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右側顳區軟組織增厚

右側顳區軟組織增厚

發布時間:2020-03-27 11:48:37

1、顳區的組織構成

此區的軟組織層次,由體表淺入深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顳筋膜、顳肌和顱骨外膜。
(l)皮膚:顳區的皮膚移動性較大,手術時無論選擇縱行或橫行切口,均易縫合,癒合後的瘢痕亦不明顯。
(2)淺筋膜:所含脂肪組織較少。血管和神經可分為耳前和耳後兩組。
1)耳前組:有顳淺動、靜脈和耳顳神經,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緣,越顴弓到達顳區。顳淺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兩終支之一,其搏動可在耳屏前方觸及;顳淺靜脈匯入下頜後靜脈;耳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
2)耳後組:有耳後動、靜脈和枕小神經,分布於顳區後部。耳後動脈起自頸外動脈;耳後靜脈匯入頸外靜脈;枕小神經來自第2、3頸神經,屬頸從的分支。
(3)顳筋膜:上方附著於上顳線,向下分為深、淺兩層,淺層附著於顴弓的外面,深層附著於顴弓的內面。
(4)顳肌: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前部肌纖維向下,後部肌纖維向前,逐漸集中,經顴弓深面,止於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後,顳肌和顳筋膜有保護腦膜和腦組織的作用,故開顱減壓術常採用顳區入路。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顳深動脈來自上頜動脈,顳深神經來自下頜神經,支配顳肌。
(5)骨膜:較薄,緊貼於顳骨表面,因而此區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骨膜與 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並經顴弓深面與顳不間隙相通, 再向前則與面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有出血或炎症時,可向下 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 疏鬆結締組織中。

2、額頂枕區和顳區區別

顱頂部前起眶上緣,後抵上項線和枕外隆凸,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1.層次:覆蓋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
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額枕肌、腱膜下組織和顱骨外膜等5層。其中淺部的三層緊密相連,不易分開,故總稱為頭皮。
(一)皮膚:此區皮膚厚而緻密,內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發生癤腫或皮脂腺囊腫。血管和淋巴管也極為豐富,外傷時出血多,但創口癒合較快。
(二)淺筋膜: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結締組織形成許多垂直的小梁並將脂肪組織分成小格,小格內有血管和神經等。故淺筋膜內有感染時,滲出物多限於局部,不易擴散,神經末梢易受壓而產生劇烈疼痛。在創傷時血管斷端不易收縮,故須加壓止血或縫合止血。
(三)帽狀腱膜與額枕肌:腱膜堅韌緻密,前續額腹,後連枕腹。兩側逐漸變薄續於顳筋膜淺層,頭皮橫向裂傷傷及腱膜時,由於額腹和枕腹收縮的牽張,創口裂開。縫合頭皮時須先將腱膜縫好,以減少皮膚的張力,利於創口的癒合。
(四)腱膜下疏鬆組織:是帽狀腱膜與顱骨膜之間的疏鬆組織層,又稱腱膜下間隙。此間隙在顱頂部范圍很廣,向前達眶部,後達上頂線。間隙內有若干導管與顱內靜脈竇相通,故發生感染時,可經導血管向顱內擴散。此隙出血時,常形成較大的血腫,其瘀斑可出現在上眼瞼皮下。
(五)顱骨外膜:薄而緻密,與各塊骨間借結締組織相連,故手術時較易剝離,但在骨縫處與縫間韌帶癒合緊密,故骨膜下血腫僅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很容易與帽狀腱膜下血腫鑒別。

與右側顳區軟組織增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