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惡性潛能軟組織巨細胞瘤

惡性潛能軟組織巨細胞瘤

發布時間:2021-01-07 14:58:18

1、巨細胞瘤的治療 急!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良泉骨科對骨腫瘤的防與治>——〉〉〉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良泉骨科對骨腫瘤的防與治>——〉〉〉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良泉骨科對骨腫瘤的防與治>——〉〉〉
http://www.120ask.com/
最好上去問問,上面比較專業.

2、如何治療惡性軟組織巨細胞腫瘤

?

3、請問一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轉移發生程度高不高

原發性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屬低度惡性腫瘤,曹來賓等〔1〕報道20例及綜合國內43例分析表明,本病好發於四肢長骨幹骺部或骨端,尤以膝關節周圍發病率最高。在63例中,僅1例發生於頸椎。出現溶骨破壞,較少發生骨膜反應是本病的特點之一。易並發病理骨折是其常見而又重要的X線診斷依據。本例原發於環椎後弓,CT示骨質呈溶骨性膨脹性破壞,有不完整線樣骨嵴、骨性包殼及巨大不規則軟組織腫塊,與惡性骨巨細胞瘤影像特徵相似,兩者極易混淆。在影像學和病理組織切片中,還需與纖維肉瘤、成骨肉瘤等鑒別。

治療預防
類似於Ⅲ—Ⅳ級纖維肉瘤和骨肉瘤。與纖維肉瘤相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可在骨上多發,即使在很廣泛的切除後仍傾向於局部復發。術前化療方案與骨肉瘤所用化療方案相同,幾乎半數病例可產生良好的效果。術後化療方案與骨肉瘤所用化療方案相同,可明顯提高生存率。因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處理類似骨肉瘤。特別強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切除范圍必須是廣泛性或根治性的,甚至超過骨肉瘤的切除范圍。
好發於中年男性,男女比例為1.5~2:1,可發於各年齡組,30~50歲最多。發病部位以四肢多見,股骨約佔35%,脛骨佔25%以上。也可見於骨盆及脊柱。與骨肉瘤對比,首先是膝部較少,其次是本瘤較常有異時性多中心病灶,達到2.3%;骨間轉移達12.3%(Huvos,1991),其中大多數無其他臟器轉移。肺轉移31.5%,局部淋巴轉移3.8%。病變復發率很高,約為41%~51%。

4、骨巨細胞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醫生:李新澤病情分析: 骨巨細胞瘤在中國是較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之一,此瘤生長活躍,對骨質侵蝕破壞性大,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治療,可造成嚴重殘廢而導致截肢,少數病例尚可轉移而致命。意見建議:放射治療在手術不易達到,或切除後對功能影響過大者,如椎體骨巨細胞瘤,可考慮

5、骨巨細胞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

一般可以用x線區分;如果破壞區骨性包殼不完全,周圍軟組織中出現腫塊者,腫瘤邊緣出現篩孔狀或蟲蝕狀骨破壞,骨嵴殘缺紊亂,侵犯軟組織出現明確腫塊者,則提示為惡性骨巨細胞瘤;良性腫瘤骨瘤與正常骨交界清楚。

6、骨巨細胞瘤,你有多少了解?謝謝!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 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 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 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 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 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 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

與惡性潛能軟組織巨細胞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