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喉癌手術後軟組織腫塊淋巴結腫大

喉癌手術後軟組織腫塊淋巴結腫大

發布時間:2020-12-24 11:46:45

1、喉癌手術一年,發現脛部有腫塊,手術做了一側大的腫塊,另側有淋巴結節小的沒切

您好,對於這種情況的話,手術切除了腫塊之後,做病理活檢檢查,就可以知道腫物是什麼性質,另外與喉癌有無相關的關系的了。

2、喉癌手術後淋巴結腫大怎麼辦

首先應檢查是否為淋巴結轉移,如果是轉移,如果是應盡快做化療放療。經濟條件好化療時加用愛必妥。

3、喉癌術後8年,ct顯示縱膈淋巴結腫大,是否轉移,需要掛什麼科

應該掛胸外科。做淋巴結的穿刺看看。

4、我父親今年九月查出喉癌,左淋巴轉移。七十多歲了。沒做手術現在服中葯。左側淋巴腫塊越來越大了,求指點

根據檢查結果來看,考慮喉癌伴頸部淋巴結轉移,可以考慮適當放療,及中草葯治療,適當控制淋巴結腫大,緩解症狀,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5、喉癌全喉切除4個月以後再次出現頸部腫大的淋巴結,放療可以徹底治癒嗎?謝謝

不知道術後分期如何?手術以後沒有放療嗎?
要看淋巴結的大小及對治療的反應情況,一般頸部出現淋巴結想要徹底治癒的機會就小了。

6、喉癌不手術能治療嗎,雙側頸部有腫大淋巴結左側較大的

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見原因有:(1)炎症。急性者有紅,痛,熱的特點,起病快,局部有壓痛,經抗炎後腫塊消退。慢性者病程長,活動,無壓痛,常位於下頜下區。(2)結核。可原發性或繼發於,腹腔的結核病灶,病程長,腫大淋巴結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可互相粘連成團,若乾酪樣壞死,,潰破則形成瘺管。(3)轉移性惡性腫瘤。為頸部淋巴結腫大原因之一,其原發灶多位於頭頸部,腫塊逐漸增大,質硬,活動度差,無壓痛,常為一側性,也可雙側受累。鼻咽癌,扁桃體癌,喉癌多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鼻,鼻竇,口,面部癌常侵及下頜下淋巴結,食管,癌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4)惡性淋巴瘤。為一種發生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非何傑金淋巴瘤的腫塊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硬,活動度差,何傑金淋巴瘤多為雙側性,有發熱,肝脾腫大,消瘦乏力症狀。頸部淋巴結腫大需要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認真進行臨床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面前病因積極的治療。頸部診斷與治療一、甲狀腺腺瘤【臨床表現】女性多,女與男之比為3:1,高發年齡為20-40歲,頸前腫塊,生長緩慢,偶因囊內出血,腫塊急驟增大,腫塊較大時可壓迫氣管移位,但很少引起呼吸困難。腫塊多單發,邊界清楚,表面光滑,可隨吞咽上下移動,2.0-3.0cm大小者居多。【病理】1. 大體形態腫瘤常單發,圓或橢圓,表面光滑,囊性或實性,腫瘤切面有完整包膜,實性者似肉樣,均勻一致,偶見鈣化,囊性者可單囊或多囊,囊液為棕褐或膠樣,偶見囊壁顆粒狀乳頭。2. 鏡檢多單發,有完整包膜,組織結構與周圍甲狀腺組織不同,相對一致性,周圍甲狀腺組織受擠壓。瘤細胞無異形性,包膜不受侵犯,此點與濾泡腺癌相鑒別。乳頭狀腺瘤乳頭突入囊腔,乳頭較短,分支少,細胞較小,形態一致,單層排列,無異形性,核無磨砂玻璃樣改變,與乳頭狀腺癌鑒別困難,需注意有無包膜侵犯,血管或淋巴管侵犯,以除外惡性。【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鑒於甲狀腺單發結節中約10%-25%為癌,臨床上甲狀腺癌與早期癌難以鑒別。應作患側腺葉大部切除。二、甲狀腺類瘤疾病結節性甲狀腺腫雙甲狀腺彌漫腫大,漸出現結節,常為多發,大小不一,硬或囊性,巨大腫塊可有墜感,但很少出現壓迫症狀。少數病例腫塊近期增長迅速,甚至出現壓迫症狀,應疑為惡性,部分可伴甲狀腺功能亢進,多無完整被膜,結節與周圍組織相似,不擠壓周圍甲狀腺組織,結節內可見膠樣物,出血,鈣化。鏡下檢查,濾泡大小不一,上皮扁平,間質少。治療除產生壓迫、甲狀腺功能亢進、癌變外,一般不採取外科治療。異位甲狀腺胚胎期發育異常,甲狀腺下降過程發生障礙,腺體遺留在非正常位。舌部甲狀腺位於盲孔部,形成腫塊呈分葉狀,表面粘膜完整,質軟。發生在舌下部,腫塊居中線部,常因青春期發育腺體肥大,而引起吞咽不暢,99m鍀掃描有助於異位甲狀腺診斷,並可確定正常部位甲狀腺可否存在,無明顯並發症者,無須治療。氣管內可發生異位甲狀腺體,自聲帶以下至氣管隆突部皆可發生。腫塊增大可產生呼吸困難、異物感、咳嗽等症狀,出現並發症需外科治療,切開氣管行腫物切除。胸腔內甲狀腺,很少發生在主動脈弓上方、心包、膈肌等處,一般體積小,不產生症狀,甚少出現並發症。甲狀舌囊腫胚胎發育異常,甲狀舌管退變不全,有組織殘留,有可能發生囊腫,瘺管,好發於青少年。腫塊多居中線。在舌骨與甲狀軟骨之間,少數在舌骨上或在胸骨切跡上方。一般2-3cm大小,囊性,與舌骨粘連,並發感染時,自行潰破,形成長久不愈的竇道,囊壁較薄含甲狀腺組織,內襯鱗狀、纖毛柱狀上皮。偶可發生癌變,多與乳頭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完全切除瘺管,並包括舌骨,有時瘺管高至舌盲孔,需高位結扎,切除不全者易復發。亞急性甲狀腺炎名稱多,又稱肉芽腫性甲狀腺炎、結核性甲狀腺炎、病毒性甲狀腺炎。De Quer-vains亞急性甲狀炎,常見於20-40歲,女性。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低熱,局部疼痛,吞咽時加重,有時可放散到耳後。檢查甲狀腺腫塊局限於一葉,質實,表面不平,邊界欠清楚,常有壓痛,很易誤診為癌,核素掃描為冷結節。鏡檢,濾泡上皮破裂,大量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漿細胞浸潤,退變的膠樣物周圍有異物巨細胞反應,構成肉芽腫,似結核結節,但無乾酪樣壞死及結核桿菌可與結核鑒別,隨病變發展,炎細胞減少,纖維組織增生。本病有自愈性,不治療,約數周至數月可消退,罕見1年以上者。用小劑量強的松,10mg,每日3 次,可促進病變消失。淋巴性甲狀腺腫又稱橋本甲狀腺腫一般認為是自家免疫性疾病,偶爾可並存其他自家免疫性疾病。多為中年女性,緩慢進行性甲狀腺彌漫腫大,形似馬蹄,硬,表面小結節狀,邊界清楚,一般無不適,腫塊較大時可有輕度壓迫、呼吸不暢。多數伴功能低下,T3.T4水平降低。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效價升高,ECT檢測顯示99m鍀的分布普遍稀疏。病理檢測大體形態,甲狀腺體彌漫增大,包膜完整。切面質均,韌,鏡下形態,濾泡減少,變小,上皮細胞紅染,間質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常形成淋巴濾泡和不同程度纖維化。本病少數可並存惡性淋巴瘤和癌,我院資料400例中4 例惡性淋巴瘤,18 例癌。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採用甲狀腺替代療法和免疫抑制療法。常用甲狀腺片40-80mg,每日2次,強的松5-10mg,每日3 次。當出現壓迫症狀或疑為惡性時,可考慮手術,切除甲狀腺峽葉,解除壓迫或切除疑為惡性的腺葉。三、甲狀腺癌【發病情況】甲狀腺癌在我國發病率較低,據天津腫瘤醫院流行病研究室1993-1997 年調查資料,年均發病率男性0.9/10萬,女性2.2/10 萬。【病因】1. 癌基因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生長為一復雜的生物過程,受不同癌基因影響,最近有研究從人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中分離出PTC癌基因。H-ras、K-ras、N-ras 等癌基因的突變形式以及C-myc、C-50s的異常表達均能在各種甲狀腺腫瘤中發現,但這些基因對甲狀腺癌細胞各個階段生長及分化的調節作用目前尚未完全闡明。2. 電離輻射放射線致癌機制,學者們認為是放射線誘導細胞突變,並促進其生長。在致死量下,可殺滅部分細胞而致減少/&分泌,反饋到垂體,增加TSH 的產生,從而促進具有潛在惡性的細胞增殖、癌變。3. 家族因素甲狀腺癌患者家族中,偶見有一個以上同患甲狀腺乳頭狀癌者。4. 女性激素雌激素可影響甲狀腺的生長,主要是通過促使垂體釋放TSH,而作用於甲狀腺,近年有研究發現甲狀腺乳頭狀癌組織中高含量女性激素受體的存在,與女性激素有可能作為致癌因素之一,提供新的研究線索。【診斷】1. 病理分類主要分4 型,乳頭狀癌,濾泡癌,髓樣癌及間變癌(未分化癌)。前兩型又稱分化型癌。乳頭狀癌最多見,次為濾泡癌。2. 臨床診斷臨床觸及甲狀腺結節時,應鑒別結節的性質,是單發還是多發,單側還是雙側,結節的質地,活動度,可否侵犯周圍組織(如音啞是喉返神經受累的表現)區域淋巴結可否腫大等均對診斷有重要參考意義。3.X 線診斷胸部及骨骼X 線檢查,除外轉移。頸部正側位X線檢查,觀察腫瘤范圍,是否伸展到胸骨後,氣管受壓移位,狹窄情況,是否有鈣化。大塊緻密完整的鈣化多為良性,細小絮片狀,淡而散在的鈣化多屬惡性。4.CT 檢查除可觀查腫瘤的范圍,氣管受壓,鈣化以外,還可發現腫瘤與頸血管的關系及腫大淋巴結。5. 超聲診斷對於甲狀腺的囊實性腫瘤,良惡性腫瘤,B超聲檢查有助於診斷。實性腺瘤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有包膜。內部呈均勻強回聲,等回聲或弱回聲型,囊腺瘤內部為無回聲液性暗區,後方有增強效應,囊實性腺瘤表現為混合回聲型。惡性腫瘤呈邊緣不整齊,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內回聲不均勻,強弱不等,多數為實性弱回聲,後方回聲衰減。6. 放射性核素診斷常採用甲狀腺組織特異性攝取的131I、99mTC,以顯示甲狀腺位置、形態、大小以及甲狀腺內放射分布情況。本法有助於確診有無異位甲狀腺存在。如果發現甲狀腺外(頸側,相當頸內靜脈周圍)核素濃集區,應考慮甲狀腺癌轉移灶,根據其功能狀況(熱結節、溫結節、冷結節)來判斷結節的性質是靠不住的,盡管冷結節惡性比率高。7. 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本法操作簡單易行,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作為甲狀腺結節的定性診斷。但由於受取材方法、識別細胞的經驗等因素影響,各家報告陽性率不一。【TNM 分類及分期】根據UICC1987 年修訂,國際TNM 分類及分期如下:1. 分類T 原發腫瘤TX無法對原發腫瘤作出估計。T0未發現原發腫瘤。T1腫瘤限於甲狀腺,最大直徑<1cm。T2腫瘤限於甲狀腺,最大直徑1cm<4cm。T3腫瘤限於甲狀腺,最大直徑>4cm。T4腫瘤不論大小,超出甲狀腺包膜。N 區域淋巴結NX無法對區域淋巴結作出估計。N0未發現區域淋巴結轉移。N1區域淋巴結轉移。N1a側單發或多個頸淋巴結轉移。N1b雙側、中線或對側頸或縱隔單或多個淋巴結轉移。M 遠處轉移MX不能確定有無遠處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2. 分期乳頭狀或濾泡癌(45 歲以下)I期任何T 任何N M1II期任何T 任何NIII期———IV期———乳頭狀或濾泡癌(45 歲或45 歲以上)I期 T1 N0 M0II期 T2-4 N0 M0III期 任何T N1 M0IV期 任何T 任何N M1髓樣癌I期 T1 N0 M0II期T2-4 N0 M0III期任何T N1 M0IV期任何T 任何N M1未分化癌所有病例,任何T、任何N、任何M,均屬IV期乳頭狀癌乳頭狀癌病理組織中常伴有濾泡癌成分,不論其所佔成分多少,只要查見浸潤性生長且有磨砂玻璃樣核的乳頭狀癌結構,就應診斷為乳頭狀癌。甲狀腺癌中乳頭狀癌最多見,約佔59.9%-89%,偶見隱性微小癌,屍檢發現要高於臨床發病。【病理】1. 大體形態隱性硬化型癌病灶<1.0cm,一般單發,實性,硬,多無包膜,常浸潤正常甲狀腺組織無清楚分界,呈星芒狀,似瘢痕組織。大的瘤體直徑可超過10cm。硬韌或呈囊性,切面暗紅色,少量膠樣物,常有鈣化,包膜有或不完整,囊內含棕或暗褐色液,可見乳頭突起。2. 鏡檢癌細胞組織或乳頭狀結構,乳頭常細長,三級分支,細胞緊密排列成單層或復層,立方或低柱狀,大小均勻,胞漿豐富,中性或嗜酸性,細顆粒狀,核圓或橢圓,呈磨砂玻璃樣,核分裂象偶見。腫瘤間質中可有纖維化,透明變性,出血及壞死,偶見砂粒體,癌組織可累及包膜,或侵出包膜至腺體或周圍組織,亦可侵犯淋巴管及血管。3. 生長本病一般呈緩慢浸潤生長,但有些長期膨脹性生長。腫瘤生長過程常引起周圍明顯反應性纖維組織增生,逐漸包繞病變形成包膜。少數病例在包膜內膨脹性長生,較長時間局限在包膜內,另有癌組織侵出包膜呈束狀集聚,而不彌漫浸潤。大部分呈彌漫浸潤性生長,病變與正常組織之間無邊界。4. 多癌灶甲狀腺乳頭狀癌存在多灶早已被公認,只是檢查方法不同,報告發生率各異。有人報告一側葉甲狀腺癌行全甲狀腺切除,標本連續切片檢查結果,75%可發現多癌灶,關於多癌灶的發生仍有爭議。5. 擴展本病雖屬分化型,但較多發生頸淋巴結轉移。臨床觸不到腫大淋巴結者,經選擇性頸淋巴清除術後,常規病理檢查頸淋巴結轉移率為46.0%-72.0%。原發病變包膜完整,包膜內型淋巴結轉移率為3.6%-7.8%,腺內型癌為69.5%,腺外型癌為76.9%。血行轉移較少。一般為4%-8%,以肺轉移最多見。【臨床表現】根據天津腫瘤醫院資料,女性為多,男女之比為1:27,年齡6-72 歲,中位36 歲,31-40 歲組患者最多,50 歲以後減少。腫瘤生長緩慢,多無自覺不適,病期10 個月至30餘年,約半數以上誤診認為良性。腫塊多單發,少數可多發或累及對側,較小的瘤<1.0cm多硬韌,邊界不清,常可與氣管不同程度固定,活動度差。較大的腫瘤,常伴囊性變,邊界清,質較軟,活動。易誤診為囊腺瘤。晚期可累及周圍組織、氣管、食管、喉返神經,引起呼吸困難,音啞吞咽困難。臨床上可查出頸部(頸深中及下組)淋巴結腫大,部分融合,較硬,多能活動,部分可呈囊性,約佔40%-50%。雙頸轉移約10%。血行轉移很少,初診時發現轉移者約2%-6%。【治療】不論原發癌還是頸部轉移癌均以手術治療為主。1. 原發癌的外科治療癌限於一側腺體時國外有人主張行全或近全甲狀腺切除術。但多數人主張行患側葉並峽葉切除。兩術式遠期療效比較並無統計學差異,再者患側葉並峽葉切除不會發生甲狀旁腺功能低下。餘下的腺葉日後出現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被廣泛採用。對側腺體受累時可考慮全甲狀腺切除,除非兩側腺體完全受累外,力爭保留一側腺體後方上下極,旨在保留甲狀旁腺。病變累及峽葉應行峽葉及兩側葉近氣管部1/3-1/2 切除。病變累及甲狀腺外組織,常見累及氣管或食管,早期侵犯多為纖維粘連,易銳性切離,嚴重侵犯常需要切除部分器官組織,如部分受累的氣管環或食管壁。2. 頸淋巴結轉移癌的外科治療臨床出現頸淋巴結轉移,而原發癌又能切除時,一般均主張行甲狀腺並頸淋巴結聯合切除術,頸淋巴結陰性是否行頸淋巴清除術各家意見分歧。少數人主張行頸淋巴消除術。另有人則主張行甲狀腺切除,頸部觀察,待出現可疑轉移時再手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主張根據原發癌侵犯情況決定是否施行手術。原發癌未侵出包膜(包膜內型)頸部觀察。原發癌侵至腺體或腺體外(腺內、腺外型)應行頸淋巴清除術。根據天津腫瘤醫院資料,選擇性頸淋巴清除術病理檢查陽性率為72.62%。3. 放射治療甲狀乳腺頭狀癌對放射線不敏感,一般不宜採用,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更不適宜。但對於難以徹底切除的殘存瘤體或局限的骨轉移可選用放射治療,有一定姑息作用。4.131碘治療主要用於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遠處轉移,治療前先行全甲狀腺切除,以增強轉移癌碘濃集。以濾泡癌吸碘較多療效好,乳頭狀癌次之。5. 內分泌治療甲狀腺素可抑制腦垂體前葉促甲狀腺素的分泌,從而使增生的甲狀腺組織和癌組織起到抑製作用,少數報告對晚期癌有一定姑息效果。主要用於分化型甲狀腺癌,對於早中期癌較徹底的手術後是否用葯預防復發或轉移尚難肯定療效,常用甲狀腺片劑量為每日3次,每次30-60mg。【預後】預後一般較好,包膜內型10 年無瘤生存率為100%;腺內型行腺葉切除並選擇性頸淋巴清除術,10年無瘤生存率為96.8%,治療性頸清為88.88%;腺外型行選擇頸清為90.62%,治療性頸清為49.49%。原發癌的大小、侵犯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是影響預後的因素。濾泡癌約占甲狀腺癌的11.6%-15.0%,位居第二。【病理】1. 大體形態瘤體大小不一,圓形或橢圓形,無包膜,少數可見包膜,很難與腺瘤區別,切面呈肉樣,褐紅。常見纖維化或鈣化出血壞死。2. 鏡檢瘤細胞輕度或中度間變,不形成乳頭,常形成濾泡狀或腺管狀或片塊狀。偶見共壁濾泡,濾泡中含膠體。少數具有完整包膜,其組織結構與腺瘤相似,但重要區別在於瘤細胞侵犯包膜和血管。分化較差的濾泡癌,濾泡小,瘤細胞有異形性,核分裂象多,排列呈條索,團塊狀。有時可見嗜酸細胞或透明細胞。如果瘤組織中以這些細胞為主。也可稱為嗜酸細胞癌或透明細胞癌。【臨床表現】病程長,腫塊生長緩慢,多單發,少數可多發或雙側,實性硬韌,邊界不清,頸淋巴結轉移率低,約為16%。血行轉移相對較多。一般報告為15%-19%。主要轉移至肺,次為骨。【治療】原發癌的治療原則同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出現可疑轉移時應行頸淋巴清除術。否則不被選擇性頸淋巴清除術。出現血行轉移時可用131碘治療,療雙優於乳頭狀癌,內分泌輔助治療也可考慮應用。【預後】預後佳,但較乳頭狀癌稍差,根據我院資料10 年無瘤生存率為79%。髓樣癌本病發生自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即C 細胞)的惡性腫瘤。屬APUD 瘤,其主要特徵為分泌降鈣素及產生澱粉樣物。本病少見,占甲狀腺的3%-10%,我院資料佔5.6%。【病理】1. 大體形態病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實性,硬,切麵灰白或淡紅,包膜多不完整,偶見鈣化。2. 鏡檢癌細胞圓形或多邊形,體積稍大,胞漿有嗜酸顆粒,深染,常見核分裂象。間質有不等的澱粉樣物質。亦可見鈣沉積和少量漿細胞、淋巴細胞。【臨床分型及表現】本病常合並一些內分泌功能紊亂症狀,根據其不同表現,本病分為以下四型。1.MEN-IIa 型本型較多見於有家族史的患者多合並嗜鉻細胞瘤、甲狀旁腺增生或腺瘤。2.MEN-IIb 型本型在家族性或散發性患者中均可見,較多合並嗜鉻細胞瘤、多發粘膜神經瘤(好發於唇、舌、口咽、瞼結膜、胃腸道)。少數患者呈Marfanoid體形,即身體瘦長,肌肉發育差,皮下脂肪少,有時合並其他骨骼異常如脊柱後凸、弓形足等。3. 不合並MEN 的家族型4. 散發型約佔80%-90%。頸前腫物多發生緩慢,病程長,女性較多,散發者年齡在50 歲左右,家族性(佔10%-20%)年齡約20歲左右。本病約20%-30%有腹瀉,每日數次至10 數次水樣便,少數可出現面部潮紅,心率增快等類癌綜合征以及柯興綜合征。原發癌常累及兩側腺體,局部表現與一般分化型甲狀腺癌相似,初診時約58%+70%頸淋巴結轉移,雙頸轉移約10%。晚期可發生肺、肝、骨轉移,我院資料血行轉移率為24.1%。【診斷】本病除少數合並內分泌綜合征有其臨床特點外,多數需依靠病理組織學確診。降鈣素為本病具有診斷性的標致物。不但對術前確診有參考價值,而且對術後,觀測降鈣素的動態變化以確定早期復發或轉移。血清降鈣素的正常值尚不統一,一般認為低於0.1-0.2ng/ml,如超過0.6ng/ml。應考慮C細胞增生或髓樣癌。【治療】1. 原發癌的外科治療臨床檢查原發癌位於一側葉,可行一側腺葉並峽葉切除,同時探查對側葉,如腫瘤累及應行對側葉大部切除,注意保留甲狀腺後被膜及上極或下極少許腺體,以期保留甲狀旁腺。2. 頸淋巴結的外科治療同乳頭狀癌。術前檢查如證實嗜鉻細胞瘤存在,應先予以切除,然後再做甲狀腺手術。【預後】一般認為MEN-IIb 惡性度高,預後差;MEN-IIa最好;散發型居中,40以下的女性預後好。含降鈣素豐富的腫瘤預後好。腹瀉是影響預後的因素。我院資料10年以上無瘤生存率為41.4%。未分化癌此類癌約占甲狀腺癌的5%-14%,惡性度高。【病理】1. 大體形態一般瘤體較大,浸潤較廣,邊界不清,切面暗紅,質脆,常見大片壞死。2. 鏡檢小細胞癌分為緻密型和彌散型。前者癌細胞小。緊密排列,成條索或條塊狀,核分裂象多,間質纖維組織或透明變性組織。後者癌細胞彌散排列,似淋巴瘤,常見不典型核分裂象,間質少,有透明變性,常見侵犯血管。巨細胞癌,細胞大,常呈多形性,有者呈梭形或帶狀。似肉瘤,常見多核細胞,核分裂象多見而不典型。【臨床表現】本型與分化型癌比較,男性相對較多,年齡偏高。本院資料40歲以上佔81.5%。發病前常有多年甲狀腺結節存在,短期內急驟增大,迅速進展,形成雙側甲狀腺彌漫腫塊,廣泛浸潤,硬,固定,常引起呼吸困難,吞咽不暢,音啞。本病常發生頸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根據本院資料,前者為40.7%,後者為24%.【治療】患者來診時多屬晚期,難以徹底切除,伴呼吸困難者,力爭作氣管造口術,此術並非易行且風險大,需作好充分准備,然後施行放射治療,與化療綜合治療。極少數病變小,尚無明顯浸潤的病例可行廣泛切除,輔助放射治療和化療,有時可獲得姑息療效。【預後】本病預後極差,無瘤生存5 年以上佔7.4%。四、甲狀腺其他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甲狀腺惡性淋巴瘤多屬全身播散的局部表現,真正原發性極少見,常與淋巴性甲狀腺腫並存(25%-77%)。偶爾可發生自淋巴性甲狀腺腫惡變。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佔多數,組織學上很難與小細胞未分化癌鑒別。臨床常見多年的甲狀腺腫大近期增長加速,腫塊多累及雙側甚至甲狀腺外,質硬,邊界不清,常壓迫侵犯氣管、食管、喉返神經,引起呼吸、吞咽困難、音啞。臨床表現似未分化癌。治療以放化療為主,斟情輔助免疫治療。病變小,局限者可作腺葉廣切旨在明確診斷。呼吸困難者應先作氣管造口術再行放化療。病變限於腺體內者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侵出腺體者僅38%。甲狀腺繼發瘤甲狀腺轉移癌較少見,多數來自乳腺癌、肺癌、皮膚癌、惡性黑色素瘤、腎癌等。頸部神經鞘瘤神經鞘瘤是由神經鞘細胞(雪旺細胞)來源的良性腫瘤,較常見,全身各處均可發生,包括顱內、椎管和周圍神經、內臟的自主神經,頭頸部為好發部位之一,約佔全身神經鞘瘤的10%-60%。顱內神經鞘瘤好發於第(迭/pre>

與喉癌手術後軟組織腫塊淋巴結腫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