣象條件不良
第四節 運動損傷的預防
1、運動損傷的意義
2、運動損傷的預防原則
第九章 運動損傷的急救
[目的要求]
熟悉並掌握運動損傷的急救、包紮、止血和骨折、關節脫位的臨時固定、搬運傷員、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擠壓等急救方法,以及抗休克措施。
[講授內容]
第一節 出血的急救
一、出血的分類
二、止血的方法
第二節 急救包紮的方法
一、綳帶包紮法
二、三角巾包紮法
第三節 骨折的急救
一、骨折的原因
二、骨折的症狀與體征
三、骨折急救原則
四、骨折急救的注意事項
五、骨折急救固定法
第四節 關節脫位的急救
一、關節脫位的分類
二、關節脫位的原因
三、關節脫位的症狀與體征
四、關節脫位的急救
第五節 心肺復甦
一、人工呼吸
二、胸外心臟擠壓
第六節 抗休克
一、原因和機理
二、症狀及體征
三、急救
第十章 運動損傷的處理
[目的要求]
熟悉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一般處理方法熟悉並掌握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過程,處理原則與方法。
[講授內容]
第一節 開往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
一、擦傷
二、撕裂傷
三、刺傷和切傷
第二節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
一、常見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二、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病理過程
第十一章 按摩
[目的要求]
熟悉並初步掌握按摩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常用的按摩的應用和一些常用的人體穴位。
[講授內容]
第一節 概述
一、按摩簡介
二、按摩分類
三、按摩機理
四、按摩的要求
五、按摩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 常用按摩手法
一、按摩類手法
二、按壓類手法
三、揉搓類手法
四、捏拿類手法
五、叩擊類手法
六、動搖關節類手法
第三節 按摩的應用
一、運動按摩
二、保健按摩
第二部分 實驗部分
一、哈佛台階實驗
二、肺活量實驗
三、運動損傷的急救
四、心肺復甦術
五、按摩基本手法

2、軟組織損傷。要半年那麼久么。那請問您能不能通過運動,讓它好的快一點呢?還有要注意些什麼?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當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從高處墜落時,足外緣著地,足跖猛然內收,可引起踝外側韌帶被牽伸而扭傷,甚或部分撕裂,還可合並外踝撕脫性骨折。 踝關節扭傷時有「裂帛」樣撕裂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症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 踝關節扭傷後早期處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時持拐以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在二周以上。損傷後應立即用冷敷,切忌熱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採用局部封閉以止痛。為了穩定關節可以讓病人坐於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綳帶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牽拉,使踝關節背伸外翻。醫生用三條4cm寬膠布,依次重疊一半由內踝上方繞過足跖面經外踝往上,貼於腓骨小頭下方,再用綳帶纏繞固定,制動數日。固定製動應以矯枉過正為度,即將傷肢向受傷力量相反方向翻轉,內翻位受傷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傷內翻位固定。必要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急性期過後可用熱敷,並鍛煉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動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搖轉踝關節、跖屈內翻、背伸外翻並按揉患處。韌帶完全撕裂可做修補手術。少數病人愈後容易再次發生扭傷。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會造成長期足痛? 踝關節扭傷後經合理治療多數病人可獲痊癒,也有一些患者踝關節疼痛消失後遺留足外側疼痛,長期不愈,甚至可達數十年,影響行走和勞動。通常是由於跗骨竇內軟組織同時損傷而造成的。跗骨竇由距骨溝和跟骨溝組成,竇口位於外踝前下方,竇內有骨間跟距韌帶、脂肪墊和跟距關節滑膜及滑囊。踝關節扭傷時可引起跗骨竇內韌帶、脂肪墊及滑膜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損傷癒合後可出現瘢痕攣縮及韌帶緊張,產生足背外側疼痛及跗骨竇口處壓痛,有時還可向足趾放射。軟組織病變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小腿及足部感覺異常,發冷,沉緊無力、不自主發抖。 用局部封閉竇內後疼痛可立即消失。應注意在踝關節扭傷後注意休息,局部理療治療,封閉治療都可以採用。治療效果良好。如保守治療無效,疼痛頑固者,可用手術切除跗骨竇內軟組織,用明膠海綿塞入跗骨竇內止血和消滅死腔。 踝關節扭傷的防治 1.引起踝關節扭傷原因和原理。根據解剖特點,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的關節面與距骨上部的關節面(距骨滑車)構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內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內踝長,內踝三角韌帶比外側的三個韌帶堅固。因此,內翻比外翻的活動幅度大。此外,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足背伸時,距骨完全進入踝穴,踝關節穩定,不易扭傷,而當跖屈時,距骨後面窄的部分進入踝穴前面寬的部分,踝關節相對不穩定,容易發生扭傷。球類運動技術復雜,在練習中技術運動的轉換比較頻繁,要求不斷改變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籃球運動中的搶籃板球,排球運動中的跳起扣球,學生離開地面在騰空階段,足就處於跖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學生又缺乏自我保護的應變能力,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損傷。 2.症狀。傷後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有明顯的壓痛;內、外踝有明顯腫脹,局部有皮下淤斑,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困難。 3.踝關節扭傷的現場處理。傷後立刻給予冷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傷葯。 4.按摩治療。3天後,可進行輕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腱之間)1min;(2)按摩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1min;(3)按摩懸鍾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後緣)1min;(4)按摩陽陵泉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 5.傷後練習。腫痛減輕後,即應在粘膏支持帶固定下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後可進行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躍練習,並逐步進入正規練習。 6.加強預防措施。造成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重視預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搞好場地設施,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肌肉力量,以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練習時應戴好保護支持帶。

3、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的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怎樣處理

首先要做的就是止血。一般如果傷口不大,毛細血管會自動癒合。如果出血較多,那麼用干凈的手帕或者衛生紙包住受傷處,再直接壓迫或加壓包紮止血。未看清創口前不要盲目按壓。
2受傷後一定要保持傷口的清潔,不要讓創口接觸到不幹凈的東西,以防受到感染。在現場止住血之後,回家或去衛生室對傷口用鹽水或者酒精進行消毒,再重新進行包紮。
3如果遇到嚴重的出血,應當用干凈的手帕進行緊急按壓,並迅速撤離現場去醫院進行處理。處理完後要吃消炎葯,以防感染,必要時還應在處理完傷口後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注意事項:
面對運動中出現的傷口,一定不要慌張,採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傷口一旦感染會產生更大的麻煩。遇到嚴重的傷口切忌慌亂。

4、常用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理氣止痛」為治療胃炎的通用之法,穴位選擇腹部取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背部從脊柱兩旁沿膀胱經順序而下,至三焦俞,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手法為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禪推法。

按摩療法(又稱推拿療法)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各種手法或藉助一定的鈍性器具刺激人體體表為主,以醫療體育等練功方法為輔,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按摩療法是一種物理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范疇,不打針、不服葯,通過手法操作的技巧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能夠治療許多傷病,這在客觀上已得到廣大患者及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所承認。為了進一步發揚和提高推拿的治療效果,就必須研究推拿手法的治療機制。

在具體方法上,有穴位按摩,有經絡按摩,有反射區按摩,有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不同,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以冀取得最佳的效果。

(1)按揉法。用醫者的拇指指腹部、肘尖部或手掌根部,在病變處做環形旋轉施壓,逐漸用力。拇指按揉法適用於肌肉起止點處或痛點較為表淺處,肘尖按揉法多用於肌肉豐滿部位或痛點較深部位。此法具有放鬆肌肉、松解粘連等作用。

(2)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

(3)拍法。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4)拿法。醫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形成鉗形用力,將腰背部(或腿部)肌肉(或肌腱)反復拿捏提起。可持續拿捏30 ~ 60 秒鍾,亦可一拿一放,反復多次。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通絡止痛作用。

(5)滾法。醫者用小指側掌背、小指及無名指根部以一定壓力附著於治療部位上做連續滾動動作,頻率在每分鍾120 ~ 180 次為宜。

此法適合於在肌肉及軟組織的放鬆,松解肌肉痙攣等作用。

(6)推法。醫者用拇指指腹指峰或偏峰,附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腕部和指間關節做來回有節律的擺動,擺動頻率在每分鍾100 ~ 200次,可用左右手輪流操做或兩手同時操作。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祛風散寒等作用。

(7)擦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擦法操作時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

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做上下或前後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過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

對於胃痛,主要有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疼痛牽連到兩脅,胸悶痞塞的肝鬱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反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發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症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症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治療胃炎以「理氣止痛」為通用之法,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凡寒邪客胃的,要散寒止痛;飲食停滯的要消食導滯;肝氣犯胃的要疏肝理氣;脾胃虛弱的要補益脾胃。

5、如何利用推拿手法消除運動後腰背部肌肉酸痛

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學名叫遲發性肌肉酸痛。其由兩個因素決定。
1、乳酸堆積。
2、肌肉微細結構破壞所致。
乳酸堆積是因為力量訓練中糖酵解代謝中,代謝產物中有乳酸所致;肌肉微細機構的破壞會在訓練後恢復期出現癒合,癒合後的肌肉會比原來肌纖維變粗,這叫超量恢復原理,是肌肉生長的原動力。
由於訓練後肌肉微細結構破壞,立刻的按摩會使破壞情況加重,等於加劇了肌肉組織的損傷。所以按摩過的小腿會更痛,而且疼痛恢復時間也要比不按摩的那條腿慢。這就好比是頭上磕了一個包,馬上用手揉(按摩)會使包腫痛加重。

延遲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是指在激烈運動後8-24h所發生的肌肉酸痛現象,通常在運動後24~72h達到最到最高點,並持續數天才會完全恢復。DOMS好發於不習慣、大強度的離心訓練之後,在訓練結束數小時發作,並持續數日。它是運動訓練中的常見症狀,以離心訓練結束後延遲發作的疼痛和肌力減退為主要表現。由於推拿方法在各運動隊的廣泛運用及其獨特的優勢,所以在DOMS的防治上越來越受重視。
運動關節類按摩手法

1.搖法
動作要領
(1)頸部搖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身後,一字托住下頜部,另一手扶住後枕部,治療師雙手相對用力作前後左右的環轉搖動。
(2)肩部搖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患側,一手扶持患側肩部,另一手握其手腕部或肘部,治療師雙手相對用力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肩關節環形運動。
(3)大幅度搖肩法:受術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兩上肢自然下垂並放鬆。術者於其前外方,兩足前後開立呈前弓步,令其一側上肢向前外上方抬起,以一手反掌托於其腕部,另一手扶壓其上呈挾持狀。操作步驟是先將其上肢慢慢向前外上方托起,位於下方的一手應逐漸翻掌,當上舉至160°左右時,即可自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隨上舉之勢由腕部沿前臂、上臂外側滑移至其肩關節上方,略停之後,兩手協調用力,使按於肩部的一手將肩關節略向下方按壓並予以固定,握腕一手則略上提,使肩關節伸展,隨即握腕一手握腕搖向後下方,經下方至前外方45°位稍停,此時扶按肩部一手已隨勢沿其上臂、前臂滑落於腕部,呈兩手挾持其腕部狀,然後將其手臂上抬經術者胸前運轉至初始位,此過程中握腕一手應逐漸變成手掌托腕,另一手則經其腕部的下方交叉滑移回返至其腕關節的上方。此為肩關節大幅度的搖轉一周,可反復搖轉數次。
注意:在大幅度搖轉肩關節時,要配合腳步的移動,以調節身體重心。即當肩關節向上、向後外方搖轉時,前足進一小步,身體重心在前;當向下、向前外下方搖轉時,前足退一小步,身體重心後移。
(4)肘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握待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托其肘部,作肘關節的小幅度環轉運動。
(5)腕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握持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握持手掌部,作腕關節的小幅度杯轉運動或左右搖動。
(6)髖部搖法:病人取仰卧位,術者立其患側,一手按持膝部,另一手托持足跟,兩手協調用力,作髖關節自前向後或自後向前的大幅度旋轉運動。
(7)膝部搖法:術式基本同上,以術者托持足跟的手為主作環轉活動,小幅度搖動膝關節。
(8)踝部搖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托持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掌部,作踝關節的小幅度環轉運動。
(9)腰部搖法:仰卧位搖腰法:受術者取仰卧位,兩下肢並攏,屈髖屈膝。術者雙手分按其兩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於足踝部,兩手臂協調用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坐位搖腰法:受術者取坐位,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雙肩關節稍上方,兩手臂協調施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俯卧位揺腰法:受術者取俯卧位,兩下肢伸直。術者一手按壓其腰部,另一手托抱住雙下肢膝關節稍上方,兩手臂協調施力,做環形搖轉運動。
動作要領
(1)搖轉的幅度應控制在人體生理活動范圍內,由小到大,逐漸增加。由於人體各關節的活動度不同,故各關節的搖轉幅度亦不同。
(2)搖轉的速度宜慢,尤其是在開始操作時更宜緩慢,可隨搖轉次數的增加及受術者的逐漸適應適當增快速度。
(3)搖轉方向可以按順時針方向或按逆時針方向,一般情況下是順逆時針方向各半。
(4)搖動時施力要協調、穩定,除被搖關節肢體運動外,其他部位應盡量保持穩定。
(5)對習慣性關節脫位、椎動脈型頸椎病及頸部外傷、頸椎骨折等病症禁止使用患處關節搖法。
2.拔伸法
拔伸法又名「牽引法、「牽拉法」、「拉法」,包括全身各部位關節、半關節的拔伸牽引。
操作方法
(1)頸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種。
①掌托拔伸法:病人坐位,術者站於其後。以雙手梅指端和縲紋面分別頂按住其兩側枕骨下方風池穴處,兩掌分置於兩側下頜部以托挾助力。然後掌指及臂部同時協調用力,拇指上頂,雙掌上托,緩慢地向上拔伸1~2分鍾,以使頸椎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持續牽引。
②肘托拔伸法:病人坐位,術者站於其後方,以一手扶於其枕後部以固定助力,另一側上肢的時彎部托住其下頰部,手掌則扶住對側顏面以加強固定。托住其下額部的肘臂與扶枕後部一手協調用力,向上緩慢地拔伸1~2分鍾,以使頸椎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持續的牽引。
③仰卧位拔伸法:病人仰卧位,術者置方凳坐於其頭端。以一手托扶其枕後部,另一手扶托下頜部。雙手臂協調施力,向其頭端緩慢拔伸,拔伸時可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使頸椎得到持續的水平位牽引。
(2)指間關節拔伸法:以一手握住病人腕部,另一手搜住患指末節,兩手同時施力,向相反方向拔仲。
動作要領
(1)拔伸動作穩而緩,用力均勻而持續,方向相反。
(2)在拔伸的開始階段,用力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拔伸一定程度後,則需要一個穩定的持續牽引力。
注意事項
(1)不可用突發性的暴力進行拔伸,以免造成牽拉損傷。
(2)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3)不可在疼痛、痙攣較重的情況下拔伸。
臨床應用
適用部位:本法適用於頸椎、腰椎以及四肢關節。
作用:具有整復關節,松解軟組織粘連、攣縮等功能。
應用:多用於四肢關節傷筋、錯位、脫臼以及頸、腰椎關節、椎間盤的病變。
........

6、體育活動中發生踝關節扭傷怎樣處理

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專伴有劇屬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7、運動保健學的知識有哪些?

運動保健學是研究體質與健百康教育及體育運動中的保健規律和措施的一門應用度科學,是運動醫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內容包括:體育衛生;保健按摩;體知育療法;體育傷病的預防和處理。主要任務是運用醫學保健的知識和道方法,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務監督和指專導,使體育鍛煉能更好地達到增強體屬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效果。

與體育運動中的深層軟組織按摩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