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見過動物軟組織化石嗎?
曾經無數次的聽到人們發現眼球化石,到後來確認後基本都是瑪瑙,你撿到的估計也是這樣的東東。脂肪、軟組織無法形成化石,是常識。我個人有三葉蟲復眼的化石,脊椎動物的眼睛化石是不會有的。
2、抓一隻青蛙相當於放過多少只蟲子
一隻青蛙一年能吃掉十幾萬只蟲子,一隻青蛙大概能活五,六年,一生會吃掉幾十萬只蟲子呢,抓住它就相當於放走這些蟲子了呢。但青蛙太多也不是件好事,總之就是自然平衡的狀態最好
3、動物的骨骼,如果沒有肌肉和軟組織鏈接,還能連在一起嗎?
沒有肌肉跟軟組織連接,這個骨骼肯定是散架的。
4、魷魚是軟組織動物但是也有骨頭,那它的骨頭作用是什麼?
魷魚,也稱柔魚、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鞘亞綱十腕總目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體圓錐形,體色蒼白,有淡褐色斑,頭大,前方生有觸足10條,尾端的肉鰭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於深約20米的海洋中。
頭部兩側具有一對發達的鰓圍繞口周圍。常活動於淺海中上層,垂直移動范圍達百餘米。身體細長,呈長錐形,以磷蝦、沙丁魚、銀漢魚、小公魚等為食,本身又為兇猛魚類的獵食對象。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卵包於膠質卵鞘中,每個卵鞘隨種類不同包卵幾個至幾百個,不同種類的產卵量差別也很大,從幾百個至幾萬個。魷魚體內具有二片鰓作為呼吸器官;
身體分為頭部、很短的頸部中國槍烏賊(俗稱「魷魚」),肉質細嫩,干製品稱「魷魚干」,肉質特佳,在國內外海味市場負有盛名,年產4--5萬噸,主要漁場在中國海南北部灣、福建南部、台灣、廣東、河北渤海灣和廣西近海,以及菲律賓、越南和泰國近海,其中以南海北部灣、渤海灣出產的魷魚為最佳。
魷魚,雖然習慣上稱它們為魚,其實它並不是魚,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身體細長,呈長錐形,前端有吸盤。魷魚體內具有二片鰓作為呼吸器官;身體分為頭部、很短的頸部和軀幹部。身體細長,呈長錐形,其中兩只較長。在分類學上,魷魚是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二鰓亞綱——十腕目的動物。頭部兩側具有一對發達的眼和圍繞口周圍的腕足
5、動物軟組織化石
今天,我們無法通過實驗去人工製造出嚴格意義上的化石,但我們可以通過模擬的方式或對地層的研究去揭示化石形成的過程。那種專門以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的埋藏、石化等過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地質地史學分支中稱為埋藏學。
埋藏學告訴我們,因種種原因在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進程中,只有極少一部分因與地質環境相適應而保留下來形成了化石,絕大多數已經無法知道它們的存在。形成化石大致上有如下幾個必要條件:
1.生物的身體 生物必須具有一定的硬體,包括諸如骨骼、牙齒、外殼、干莖、葉脈、孢子及花粉等。當然也有極例外的情況,如某個水母的印痕。
2.迅速地埋藏
生物死亡後甚至是活著的時候因特殊的原因它們被迅速地埋藏,這樣一來,由於較好地避免了分解者、機械的和化學的作用或破壞,使之較好地得以保存下來。
3.漫長的歲月
石化作用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有:原地埋藏且地殼活動相對穩定,這種情況下的化石一般會比較豐富,化石形體也比較完整,如著名的北美瀝青坑化石群;異地埋藏,生物死亡後經歷了因多種原因從甲地到乙地的搬運,這類化石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石化過程詳解......
生物因物種的不同、形成條件的不同及保存過程的不同使得化石有很多種類型,但從總的方面看無非是以下四種:
1.實體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本身部分或全部被保存下來的化石。
按保存方式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樹脂保存,這主要是琥珀一類的化石,被保存的對象主要是古節肢動物;二是坑沼保存,如陷入泥炭沼和瀝青坑的動物,被保存的對象主要是古陸生脊椎動物;三是冰凍保存,這類化石相對比較年輕,如西伯利亞凍土中的一些第四紀大型古脊椎動物;四是石化作用(詳見"化石的形成"說明);
按化石質地則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未變實體化石",這類化石軟體部分得到很好或較好的保存,如猛獁、一些琥珀、一些木乃伊化的化石。這類化石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二是"微變硬化石",這類化石軟組織已經喪失,但留下了一些稍變性的硬組織部分(牙、甲殼、外骨骼等),另外生物體內原礦物質成分得以保留,雖經較弱的石化,但一些生物結構仍保存得比較完好。這類化石多是無脊椎動物如三葉蟲、貝類等。三是"石化化石"(詳細參見石化作用)
2.模鑄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在底質、圍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復鑄物。細分起來又有這樣一些類型,一是印痕化石,二是印模化石,三是鑄型化石,四是復型化石,究竟屬於哪一種主要看化石與其圍岩的關系。
3.遺跡化石
遺跡化石是指因古生物活動在底質沉積物表面或內部留下的痕跡和遺物,如動物的足跡、抓痕、爬痕、挖掘的洞穴,也包括諸如卵、動物的糞便、胃石等化石。從更為廣泛的角度看,這類化石還應當包括古人類活動的勞動工具和文化遺物等。
4.化學化石
這是指古生物體雖沒保存下來,但那些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經分解後形成各種有機物(氨基酸、脂肪酸等)卻被保留在岩層中,從而可根據這個判斷某古生物的存在。
其次,根據化石的尺寸可將化石分為大化石、微體化石和超微化石。一般情況下人們將那些不需要利用顯微鏡即能進行研究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這也是人們知道得最多的一類。微體化石則是指那些需要顯微鏡才能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化石,這類化石一般人知道得並不多,如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硅藻,當然也包括一些史前生物身體構造中某一微小的部分,如牙形石、細小魚鱗等,還有植物的孢子、花粉也屬於這一類。需要說明的是,在有些學者那裡可能把另一些學者看成是大化石的也當做是微體化石,這個並沒有嚴格的原則上的限制,如苔蘚蟲、層孔蟲、軟舌螺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設備的日益先進,現代生產要求人們去觀察更加微小的生物體化石,這在地質調查和勘探中的應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人們將那些只能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和研究的極微小化石稱為超微化石,這類化石的尺寸通常在30到10微米以下,如顆石、盤星石、微錐等。對於上述化石我們將在後面的部分再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亞化石和假化石
有時,我們從媒體那兒聽到在某地發現了六千年以前的人類化石這類的報導,業內專家也如此稱呼。但只要細致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化石並未完全石化甚至是根本就沒有石化,因此從古生物學化石的標准來看,這類東西應當不能算做是化石,人們為了將它們與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化石區分開來,將它們稱為亞化石、假化石、可疑化石等。
1.亞化石 這是指生物體骨骼中的有機質因年代久遠均已散失或揮發但卻沒有石化摹盎薄R話愕廝擔腔竊詰謁募腿率酪院蟛判緯傻摹?br> 2.假化石
顧名思義,這類所謂化石根本就不是什麼化石,一般是因人們的錯覺誤成的,如一些礦物在某種非常特殊的環境中形成奇特形狀的結晶,或者一些岩石極巧合的紋理,或者由於侵蝕作用形成的"酷似"形等。假化石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經研究後根本不具有任何生命體的痕跡,完全是自然界的無機物。(右上為亞化石,右下為假化石)
3.可疑化石
對於那些經研究仍無法確定其真假的"形似"物人們暫時將它們歸成一類,稱之為可疑化石,這類東西將隨著人們認識的拓寬和研究的深入最終得到確認,或是真化石,或是假化石。
點擊請看活化石和孑遺
化石的研究涉及到兩大類不同的學科,即地質學和生物學。在地質學中,化石的研究是歷史地質學、古生物學、古地理學(歷史構造學、斷代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化石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環境,還能對地層層序進行時間上的定位;在生物學中,古生物學是類群生物學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的化石研究是其唯一的對象,通過研究(包括傳統的古生物化石分類描述和現代的電鏡超微化石研究),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分類系統榷加凶攀種卮蟮囊庖澹ū菊舅婕暗幕難芯糠矯嬤饕俏粕鎇У模?br>
需要強調的是,在一萬年以前有些就是現生種的化石,對於這一類化石將不納入到隸屬於古生物學的范疇。事實上我們這里所說的一萬年的劃分界限完全是人為的,我們還可以做其它的劃分,比方說五千年,但目前世界上約定俗成的做法是以全新世(約開始於一萬年前)以前的生物才可算史前生物。
1.標准化石
這是指特徵顯著、延續時間較短但分布較廣、且數量多且比較容易發現的化石,人們通常用它們來作為劃分對比地層的重要依據。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組合中,有些對生活環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類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們通常以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來推斷出當時各地的環境條件,而且數據相當准確。屬於標志性化石之一。
3.帶化石 這是指在地層學中可以用來作為劃分最小地層單位的生物帶的依據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進化極緩慢的生物在時間跨度上比較大,其化石延續時間很長,人們將這類化石稱為持久化石。
5.化石鍾(古生物鍾)
我國學者馬廷英在研究現代珊瑚時於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氣候季節變化的生長線,三十年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研究古珊瑚時計算出當時一年的月數數和每天的小時數。人們將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轉速度和自轉速度的化石稱為古生物鍾或化石鍾。
生物的分類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一些還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在現代生物分類系統上,本站採用了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陳世驤先生的六界分類系統,而在化石分類方面,由於資料來源原因,本站採用的是五界分類系統,即將其分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按國際上一般的分類標准,界下依次分門、綱、目、科、屬、種等。科學家為研究的方便,在以上這些基本劃分之中還加入了一些輔助單位,本站約定,按現代生物學這些分類單位稱"總"的(如總科、總目)在古生物學中稱"超",如超門、超綱、超目、超科等,另外還有"亞"的分類單位則古今相同。
又因從化石來看我們不能判斷是否存在生殖隔離,因此分類著重以下特徵:
1.共同的形態特徵;
2.構成一定的居群;
3.居群有一定地理范圍的分布。
在沒有更進一步的細節可供說明或解釋,根據以上三種特徵判明的化石種,可視為古生物的自然分類單元,並具有相對可靠的客觀性。
在分類中還有一種被稱為"形態種"的,它和自然單元存在著區別,具體地說就是某些化石種僅根據生物體的某些部分的形態來確定,或經詳細研究發現在同一種名下記述了分屬於不同分類單位的部分生物體,或同一分類單位具有幾種形態但被分別給予了獨立的種名。補充說明一下,在"屬"中也有相似的情況。
化石分類與現代生物學分類不同的地方還有,在現代生物學分類中,最低的分類單位僅為地理亞種,而化石分類(或古生物學分類)中還有年代亞種,這是指同一種內,在不同時代分布上其形態特徵不同的種,在此基礎上由年代亞種進一步發展可產生年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