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年輕人不要拔罐?
年輕人拔罐是沒有危害的。拔罐有幾個作用:
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以罐為器,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之吸著於皮膚,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罐的質地、形式多種多樣。
拔罐法適用於風濕痹痛、腹痛、消化不良、頭痛、高血壓、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經病、軟組織損傷、目赤腫痛、麥粒腫、丹毒等,尤其對小兒患者更為適用。唯高熱、抽搐、痙攣等症,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但是拔罐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皮膚燙傷,燒火罐的時候,一定要把火伸到罐里邊,不要在灌口去燒;一定要注意留罐時間不能過長,有些人拔罐以後留上半小時甚至1小時,甚至個別人拔罐以後睡一晚上,一定會損害皮膚,最後皮膚會起很多的血泡,一般病人大概15分鍾左右即可,個別病人超過10分鍾就會有一些小的皮膚損害。
皮膚起泡以後我們可以拿針把它挑破,然後上一些碘伏之類的消毒葯物,然後保護好傷口。總體來說年輕人拔罐是沒有問題的,基本上沒有不適宜拔罐的人群。
中醫說的沒錯,是「沒事」不要拔罐。 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於痤瘡產生所導致的不適狀況,這是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局部皮膚皮脂腺分泌物不能及時排泄所淤積在局部所導致的毛囊炎。這種情況下再局部葯物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全身進行調整。
2、拔火罐的時候感覺心裡很煩躁,想馬上把罐拿下去。技師說是因為我心臟不好才會這樣反應,請問是這樣嗎?
要視情況而言,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拔火罐,就好像做針灸有人會暈針一樣,你這樣的反應可能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有這樣的情況就不要拔了,換其他的治療方法。
因為你說的太籠統,也不知你的具體情況是怎樣,自己比對下就知道技師的話對不對。我個人覺得心臟不好的可能性不大,呵呵。
1.拔火罐之前你的身體狀況,會不會太勞累(虛弱)或者太飢餓或者是太飽?拔火罐之前最好先喝杯溫水。
2.當時是在什麼部位,是一拔火罐就有這種反應還是說特定部位?
3.是不是治療時間過長(一般10~15min),穴位選擇過多,導致身體不適。或者是你的治療間隔期(就是上次拔罐的時間跟這次拔罐的時間間隔)過短,操作太頻繁導致的。
拔火罐須知:
1、拔罐時室內應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患者受涼。患者應選擇舒適的體位,留罐期間盡量不要改變體位。
2、對於過飢、過飽、過勞、酒後,或劇烈運動後不宜拔罐。
3、拔罐時,注意不要燙傷皮膚,酒精棉球大小適中,小則吸拔的火力不夠,過大容易使過口沾上酒精燙傷受術者。操作時要將酒精棉球裡面多餘的酒精擠掉,以免燙傷皮膚。
4、操作時動作要做到穩、准、快、巧。
5、拔罐數目多少要適宜,過多就會造成皮膚牽拉產生疼痛。
6、起罐時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膚受損或過於疼痛。正確的做法是一手將罐體握住,另一隻手壓住罐口邊緣使其自然脫落。
7、對於暈罐者(表現為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四肢發涼、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立即停止拔罐、平卧休息,蘇醒後飲用溫開水。
8、拔罐可是局部出現小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屬於正常反應。
9、拔罐的時間間隔應該根據瘀斑消失的情況和病情、體制而定。
拔罐也有禁忌證:
1、軟組織開放性損傷局部,皮膚病處、骨折部位,心尖部位、煩躁不安者禁拔。
2、有出血傾向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過敏性紫癜禁用拔罐療法。
3、婦女月經期腹部、腰部慎拔,妊娠期腹部、腰部禁拔。
4、過飢者慎拔。靜脈曲張、太陽穴處慎拔、兒童輕拔。
5、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 慎拔。
6、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禁拔。
7、眼、耳、乳頭、前後陰、心臟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發過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罐印:
1. 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
2. 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
3. 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4. 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
5. 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證為主,兼有血瘀。
6. 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7. 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印記,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
8. 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有風邪和濕證。
9. 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內熱濕毒的反映。
3、剛剛扭傷了可以拔火罐嗎?
不能拔火罐。扭傷之後一般都有軟組織損傷,同時有組織液滲出,如果馬上拔罐的話,會導致腫脹更加嚴重。此時應冷敷,並盡量減少活動。拔罐和熱敷要到扭傷的恢復期再進行。
過一兩天之後,可以在扭傷處塗抹一些活血化瘀的葯物,譬如說七厘散或正骨水等。但扭傷是不會很快恢復的,請不要著急,耐心休養。
4、拔罐的利弊?
這最好不要多拔!對皮膚不好的! 簡單介紹一下拔罐治療法的原理: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建國以後,由於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拔罐法的作用機理 1. 負壓作用 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 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葯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3. 調節作用 拔罐法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藉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復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癒。 其次是調節微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微循環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血液與組織間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循環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 4.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礎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對關節、肌腱可增強彈性和活動性,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縮;並可加深呼吸,增強胃腸蠕動,興奮支配腹內器官的神經,增進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靜脈血管中血液迴流,降低大循環阻力,減輕心臟負擔,調整肌肉與內臟血液流量及貯備的分布情況。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 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功能,有利於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葯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葯不同,發揮的葯效各異。如對於皮膚病,其葯罐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 火罐的來源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吳尚先的《理瀹驕文》以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於我國火罐的產地、使用方法和適應症等,介紹的就更為清楚了。 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常用的有下面幾種: (1)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種,長短約8~10公分。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於乾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鍾,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後再用。南方產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塗上黑釉或黃釉,經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4)抽氣罐:用青、鏈黴素葯瓶或類似的小葯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製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吸拔方法與運用 一、吸拔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 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 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 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 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 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 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二、各種拔罐法的運用: 1、單罐: 用於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拾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 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 又稱走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6 、葯罐: 常用的有二種: (1)煮葯罐: 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汁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濕痛等病。 常用葯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葯各二錢。 (2)貯葯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濕酒等。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盛貯1/3-1/2的葯液,然後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葯罐結合,稱為「針葯罐」,多用於風濕病。 8、刺血(刺絡)拔罐法: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操作方法 (1)准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症。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後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鍾留到30分鍾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鬱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鍾到6分鍾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鬱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於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注意事項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2)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准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8)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葯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怎樣避免火罐燙傷 有人說:「只要經常拔罐,就難免不燙傷」,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因為臨床實踐告訴我們;造成火罐燙傷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過多,滴在罐內皮膚,燙起一片血泡;火焰燒熱罐口,容易叫罐口烙傷圓圈。留罐時間過長,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種是真正燙傷,後一種不是燙傷。那麼能不能避免火罐燙傷呢?能,完全能夠,但必須採取如下措施: (1)塗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塗些水(冬季塗溫水)。塗水可使局部降溫,保護皮膚,不致燙傷;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萬不可燒著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留罐時間短:縮短留罐時間,不要過長,過長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鍾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0分鍾。 適應症、主穴與禁忌症 (1)適應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統適應症]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風門、肺俞、膺窗。 [消化系統適應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循環系統適應症]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齊。主穴:心俞、腎俞、膈俞、脾俞。 心臟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門。 [運動系統適應症] 頸椎關節痛'肩關節及肩胛痛、肘關節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系統適應症]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肋間神經痛。主穴:章門、期門、及肋間痛區拔罐。 坐骨神經痛。主穴:秩邊、環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面神經痙攣。主穴:下關、印堂、頰車,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鍾,起罐,再連續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痙攣。主穴:隔俞、京門。 [婦科方面的適應症] 痛經。主穴:關元、血海、阿是穴。 閉經。主穴:關元、腎俞。 月經過多。主穴:關元、子宮。 白帶。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盆腔炎。主穴:秩邊、腰俞、關元俞。 [外科瘡瘍方面的適應症] 癤腫。主穴:身柱、及癤腫部位,小型罐面墊拔。 多發性毛囊炎。主穴:至陽、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下肢潰瘍。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溫開水新毛巾熱敷後,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連續撥5~6次。 (2)拔罐的禁忌症 高熱、抽搐、痙攣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應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5、拔罐對軟組織損失有益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軟組織損壞的話,拔罐是不能恢復的,不過拔罐可以輔助治療,減少疼痛感,後背排罐可以增強抵抗力。
6、拔火罐能治哪些病?
拔火罐已經成了很多人解除身體不適、緩解壓力、保持健康的一種手段,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拔火罐,拔火罐也不是萬能的,雖然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但是不能治百病。那拔火罐到底能治哪些病呢? 拔罐有很多好處。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效果,無論是內科的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痛,還是外科的急性腰扭傷、慢性軟組織損傷,都可以用拔罐療法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效果便非常明顯。 目前,拔罐療法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臨床上早已從早期的瘡瘍發展到用來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等100多種疾病。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從未用本法治療過的疾病如白塞病、術後腹脹,以及一些疑難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水腫,甚至如心臟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臨床觀察,本法對高血壓、心絞痛亦有明顯療效。由於拔罐療法所具有的獨特醫療機理,其治療疼痛性疾病更為見長。 刺絡拔罐的鎮痛效果尤為顯著。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疼痛多因經絡阻滯,氣血瘀阻。刺絡拔罐能有效地去瘀行血,通經活絡,臨床常用於治療各種疼痛。現代醫學也認為,刺絡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經,調節了相應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能,反射性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痙攣,產生了明顯的止痛效果。 採用拔火罐治療效果較理想的病症有:感冒、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齊、中暑、肺水腫、急性胃腸炎、胃痛、小兒消化不良、高血壓、中風後遺症、糖尿病、頭痛、脅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腰背痛、痛經、月經不調、乳腺炎、蕁麻疹、帶狀皰疹、產後缺乳、牙痛、扁桃體炎、面癱、毒蛇咬傷、瘡瘍初起、近視等。 溫馨提醒:拔罐前要進行詳細咨詢,看自己是否適合拔罐,還要了解拔罐後所注意的方面。 如果您還有其他任何疑問,歡迎隨時進行在線咨詢(點擊進入),專家將在線為您解答疑問。小編祝您健康快樂每一天!
7、拔罐的主要原理是什麼啊?
拔罐的原理是以罐作為工具,利用燃燒產生的熱力排除罐內的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於應拔部位的皮膚表面,產生刺激,造成皮膚淤血、充血現象,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適用於風濕痹痛、腹痛、消化不良、頭痛、高血壓、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經病、軟組織損傷、目赤腫痛、麥粒腫、丹毒等,尤其對小兒患者更為適用。
(7)軟組織損拔火罐擴展資料:
拔罐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的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或有所移動,及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無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泡刺破放出水液,塗以龍膽紫葯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8、扭傷能拔罐嗎
扭傷不能拔罐。扭傷不能拔火罐。扭傷之後一般都有軟組織損傷,同時有組織液滲出,如果馬上拔罐的話,會導致腫脹更加嚴重。此時應冷敷,並盡量減少活動。拔罐和熱敷要到扭傷的恢復期再進行。過一兩天之後,可以在扭傷處塗抹一些活血化瘀的葯物,譬如說七厘散或正骨水等。但扭傷是不會很快恢復的,請不要著急,耐心休養。
9、為什麼拔火罐可以拔出身體的寒氣?
指的是以罐為工具,然後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排出罐內的空氣,造成一定的負壓,使之附著於腧穴或者是體表的特殊部位,也是從局部的皮膚充血、淤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這一目的的方法。拔罐法最早是記載於《五十二病方》,古代最早的是以獸角作為吸拔的工具,用於治療體表的膿瘍,吸拔排出的膿血,所以稱為「角法」或者是「吸筒療法」。
拔罐的應用范圍相對比較的廣泛,比較常用的就是針對軟組織的損傷、慢性的勞損、感冒、腹痛、胃痛、頸肩腰腿痛、頭疼等,幾乎涵蓋了所以中醫的實證以及部分的虛證。拔罐祛濕法則其實是被大家廣泛推崇的,由於避免了服葯的痛苦以及針灸的疼痛,更加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為躺著的時候就可以祛濕,何樂而不為哪?
其實拔罐祛濕針對是實證,身體相對比較強壯的人群使用的,這樣效果或許才會比較好,但是如果人體的體質不太好,小毛病不斷的人群,艾灸或許應該是更加不錯的選擇。
中醫濕氣的產生主要是和自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的關系相對比較的密切,如果需要祛濕的話或許就需要從這三個方面下手,而拔罐只是屬於外治法,在忽略了本身負壓就可以吸出部分的濕氣之外,主要的是通過調理腧穴,從而到達調節自身臟腑的作用,或許祛濕的原理是這樣的。
調節自身的肺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肺主通調水道肺合皮毛,拔罐施術於局部的體表,或許可以刺激自身的皮毛,開闔毛孔,從而達到祛濕的目的。調節脾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脾主運化水濕。
脾俞在我們身體的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選擇背部膀胱經進行拔罐,可以刺激自身局部的脾俞穴,從而達到調整自身內腑的作用,促進脾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一定的祛濕的作用。
胃經的豐隆、脾經的陰陵泉也是可以局部進行拔罐,可以起到調整自身內臟的作用,從而達到相對比較好的祛濕的作用,有條件也是可以進行選取的。調節腎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腎主水腎俞穴位於自身的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的時候,旁開1.5寸左右,拔罐選擇膀胱經的時候,可以刺激自身局部腎俞穴從而達到調整自身腎臟的功能,從而促進濕氣的排出。
腎和膀胱經的相表裡,膀胱經有調節自身小便的作用,刺激自身局部的膀胱經,可以調節膀胱的這一功能,從而促進小便的排出,方然也是可以起到輔助祛濕的作用。拔罐在中醫裡面屬於強通法,當然也是有一定適應症的,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拔罐的,在實施拔罐之前最好是先咨詢一下相關專業的大夫,這樣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副作用或者是自身的損傷。拔罐之後局部有小的水泡或者是淤血的時候,一般是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的,很多都是可以自行吸收以及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