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作用於軟組織類的手法包括

作用於軟組織類的手法包括

發布時間:2020-03-27 13:03:50

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揉肉不揉皮,撥筋不碰骨,分骨不傷筋

2、推拿 的基本要領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領

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依據辨證論治原則進行的。它不藉助內服葯物,很少副作用,對很多疾病都有較好療效,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其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常見的適應症包括頸椎病、急性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規范動作和技術要領,需要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僅限於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腳、前臂肘等,或憑借專門的推拿器具進行,有時還可輔以特製的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紅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潤滑劑等介質。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見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禪法、揉法、拿法、搖法、擊法、扳法等等。根據操作者不同,又可分為自我推拿和被動推拿兩大類。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防治疾病,包括小兒推拿、正骨推拿、氣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於保健強身,可分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調整臟腑功能。中醫把人體的病理變化歸結為臟腑功能的失調。推拿就是運用手法技巧使失調的臟腑功能重新趨向新的平衡,以此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經絡氣血。氣血是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傳導、聯絡的通道。經絡氣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內傳臟腑而致病;而臟腑有病,也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來。推拿通過手法刺激,可以促進經絡功能及氣血生成和運行,從而使臟腑機能協調,外邪可防,內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關節。推拿手法作用於皮膚,可調節開闔;作用於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於血脈,可以祛瘀通滯,使氣血暢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糾正「筋出槽,骨錯縫」,因此,無論從外入內的外感病還是由內及外的內傷病,以及跌仆損傷等,都可以用推拿來加以治療。

3、高位近中智齒的拔除方法步驟?

智齒的特殊性以及對口腔和健康構成的威脅,因此應及時拔除。上頜智齒拔除的步驟,一般是先進行口腔消毒,進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選用,齶側的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和頰側局部浸潤麻醉,也可以選用頰側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麻醉顯效以後,用探針分離上頜智齒牙齦,判斷麻醉是否達到拔牙效果。如果觸碰牙齦時沒有明顯的疼痛,即可以拔除,兩者都是差不多的。

4、推拿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5、推拿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推拿的主要手法如下:
1、操作方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地逐漸按壓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達到作用層次時,停留一段時間(約10~30秒左右),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可反復多次。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者,稱為點法;用指腹、掌根或全掌著力者稱為按法(指按法、掌按法);用肘後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重按者,常稱為(肘)壓法;用指甲著力則稱為掐法。
2、動作要領
按壓時方向要與體表垂直,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皮膚產生滑動;用力要由輕到重,緩緩增加,動作要穩而持續,使力量達到組織深部;點按穴位要准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3、作用與應用
按壓法是刺激性較強的一種手法,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可以解痙散結、通經活絡、鎮痛移痛、整形復位。具有良好的放鬆肌肉,消除疲勞等作用。點法多用於穴位與壓痛點,有「點穴療法」和「以指代針」之稱。肘壓法常用於肌肉豐厚的部位或體質壯實的人。掐法常用拇指指甲掐刺穴位,主要用於急救昏迷,如掐人中、掐十宣。臨床應用按壓法後常用揉法輔助,以緩和刺激。
二、推擦法
1、操作方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後鷹嘴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緩緩地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擦法是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魚際著力,緊貼皮膚,作直線來回的快速摩動。推法根據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面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推動。
2、動作要領
推法要求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平穩而著實,推動時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不可強硬用力,以免損傷皮膚或引起不適感。
擦法在操作時要求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肘關節屈伸,使前臂與腕手部保持一致,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不可歪斜;術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以擦動時皮膚不起褶疊為宜;速度一般要快,往返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傷皮膚。
3 作用與應用
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
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虛寒證候,可以提高局部皮膚與組織溫度,增強機體抗寒能力。根據不同的推拿部位,可採用不同的手形,如四肢關節部宜用大魚際擦,背腰骶部宜用掌或小魚際擦,肌腱與小關節處用拇指指腹擦。
推擦法都可用於推拿的開始和結束時,或手法轉換的間隙,以緩和疼痛或不適感。
三、揉摩法
1、操作方法
揉摩法是用指、掌、肘等部位著力於體表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活動的方法。著力部位吸定皮膚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活動者,稱為揉法;不吸定皮膚而著力部位在體表環旋滑動者,稱為摩法;二者結合或介於二者之間者,和稱為揉摩法。揉法常用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等著力,分別稱為掌揉法、指揉法等;摩法常用示、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分別稱為指摩法、掌摩法。
2、動作要領
二者操作時都需要手腕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隨動作自然的屈伸,(2)揉法要「吸定」,是指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與皮膚之間產生摩擦;(3)揉摩時動作要緩和、協調,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操作,每分鍾頻率約120次。
3、作用與應用
揉摩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具有和中理氣、活血散瘀、緩和肌緊張及強手法刺激等引起的疼痛不適的作用。揉法與按法結合,稱按揉法,可以深入肌筋深部,緩解痙攣、軟化瘢痕、松解粘連。
四、拿捏法
1、操作方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他手指指面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拿捏。一般拿法作用較深,一直可到肌肉層;捏法作用只到皮下組織;二者合稱為拿捏法。拿捏住肌肉或皮下組織後,向上提起,稱為拿提法。捏法也可以用半握拳屈曲的食指第二節的橈側面與拇指指腹相對操作,尤其當皮下組織較豐厚時。
2、動作要領
拿捏法操作時注意肩臂放鬆,手腕靈活,前臂發力,以掌指關節活動為主;以五指掌面為接觸面,與體表皮膚吸定拿捏:用力要先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動作要緩和而連貫。
3、作用與應用
拿捏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
五、拔伸法
1、操作方法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關節的另一端使包繞關節的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發生不同長度的延長。
(1)頸部拔伸法:對於由於頸椎損傷而導致頸椎生理前凸減少的運動員,運動後可以採用頸椎拔伸法減輕頸部不適症狀。方法是讓被推拿者正坐,推拿者站於其後,用雙手拇指托於枕骨隆凸的側下方,食、中指托於被推拿者兩側下頜骨,然後逐漸用力向上拔伸。也用一手肘彎部托住患者下頜,手扶住其對側頭部,另一手托住其枕後部,兩手同時用力向上拔伸,牽引頸脊柱
(2)肩部拔伸法:患者坐位,患肢放鬆,醫者站於後外側,用雙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牽拉。動作要緩和,向拔伸時坐低凳。
(3)腕部拔伸法:患者坐位,醫者對面而會,用雙手握住患手腕掌部,逐漸用力拔伸,與此同時囑患者上身略向後仰,形成對抗牽引。
(4)指間關節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5)踝關節拔伸法:患者仰卧位,醫者雙手分別握住足跟和足掌,逐漸用力拔伸踝關節。
2、動作要領
順勢而行,因勢利導,操作時要與患者配合密切,囑患者注意放鬆。用力要持久、穩定、均勻,緩緩用力拔伸,由輕到重。拔伸時用力與拔伸強度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切忌粗暴,以免發生損傷。
3、作用與應用
拔伸法的作用主要是拉寬關節間隙,調整有關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理順筋骨、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六、運拉法
1、操作方法
在雙手的配合下,使關節作屈伸、旋轉及環轉等的方法,即運動關節法。一般先做旋轉,再屈伸,最後環轉,環轉又可單稱為搖法。
(1)肩部運拉法:一手握及部,另一手按於肩上以固定,作肩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及環轉等活動。
(2)肘部運拉法:一手握腕部,另一手托著肘關節後部,然後使前臂旋後,同時屈肘,待屈到一定程度後,再使前臂旋前伸肘。
(3)腕部運拉法:一手握腕關節上部,另一手捏著手的四指作屈伸和環轉運動。.
(4)髖部運拉法:一手握踝關節上部,另一手按在膝關節上,使膝關節屈曲始終保持銳角,先做髕關節屈伸,作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運動,使髖關節旋轉。.
(5)膝部運關法: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扶著膝關節,作由外向內或由內向外的旋轉、屈伸活動。
(6)踝部運關法:一手握小腿下部,一手握足,作屈伸、內翻、外翻和環轉運動。(.
(7)頸部運關法:一手扶住被推拿者頭頂,另一手托住下頜部,輕輕地作左右旋轉和前俯後仰的屈伸運動。.
(8)腰部運關法: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髖,醫者立於患者側方,以二手及前臂扶按其膝,另一手握踝或托臀,作腰椎左右環旋搖動。.
2、動作要領
動作要緩和,用力要平穩,適當保持一點拔伸力。操作時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切忌動作粗暴和蠻干。活動幅度要由小到大,切忌超過關節生理活動范圍。
3、作用與應用
本法屬於被動活動的一種手法,臨床應用較多,常在治療的中後期使用,只用於四肢關節部及頸、腰部,具有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促進關節內滑液代謝、炎症吸收的作用。
七、叩擊法
1、操作方法
用十指、手掌、空拳或桑枝棒叩擊拍打體表。擊法力重,常用拳背、掌根、小魚際或桑枝棒以單手操作,;叩法力輕,「輕擊為叩」,常用半握拳或伸開手掌的尺側面操作,雙手上下交替進行叩打。若用單手虛掌叩擊,則稱拍法。
2、動作要領
擊法力重,動作要快速而有彈性,一擊即起;方向要與體表垂直,不能有拖抽動作;頻率要均勻而有節奏,一般3~5次即可。叩法操作時腕部要放鬆自由屈伸,使動作輕快、柔和而有節奏。
3、作用與應用
叩擊法運用叩擊時的沖擊力,使組織發生震動,具有良好的舒筋通絡、行氣活血作用。叩法輕柔,能夠緩解肌肉痙攣、緊張,消除肌肉酸痛,恢復運動後疲勞;擊法還有興奮作用,提高肌肉興奮狀態。
八、搓抖法
1、操作方法
搓法是用雙手掌著力,挾住被推拿的肢體,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抖法是分肢體抖動和肌肉抖動兩種。肢體抖動時,用單手或雙手握住被摩者的肢體遠端,在輕微的持續牽引下,稍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時,用手輕輕拿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振動。
2、動作要領
搓法在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來回搓動要快,上下移動要慢。
抖法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用力不要過大。拌動波要沿肢體向遠端方向傳導。
3、作用與應用
搓抖法往往聯合應用,作為結束性手法,都可使肌肉、關節產生連續震動。具有疏筋通絡,調和氣血,放放鬆肌肉,緩解痙攣,滑利關節,加速疲勞的消除,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等作用。

6、肌肉軟組織拉傷怎麼辦

腰肌勞損、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腱鞘炎、關節扭傷等,這些肌肉韌帶的慢性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如不及時調理、治療可導致肌
肌肉萎縮、攣縮、退變和粘連,可通過中葯蠟療來調理,蠟療能增加血液循環和淋巴迴流,使局部肌肉鬆弛,以減輕腫脹,消除疼痛。所以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7、常見的運動類按摩手法有什麼特徵?

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症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8、推拿學什麼是和法?其手法的特點是什麼?

推拿按摩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不光老人常常回去醫院的理療室定期保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十分推崇中醫按摩。
按摩的常用十七種手法:
1.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擊法 9、抖法 10、運拉法 11、拿法 12、滾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彈筋法(提彈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順筋法)
按摩手法大致分為7類:
1.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各種振法、各種揉法、各種抖動法等。
2.摩擦類手法:推法、運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擠壓類手法:按、點、壓、掐、捏、抓、彈法等。
4、叩擊類手法:各種拍法、擊法、點穴法等。
5.運動關節類手法;各種搖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頂法等。
6.復合類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顫法、點按法、牽抖法、旋轉法、搖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臟按壓法、背法、踩躋法等。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可用於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鎮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於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於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著力於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於關節、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並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於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於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鬆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後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著力於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採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後,若採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鬆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復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於經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復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後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於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緊、也用於關節處,如腕關節、踝關節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指面著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准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摩法
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於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於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症。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著於被按摩的部位。
2.肘關節要微屈,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調的環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鍾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多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於運動後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時間短的切擊。,常用於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並攏,拇指伸直,其餘四指的掌指關節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並攏,尺側面向下。
2. 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著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鬆;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
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鬆肌肉、滑潤關節的作用。多用於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常用於消除運動後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近端肢體,在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內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後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近端肢體。
2.在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運拉法。
(1)肩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後使肩關節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2)肘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後,然後使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
(3)腕關節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後使腕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後作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轉運動。
(5)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於膝關節上,然後使膝關節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後作踝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范圍內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轉運動時,可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
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後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附著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廣,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後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向內滾動約40°。
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鍾約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松解粘連,消散瘀結,改
善病變部位的營養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於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著力於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要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於消除局部腫脹。常用於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於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壓皮膚,依次向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於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示指橈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著力於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於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
筋法(提彈法)
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肌肉酸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彈墨線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1. 用指腹著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l~3下,然後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
撥法(分筋、撥筋)
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腫散結,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於韌帶或肌肉、肌腱的一側,然後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象彈撥琴弦一樣。也可沿筋內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動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並能耐受為度。
理筋法(順筋法)
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傷部應盡量放鬆,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著韌帶、肌纖維和神經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向下端順理,反復數遍;
2.用力必須均勻持續,指腹移動必須緩慢。
捏法
1.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稱為捏法。
2.用力較輕,適用於淺表的肌膚組織。
3.捏法應用於脊部稱為「捏脊」。較長用於幼兒,可治療消化不良。
扳法
1.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或旋轉,稱為扳法。
2.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四肢關節功能障礙及脊椎關節小關節錯縫等症。
3.常有: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扳法(內收、上舉)、
拉法
1.拉法屬於牽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稱為牽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較多應用於中醫傷科的正骨方面。

3.應用時動作要穩而持續,不可用一突發性的猛力;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適當控制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頸椎拔伸法、肩關節拔伸法、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

9、脖子軟組織損傷怎麼辦

【脖子軟組織損傷怎麼辦】
脖子的急性軟組織損傷,一般是由於外傷、扭挫、突然回頭或扛拾重物使脖子過度側彎等,造成脖子肌肉無准備地強烈收縮或過度牽拉,形成脖子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部分撕裂或損傷。
【脖子軟組織損傷怎麼辦】
有時也將這類損傷稱為急性脖子扭傷。在急性脖子扔扭傷的致病原因中,有相當一部分發生在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剎車時。在汽車緊急剎車時,慣性的作用使乘車者頭脖子快速地前後擺動,造成脖子急性軟組織損傷,而且傷情一般較為嚴重。
脖子急性軟組織損傷,一般可採用中醫手法治療。如採用局部的揉、按、推、摩等理筋解痙按摩手法,即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基本手法包括:①點核定位:術者用拇指點按肩井、天鼎穴,每穴點按約2分鍾,以達到局部鎮痛目的;②肌肉提拿:術者將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放置於與肌肉纖維垂直的方向,捏住肌腹用力提拿l一2次。提拿部位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處;③按揉痛點:痛點處一般有條索樣或硬結樣物。痛點面積小時,可用拇指指腹按揉。痛點面積大時,可用掌根部按揉;④縱向牽拉肌纖維:為了使斜方肌或胸鎖乳突肌拉開,術者可將患者患側肩部固定,另一手推動患者頭部向對側側屈,將肌纖維拉長,達到緩解肌痙攣的目的。
【脖子軟組織損傷怎麼辦】
除了中醫手法治療外,急性脖子軟組織損傷還可採用葯物、理療、針灸、封閉等療法。葯物療法主要有內服和外用2大類。常用內服葯有優布芬、消炎痛等;常用外用葯如養生.骨活力等。理療主要選用透熱療法,如超短波、紅外線等。針灸一般可選擇落枕、後溪、風池、懸鍾、大椎、天柱穴。落枕穴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上中1/3交界處,直刺1寸一1.5寸。封閉療法一般選用1%普魯卡因10毫升一15毫升,或加入酯酸強的松龍,作痛點封閉,每5日注射1次,共2—3次。
在脖子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治療中,一項特別重要的治療是休息,尤其是急性期,更應避免脖子過多的活動。脖子過多的活動可使損傷的軟組織不易恢復。必要時,可採用頸圍或牽引等制動治療方法,但制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發生脖子肌肉萎縮、活動受限等不良反應。在脖子疼痛消失,脖子軟組織損傷基本趨於恢復時,應逐漸開始脖子的肌肉鍛煉,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彈性,確保頸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10、1.左踝脛骨遠端骨骺骨折(Salter-Harris II型)左踝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

Salter-HarrisⅠ型Ⅱ型骨骺骨折多可以手法復位,偶因骨折端軟組織嵌頓或骨折深陷難以復位者,手法復位後骨折移位大於2mm者,此類患者如有2年以上生長潛力則行切開復位,因反復手法復位會增大醫源性骺損傷風險,目前該類骨折所導致的骺早閉比以前報道的更為多見,外展型損傷骨骺閉合發生率較高(52%)對此一個可能是,外展損傷時,更大能量的剪力作用於骺板,從而損傷了Kump隆突,但切開復位是否可減少後期骺早閉的問題仍有爭議,對此類損傷應持續密切隨診,至少傷後1年攝片檢查以明確骺板生長情況,以便進行及時干預。

與作用於軟組織類的手法包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