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軟組織水腫的MRI影像學特徵

軟組織水腫的MRI影像學特徵

發布時間:2021-02-14 03:31:34

1、核磁共振成像特點是什麼?考試。。。急等答案

一、無損傷性檢查。CT、X線、核醫學等檢查,病人都要受到電離輻射的危害,而MRI投入臨床20多年來,已證實對人體沒有明確損害。孕婦可以進行MRI檢查而不能進行CT檢查。

二、多種圖像類型。CT、X線只有一種圖像類型,即X線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圖像類型就有近10種,且理論上有無限多種圖像類型。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圖像進行對比,可以更准確地發現病變、確定病變性質。

三、圖像對比度高。磁共振圖像的軟組織對比度要明顯高於CT。磁共振的信號來源於氫原子核,人體各處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質三種成分的MRI信號強度明顯不同,使得MRI圖像的對比度非常高,正常組織與異常組織之間對比更顯而易見。CT的信號對比來源於X線吸收率,而軟組織的X線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軟組織對比度要明顯高於CT。

四、任意方位斷層。由於MRI是逐點、逐行獲得數據,所以可以在任意設定的成像斷面上獲得圖像。而CT是通過管球、探測器的旋轉掃描獲得數據,斷層方位是固定的,想獲得其它方位的圖像只能通過後處理,但後處理圖像的質量要明顯低於直接掃描獲得的原始圖像。

五、心血管成像無須造影劑增強。基於MRI特有的時間飛逝去(TOF)和相位對比法(PC)血流成像技術,開發出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與傳統的血管造影(DSA)相比,有無創傷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劑)、費用低、檢查方便等優點。且隨著MRI技術的不斷進步,高場磁共振MRA的圖像技師與診斷能力已與DSA非常接近。但對於細小血管分支、微小血管病變的顯示,目前只能在1.5T以上的高場磁共振上實現,中低場強的磁共振MRA圖像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六、MRI介入治療是介入治療發展的熱門方向。傳統介入治療過程中,醫生與病人均會受到大劑量的X線照射,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而MRI檢查無電離輻射,且最新的C型超級開放式MRI的開放度要高於CT、與DSA接近,加上MRI成像的高對比度、斷層方位隨意設定等優點,MRI介入治療顯示出非常光明的前景。

七、代謝、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決定了MRI信號對於組織的化學成分變化極為敏感。目前已要在高場MRI(1.5T以上)系統上開發出了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磁共振波譜分析(MRS),劃時代地實現了對於功能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的影像診斷,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對一些疾病的早期診斷能力。

2、軟組織水腫的原因 主要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軟組織包括人體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鍵、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和神經、血管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強力撞擊、扭轉、牽拉、壓迫等各種原因導致損傷,造成肌體局部軟組織內出血或(和)炎性反應滲出。都稱為軟組織損傷。各種創傷都伴有體表軟組織腫脹

3、MRI的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縮寫,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因而被譽為醫學影像領域中繼X線和CT後的又一重大發展。

二、什麼是T1和T2?

T1和12是組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接受一系列脈沖後的物理變化特性,不同組織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決於組織內氫質子對磁場施加的射頻脈沖的反應。通過設定MRI的成像參數(TR和TE),TR是重復時間即射頻脈沖的間隔時間,TE是回波時間即從施加射頻脈沖到接受到信號問的時間,TR和TE的單位均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別代表組織Tl或T2特性的圖像(T1加權像或T2加權像;通過成像參數的設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圖像,稱為質子密度加權像。

三、MRI在臨床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與CT圖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數字圖像」,並以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的斷面圖像。與CT一樣,磁共振成像也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例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無骨性偽影,可隨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或任何角度)切層,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尤優於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應」,可不用血管造影劑,顯示血管結構,故在「無損傷」地顯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對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方面,有獨到之處。磁共振成像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發現病變。近年來,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的研究,使在活體上測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為可能;心電門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顯示心臟、心肌、心包以及心內的其他細小結構,為無損地檢查和診斷各種獲得性與先天性心臟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隨著各種不同的快速掃描序列和三維取樣掃描技術的研究和成功地應用於臨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電影攝影新技術已步入臨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實現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頻譜學的結合(即MRI與MRS的結合),以及除氫質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鈉、磷等的磁共振成像,這些成就將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特異性,也開闊了它的臨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術的主要不足,在於它掃描所需的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例如胃腸道因缺乏合適的對比劑,常常顯示不清楚;對於肺部,由於呼吸運動以及肺泡內氫質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滿意。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准確和敏感。磁共振成像術的空間分辨室,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顱腦與脊髓 MRI對腦腫瘤、腦炎性病變、腦白質病變、腦梗塞、腦先天性異常等的診斷比CT更為敏感,可發現早期病變,定位也更加准確。對顱底及腦乾的病變因無偽影可顯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劑顯示腦血管,發現有無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MRI還可直接顯示一些顱神經,可發現發生在這些神經上的早期病變。MRI可直接顯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對脊髓腫瘤或椎管內腫瘤、脊髓白質病變、脊髓空洞、脊髓損傷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椎間盤病變,MRI可顯示其變性、突出或膨出。顯示椎管狹窄也較好。對於頸、胸椎,CT常顯示不滿意,而MRI顯示清楚。另外,MRI對顯示椎體轉移性腫瘤也十分敏感。
(二)頭頸部 MRI對眼耳鼻咽喉部的腫瘤性病變顯示好,如鼻咽癌對顱底、顱神經的侵犯,MRI顯示比CT更清晰更准確。MRI還可做頸部的血管造影,顯示血管異常。對頸部的腫塊,MRI也可顯示其范圍及其特徵,以幫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顯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電門控),可了解心肌損害的情況並可測定心臟功能。對縱隔內大血管的情況可清楚顯示。對縱隔腫瘤的定位定性也極有幫助。還可顯示肺水腫、肺栓塞、肺腫瘤的情況。可區別胸腔積液的性質,區別血管斷面還是淋巴結。
(四)腹部 MRI對肝、腎、胰、脾、腎上腺等實質性臟器疾病的診斷可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有助於確診。對小病變也較易顯示,因而能發現早期病變。MR胰膽道造影(MRCP)可顯示膽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顯示擴張的輸尿管和腎盂腎盞,對腎功能差、IVU不顯影的病人尤為適用。
(五)盆腔 MRI可顯示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變。可直接看到子宮內膜、肌層,對早期診斷子宮腫瘤性病變有很大的幫助。對卵巢、膀胱、前列腺等處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也有很大價值。
(六)後腹膜 MRI對顯示後腹膜的腫瘤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很大價值。還可顯示腹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的病變,如腹主動脈瘤、布—查綜合征、腎動脈狹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統 MRI對關節內的軟骨盤、肌腱、韌帶的損傷,顯示率比CT高。由於對骨髓的變化較敏感,能早期發現骨轉移、骨髓炎、無菌性壞死、白血病骨髓浸潤等。對骨腫瘤的軟組織塊顯示清楚。對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四、MRI在什麼方面優於CT?

(一)沒有電離輻射;
(二)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
(三)解剖結構細節顯示較好;
(四)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腦水腫);
(五)由信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組織對比優於CT。

五、MRI造影劑的種類及適應症有哪些?

(一)種類
1、順磁性陽性造影劑。常用的有Gd-DTPA(馬根維顯;磁顯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縮短,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
2、超順磁性物質。常用的有超順磁性氧化鐵顆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縮短,在T2加權像上是低信號。

(二)適應症
1、某些腫瘤的鑒別診斷。
2、確定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
3、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4、磁共振增強不均勻強化和有強化有什麼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血液循環是否均一。

具體分析如下:

1、不均勻強化是表明病變血運不均一,有的地方血供多,有的地方血供少。均勻強化是這個病灶的血液循環良好。

2、磁共振是處於靜磁場中的原子核系統受到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作用時,將在他們的磁能級間產生共振躍遷,是原子核與磁場發生的共振;核磁共振增強檢查是在普通檢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病灶影像學特性而進行的。

3、磁共振是一種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技術,特別是在軟組織檢查上具有優良的組織對比度和空間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參數成像,除肺、胃腸道顯示欠佳外,可以檢查全身任何部位。

(4)軟組織水腫的MRI影像學特徵擴展資料:

磁共振檢查前需要注意受檢者不能將任何鐵磁性物質帶入磁體間,檢查前需更換檢查服。安裝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血管夾、支架、人工心瓣膜者禁做MR檢查(冠脈支架植入術3月後可慎做MRI復查,須出具完整的病歷、支架材料及其它相關證明,並由本人簽署同意書)。

磁共振是利用人體生物磁自旋原理及磁共振現象成像,雖然其最初的名稱為核磁共振(NMRI),但完全不存在核輻射現象及放射性物質,磁共振檢查非常安全,對人體是沒有輻射危害。

5、Sudeck綜合征有哪些影像學表現?

【別名】Sudeck骨萎縮;創傷後骨萎縮;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症;Sudeck-Kienboeck綜合征;灼痛綜合征;Sudeck-Leriche綜合征;Kienbock綜合征;Leriche綜合征;創傷性骨質疏鬆綜合征;創傷後交感神經性營養障礙綜合征;畸形斑狀骨萎縮綜合征;創傷後急性骨萎縮;外傷後反射性營養不良;外傷性紅斑性肢通病;MitchellⅠ型綜合征;急性骨萎縮;反射性神經血管營養不良;灼性神經痛。

Micchell等在1864年和1872年觀察到周圍神經槍傷的士兵常有患肢的持續性灼痛和進行性營養不良,並稱之為灼痛綜合征。1900年Suder命名其為畸形骨萎縮,現統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

本徵是有別於老化性骨萎縮和廢用性骨萎縮的第三類骨萎縮,即伴有骨關節急性炎症性改變的骨萎縮,發生於外傷或手術之後。該類型與廢用性骨萎縮本質不同,廢用性骨萎縮可通過功能鍛煉於數月內恢復,但Sudeck骨萎縮可以驚人速度進展,而且不僅限於一個骨,可向鄰接骨及機能相聯系的其他骨蔓延。

【病因病理】本徵病因很多,由周圍神經損傷所致,除外傷外,局部軟組織炎症、營養不良、神經損傷、凍傷或燒傷、手術也引起本徵。病理表現為關節僵硬,骨質斑狀萎縮或疏鬆,尤其在關節周圍,手指細長。

【臨床表現】多見於40-60歲,女性發病最常見,可在傷後幾小時、幾天、幾周發病。腕關節和手掌多見。臨床表現是手指、手腕的腫脹疼痛、僵硬,皮膚紅而變薄,骨的普遍脫鈣、疏鬆、萎縮。本病的發生有時是突然的,但常常是骨折後未能積極主動鍛煉所致。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持續多年,可復發,病變部位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自發性疼痛劇烈,呈輕微或間斷性水腫,其特徵性的三主征是間斷性灼痛、皮膚溫度下降及疼痛過敏。常自遠端向近端擴展。

【影像學表現】手最為顯著和常見。受傷肢體所有骨骼均可發生骨質疏鬆、脫鈣,這種改變以鄰近關節的軟骨下骨部最為顯著,開始骨質稀疏呈斑點狀,以後斑點消失,產生彌漫性骨質稀疏。不僅僅在骨髓質出現骨小梁稀疏,骨皮質同時變薄,以靠近關節處最為顯著。有時骨皮質可以變得極薄,仔細觀察才可發現骨皮質完整無中斷。

6、Tolosa-Hunter綜合征的影像學表現有哪些?

【別名】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眶上裂炎;反復性痛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疼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托洛沙-亨特綜合征(Tolosa-Huntersyndrome)是一種海綿竇病變引起的眼痛和眼球運動麻痹為核心的腦神經癥候群,可有不同程度的第Ⅲ、Ⅳ、Ⅵ腦神經損害,有復發性,對類固醇治療效果顯著。Tolosa在1954年首先報道1例,Hunt在1961年進一步明確了本徵的臨床特徵,注意到它對激素治療有反應。

【病因病理】病因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是海綿竇及其附近非特異性炎症。大體病理觀察到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局限性狹窄、管壁增厚、僵硬,動脈周圍有大量的肉芽腫粘連,而組織學檢查均為非特殊性炎性肉芽腫。鏡檢可見纖維母細胞增多、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可波及動脈神經叢及三叉神經第一支。根據本徵發作時血沉快、紅斑狼瘡現象陽性、RA因子陽性,類固醇治療效果好,有學者推測本徵可能為變態反應炎症所致。

【臨床表現】好發於35-75歲,以50歲左右多見,男性稍多。單側多見,常以眼球後眶內搓揉樣跳痛為首發症狀,可放射至顳、枕部,為三叉神經第一支受刺激所致。此後可出現其他腦神經症狀和眼球突出。Hunt提出了診斷本徵的6條診斷標准:①持續而劇烈的球後或眼眶疼痛;②第Ⅲ、Ⅳ、Ⅵ腦神經症狀,視神經和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周圍的交感纖維較少累及。③症狀持續數日或數周。④偶可自行緩解。⑤可復發。⑥對類固醇治療反應迅速。

【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平片眼眶無明顯異常,眼動脈造影可見頸動脈-海綿竇段狹窄,管壁光滑,呈向心性狹窄,系炎性肉芽腫壓迫所致。眼眶靜脈造影,眼上靜脈後部梗阻,同側海綿竇部分顯影或不顯影。

CT表現CT增強掃描可見視神經增粗,一側海綿竇區增強腫塊,雙側海綿竇大小不對稱,眶尖部可顯示炎症性軟組織密度影,個別病例可見結節狀強化,偶見蝶鞍侵蝕。以激素治療後,上述CT改變可消失。

MRI表現一側海綿竇顯示異常軟組織影,在T1Wl其信號低於脂肪,與肌肉相等,在T2WI與脂肪等信號。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狹窄,第Ⅲ、Ⅳ、Ⅵ腦神經移位。增強檢查T1Wl示海綿竇組織呈異常對比增強,ICA狹窄及腦神經移位顯示更清楚。激素治療後,海綿竇軟組織腫塊吸收,雙側海綿竇恢復對稱,lCA恢復正常管徑。病側頸動脈造影可排除海綿竇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等。顯示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狹窄,以床突上段狹窄為主血管壁不規則,遠端分支顯影不良,但不出現Moyamoya綜合征的細網狀側枝循環,可與後者相鑒別。

7、醫學影像學里密度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解析度不同

(1)密度解析度表示的是影像中能顯示的最小密度差別。

(2)CT的密度解析度受雜訊和顯示物的大小所制約,雜訊越小和顯示物越大,密度解析度越佳。CT圖像的密度解析度比X線照片高得多。

2、表示形式不同

密度解析度能夠區分開的密度差別程度以%表示。計算機體層攝影性能和說明圖像質量的指標之一,如果計算機體層攝影的密度解析度為0.5%,則表示兩種物質的密度差別等於或大於0.5%時即可辨別出來,密度差別小於0.5%時,由於受雜訊的干擾,就無法辨別。

二、聯系

空間分辨力在CT設備中有時又稱作幾何分辨力或高對比度分辨力,它是指在高對比度的情況下鑒別細微結構的能力,也即顯示最小體積病灶或結構的能力。在評價CT圖像質量的時候,經常首先考慮空間分辨力。

CT圖像由於檢測器有一定大小,取樣有一定距離,所以空間分辨力由X線管焦點的幾何尺寸決定,而基本與X射線劑量大小無關。在X線劑量一定的情況下,空間分辨力與密度分辨力存在一定的制約關系,不可能同時改善空間分辨力與對比度分辨力。

擴展材料:

醫學影像學:X線、CT、MRI 成象技術與臨床應用 

一、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PACS)是保存和傳輸圖像的設備與軟體系統,優點為:

1、保存了圖像信息,便於日後再處理;

2、遠離放射科的醫生可隨時調閱圖像讀片與診斷,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於圖像傳遞和交流,可開展復合影像診斷、多學科會診;

4、可避免膠片在傳遞過程中丟失和出錯,成為醫院現代化的管理手段;

5、節約膠片開支、管理費用,減少存放空間,從而進入無膠片時代。 

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通過計算器處理數字影像信息,常用時間減影法,消除骨骼和軟組織影像,使血管清晰顯影的成象技術。 

腦血管造影是將有機碘對比劑引入腦血管顯示腦血管的方法,包括頸動脈造影和椎動脈造影。常用DSA技術,分別攝取腦動脈期、靜脈期和靜脈竇期圖像。 

X線成像–電磁波,波長0.0006~50nm 

三、X線成象原理與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感光效應,及人體組織結構密度和厚度的差別有關,與成像有關的特性:

1、穿透性X線成象的基礎。電壓愈高,穿透力愈強; 

2、熒光效應透視檢查的基礎。X線激發硫化鋅鎘、鎢酸鈣等發出熒光;

3、感光效應X線攝影的基礎。溴化銀中的銀離子被還原成金屬銀,沉澱於膠片的膠膜內;

4、電離效應放射治療的基礎。X線射入人體,引起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即生物效應。 

四、X線圖像特點:

1、灰階圖像;

2、重疊圖像;

3、放大圖像;

4、可有失真。 

五、灰階影像是以光學密度反應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及病理狀態。圖像上的白影與黑影除與厚度有關外,主要反映組織密度高低(密度高呈白影,密度低呈黑影)。

六、熒光透視

1、優點:可轉動患者體位;了解器官動態變化;操作方面,費用低; 

2、缺點:對比度和清晰度差;缺乏客觀紀錄。 

七、X線攝影

1、優點:對比度和清晰度佳; 

2、缺點:無立體概念;無法觀察功能。 五造影檢查將對比劑引入體內產生人工對比,常用對比劑: 

八、高密度對比劑

1、鋇劑:醫用硫酸鋇; 

2、碘劑:無機(碘化油、碘苯酯)、有機(離子型如泛影葡胺;非離子型如碘必樂、優維顯)。 

離子型對比劑具高滲性,毒副作用大;非離子型低滲性、低年度、低毒性。

九、低密度對比劑空氣、O2、CO2 

十、造影方式

1、間接引入:IVP; 

2、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注入。 五臨床應用胃腸道、骨骼系統和胸部多選用。 

十一、CT成像–用X線束對人體某一層面照射,測定透過的X線量,數字化後經計算機得出該層面組織各個單位容積的吸收系數,再重建圖像。 

1、CT圖像特點

(1)優點:密度分辨力高、量化的說明密度高低程度的量值(CT值)。

(2)空間分辨力不如X線圖像。

(3)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 

2、人體組織CT值

(1)水:0 HU;

(2)空氣:–1000 HU; 

(3)脂肪:–90~–70 HU; 

(4)軟組織;20~50 HU;

(5)骨:+1000 HU。 

3、臨床應用

(1)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顱內腫瘤、膿腫與肉芽腫、寄生蟲病、外傷性血腫與腦損傷、缺血性腦梗死與腦出血。

(2)框內佔位性病變、鼻竇癌、鼻咽癌等。

(3)肺癌和縱隔腫瘤。

(4)肝、膽、胰、脾、腹腔及腹膜後間隙及腎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統。

(5)胃腸病變向腔外侵犯或遠處轉移。 

十二、MRI成像–磁共振信號有T-1、T2、和質子密度等參數,由這些參數構成MRI圖像。 

T-1-終止射頻脈沖,則縱向磁化逐漸恢復到原狀,此過程為縱向弛豫,恢復所需時間為縱向弛豫時間,簡稱T-1。以T1參數構成的圖像為T1加權像(T-1-WI)。 

T2橫向磁化也很快消失,此過程為橫向弛豫,所需時間為橫向弛豫時間,簡稱T-2。以T2參數構成的圖像為T2加權像(T2-WI)。 

1、MR信號的產生在弛豫過程中,質子吸收RF脈沖組合的能量釋放產生MR信號。通過調節成象參數TR和TE,及可分別獲取主要反映T1、T2及PDWI對比的MR信號,由此產生T-1-WI、T2-WI或PDWI圖像。

(1)T-1-WI上呈高信號亞急性血腫、脂肪、蛋白含量高、黑色素; 

(2)T-2WI上呈低信號鈣質、空氣、流空、脂肪及蛋白質含量少的。 

2、MRI圖像特點

(1)多參數灰階圖像;

(2)多方位斷層圖象;

(3)流空效應:流動的液體,在成象過程中採集不到信號而呈無信號黑影;

(4)MRI對比增強效應:順磁性物質作為對比劑可縮短周圍質子的弛豫時間,稱質子弛豫增強效應;

(5)偽色彩的功能圖像。 

3、MRI檢查技術

(1)序列技術;

(2)自迴旋波(SE)序列;

(3)梯度回波(GRE)序列;

(4)反轉恢復(IR)序列;

(5)平面回波成象(EPI)。 

4、MR水成象技術用很長TR和很長TE可獲得重T2-WI,使靜態或緩慢流動液體呈高信號,背景的其它組織呈低信號而形成良好對比。

經重組可使含液體器官或間隙呈高信號,獲得猶如造影效果的圖像,即MR水成象,包括MRCP、MRU、MRM等。  

5、臨床應用

(1)腦與脊髓疾病;

(2)肺門與縱隔淋巴結;

(3)心臟大血管內腔;

(4)診斷乳腺癌;

(5)清晰顯示軟骨、關節囊等結構。 

6、各系統檢查首選儀器

(1)骨骼平片首選,進一步CT;

(2)關節MRI; 

(3)呼吸系統平片首選,進一步CT;

(4)急腹症平片首選,進一步CT;

(5)腹部閉合性損傷超聲、CT;

(6)食管病變鋇餐造影; 

(7)胃、十二指腸超聲、氣鋇雙重對比造影;

(8)肝超聲和C T首選,進一步MRI,也可做肝動脈造影;

(9)胰腺超聲、CT。

8、簡述mri圖像特點

1、有多個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無電離輻射,安全可靠;有極好的組織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對比劑,即可觀察心臟和血管系統;掃描(切層)方向靈活,能直接作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斷層掃描。

2、掃描時間相等較長;空間解析度還不夠理想;鈣化灶及骨皮質病灶等的檢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徵象的特異性還不夠理想,大多數病理組織之間和不同病理過程之間的質子密度。

T1和T2值往往有較多重疊,其磁共振信號也較接近,因此,磁共振對大多數病變定性困難。磁共振圖像解釋應密切結合臨床資料和其它影像學檢查,才能做出更確切的診斷。

(8)軟組織水腫的MRI影像學特徵擴展資料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與軟組織水腫的MRI影像學特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