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顱頂軟組織危險區位於

顱頂軟組織危險區位於

發布時間:2020-03-26 05:48:50

1、人體的弱點有哪些

人體上有許多要害部位,有的部位一擊便可斃命.有的可以使其生理機能或機制暫時或永久地消失。因此了解並熟悉這些要害部位,再加上准確、有力的擊打技術,就能在格鬥中有效的制服敵人。另外,還要保護好自己的這些要害部位,以防受到敵人的襲擊。

1、眼睛

因為它能引導人的行動,所以是人體最重要的要害部位之一。

擊打方法:對於此部位可用指戳攻擊。

2、太陽穴

此部位屬頭部顳區,有顳淺動脈、靜脈及顳神經穿過。而且,此部位骨質脆弱,向內擊打,可引起顳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致使血液不能流暢,造成大腦缺血缺氧.使人在3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面和肘關節撞擊。

3、耳

耳廓神經離大腦較近,受到擊打或擠壓後可損傷通往腦膜中的動脈、靜脈分支,使血液循環受阻。而且耳部在下頜骨的上緣,下耳廓的後面,有一個和太陽穴一樣致命的穴位.叫完骨穴,打擊耳和耳後完骨穴,輕則擊穿耳膜或耳內出血,重則腦震盪或在5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雙拳同時左右夾擊。

4、下頦

由於下頦所處位置易受攻擊,且受擊打後易引起顱底骨折、顱內出血,因此受擊打後輕則劇痛難忍,重則使其昏迷或休克。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直拳沖擊或肘關節上挑。

5、喉結

由於喉結處有氣管、頸動脈及迷走神經。故用手掌外緣砍擊或用小臂從背後箍勒,都能置敵於死地。當然也可用手指卡其喉結,使其在短時間內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直接攻擊或用肘勒、手卡。

6、面部

面部是人體視覺、嗅覺和口腔等重要器官所在處。由於此處神經、血管分布相當豐富,放痛覺極敏感.受到擊打時疼痛難忍,甚至會因此而喪失戰鬥力。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面擊打、膝關節撞擊及腳面踢擊。如此,可令敵在3秒鍾內昏厥或休克。

7、頸外、後側

頸兩側布滿致命的血管、神經。頸動脈、迷走神經亦均沿頸兩側分布。如用手掌外緣猛砍敵頸外側或後側,可壓迫頸動脈竇,使敵產生嚴重的心律不齊,並導致心力衰竭.而在2秒鍾內斃命。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手掌外緣砍,也可用肘關節下砸。

8、心窩

這是「要命」的地方,分布著膈肌神經叢、胃食管及主動脈、下腔靜脈。如遭暴力打擊,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心臟跳動急促或停止跳動、窒息,而在3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打擊這一部位,最好用腳踢、踹,因為用腳攻擊具有較強的穿透力。

9、腹部

腹部包括人體胸腔劍突以下,肚臍及其周圍部位。右上腹是肝膽,左上腹有胃、脾臟.兩側是腎臟,下腹是腸、膀胱等臟器。這些器官排列腹腔壁內,並垂直壓在骨盆上,離心臟較近,又有腸系膜、神經結。故受到外力的猛烈打擊後,內臟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同時由於腹部壁層腹膜神經末梢豐富,感覺靈敏,人會疼痛難忍。如肝、脾、腎破裂而出血,可使敵在5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腳踢、膝撞等予敵致命攻擊。

10、肋骨

肋部共有12對肋骨,且骨細而長,附在表面上的肌肉亦很薄,故用膝撞或腳踢任何部位的肋骨,都能使敵肋骨骨折或死亡。況且受到擊打後會震盪內臟,骨折後,折斷創面的鋒利處還會刺破內臟,造成體內大出血。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擊、膝撞或腳踢,如攻擊有力,可使敵在3秒鍾內死亡。

11、襠部

襠部是男子的要害。該部位即便是受到婦女和兒童攻擊也能使任何壯漢屈服,如遭到暴力攻擊,可使人在3秒鍾內休克或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此部位可腳踢,如距離很近,可改用膝蓋頂擊。

l 2、膝關節

它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復雜的下肢主要關節。由股骨下端、髕骨和脛骨上端組成。由於此部位暴露在外,且皮下脂肪較少,因此如遭受重擊可使韌帶撕裂或髕骨碎裂,從而使其站立不穩或無法移動。

擊打方法:攻擊此部可用腳外側踹,也可用腳面(腳背)予以勾掃。

13、腳背

腳背神經密布,肌肉極少。有骰骨和3塊楔骨、5塊跖骨基底部的關節面組成。跖趾關節由跖骨遠側與第一節趾骨近端組成。故受外力砸壓就會脫節和錯位。而且連接其的踝關節活動范圍亦較小,如用力擊打或擰折.可造成韌帶撕裂。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腳跟猛向下跺或碾其腳背。

14、麻筋

人體主要麻筋有:肘部麻筋、碗部麻筋、虎口府筋及手背麻筋等。但這些部位較隱蔽,故不易准確控制。

二、人體要害詳解——眼

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眼球的外壁由三層被膜構成。眼球的內部為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都是無色透明的凍膠樣液體,是眼的折光裝置。眼球底部在靠近兩側鼻樑的部位,有視神經和大腦相連。

眼睛具有視覺功能,眼睛遭暴力打擊,可以使人輕易致盲。因為視覺功能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眼睛常常被列為人體的要害部位之一。不僅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拳譜中有「明中暗打消明息」的記載,而且在當代美國陸軍作戰部隊,打擊眼睛也被列入單兵格鬥訓練的教範之中。

使眼睛致盲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鈍性暴力打擊,尖端物戳刺、高速飛濺物射入都可以形成。

1、眼部皮下為什麼容易發生血腫

以拳、掌等鈍性暴力打擊眼部可以使眼瞼皮下迅速發生出血和水腫。這是因為上下眼瞼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疏鬆容易積存血液,所以遇暴力打擊,充血和水腫比其它部位更容易發生。單純的眼外挫傷,可以引起大量的眶內出血,致使眼球突出,視覺功能受到嚴重障礙。

2、眼球是人體是脆弱的器官

眼球受到鈍力打擊或鈍器從眼球表面劃擦而過,可致使眼球外層的角膜破裂或脫落。眼角膜中合有豐富的末梢神經,使角膜對外界異物刺激極為敏感,哪怕是輕微的刺激都會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眼角膜損傷後,會使人眼部劇痛、怕光、眼瞼無法睜開,視功能嚴重障礙。

眼部遭鈍器打擊後,除劇痛以外,還可以因眼球受到外力壓迫或腫脹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饅,進而導致四肢無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下降。在格鬥中常常造成被動的局面。

此外眼球質地脆弱,輕微暴力足以使眼球破裂。

用拳刃擊打眼部或用指端及其它銳器直戳眼窩,可致使眼球球體破裂,眼內大量出血,眼內容物脫出,視力完全喪失。

視力喪失雖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動能力。因此,在敵對的暴力行動中,眼睛常常是重點攻擊的目標。

三、人體要害詳解——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1、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2、太陽穴深層顱內有眾多的出血來源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顳鱗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3、太陽穴處的顳骨動脈溝和骨管構成了一個明顯的薄弱帶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

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4、為什麼打擊太陽穴容易破壞人的平衡機能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

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圖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四、人體要害詳解——耳

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

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

1、耳膜破裂和內耳迷路震盪

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

2、為什麼重擊耳部會造成腦脊液外漏

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暈厥

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4、重擊耳根可使人立即斃命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體要害詳解——頦部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體要害詳解——喉

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天災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1、持續壓迫喉結可使呼吸、循環受阻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 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2、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死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七、人體要害詳解——面部

面部要害主要為鼻和三角區。

外鼻位於顏面中央,是由骨和軟骨構成的骨性結構。面三角區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兩側至嘴角外的三角區域。打擊鼻、面三角區,不僅可以直接損傷鼻骨,而且常常潛在著生命危險。

1、鼻骨損傷的直接後果

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軟骨作為支架,直接覆蓋皮膚而構成的。 由於鼻軟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結構變得脆弱。同時,鼻表面和鼻腔內都缺乏皮下組織,既沒有豐富的肌肉,也沒有脂肪。外鼻孔內,皮膚與軟骨膜直接相連。深層鼻腔內,鼻粘膜直接覆蓋鼻骨和鼻軟骨。因此,鼻損傷發生時,疼痛十分劇烈。此外,鼻骨兩側有兩塊很小的淚骨。淚骨簿而脆,壓迫淚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淚流不止。鼻部遭鈍性暴力打擊,如拳擊或鈍器打擊鼻樑,可將鼻骨擊碎,造成鼻樑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樑上方時,造成鼻樑正面塌陷,出現鞍狀畸形。暴力作用於鼻樑一側時,則出現打擊面同側鼻樑塌陷,對側隆起,鼻樑歪斜。有時暴力打擊鼻樑一側,除鼻骨被擊碎外,還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擊碎,可使鼻內大量出血,疼痛異常,並使兩眼淚流不止,造成暫時視力障礙。

2、鼻損傷的潛在危險

鼻腔周圍有很多含氣的骨性腔竇,稱為鼻竇。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這些鼻竇外通鼻腔,並與顱腔相連。鼻骨損傷常常累及鼻竇。鼻竇損傷一般都比鼻骨損傷更為嚴重。額竇、篩竇、蝶竇損傷,常常形成顱底骨折,使腦脊液從鼻腔外漏。上頜竇項壁的裂傷,可造成眼球內陷,出現復視。篩竇損傷,可以因視神經受到壓迫而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腦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竇損傷和顱底骨折的有力證據。鼻骨損傷後,腦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從鼻腔里流出,很難一目瞭然地辯認。判斷是否有腦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顏色淺談的液體滴在紗布或吸水紙上,初果血跡周圍很快出現一圈被水濕潤的環行紅暈,腦脊液外漏即可確定無疑。

腦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險在於逆行性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發炎,鼻竇裂傷使顱底骨折與鼻腔相連通,外界細菌隨時可以逆行侵入大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腦脊液鼻漏發生的,應任其自流,切不可以為止血或阻止腦脊液外漏而沖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潛在危險

鼻樑遭暴力打擊後,鼻腔大量出血,這在平時非常多見。鼻部血運豐富,有鼻背動脈、額內動脈、內眥動脈及篩前動脈等四條動脈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極容易破裂。因此,不論鼻損傷輕重,鼻出血都很容易發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並不在於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險是在鼻內出血,流經咽喉引起誤吸。在鼻腔後部,由於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後部的出血或鼻竇出血很容易誤入呼吸道,阻斷呼吸,引起嗆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習慣於鼻腔出血後,將頭部後仰,試圖以此來止血。實際上,這種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險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頭前屈,以口代鼻進行呼吸,以避免誤吸。

4、面三角區破損的潛在危險

面三角區又校稱為面部危險區。暴力打擊面三角區,只要不發生表皮組織破損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區表皮破損,卻可以造成致命的後果。

在面三角區內,神經、血管分布極為豐富,尤以靜脈血管的分布較多。面部靜脈結構特殊,都沒有靜脈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靜脈血液的迴流,多要經過面深靜脈及眼內眥靜脈進入顱內海綿竇。因而,面三角區破損,外界細菌極易通過面部靜脈,向整個頭、面部擴散,並沿面部靜脈上行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誘發腦膜發炎,導致生命危險。為此,面三角區外傷無論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擠壓或用不潔物捂按,以防細菌感染,侵人大腦。

八、人體要害詳解——頸部

頸部的要害主要為頸後和頸側,由於後腦枕部緊鄰頸後,故劃分為頸部要害。

一、腦枕部是指後腦枕骨粗隆上下這一部位。腦枕部與後顱窩相對應,向下與頸部沒有明顯的界限。暴力打擊腦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後果。很早以前,腦後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民間列為「致命穴」。

1、腦枕部遭打擊極易形成腦震盪

腦組織受著顱骨的直接保護。顱骨下面,三層腦被膜之間和腦室中的腦脊核對腦組織也起著保護作用。當頭部遭暴力打擊時,被打擊部位的腦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來緩沖外力對腦的震盪。但頭的各部位對外界暴力的緩沖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額可以承受較強的外力,對外力震盪具有很好的緩沖性。與前額部相比,腦枕部是對外力沖擊承受力最差的一個部位。比如,人們可以用前額沖頂高速飛行的足球,前額也可以承受重拳擊打而不至被擊暈,而高速飛行的足球撞擊在後腦或用重拳擊打後腦均可以輕易將人擊倒。在實際顱腦損傷中,前額部遭暴力打擊,顱內血腫極少能夠形成,而腦枕部遭暴力打擊,顱內血腫的比率卻很高。可見,腦枕部對外力沖擊的緩沖能力遠不如前額。

2、生物頭皮是什麼?

是德國的一種區別於傳統織發補發的最新科研技術。據說用著很舒服。

3、請問人體皮膚哪個部位組織最脆弱?

頭和頸部、軀干、四肢。其各個部分的要害部位有: 

頭和頸部:耳、太陽穴、眼睛、鼻樑、上唇、下巴、喉結、咽喉、頸側、頸背。 

軀干:鎖骨、腋窩、太陽神經叢、腹部、襠部、肋部、腰部、脊椎。 

四肢:手指、手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腳腕關節、腳背

1、眼睛

因為它能引導人的行動,所以是人體最重要的要害部位之一。

2、太陽穴

此部位屬頭部顳區,有顳淺動脈、靜脈及顳神經穿過。而且,此部位骨質脆弱,向內擊打,可引起顳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致使血液不能流暢,造成大腦缺血缺氧.使人在3秒鍾內死亡。

3、耳

耳廓神經離大腦較近,受到擊打或擠壓後可損傷通往腦膜中的動脈、靜脈分支,使血液循環受阻。而且耳部在下頜骨的上緣,下耳廓的後面,有一個和太陽穴一樣致命的穴位.叫完骨穴,打擊耳和耳後完骨穴,輕則擊穿耳膜或耳內出血,重則腦震盪或在5秒鍾內死亡。

4、下頦

由於下頦所處位置易受攻擊,且受擊打後易引起顱底骨折、顱內出血,因此受擊打後輕則劇痛難忍,重則使其昏迷或休克。

5、喉結

由於喉結處有氣管、頸動脈及迷走神經。故用手掌外緣砍擊或用小臂從背後箍勒,都能置敵於死地。當然也可用手指卡其喉結,使其在短時間內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6、面部

面部是人體視覺、嗅覺和口腔等重要器官所在處。由於此處神經、血管分布相當豐富,放痛覺極敏感.受到擊打時疼痛難忍,甚至會因此而喪失戰鬥力。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面擊打、膝關節撞擊及腳面踢擊。如此,可令敵在3秒鍾內昏厥或休克。

7、頸外、後側

頸兩側布滿致命的血管、神經。頸動脈、迷走神經亦均沿頸兩側分布。如用手掌外緣猛砍敵頸外側或後側,可壓迫頸動脈竇,使敵產生嚴重的心律不齊,並導致心力衰竭.而在2秒鍾內斃命。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手掌外緣砍,也可用肘關節下砸。

8、心窩

這是「要命」的地方,分布著膈肌神經叢、胃食管及主動脈、下腔靜脈。如遭暴力打擊,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心臟跳動急促或停止跳動、窒息,而在3秒鍾內死亡。

9、腹部

腹部包括人體胸腔劍突以下,肚臍及其周圍部位。右上腹是肝膽,左上腹有胃、脾臟.兩側是腎臟,下腹是腸、膀胱等臟器。這些器官排列腹腔壁內,並垂直壓在骨盆上,離心臟較近,又有腸系膜、神經結。故受到外力的猛烈打擊後,內臟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同時由於腹部壁層腹膜神經末梢豐富,感覺靈敏,人會疼痛難忍。如肝、脾、腎破裂而出血,可使敵在5秒鍾內死亡。

10、肋骨

肋部共有12對肋骨,且骨細而長,附在表面上的肌肉亦很薄,故用膝撞或腳踢任何部位的肋骨,都能使敵肋骨骨折或死亡。況且受到擊打後會震盪內臟,骨折後,折斷創面的鋒利處還會刺破內臟,造成體內大出血。

11、襠部

襠部是男子的要害。該部位即便是受到婦女和兒童攻擊也能使任何壯漢屈服,如遭到暴力攻擊,可使人在3秒鍾內休克或死亡。

l2、膝關節

它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復雜的下肢主要關節。由股骨下端、髕骨和脛骨上端組成。由於此部位暴露在外,且皮下脂肪較少,因此如遭受重擊可使韌帶撕裂或髕骨碎裂,從而使其站立不穩或無法移動。

13、腳背

腳背神經密布,肌肉極少。有骰骨和3塊楔骨、5塊跖骨基底部的關節面組成。跖趾關節由跖骨遠側與第一節趾骨近端組成。故受外力砸壓就會脫節和錯位。而且連接其的踝關節活動范圍亦較小,如用力擊打或擰折.可造成韌帶撕裂。

14、麻筋

人體主要麻筋有:肘部麻筋、碗部麻筋、虎口府筋及手背麻筋等。但這些部位較隱蔽,故不易准確控制。

 

人體要害詳解——眼

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眼球的外壁由三層被膜構成。眼球的內部為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都是無色透明的凍膠樣液體,是眼的折光裝置。眼球底部在靠近兩側鼻樑的部位,有視神經和大腦相連。

眼睛具有視覺功能,眼睛遭暴力打擊,可以使人輕易致盲。因為視覺功能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眼睛常常被列為人體的要害部位之一。不僅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拳譜中有「明中暗打消明息」的記載,而且在當代美國陸軍作戰部隊,打擊眼睛也被列入單兵格鬥訓練的教範之中。

使眼睛致盲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鈍性暴力打擊,尖端物戳刺、高速飛濺物射入都可以形成。

1、眼部皮下為什麼容易發生血腫

以拳、掌等鈍性暴力打擊眼部可以使眼瞼皮下迅速發生出血和水腫。這是因為上下眼瞼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疏鬆容易積存血液,所以遇暴力打擊,充血和水腫比其它部位更容易發生。單純的眼外挫傷,可以引起大量的眶內出血,致使眼球突出,視覺功能受到嚴重障礙。

2、眼球是人體是脆弱的器官

眼球受到鈍力打擊或鈍器從眼球表面劃擦而過,可致使眼球外層的角膜破裂或脫落。眼角膜中合有豐富的末梢神經,使角膜對外界異物刺激極為敏感,哪怕是輕微的刺激都會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眼角膜損傷後,會使人眼部劇痛、怕光、眼瞼無法睜開,視功能嚴重障礙。眼部遭鈍器打擊後,除劇痛以外,還可以因眼球受到外力壓迫或腫脹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饅,進而導致四肢無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下降。在格鬥中常常造成被動的局面。此外眼球質地脆弱,輕微暴力足以使眼球破裂。用拳刃擊打眼部或用指端及其它銳器直戳眼窩,可致使眼球球體破裂,眼內大量出血,眼內容物脫出,視力完全喪失。視力喪失雖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動能力。因此,在敵對的暴力行動中,眼睛常常是重點攻擊的目標。

三、人體要害詳解——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1、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2、太陽穴深層顱內有眾多的出血來源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顳鱗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3、太陽穴處的顳骨動脈溝和骨管構成了一個明顯的薄弱帶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4、為什麼打擊太陽穴容易破壞人的平衡機能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圖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四、人體要害詳解——耳

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

1、耳膜破裂和內耳迷路震盪

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

2、為什麼重擊耳部會造成腦脊液外漏

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暈厥

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4、重擊耳根可使人立即斃命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體要害詳解——頦部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體要害詳解——喉

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天災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1、持續壓迫喉結可使呼吸、循環受阻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2、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死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至於你朋友切到手這一問題,發一張手部血管解剖圖

4、顱頂血管和神經的行徑與分布特點具有什麼樣的臨床意義

顱部由顱頂、顱底、顱腔及其內容物等部分組成。顱頂分為額頂枕區和顳區,由顱頂軟組織和其深面的顱蓋骨等構成;顱底有內、外面之分,在許多重要的孔道,是神經和血管出入顱的部位。本節主要敘述顱頂和顱底內面。
一、顱頂
(一)額頂枕區
1.境界 前界為眶上緣,後界為枕外隆凸及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2.層次 覆蓋於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可分為5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皮下組織)、帽狀腱膜及枕額肌、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和顱骨外膜。其中,淺部3層緊密結合,不易分離,常被合稱為「頭皮」。
(1)皮膚:厚而緻密,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以及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為癤腫和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同時也是一個良好的供皮區,臨床上可在此外多次切取表皮片覆蓋創面,而不影響頭發的生長。如外傷易致出血,但創口癒合較快。
(2)淺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緻密結締組織形成許多縱向走行的纖維隔,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將脂肪分隔成無數小格,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此層感染時,炎症滲出物不易擴散,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小格內的血管壁多被周圍結締組織緊密固定,創傷後血管斷端不易回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
頭皮的血管和神經主要位於此層內,且多相伴呈輻輳狀的走行,按其位置和分布,可分為前、後兩組:前組距正中線約2㎝處,有滑車上動、靜脈和滑車上神經;距正中線約2.5㎝處,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分布於額、頂區軟組織。後組有枕動、靜脈和枕大神經,分布於枕區。
顱頂血管和神經的行徑和分布特點,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①由於顱頂的神經分布互相重疊,故在局部麻醉時,如僅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效果,而需擴大神經阻滯的范圍;②因顱頂的動脈來源於頸內、外動脈,其分支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吻合,所以,頭皮大面積撕裂時,也不易缺血壞死;③由於血管和神經從顱周圍向顱頂走行,在行頭皮單純切開術時,應採取放射狀切口,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如開顱手術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以保留蒂內血管和神經的主幹,並有利於皮瓣的成活及保留感覺功能。
(3)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位於此區中部,堅韌緻密,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後連該肌枕腹,兩側至顳區逐漸變薄,與顳淺筋膜相續。頭皮裂傷如伴有帽狀腱膜橫向斷裂時,由於楓額肌的收縮,則傷口裂開較大,縫合頭皮時,應將腱膜仔細縫合,以減少皮膚張力,有利於止血和創口的癒合。
(4)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又稱腱膜間隙,是一層疏鬆結締組織,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結合,頭皮撕脫傷多自此層分離。此隙范圍較廣,移動性較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後翻起;若此層內積血或積膿時,可廣泛蔓延至全顱頂。此間隙內有靜脈網,借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和顱內的硬腦膜靜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繼發顱骨骨髓炎或顱腔感染,故臨床上常稱此層為顱頂部的「危險區」。在此層置入頭皮擴張器,依靠其深面堅硬的顱骨作襯墊,擴張其淺面的有發頭皮來修復禿發區,是當今治療禿發最有效的美容方法之一。
(5)顱骨外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疏鬆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容易剝離。但在骨縫處則與縫韌帶結合緊密,不易分開。骨膜下感染或血腫,常局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
(二)顳區
1. 境界 位於顱頂的兩側,上界為顳上線,下界為顴弓上緣,前界為額骨和顴骨的結合部,後界為顳上線的後下段。
2. 層次 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依次為皮膚、顳淺筋膜、顳筋膜、顳肌和顱骨外膜。
(1)皮膚:前部較薄,移動性較大,後部較厚。
(2)顳淺筋膜:含脂肪組織較少,上方與帽狀腱膜相續,下方與其深面的顳筋膜的淺層匯合,附著於顴弓外緣。其內的血管和神經可分為耳前和耳後兩組。耳前組有顳淺動、靜脈和耳顳神經,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緣。越顴弓到達顳區,分布於顳區和額頂區;耳後組有耳後動、靜脈和枕小神經,主要分布於耳後和枕外側部。
(3)顳筋膜temporal fascia:較緻密,上方附著於顳上線,向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附著於顴弓上緣的外面,深層附著於顴弓上緣的內面,淺、深兩層之間有脂肪組織和顳中血管。
(4)顳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肌束經顴弓深面,止於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後,顳肌及其深面的顳筋膜足以保護腦膜和腦,故顳區為開顱術常採用的入顱部位。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上行進入該肌。
(5)骨膜periosteum:較薄,緊貼於顳骨表面。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向下經顴弓深面與顳下間隙相通,向前則與面部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間隙中有出血或炎症時,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證,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

5、【求】武俠小說的功夫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死穴?

金鍾罩罩門位置不同有丹田上下,有眼睛,有耳朵。總之功夫深的罩門少,功夫淺的罩門多。至於天山童姥,她是練功走火入魔30年一次。

6、顱頂軟組織包括哪些層次結構?

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二、顱頂部的層次結構特點
顱部由顱頂、顱底和顱腔三部分組成。顱頂又分為額頂枕區和顳區,並包括其深面的顱頂諸骨。 (一)額頂枕區
1.境界:前為眶上緣,後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2.層次:覆蓋於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分為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顱頂肌(額、枕肌)、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和顱骨外膜。其中,淺部三層緊密連接,難以將其各自分開,因此,常將此三層合稱"頭皮"。深部兩層連接疏鬆,較易分離。
(1)皮膚skin:此區皮膚厚而緻密,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為癤腫或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二是具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時出血多,但傷口癒合較快。發根斜性穿過真皮到達淺筋膜,附於毛囊,手術切口應與毛發的方向一致,以減少對毛囊的破壞。
(2)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並有許多粗大而垂直的纖維束,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並將此層分隔成許多小格,其中充滿脂肪,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感染時滲出物不易擴散,所以腫脹局限,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另外,小格內血管的壁被周圍結締組織緊密固定,當血管損傷時不易自行收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
(3)帽狀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為一厚而堅韌的腱膜,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後連枕腹,在正中部向後突出附著於枕骨隆凸,在兩側作為耳上肌和耳前肌的起點,並逐漸變薄,續於顳淺筋膜,附著於顴弓,猶如一頂緊扣在頭頂的帽子。
枕額肌的額腹前方止於額下皮膚,部分纖維與眼輪匝肌混合;後方在冠狀縫稍前方與膜狀腱膜相連,收縮時額部產生橫紋。
枕額肌的枕腹起自上項線的外側部,行向前上方,止於帽狀腱膜的後緣,收縮時牽引頭皮向後。
帽狀腱膜借淺筋膜的纖維隔與皮膚緊密相連,臨床將皮膚、淺筋膜和帽狀腱膜三層合稱為頭皮。頭皮外傷時,如未傷及帽狀腱膜,則傷口裂開不明顯;如帽狀腱膜同時受傷,由於額枕肌的收縮牽拉則傷口裂開,尤以橫向傷口為甚。縫合頭皮時一定要將此層縫好,才能減少皮膚的張力,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和止血。
(4)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腱膜下隙subaproneurotic
space):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的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此隙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兩側到達顴弓。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連接,故移動性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後翻起,頭皮撕脫傷也多沿此層分離。腱膜下隙出血或化膿時,可迅速蔓延到整個顱頂,形成較大的血腫,痕斑可出現於鼻根及上瞼皮下。此間隙內的靜脈,經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上述途徑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故臨床認為此層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dangerous
area)。
(5)顱骨外膜pericranium: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二者易於剝離。但骨膜與顱縫緊密愈著,並深入縫間,成為骨縫膜,與顱內的硬腦膜外層融合。因此,骨膜下血腫,常局限於一塊顱骨的范圍內,這一特徵易於與腱膜下血腫鑒別。嚴重的頭皮撕脫傷,可將頭皮連同部分骨膜一並撕脫。
顱骨外膜對顱骨的營養作用較少。剝離後不影響顱骨的生長。 (二)顳區
1.境界:位於顱頂的兩側,介於上線與顴弓上緣之間,前方至顴骨的額突和額骨的顴突,後方達乳突基部和外耳門。
2.層次: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亦有五層,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顳筋膜、顳肌和顱骨外膜。
(1)皮膚:顳區前部的皮膚較薄,移動性較大,手術時縱行或橫行切口易縫合,愈後的瘢痕不明顯。
(2)淺筋膜:所含脂肪組織和纖維小隔較少。耳廓前有顳淺血管和耳顳神經,耳廓後有耳後血管和枕小神經,沿顳區自下而上呈放射狀向額頂枕區走行。經此區進行開顱術時,皮瓣的基部應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經,以保證皮瓣的存活和感覺。
(3)顳筋膜temporal fascia:
1)顳淺筋膜:為帽狀腱膜的延續,較薄弱,向下漸與顳深筋膜相延續。耳前肌和耳上肌起於膜狀腱膜,耳後肌起自乳突根上方,三肌均止於耳根。
2)顳深筋膜:上方附著於上顳線,向下分為深、淺兩層附著於顴弓的內、外側面,兩層之間夾有脂肪和血管,顳中動脈(發自上領動脈)及顳中靜脈由此經過。由於此筋膜非常緻密,檢查傷口時手指可摸到堅硬的筋膜邊緣,可能被誤認為是顱骨的損傷。
(4)顳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顳窩和顳筋膜深面,前部肌纖維垂直向下,後部肌纖維幾乎水平向前,肌纖維逐漸集中,經顴弓深面,止於下頜骨的冠突。經顳區開顱術切除部分顳骨鱗部後,顳肌和顳筋膜有保護腦膜和腦組織的作用,故開閉合性硬膜外血腫清除術及顳肌下減壓術常採用顳區入路。顳肌深部有顳深血管和神經,顳深動脈來自上頜動脈,顳深神經來自下頜神經,支配顳肌。
(5)骨膜periosteum:較薄,緊貼於顱骨表面,因而此區很少發生骨膜下血腫。骨膜與顳肌之間,含有大量脂肪組織,稱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並經顴弓深面與顳下間隙相通,再向前則與面的頰脂體相連續。因此,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有出血或炎症時,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腫或膿腫,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中。
(三)顱頂部的血管和神經 顱部的血管和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可分為耳前組和耳後組。 1.顱頂部的血管:耳前組有三對,耳後組有二對。
(1)滑車上動、靜脈supratrochlear a.&v.:距正中線約2cm。滑車上動脈是眼動脈的終支之一,與滑車上神經伴行,繞額切跡至額部。
(2)眶上動、靜脈supraorbital a.&v.:距正中線約2.5
cm。眶上動脈系眼動脈的分支,和眶上神經伴行,在眼眶內於上瞼提肌和眶上壁之間前行,至眶上孔(切跡)處繞過眶上緣到達額部。上述兩組動脈和神經的伴行情況,常是滑車上動脈在滑車上神經的內側,眶上動脈在眶上神經的外側。
(3)顳淺動、靜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v.:與耳顳神經伴行,穿出腮腺上緣,跨過顴弓到達顳區。顳淺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兩終支之一,起自下頜頸後方,在腮腺深面、耳顳神經前方上行,該動脈的搏動可在耳屏前方觸及。在顴弓上方約
2~3 cm 處顳淺動脈分為額支和頂支。額支較粗,外徑約 1.8 mm,通常與垂直線呈15~900
前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額結節附近向上至顱頂,行程中向後上方發出 2~5 條額頂支,分布於顱頂,分布的面積約 99
cm2,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徑超過1.0 cm2(82%)。頂支的外徑約1.7 mm,與垂直線約呈300
後傾角,向後上方至頂結節,分支分布於顱頂,分布面積約53
cm2。顳淺動脈位置恆定,管徑粗大,且具有較大的擴張性,是在頸內動脈系統缺血作顱內外動脈吻合時理想的供血動脈。 顳淺靜脈匯入下頜後靜脈。
(4)耳後動、靜脈posterior auricular
a.&v.:耳後動脈細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上緣行向後上方,經耳廓後面上行,分布於耳廓外側面及其後上方皮膚。由於該動脈口徑細,不適合作顱內、外吻合術的供血動脈,但其與顳淺動脈及枕動脈之間吻合較多,是耳後區代蒂游離皮瓣的軸血管,也是全額瓣的補充血管。耳後靜脈匯入頸外靜脈。
(5)枕動、靜脈occipital
a.&v.:枕動脈粗大,起自頸外動脈,沿二腹肌後腹下緣向後行,經顳骨乳突的枕動脈溝至項部,最後於上項線處,在枕大神經的外側穿出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枕部皮膚。枕動脈的外徑>1.1
mm,體表投影在枕外隆凸下方2~3cm,距中線3~4 cm
處。由於枕動脈的位置恆定,主幹及分支的管徑均較粗大,在椎-基底動脈缺血時,常選用枕動脈與小腦下後動脈進行吻合。枕動脈與對側同名動脈、顳淺動脈和耳後動脈的吻合豐富,吻合點的外徑有60%以上為0.3~0.6
mm,故枕區頭皮也可作為游離皮瓣移植的供區。枕靜脈匯入頸外靜脈。枕大神經粗大,為第2 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然後和枕動脈伴行,走向顱頂,分布於頭後大部分皮膚。枕動脈在枕大神經外側,兩者並有一定的距離。
顱頂的血管皆自周圍部向顱頂呈輻射狀走行,所以開顱手術在此作皮瓣時,皮瓣的蒂應在下方,瓣蒂應是血管和神經干所在部位,以保證皮瓣的營養。而作一般頭皮切口則應呈放射狀,以免損傷血管神經主幹。顱頂的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不但左右兩側互相吻合,而且頸內動脈系統和頸外動脈系統也互相聯系,所以頭皮在發生大塊撕裂時也不易壞死。同理,頭皮因損傷而出血時,應作環形壓迫止血。
顱頂部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在皮下形成靜脈網,。此外,頭部還存有導靜脈構成顱外靜脈與顱內硬腦膜靜脈竇之間的交通。導靜脈有:①頂導靜脈 parietal
emissary v.穿過顱頂中點後方矢狀線兩側的頂骨孔,連接顳淺靜脈與上矢狀竇;②乳突導靜脈 mastoid emissary
v.穿過乳突孔,連接耳後靜脈、枕靜脈與乙狀竇;③髁導靜脈condylar emissary
v.穿過髁管,連接枕下靜脈叢與竇匯;有時還由單一的枕導靜脈穿過枕外隆凸,連接枕靜脈與竇匯。導靜脈無瓣膜,靜脈血流方向一般是流向顱外,但在一定的情況下也可逆流入顱內,故顱內、外的感染可直接相互蔓延;頭皮微小的損傷,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有時可引起嚴重的顱內感染,例如靜脈竇血栓和腦膜炎。
2.顱頂部的神經 顱頂部的神經有十對,耳前有五對,耳後有五對,其中有一對運動神經和四對感覺神經。 (1)耳前組 1)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所發出的額神經的一條終支,在距中線2.0 mm 處經眶上緣上行,分布於近中線處的皮膚。 2)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為額神經的另一終支,經眶上切跡到達前額和顱頂,直至人字縫處的皮膚,還發出小支支額竇。
滑車上神經和眶上神經都是眼神經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經痛患者在眶上緣的內、中1/3 處有壓痛。 3)顴顳神經zygomaticotemporal
branch:細小,在眶內發自上頜神經的顴支,穿過顴骨額突後方的顳筋膜,分布於顳區前部的皮膚。 4)面神經顳支temporal branches of
facial n.:經腮腺的前上方走出,發出小支至額肌、耳上肌、耳前肌及眼輪匝肌上部,並有吻合支與三叉神經的顴顳神經相連。
5)耳顳神經auriculotemporal
n.: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與顳下窩發出後,在腮腺上端穿出,緊靠耳廓前方上行,分布於耳廓上部、外耳道、鼓膜前部及顳區和頭側部的皮膚,可在耳輪腳前方進行局部阻滯麻醉。
(2)耳後組 1)耳後神經posterior auricular
n.:是面神經剛出莖乳孔後立即發出的小支,緊靠耳根後面彎曲上行,分布於枕肌、耳後肌及耳上肌的一部分。 2)耳大神經great auricular
n.:來自第2、3 精神景,分布耳廓後面、耳廓下份前後面和腮腺表麵皮膚。 3)枕小神經lesser occipital n.:來自第2、3
頸神經,屬頸叢的分支,分布於頸上部、耳廓後面及鄰近的顱頂皮膚。 4)枕大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粗大,為第二頸神經後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側約2.5 cm
處穿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於頭後部大部分皮膚。封閉枕大神經可於枕外隆凸下方一橫指處,向外側約2.5 cm 處進行。 5)第三枕神經third occipital
n.:細小,是第三頸神經後支的皮支,穿斜方肌,分布於項上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
顱頂的神經走行於淺筋膜內,彼此間相吻合,分布區互相重疊,故局麻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需要再多處注射麻醉葯,將神經阻滯的范圍擴大。同時要注意局麻時必須將麻醉葯注入淺筋膜內,由於皮下組織內有粗大的纖維束,所以注射時會感到阻力較大。如誤入腱膜下隙則達不到麻醉效果。
(四)顱蓋骨的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顱蓋骨在胚胎發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囟等處。
顱蓋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
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蓋各骨之間以鋸齒形的顱縫相接合,將顱骨牢固聯結成一個整體,隨著年齡增長,骨縫逐漸由內向外形成骨性癒合,因此,骨縫的癒合程度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一種指標。
顱蓋骨的厚度因性別、年齡、個體及部位而不同。成人平均厚度約為 5 mm,最厚的部位(枕外隆凸)可達10 mm,最薄處(顳區)僅為1~2
mm。由於顱蓋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可術前通過X 線或CT 測量,了解其厚度。
顱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 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薄而柔軟,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
顱蓋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平均厚度為1~2 mm,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弧度較內板小。內板較薄,平均厚度約0.5
mm,質地亦較脆弱,故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或外板線性骨折,內板呈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可刺傷顱內的血管、靜脈竇、腦膜和腦組織等而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
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鑒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扎,常用骨蠟止血。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frontal
diploic vein 位於額部,於上矢狀竇相通,向外與眼上靜脈相通;②顳前板障靜脈an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與蝶竇相通,向外與顳肌的靜脈相通;③顳後板障靜脈posterior temporal diploic vein
在板障內由頂部向下至乳突部,與橫竇相通;④枕板障靜脈occipital diploic vein
位於枕部,與橫竇相通,向外與枕靜脈相通。板障靜脈除與顱內靜脈竇相通外,還與該部顱頂軟組織的靜脈相聯系,所以也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
思考題:1.簡述顱部的骨性標志意義及顱內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2.簡述顱頂層次的結構特點及分布於顱頂的血管和神經。

7、用拳打人時,打哪個地方最容易打死人

太陽穴最容易死人
七、人體要害詳解——面部

面部要害主要為鼻和三角區。

外鼻位於顏面中央,是由骨和軟骨構成的骨性結構。面三角區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兩側至嘴角外的三角區域。打擊鼻、面三角區,不僅可以直接損傷鼻骨,而且常常潛在著生命危險。

8、人身上最致命的幾個地方是哪幾個地方?

人體容易攻擊和被攻擊的幾個脆弱部位:面部,左、右、後腦部,腮,喉,後頸脊椎,肺,心臟,腋下,腹,肋,襠,尾椎。
非致命有效打擊部位:扭手關節,翻腕、指關節,頓器猛擊大腿肌肉、膝蓋。
人體要害詳解——眼

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眼球的外壁由三層被膜構成。眼球的內部為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都是無色透明的凍膠樣液體,是眼的折光裝置。眼球底部在靠近兩側鼻樑的部位,有視神經和大腦相連。

眼睛具有視覺功能,眼睛遭暴力打擊,可以使人輕易致盲。因為視覺功能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眼睛常常被列為人體的要害部位之一。不僅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拳譜中有「明中暗打消明息」的記載,而且在當代美國陸軍作戰部隊,打擊眼睛也被列入單兵格鬥訓練的教範之中。

使眼睛致盲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鈍性暴力打擊,尖端物戳刺、高速飛濺物射入都可以形成。

1、眼部皮下為什麼容易發生血腫

以拳、掌等鈍性暴力打擊眼部可以使眼瞼皮下迅速發生出血和水腫。這是因為上下眼瞼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疏鬆容易積存血液,所以遇暴力打擊,充血和水腫比其它部位更容易發生。單純的眼外挫傷,可以引起大量的眶內出血,致使眼球突出,視覺功能受到嚴重障礙。

2、眼球是人體是脆弱的器官

眼球受到鈍力打擊或鈍器從眼球表面劃擦而過,可致使眼球外層的角膜破裂或脫落。眼角膜中合有豐富的末梢神經,使角膜對外界異物刺激極為敏感,哪怕是輕微的刺激都會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眼角膜損傷後,會使人眼部劇痛、怕光、眼瞼無法睜開,視功能嚴重障礙。

眼部遭鈍器打擊後,除劇痛以外,還可以因眼球受到外力壓迫或腫脹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饅,進而導致四肢無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下降。在格鬥中常常造成被動的局面。

此外眼球質地脆弱,輕微暴力足以使眼球破裂。

用拳刃擊打眼部或用指端及其它銳器直戳眼窩,可致使眼球球體破裂,眼內大量出血,眼內容物脫出,視力完全喪失。

視力喪失雖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動能力。因此,在敵對的暴力行動中,眼睛常常是重點攻擊的目標。

三、人體要害詳解——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1、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2、太陽穴深層顱內有眾多的出血來源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顳鱗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 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3、太陽穴處的顳骨動脈溝和骨管構成了一個明顯的薄弱帶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

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4、為什麼打擊太陽穴容易破壞人的平衡機能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

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圖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四、人體要害詳解——耳

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

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

1、耳膜破裂和內耳迷路震盪

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

2、為什麼重擊耳部會造成腦脊液外漏

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暈厥

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4、重擊耳根可使人立即斃命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體要害詳解——頦部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體要害詳解——喉

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天災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1、持續壓迫喉結可使呼吸、循環受阻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 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2、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死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七、人體要害詳解——面部

面部要害主要為鼻和三角區。

外鼻位於顏面中央,是由骨和軟骨構成的骨性結構。面三角區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兩側至嘴角外的三角區域。打擊鼻、面三角區,不僅可以直接損傷鼻骨,而且常常潛在著生命危險。

1、鼻骨損傷的直接後果

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軟骨作為支架,直接覆蓋皮膚而構成的。由於鼻軟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結構變得脆弱。同時,鼻表面和鼻腔內都缺乏皮下組織,既沒有豐富的肌肉,也沒有脂肪。外鼻孔內,皮膚與軟骨膜直接相連。深層鼻腔內,鼻粘膜直接覆蓋鼻骨和鼻軟骨。因此,鼻損傷發生時,疼痛十分劇烈。此外,鼻骨兩側有兩塊很小的淚骨。淚骨簿而脆,壓迫淚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淚流不止。鼻部遭鈍性暴力打擊,如拳擊或鈍器打擊鼻樑,可將鼻骨擊碎,造成鼻樑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樑上方時,造成鼻樑正面塌陷,出現鞍狀畸形。暴力作用於鼻樑一側時,則出現打擊面同側鼻樑塌陷,對側隆起,鼻樑歪斜。有時暴力打擊鼻樑一側,除鼻骨被擊碎外,還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擊碎,可使鼻內大量出血,疼痛異常,並使兩眼淚流不止,造成暫時視力障礙。

2、鼻損傷的潛在危險

鼻腔周圍有很多含氣的骨性腔竇,稱為鼻竇。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這些鼻竇外通鼻腔,並與顱腔相連。鼻骨損傷常常累及鼻竇。鼻竇損傷一般都比鼻骨損傷更為嚴重。額竇、篩竇、蝶竇損傷,常常形成顱底骨折,使腦脊液從鼻腔外漏。上頜竇項壁的裂傷,可造成眼球內陷,出現復視。篩竇損傷,可以因視神經受到壓迫而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腦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竇損傷和顱底骨折的有力證據。鼻骨損傷後,腦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從鼻腔里流出,很難一目瞭然地辯認。判斷是否有腦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顏色淺談的液體滴在紗布或吸水紙上,初果血跡周圍很快出現一圈被水濕潤的環行紅暈,腦脊液外漏即可確定無疑。

腦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險在於逆行性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發炎,鼻竇裂傷使顱底骨折與鼻腔相連通,外界細菌隨時可以逆行侵入大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腦脊液鼻漏發生的,應任其自流,切不可以為止血或阻止腦脊液外漏而沖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潛在危險

鼻樑遭暴力打擊後,鼻腔大量出血,這在平時非常多見。鼻部血運豐富,有鼻背動脈、額內動脈、內眥動脈及篩前動脈等四條動脈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極容易破裂。因此,不論鼻損傷輕重,鼻出血都很容易發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並不在於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險是在鼻內出血,流經咽喉引起誤吸。在鼻腔後部,由於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後部的出血或鼻竇出血很容易誤入呼吸道,阻斷呼吸,引起嗆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習慣於鼻腔出血後,將頭部後仰,試圖以此來止血。實際上,這種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險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頭前屈,以口代鼻進行呼吸,以避免誤吸。

4、面三角區破損的潛在危險

面三角區又校稱為面部危險區。暴力打擊面三角區,只要不發生表皮組織破損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區表皮破損,卻可以造成致命的後果。

在面三角區內,神經、血管分布極為豐富,尤以靜脈血管的分布較多。面部靜脈結構特殊,都沒有靜脈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靜脈血液的迴流,多要經過面深靜脈及眼內眥靜脈進入顱內海綿竇。因而,面三角區破損,外界細菌極易通過面部靜脈,向整個頭、面部擴散,並沿面部靜脈上行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誘發腦膜發炎,導致生命危險。為此,面三角區外傷無論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擠壓或用不潔物捂按,以防細菌感染,侵人大腦。

八、人體要害詳解——頸部

頸部的要害主要為頸後和頸側,由於後腦枕部緊鄰頸後,故劃分為頸部要害。

與顱頂軟組織危險區位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