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什麼東西含有鎂元素?
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粗糧、堅果等食物中,尤其是葉綠素中,含有大量的鎂;相反專,精製麵粉、肉屬類、澱粉類食物及牛奶中,鎂的含量卻不高。現代社會,人們吃得越來越精細、吃肉多而蔬菜少,這些都是導致缺鎂的重要原因。要想補鎂,最好多吃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山核桃、松子、榛子、花生、麩皮、蕎麥、豆類和莧菜、菠菜等綠葉蔬菜。此外,多喝水能起到促進鎂吸收的作用。 大米、白面等主食中含鎂也比較多,不過,它們還含有較高的植酸,會抑制鎂的吸收。解決的辦法,一是讓麵粉發酵,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植酸酶能夠分解植酸;另一個辦法是淘米後,讓大米在水中浸泡一定時間,可以使植酸酶活躍,從而提高鎂的吸收效果。
鎂主要存在於幼嫩器官和組織中,植物成熟時則集中於種子。鎂離子在光合和呼吸過程中,可以活化各種磷酸變位酶和磷酸激酶。同樣,鎂也可以活化DNA和RNA的合成過程。
3、風濕怎麼治療?
風濕一般就是全身遊走性關節疼痛,以膝關節疼痛為多數。最好用中醫中葯治療。治療用追風舒筋療法就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
4、有一症狀,大便之後肝門處的腸子會掉出來1厘米左右。我想找這方面的相關資料。
脫肛
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常見。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鬆弛,故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本病的臨床症狀,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後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由於肛括約肌鬆弛,很少發生嵌頓,一但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未脫出時,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鬆弛,收縮力減弱。檢查時應排除直腸帶蒂息肉和重度內痔脫出,可囑病人下蹲用力,等肛管全部脫出後,再行檢查,確定為部分和完全脫垂。在臨床上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本病病因有:(1)先天不足,發育不全,直腸缺乏周圍軟組織。及骶骨彎度的支持;(2)病久體弱,營養不良或久瀉久痢,使坐骨直腸窩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扶持;(3)氣血衰退,年邁機體衰弱,婦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鬆弛,不易固攝,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持續性增加腹壓的疾病,使直腸黏膜下層組織鬆弛,黏膜與肌層分離,導致脫肛;(5)內痔三期,肛直腸息肉,肛直腸腫瘤等病症,經常脫出導致肛管括約肌鬆弛,並將直腸黏膜向下牽引。也有見於內痔環切術後,損及肛管皮膚,形成直腸黏膜外露脫垂。
本病治療分內外葯物治療、針灸、注射、和手術治療。內治用補氣、升提、固攝為主;外痔用中葯熏洗、外敷以收斂固澀;針灸益氣固攝,增強盆腔內張力,增強對直腸支持固定作用;注射硬化劑可使直腸與周圍組織或直腸各層組織發生粘連固定,使直腸不再下脫;結扎術可扎除部分脫垂的黏膜,並人為形成疤痕,產生粘連固定支持作用。現在醫學用經腹直腸懸吊固定術,效果並不穩定,且手術操作復雜,約有20%復發;盆底重建術,手術復雜,並發症多,療效也不完全滿意,故現較少用。
治療脫肛有哪些方法
(1)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於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癒。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脫肛可以痊癒。如改變排便方法後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卧床1 ~2周,堅持卧位排便,多可痊癒。
(2)中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卧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葯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治脫肛方:
參麥芩連歸地湯(肖正安教授)
組成:沙參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朴9克,烏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
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收肛散(柏蓮松教授)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
功效:收澀固脫。
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細末,乾擦或麻油調敷。
提肛湯(王靜安主任醫師)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葯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陽舉陷,益氣滋陰。
主治:小兒脫肛。
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餘年,有效率達96%。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脫肛液(李潤庭主任醫師)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腸收澀。
主治:直腸脫垂。
用法:注射於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益氣升陽湯(張夢儂名中醫)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罌粟殼10克。
功效:益氣升陽。
主治:脫肛。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