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腳趾扭傷,腫脹瘀血了,但是沒有傳導痛,而且也沒有骨摩擦感和骨摩擦聲,要考慮是骨折嗎,還是軟組織挫
這應該不是骨折,骨折比這還嚴重,是軟組織挫傷
2、什麼是類風濕?
1.好發人群
女性好發,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2.症狀體征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②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③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④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⑤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葯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⑥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⑦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並發症或葯物治療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葯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並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反應較好。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RA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RA有別於其他炎性關節炎,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標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此外,還包括抗RA33抗體、抗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PI)抗體,抗P68抗體等。
(3)遺傳標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X線分期:①Ⅰ期正常或骨質疏鬆;②Ⅱ期骨質疏鬆,有輕度關節面下骨質侵襲或破壞,關節間隙輕度狹窄;③Ⅲ期關節面下明顯的骨質侵襲和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半脫位畸形;④Ⅳ期上述改變合並有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胸部X線片可見肺間質病變、胸腔積液等。
(2)CT檢查胸部CT可進一步提示肺部病變,尤其高分辨CT對肺間質病變更敏感。
(3)MRI檢查手關節及腕關節的MRI檢查可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變,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破壞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於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鑒別意義。研究認為其與MRI有較好的一致性。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抗CCP抗體檢測、抗核抗體等,並做偏振光檢測鑒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RA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很有價值,對於單關節難治性的RA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3、小腦萎縮症怎麼辦?
小腦萎縮症只能找中醫,針灸、推拿加康復訓練。
小腦萎縮症又稱脊髓小腦萎縮症,簡寫為SCA,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神經系統疾病,只要親代其中一人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將有50%的機率遺傳此症並發病。這類患者發病後,行走的動作搖搖晃晃,有如企鵝,因此被稱為企鵝家族。小腦萎縮是一種以損害脊髓及小腦為主、慢性、進行性腦部疾病,多為家族遺傳。由於病灶范圍和發展過程不盡相同,小腦萎縮的臨床征群亦有多種類型,其主要症狀為走路不穩、動作不靈、握物無力、言語不清,有的患者頭暈、頭重、頭脹、頭痛,伴有復視或視物模糊,吞咽發嗆,書寫顫抖,大小便障礙等。
西學對本病毫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舒緩症狀及減緩惡化的進行,症狀是不能逆轉的,患者會由不能好好地使用筷子、容易跌倒、無法拿取物品等症狀開始,隨著病情惡化,逐漸變得不能行走和不能執筆書寫,最終進展至不能說話及需要卧床,日常生活都必須由他人照顧,最惡劣的情況下患者更會以死亡告終。然而即使小腦、腦干、脊髓萎縮,大腦正常的機能與及智力均完全不受影響。換言之,患者能清楚認知到身體逐漸變得不能活動的事實。就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疾病。
中醫學認為本組證候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卧床不起。此外,本病與肝、脾二臟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故見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余瀝不盡,脈虛沉遲。亦可見陰虛火旺,虛陽外越之候。《內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雖然本組證候殃及肝、脾、腎諸臟,但以腎虛為其根本。腎元虛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強無權,伎巧不出,故而動作笨拙,步履蹣跚;腎虛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約亢陽,陰虧於下,陽浮於上,虛風內生,而致肢體顫振,軀體搖晃;腦失所養,故思維遲鈍,表情呆板,智能低下,精神委靡。
針灸、推拿主要是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中醫辨證理論,進行中醫臨床分型,一般將腦萎縮分為腎精不足型、氣血虧虛型、痰蒙腦竅型、瘀阻腦絡型四型。然後依據臨床分型,再選擇穴位和治法,確立治療方案。
(1)針灸
針灸是通過在選定的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同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採用恰當的補瀉手法,以達到調節患者的機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絡,開通腦竅,促進腦萎縮患者康復的目的。
1、腎精不足型以補益腎氣、益精填髓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百會(或四神聰)、太溪、命門、腎俞
配穴--關元、脾俞、復溜、陰陵泉
針刺方法:百會平刺,勿提插,多捻針、留針;關元可用灸補法;余穴均用補法。
2、氣血虧虛型以補益氣血、養血健腦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足三里、三陰交、血海、脾俞
配穴--腎俞、胃俞、關元
針刺方法:關元可用灸法或溫針灸,余穴以補法為主。
3、痰蒙腦竅型以健脾化痰、益腦開竅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豐隆、脾俞、神門
配穴--曲池、百會、陰陵泉、風池
針刺方法:脾俞用補法;百會只捻轉,不提插;其餘穴位用瀉法。
4、瘀阻腦絡型以活血化瘀、通絡開竅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風池、太沖、血海
配穴--百會、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針刺方法:神門、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百會只捻轉,不提插;其餘穴位用瀉法。
上述針灸選穴是臨床選穴的基本指導原則,在實際施治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堅持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靈活選用,以達最佳治療效果。另外,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選用頭針治療,如有運動功能障礙的選用運動區;共濟失調者可選用平衡區;語言障礙者可根據語言障礙的類型分選語言區(語言Ⅰ區、語言Ⅱ區、語言Ⅲ區);有感覺障礙者,可根據感覺障礙的部位選擇相對應的頭針感覺區;有震顫者,還可選用舞蹈震顫區。當然還可運用時間針灸,定時開穴施治,採用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定時開穴進行針灸將可在選穴少的情況下,取得較為突出的療效。針灸治療,每天1次,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病人身體有其他發熱、感染、血液病、軟組織損傷等不宜針灸者可暫停針灸。
(2)推拿
推拿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肢體或穴位和按摩,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使腦萎縮的肢體功能和其他功能的障礙得以恢復。
對於腦萎縮的患者來說,如果沒有肢體功能障礙,推拿部位則以頭面部為主。頭面部採用的推拿施治手法主要有:開天門,推坎宮,分推額陰陽,揉運太陽,雙揪鈴鐺,分推面頰,掐人中,點揉神庭、百會、前頂、後頂、腦空、腦戶、風池等穴,五指拿頭頂,三指拿頸項,掃散法,乾洗頭等。
若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則同時要求做肢體推拿,上肢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拿上肢、滾上肢內外側面,點揉曲池、手三里、內關、外關等穴,搖上肢肩、肘、腕、指關節,捻指,拔伸手指,搓上肢,抖上肢等;下肢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滾下肢內外側面,拿下肢,點揉血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沖等穴,拔伸下肢,搖下肢髖、膝、踝關節,抖下肢等。腰背部可選用滾法,擦法,拍法,點揉背俞穴、華佗夾脊穴等手法。另外,對於小兒患者還可採用捏脊,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根據癥候的虛實,選用脾經、腎經、心經、肝經、肺經的補瀉手法進行對證施治。
推拿手法每天治療1次,每次30分鍾,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由推拿醫師直接給患者操作。注意有骨質關節結核、骨髓炎症、按摩部位局部皮膚破損、妊娠期、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及膿毒血症等推拿禁忌症者禁用推拿手法。
(3)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主要是加強手的精細、協調、控制能力的練習,激發病人興趣,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適應今後的日常生活和繼續就業的需要。其方法多種多樣,治療時,作業治療師將根據每位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對小腦萎縮的病人出現的共濟失調症狀可以讓患者在睜眼和閉眼時用手指鼻,由慢到快,由睜眼到閉眼,反復不斷的練習,還可進行兩手互相對指、鼓掌、畫圖寫字、搭積木、翻紙牌等協調功能訓練活動。另外,捏橡皮泥、做實物模型、編織等作業都是訓練手的功能和增加關節活動范圍的作業療法。本療法主要適用於有寫字、穿衣、震顫等肢體精細動作障礙的患者。
作業治療由治療技師一對一進行訓練,在治療前,由治療師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該患者的治療方案。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同時在治療之餘,作業治療師還將指導患者家屬在平時幫助患者訓練,如學習如何進行日常生活的處理,學習梳頭、洗臉、穿衣、扣紐扣、穿鞋襪、系鞋帶、進食,還要練習做家務如洗菜、做飯等。
(4)體外反搏
體外反搏療法是運用於腦萎縮治療的方法,即在病人的四肢和臂部分別裹上氣囊袋後,借管道與反搏器配氣機構相連,依據病人心電作為觸發信號,當心室舒張期開始,氣囊充氣,壓迫肢體和臀部,迫使動脈血流向心臟方向倒流,提高主動脈的舒張壓,促使冠脈系統的側枝和吻合枝開放,從而改善了心肌的血液供應。在心室收縮期,主動脈瓣開放前,氣囊迅速放氣,解除壓迫,使心室內血液順利排出,每個心動周期充放氣各一次,如此反復。在心室的舒張期,血液倒流回心臟,回心血量增加,在心臟收縮期,心室收縮,心臟射血量增加,使心腦動脈的血流量增加,並加以吸氧體外反博,增加了單位面積內血氧含(流)量,從而營養腦細胞、心肌細胞,改善心、腦的供血不足,促進腦細胞代謝,達到治療腦萎縮的目的。
體外反搏治療,由體外反搏治療技師親自操作,每日1次,每次60分鍾,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有體外反搏禁忌症的患者,則禁用之。
(5)理療
根據中醫的經絡學,結合現代生物電子運動平衡理論,以超高電壓、超低頻率的單向大功率脈沖波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病理經絡,在人體內形成強電流迴路,促使機體內病理經絡的導電量(即生物電子運動情況)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激活生物電子,恢復經絡和神經傳導,從而使患者運動模式發生改變,最終使病員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經絡導平儀中的各種感覺性刺激可增加有關腦皮層、皮層下灰質結構的腦血流量,同時腦局部病灶產生電位活動,使處於抑制或半抑制、麻痹或半麻痹狀態的腦組織復活,從而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另外還有電水浴療法,主要是運用正極水平衡療法以增強肌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平衡的功能。
康復
(1)運動功能康復
對腦萎縮患者的功能康復,有平衡功能障礙和步態異常者最重要的是平衡訓練和步態訓練,另外還有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增強肌力訓練等等,重點介紹平衡訓練和步態訓練:
平衡功能的訓練在腦萎縮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十分重要,這些患者由於平衡障礙,影響了許多日常功能活動的進行,因此平衡的康復訓練對於有平衡障礙的患者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把訓練分為以下四步:①坐位平衡訓練:先讓患者體會坐位的感覺或用鏡子矯正坐位的姿勢,然後訓練從有倚靠到無倚靠坐,由坐在靠椅上到做在凳子上;並學會在坐位上做前後左右改變重心的動作,加強患者承重練習及左右交替抬臀負重練習。以後練習在坐位下做上肢和軀乾的各種動作,並能在外界推力作用下保持坐位的動態平衡。②站立平衡練習:有些患者開始訓練站立平衡很難,可先藉助直立架體會站立的感覺,然後慢慢練習由依託到無依託站立。在站立位下要求觸摸不同物品,並可在平衡訓練器上練習重心向前後左右轉移,提高雙腿支撐負重能力及雙腿站立平衡能力。同時可在雙肩外側或骨盆兩側施加推力,訓練其動態平衡;站立的地面可從平到不平,還可讓患者在海面墊上站立,隨著平衡能力的改善,最後進展到站立位作頭、上肢、軀干以至下肢的各種動作,在搖晃板上練習站立。③坐位起立平衡:練習從有依託到無依託下起立,注意站立時雙下肢要同時負重,讓患者反復體會雙腿支撐坐站的感覺,可先在高凳上練習坐站,然後逐漸過渡到低凳坐站,在坐下時不要有跌落姿勢;④步行平衡練習:即在訓練步行中的穩定性,開始可在平衡杠內練習向前向後行走,或靠牆做向前向後移動,然後練習沿直線或在較窄的平衡木上行走,並練習在行走中突然止步、轉體、拐彎及跨越障礙。隨著步行能力的提高,可加快行走的速度,以提高平衡能力。
步態的訓練是在分析步態的基礎上,根據分析結果,針對異常步態的姿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步態的訓練是在坐位和立位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訓練。包括訓練前准備,平衡杠內訓練,室內行走訓練,活動平板上練習行走等訓練活動,以糾正患者的異常步態,幫助患者恢復走路姿勢的平衡。
因在運動康復訓練過程中,能量消耗多,容易疲勞,在訓練中要特別注意經常間斷休息,以防發生過度疲勞、肌力下降。另外,在訓練過程中要保護病人,不要摔倒,以防病人產生恐懼心理。
以上每一個步驟都由康復治療師一對一進行訓練,在治療前,由治療師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患者個體素質的治療方案。運動康復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
(2)語言康復
語言康復應在語言功能出現障礙後6個月以內的時期治療恢復為最佳,對發病2-3年開始治療的患者,其恢復程度要比早期治療恢復的速度緩慢的多。在治療語言功能障礙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①根據其聽力的保留情況應用合適的頻率,要重視休息時間;②應對抽象的和具體的語詞進行區別;③使用多種解釋,以改善其理解能力;④盡量鼓勵患者多說話;⑤利用上、下文暗示,以促使患者能說些什麼;⑥如何結合應用手勢和口語,以促進交流;⑦如何結合應用手勢和口語,以促進交流;⑧要允許患者有足夠時間來形成應答的內容和方式,而不忙於再刺激(即提問或重復)。
當然,若患者出現全身狀態不良或有意識障礙、重度痴呆、拒絕或缺乏訓練動機及要求者,均不宜進行語言治療;若患者有疲勞感、注意力不集中,則應給予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治療後仍無進展者,應暫時中止治療。
語言康復的治療原則:①制定難易適度的治療方案,即將標准訂在患者開始感到困難的水平,在該水平不可能全對,也不可能全錯,病人只要加以思考或努力就可以改正。內容過易,缺乏治療意義;內容過難,常引起患者拒絕治療,另外在治療的同時,要多給患者鼓勵,少給糾正,以激起他對語言治療的興趣和信心。②堅持發音器官鍛煉和說話相結合。加強舌體運動,可使舌的動作得到改善;通過聲帶震動可使聲帶得到鍛煉;通過呼吸練習,使氣流得到調整;通過口腔運動可幫助舌的運動,以加強對氣流的調整等。這些均有利於言語恢復,說話練習也反過來強化發音器官的功能。③語言的治療有高度針對性,命名性失語治療重點放在對物品名稱命名的訓練上;對讀寫困難者重點練習復述詞句和書寫訓練上;對表達能力差者,多進行日常口語對話、手勢語、指物品名稱或哼調練習。④堅持「視、聽、說、寫」四者並重,堅持天天學,天天練,但也不宜安排過多,操之過急。過多過重的練習反使患者將語言訓練當作是負擔,不能取得患者的協作。⑤堅持多種形式鍛煉,以提高患者興趣,訓練內容可有繞口令,又有講故事、提問,還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採取搶接、聯句等形式。⑥堅持醫院治療和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式。⑦如有可能,還將安排集體訓練,集體訓練可引起相互促進、相互鼓勵,並能排除畏難情緒和怕說話的心理。
語言康復由語言治療師一對一進行訓練,在治療前,由治療師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患者現有語言能力的治療方案。語言康復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
4、被三人以上毆打導致頭皮血腫,多出軟組織挫傷,雙兒傳導性二龍
可以申請法醫鑒定確定傷情,如果構成輕微傷,則應當給予打人者相應的行政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