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頜下腺囊腫怎麼治療
頜面部囊腫有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軟組織囊腫主要有涎腺囊腫(如舌下囊腫、粘液囊腫和頜下腺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口底表皮囊腫、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等)。頜骨囊腫則分為牙源性囊腫,(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球上頜囊腫、正中囊腫、鼻齶囊腫等)。
(一)粘液囊腫
又稱粘液腺囊腫,在口腔粘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粘液的小涎腺,稱為粘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粘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粘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主要治療為切除囊腫及周圍粘液腺組織,也可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二)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下間隙內,有導管約8~20個,直接開口於口腔內,少數集合成一個導管,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分泌較為粘稠的粘液。囊腫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分泌導管的創傷,使粘液外漏,逐漸為周圍的結締組織所包繞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腫的囊壁有上皮襯里者極為少數,有上皮襯里的舌下囊腫,仍可能為導管排出受阻,粘液瀦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先發生在口底的一側,位於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表面覆蓋很薄的正常粘膜,透過粘膜可見淡藍色、柔軟、有波動感的囊性腫物,緩慢增大,可逐漸擴展到對側口底,將舌上抬,形成重舌,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呼吸。囊腫也可沿頜舌肌後緣向頜下區伸展,呈啞鈴狀,在口底和頜下區同時出現。少數舌下囊腫主要向頜下三角及頸上部隆起,口底症狀不明顯,而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可有繼發感染,出現疼痛及感染症狀。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後又逐漸增大。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口底表皮囊腫、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鑒別。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過去採用囊腫摘除或袋形手術,復發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術,即使遺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復發者。手術中要防止誤傷頜下腺導管、舌動脈、舌深靜脈和舌神經。
(三)口底表皮囊腫
胚胎發育時期,兩側胚胎組織在口底中線融合過程中,上皮細胞遺留在口底組織中,日後發展而形成為口底表皮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囊腫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上方,表面覆蓋口底粘膜並向口內隆起,將舌抬高,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影響呼吸。少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下方,向頦下部隆起。囊壁較厚,表面粘膜色澤正常,壓迫囊腫似有橡皮樣感,軟而有彈性,穿刺抽出豆渣樣內容,以此與舌下囊腫相鑒別。治療為手術切除,一般可在口內摘除,如囊腫主要位於頦下部,則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較厚、分離囊腫完整摘除並不困難。手術中應注意仔細止血,防止術後口底血腫,造成呼吸困難。
(四)頜骨濾泡囊腫
牙齒胚胎發育過程中,牙濾泡的星形網狀層發生變性,滲出的液體可瀦留形成濾泡囊腫,如多個牙濾泡同時發生病變,則可形成多房性囊腫,但多數為單房性,病變發生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腫,不含有牙齒者稱為始基囊腫。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後發生的囊腫,由於其病變是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故在X線片上可見囊腫的囊膜部分附著在一個牙齒的牙頸部,此牙齒的牙冠已經形成,並突向囊內,稱為含牙囊腫。無論是始基囊腫或含牙囊腫,囊壁的襯里上皮具有角化層結構,囊腔內含有角化物質者,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近年來,診斷為角化囊腫者逐漸增多,由於術後易於復發,且有惡變可能,因而具有潛在的腫瘤性質,應受到特別注意,目前已單獨列出,以與一般始基囊腫相區別。
頜骨牙源性囊腫多見於青壯年,囊腫在頜骨內呈膨脹性生長,緩慢增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增大後可向面頰部隆起,骨皮質變薄,觸診時有乒乓球樣感,當骨皮質完全消失後,腫塊質地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發生病理骨折。上頜骨囊腫增大後,可侵入鼻腔或上頜竇,也可將眶底上抬,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囊腫穿刺可獲淡褐色或棕黃色,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囊液,如有繼發感染,可形成瘺管,有的因反復感染,經X線攝片才被發現。濾泡囊腫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餘牙。
牙源性角化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囊膜薄而脆,與口腔粘膜緊粘,不易刮除,囊腔內含有白色油脂樣角化物,多見於下頜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腫是向舌側膨隆,囊腫內含牙率可高達25~43%,臨床主要表現為腫脹,有繼發感染時,可在面部形成瘺管,約有15%左右的病例訴有疼痛,可侵犯神經出現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質,則可向周圍軟組織如牙齦、肌肉、涎腺等組織擴展並與之粘連。多發性角化囊腫約占所有角化囊腫的7~8%,多發性角化囊腫中,又大約有1/2左右可同時伴有身體其它部位的症狀,如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肋骨分叉,大腦鐮鈣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組成所謂多發性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可有家族史,且發病年齡較單發者年輕。
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其特點作出臨床診斷,X線片可顯示囊腫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頜骨囊腫需與其它牙源性腫瘤,特別是頜骨造釉細胞瘤相鑒別,但從臨床及X線攝片上,有時尚難作出鑒別。因此,在手術時應常規作冰凍切片檢查,手術摘除囊腫是治療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應徹底刮除囊壁組織。角化囊腫術後復發率為5~62%,其復發原因除囊膜薄,與牙齦周圍軟組織緊貼,不易刮凈外,尚與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島,囊外正常骨內有星狀小囊,在刮治時易被遺留等因素有關。而且角化囊腫的惡變率比非角化囊腫要高。因此,手術刮治時更應注意其徹底性,復發的或較大的角化囊腫,需在正常骨組織內切除囊腫,或作頜骨的方塊切除並保持頜骨的連續性。囊腫摘除後留下的骨腔,可用自體骨松質填充。近年來,使用多孔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獲得較為滿意效果。其孔徑以200μ/mm,孔率以40~70%較好。有應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類固醇依次行囊腔沖洗,每周1次。通過數次沖洗,可控制炎症,減慢氧化,進而抑制脂肪酸氧化並促進前列腺素E的產生。囊壁釋放過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質吸收,囊腔擴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腫
是一種發育性囊腫,在胚胎發育時,各個面突的融合過程中,殘留在接合處的上皮組織可演化而成囊腫。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稱呼,如發生在兩側齶突融合處,位於齶中縫的正中囊腫;發生在中鼻突的球狀突和兩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齶前部的鼻齶囊腫,也是面裂囊腫中最為常見;發生在鼻突的球狀突與一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牙根之間的球上頜囊腫等。臨床上可根據其部位和X線表現作出診斷。治療為囊腫摘除或刮治術。
2、正畸學z角的解釋是什麼?
頦唇軟組織面輪廓線(頦前點與位置靠前的上唇或下唇突點的連線)與FH平面形成的後下角,正常范圍為70-80度 理想值為75-78度
3、頦成形術是怎麼做的
建議:頦成形術的截骨線一般位於根尖下0.5cm,以防止牙齒根尖不受到損傷並保專證牙齒的神經和血液供應屬。在截開舌側骨板時,操作要輕柔准確,避免損傷舌側肌肉蒂等軟組織,造成手術後口底血腫和腫脹,將舌體推向後方而影響呼吸。截骨線以下的肌肉等軟組織蒂要注意保護,特別是在頦骨中份的區域,包括二腹肌的前腹和頦舌骨肌在頦骨下後緣的附著點要注意保護,以保證截骨塊的血供。
用鈦合金夾板或螺絲釘進行內固定。避免損傷牙齒根尖部。分層縫合。
頦成形術手術靈活,有很多手術方式:水平截骨前移術;水平截骨前移延長術;雙台階式水平截骨前移術;水平截骨縮短後退術;水平截骨縮短前移術;水平移位術;三角形骨段截除術;水平旋轉移位術;頦部骨段加寬術;頦部縮窄術。
4、不手術的情況如何改變臉型?
不手術的話,臉型是比較難改變的,只能說是通過發型啊,眉形調節呀,把臉型調的稍微好看一點。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5、頦肌不小心撞出一個小洞(游泳時不小心撞到階梯)無意中鼓起嘴巴發現小洞既然吹出了聲音,這種情況我該
受傷之後導致出現一個軟組織的洞,這個情況比較常見的是一個軟組織內損傷等情況改變,容通常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多注意保護傷口清潔避免出現感染,通常來說,盡量多注意休息,給我個圖片看看吧,口服一些消炎葯,避免感染,
6、咬肌大怎麼辦呀
咬肌肥大又被稱為方頜畸形。這種畸形一般在青春發育期後才表現出來,因而不會導致咬合及咀嚼功能障礙,但由於其特定的面容,影響美觀,要求整形美容者近年來日漸增多,咬肌肥大求醫者中尤以年輕的女性居多。
方法/步驟
咬肌肥大臨床特徵:咬肌肥大的求醫者,通過對其常規臨床檢查,X線頜骨全景片頭影測量片,在除外腫瘤及外傷的情況下對所有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咬肌肥大醫者的特徵表現有:從正面看顏面下三分之一明顯寬大,成方形臉。
咬肌肥大從側面看可見部骨質肥大粗壯如骨瘤樣異常增大,此區域的軟組織厚度也明顯增加,但觸診此部位軟組織柔軟。GoGn-SN角過小,表明下頜平面的傾斜度過小部分患者面下1/3的高度過矯,咬肌肥大主要表現為頦部垂直高度發育不良,從而加重了方臉畸形。
咬肌肥大治療方案設計:咬肌肥大在設計所有病例的治療方案時,通過正頜外科醫師與求醫者的正式心理會談,從而了解病人對畸形的認識,求醫動機,對咬肌肥大的期望,社會經濟地位及社會適應能力,個別患者懷著不切實際的求治動機,或對咬肌肥大手術期望太高,則必須慎重對待,否則將產生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在確定的截骨量及截骨線時,依美貌人群的下頜平面角及的弧度為參考標准,描繪出切骨量的多少與切骨的線路,咬肌肥大手術前作常規檢查,作口腔內咬肌肥大手術的准備,如牙周潔治及處理好齲齒殘根等,拍頭面部正側位彩照片。
4
咬肌肥大手術方法:口內進路,在平行於下頜第二雙尖牙前庭溝外側水平開始,向上於下頜升枝外側前緣下份外側作廷伸,切口約3~4 cm長,骨膜下剝離外側軟組織,用自製的特別拉鉤置於外側,用美國產Stryker系列電動搖擺骨鋸或高速骨鑽依咬肌肥大前設計去除肥大,咬肌肥大使去骨後的骨端成所設計的弧形。切除肥大的咬肌時,為減少出血,採用先縫扎後切除的辦法,咬肌肥大後置放引流及加壓包紮。
7、不慎摔到下頜骨,求各位朋友進來看看!
不慎摔倒後頦部(下巴)著地,多數情況下會引起雙側髁狀突骨折發生,不知道當時你有沒有兩側髁狀突(兩側掛鉤)的疼痛史,看你的描述應該只是頦部的軟組織及骨的挫傷,略腫脹的一側應該是較重的一側,挫傷後骨面與肌肉貼合的部分會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撕裂的部位會有滲血,形成炎性區,滲出的血無法順暢排出就形成了血腫,1-2周後機化的血塊被纖維組織所替代就形成了你所描述的略微腫脹的部位,如果挫傷部位當時不予以加壓包紮,加速血塊吸收,就會形成你所說的腫脹,最後形成較硬的纖維結締組織,類似於體內的瘢痕.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熱敷理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使血腫逐漸機化,吸收.雖然你的描述未見骨折發生,謹慎一點還是去醫院拍張X線片觀察一下,祝你好運.
8、口腔頜面部囊腫是怎麼引起的
頜面部囊腫有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軟組織囊腫主要有涎腺囊腫(如舌下囊腫、粘液囊腫和頜下腺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口底表皮囊腫、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等)。頜骨囊腫則分為牙源性囊腫,(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球上頜囊腫、正中囊腫、鼻齶囊腫等)。
(一)粘液囊腫
又稱粘液腺囊腫,在口腔粘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粘液的小涎腺,稱為粘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粘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粘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主要治療為切除囊腫及周圍粘液腺組織,也可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二)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下間隙內,有導管約8~20個,直接開口於口腔內,少數集合成一個導管,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分泌較為粘稠的粘液。囊腫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分泌導管的創傷,使粘液外漏,逐漸為周圍的結締組織所包繞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腫的囊壁有上皮襯里者極為少數,有上皮襯里的舌下囊腫,仍可能為導管排出受阻,粘液瀦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先發生在口底的一側,位於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表面覆蓋很薄的正常粘膜,透過粘膜可見淡藍色、柔軟、有波動感的囊性腫物,緩慢增大,可逐漸擴展到對側口底,將舌上抬,形成重舌,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呼吸。囊腫也可沿頜舌肌後緣向頜下區伸展,呈啞鈴狀,在口底和頜下區同時出現。少數舌下囊腫主要向頜下三角及頸上部隆起,口底症狀不明顯,而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可有繼發感染,出現疼痛及感染症狀。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後又逐漸增大。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口底表皮囊腫、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鑒別。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過去採用囊腫摘除或袋形手術,復發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術,即使遺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復發者。手術中要防止誤傷頜下腺導管、舌動脈、舌深靜脈和舌神經。
(三)口底表皮囊腫
胚胎發育時期,兩側胚胎組織在口底中線融合過程中,上皮細胞遺留在口底組織中,日後發展而形成為口底表皮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囊腫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上方,表面覆蓋口底粘膜並向口內隆起,將舌抬高,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影響呼吸。少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下方,向頦下部隆起。囊壁較厚,表面粘膜色澤正常,壓迫囊腫似有橡皮樣感,軟而有彈性,穿刺抽出豆渣樣內容,以此與舌下囊腫相鑒別。治療為手術切除,一般可在口內摘除,如囊腫主要位於頦下部,則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較厚、分離囊腫完整摘除並不困難。手術中應注意仔細止血,防止術後口底血腫,造成呼吸困難。
(四)頜骨濾泡囊腫
牙齒胚胎發育過程中,牙濾泡的星形網狀層發生變性,滲出的液體可瀦留形成濾泡囊腫,如多個牙濾泡同時發生病變,則可形成多房性囊腫,但多數為單房性,病變發生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腫,不含有牙齒者稱為始基囊腫。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後發生的囊腫,由於其病變是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故在X線片上可見囊腫的囊膜部分附著在一個牙齒的牙頸部,此牙齒的牙冠已經形成,並突向囊內,稱為含牙囊腫。無論是始基囊腫或含牙囊腫,囊壁的襯里上皮具有角化層結構,囊腔內含有角化物質者,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近年來,診斷為角化囊腫者逐漸增多,由於術後易於復發,且有惡變可能,因而具有潛在的腫瘤性質,應受到特別注意,目前已單獨列出,以與一般始基囊腫相區別。
頜骨牙源性囊腫多見於青壯年,囊腫在頜骨內呈膨脹性生長,緩慢增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增大後可向面頰部隆起,骨皮質變薄,觸診時有乒乓球樣感,當骨皮質完全消失後,腫塊質地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發生病理骨折。上頜骨囊腫增大後,可侵入鼻腔或上頜竇,也可將眶底上抬,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囊腫穿刺可獲淡褐色或棕黃色,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囊液,如有繼發感染,可形成瘺管,有的因反復感染,經X線攝片才被發現。濾泡囊腫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餘牙。
牙源性角化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囊膜薄而脆,與口腔粘膜緊粘,不易刮除,囊腔內含有白色油脂樣角化物,多見於下頜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腫是向舌側膨隆,囊腫內含牙率可高達25~43%,臨床主要表現為腫脹,有繼發感染時,可在面部形成瘺管,約有15%左右的病例訴有疼痛,可侵犯神經出現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質,則可向周圍軟組織如牙齦、肌肉、涎腺等組織擴展並與之粘連。多發性角化囊腫約占所有角化囊腫的7~8%,多發性角化囊腫中,又大約有1/2左右可同時伴有身體其它部位的症狀,如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肋骨分叉,大腦鐮鈣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組成所謂多發性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可有家族史,且發病年齡較單發者年輕。
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其特點作出臨床診斷,X線片可顯示囊腫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頜骨囊腫需與其它牙源性腫瘤,特別是頜骨造釉細胞瘤相鑒別,但從臨床及X線攝片上,有時尚難作出鑒別。因此,在手術時應常規作冰凍切片檢查,手術摘除囊腫是治療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應徹底刮除囊壁組織。角化囊腫術後復發率為5~62%,其復發原因除囊膜薄,與牙齦周圍軟組織緊貼,不易刮凈外,尚與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島,囊外正常骨內有星狀小囊,在刮治時易被遺留等因素有關。而且角化囊腫的惡變率比非角化囊腫要高。因此,手術刮治時更應注意其徹底性,復發的或較大的角化囊腫,需在正常骨組織內切除囊腫,或作頜骨的方塊切除並保持頜骨的連續性。囊腫摘除後留下的骨腔,可用自體骨松質填充。近年來,使用多孔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獲得較為滿意效果。其孔徑以200μ/mm,孔率以40~70%較好。有應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類固醇依次行囊腔沖洗,每周1次。通過數次沖洗,可控制炎症,減慢氧化,進而抑制脂肪酸氧化並促進前列腺素E的產生。囊壁釋放過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質吸收,囊腔擴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腫
是一種發育性囊腫,在胚胎發育時,各個面突的融合過程中,殘留在接合處的上皮組織可演化而成囊腫。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稱呼,如發生在兩側齶突融合處,位於齶中縫的正中囊腫;發生在中鼻突的球狀突和兩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齶前部的鼻齶囊腫,也是面裂囊腫中最為常見;發生在鼻突的球狀突與一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牙根之間的球上頜囊腫等。臨床上可根據其部位和X線表現作出診斷。治療為囊腫摘除或刮治術。
9、頦下軟組織【軟組織】
首先感謝您的信任!根據您提供的資料,考慮淋巴結炎的可能比較大,請問您有口鼻咽喉炎症嗎?有無牙齦出血,牙齒疼痛,口腔潰瘍,口內異味史,有無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有無煙酒嗜好?如果有,可進一步證實為淋巴結炎。
手術治療似乎沒有必要,因為即便切除了腫大淋巴結,也不能治癒您的炎症。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辛辣,飲食清淡有營養,按時進食)和生活習慣(不抽煙酗酒,按時作息),腫大淋巴結可能會退縮。
(湖北省腫瘤醫院王亞秋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