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骶髂關節軟組織粘連治療

骶髂關節軟組織粘連治療

發布時間:2020-03-25 19:33:35

1、正骶髂雙腿搖正法怎麼操作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范圍極小,是人體軀干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干。

骶髂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急性骶髂關節損傷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錯位。

前錯位:

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後錯位:

發生於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診斷: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

症狀:

一側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著地、負重及站立,行走困難。坐位時患側臀部不敢著力,常以健側臀部著床,患肢保持屈髖屈膝位,翻身困難,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患側骶髂關節處明顯壓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關節錯位」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是指骨關節之間,由於不同的損傷,使正常的解剖結構發生了微小錯位[1]。這種改變比半脫位程度輕,所以在X線攝片上還不能得到准確反映。中醫推拿科、傷科對以上損傷,不論從診斷上還是治療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錯縫」見於1983年版中醫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學),臨床上又與「岔氣」、「屏傷」、「迸傷」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極為相似。早在上世紀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關節半脫位」之說,後又有小關節錯位[2]、小關節滑膜嵌頓症、小關節絞鎖症、小關節扭傷、小關節紊亂症,及小關節綜合征等稱法,名稱雖各有異,但其發病過程,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處,故常為一談[3]。本文在匯總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就骶髂關節錯位的概況做一總結。
八、手法治療成功的標志:復位時多數可聽到關節「咔嚓」聲響或關節輕度移動感。術後檢查兩側髂後上棘在一水平線上,即兩側髂嵴等高、雙下肢等長,患者痛減方為復位成功[8,15]。
存在問題:(1)稱呼較為混亂,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滑膜嵌頓症、骶髂關節絞鎖症、骶髂關節扭傷、骶髂關節紊亂症及骶髂關節綜合征等 [3,14,16]。(2)診斷和療效評價方面缺少客觀指標,多為主觀性的內容。如用拇指觸摸髂後上棘來判斷錯位及有無復位等。(3)骶髂關節錯位的許多診斷標准不具備特異性。如「4」字試驗、床邊試驗、擠壓骨盆和骨盆分離試驗陽性主要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和緻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關節錯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線示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下緣骨質增生,兩側關節間隙不等和毛糙等徵象多見於強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態上有改變,也往往由於投照時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確定(4)治療上多採用手法治療,但所謂的特異性手法缺少對照研究的驗證。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專業的同道們認真地加以研究,解決這些學科的核心問題,以提高本學科的科學性和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孟鋒. 論「骨錯位」「筋出槽」理論的臨床應用[J]. 北京中醫,1997,16(1):31-32.
2.魏徵. 脊椎病因治療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M].1987.2-3.
3.李爾年,方偉. 34例「椎骨錯位」的手法冶療報道[J]. 按摩與導引, 2002,18(4):59-60.
4.欒明擁,欒明義,汪超等. 欒氏正骨診治骨關節錯位的特點[J]. 遼寧中醫雜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開宇. 骶髂關節骨錯位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9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1998,6(4):39-40.
6.張玉森,葛玉華. 手法整復加針灸治療骶髂關節半脫位68例. 湖南中醫葯導報2002, 8(5): 275.
7.姜躍國.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體會[J]. 中國骨傷,2001,14(2):73.
8.黃樹林,張國強. 中老年骶髂關節骨錯位98例治療體會[J]. 中醫正骨,1997,9(3)::34.
9.吳荷生. 綜合療法治療少兒髖關節錯位50例[J]. 實用中醫葯雜志, 2001,17(3):18.
10.龍國峰. 手法治療產後骶髂關節錯位[J]. 按摩與導引, 2001,17(6):67.
11.卜會亭. 推按拉腿法治癒骶髂關節後側半脫位[J]. 中國民間療法,1997,(1):14-15.
12.龍山客.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療與漏誤診討論[J]. 按摩與導引, 2003,19(1)::59.
13.賀宗禮,李永清,賀亞萍. 手法治療骶髂關節錯位123例[J]. 廣西中醫葯, 1996,19(3):11.

骶髂關節半脫位其實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一)診斷要點:
病史: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症狀: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
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二)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准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骶髂關節半脫位若干復位手法

診斷
手法 前脫位 後脫位
側卧位 1 側壓法(患側在上)
2 雙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髖屈膝壓腹法
3 屈髖分膝法
4 推揉搖正法
5 頂—拉下肢法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第六節 恥骨聯合分離及尾骨脫位復位手法
一.恥骨聯合分離復位手法
(一)體位:側卧位,屈髖屈膝。
(二)手法:醫者雙肘部置於患側臀部,用力下壓3次,術畢。
說明:
1、恥骨聯合分離症在骨盆外傷及產婦分娩中常可出現,根據局部疼痛、
壓痛、觸診檢查及X線片確診不難。但恥骨聯合分離常常是三維立體分離,不僅僅是左右分離,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後方向的錯位,多同時伴有骨盆的扭轉傾斜。因此單純用側卧下壓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復位,此時尚應配合腰骶椎側卧斜扳及骶髂關節復位兩種手法,由此推動恥骨聯合分離的三維復位。
2、若病程較長,局部疼痛持續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針刀松解疤痕粘連,並注射少量強的松龍之類葯物,以助無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復位,效果更好。
3、復位後必要時可以寬布帶(或彈性內褲)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鞏固療效,
二.尾骨半脫位肛內復位法
(一)體位:患者側卧位,面向里,醫者站於患者身後。
(二)手法:醫者食指套滅菌指套(或手套),肛門部沾塗少許醫用石蠟油或肥皂水先行潤滑之,然後令患者慢慢呼氣,食指自舡門緣徐徐滑入肛門並深入裡面,當隔著直腸後壁觸及脫位之尾骨尖時,即用指尖將其鉤住,再以輕緩之力慢慢向後方(背側方向)鉤帶復位,同時注意調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確對位為止。
(三)說明:
1、尾骨脫位在臀骶尾部外傷中十分常見,可單獨發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脫位不予糾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長期遺留疼痛不適(有的可持續數年),因此急性期及時復位十分重要。
2、復位時手法必須輕柔,切忌粗暴,以免傷及直腸後壁或引起醫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時伴有軟組織挫傷,急性挫傷可行局麻封閉;陳舊性損傷有壓痛點者可配合針刀松解術後,再行肛內手法復位。
4.若慢性脫位日久,手法復位已難以糾正,若骶尾部行針刀松解及葯物注射後,疼痛已經解除,則尾骨脫位可不予處理。

2、強直性脊柱炎如何確診?

確診強直性脊柱炎不能單憑感覺或者症狀判斷,需要進行全面檢查,拍骶髂關節ct掃描,以及B27,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根據檢查結果,醫生會告知你是否患有AS

3、神經粘連的治療

神經粘連松解術治療——椎間孔狹窄致神經根受壓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由於腰或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使椎間孔部位神經根受壓,引起神經根水腫,由此符著於神經的肌肉亦水腫發炎,周圍炎性液體滲出;久之,肌肉和神經粘連,當抬動肢體及患肢活動時牽拉疼痛,要解除粘連必須實行粘連松解術。

對患有各部位神經肌肉、筋膜粘連導致椎體錯位、壓迫神經根致麻木、疼痛、眩暈患者,採用閉合性松解術,找准神經與肌肉粘連的病位,隨神經及肌肉的走行方向將粘連的部位松解錯位的椎體復位,隨後注入防止粘連的葯物,抗炎消腫,使水腫與炎症消失,神經與肌肉各行其道,椎體歸位,達到治癒目的。
神經粘連松解術是在軟組織針法松解的基礎上,以影象學為依據,採用定位、定點、定向准確的調衡手法,整復錯位的椎體,恢復椎間關節的平衡狀態,解除對神經、血管、脊髓的刺激、壓迫和牽拉。以此來治療脊柱錯位和脊柱周圍軟組織損傷導致的頸椎病、腰椎病、椎間盤突出症、脊柱側彎畸形、椎體滑脫症、頭痛、頭暈、心律失常等脊柱相關疾病。

神經粘連松解術是一種較綜合完善的治療方法,它較世界各國正興起的整脊療法更趨於完善,具有見效快,療效好,治癒率高,復發率低,無痛苦,無副作用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針法軟組織松解術主要有,枕筋松解術,關節和棘突間韌帶松解術,神經根粘連松解術,骨纖維管神經卡血管壓松解術。
神經粘連松解術主要有:環椎俯旋移位低頭壓手法,環樞椎旋轉位定點、定向復位手法,頸胸、腰椎體旋轉移位。定向復位手法。骨盆骶髂關節錯位整復手法。

4、強直不治療會怎樣?

強直性脊柱炎如果不治療任其繼續發展不僅會影響活動功能,而且還會影神經、循環等系統的功能。嚴重的可能引起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5、腰間盤突出會引起骶髂關節疼么

你好。會的 腰椎盤突出症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症或髓核突出症,是臨床症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椎間盤是由髓核和纖維環及軟骨板三部分組成的,人們步入30歲以後,椎間盤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和改變,其彈性和韌性都隨之下降,當在勞動或體育活動腰部遭受扭閃和撞擊,抬重物時用力過大、過勞等受傷而引起椎間盤纖維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口脫出,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而產生腰腿串通,即腰腿伴根性坐骨神經痛等症狀,由於本症以腰腿疼痛為主,所以中醫稱為損傷腰痛.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在髓核脫出,一旦突出後就會刺激腰椎神經根,同時造成積液,局部循環機制受到影響,無法靠人體自身能力吸收代謝,中醫稱之為痹症,長此以往形成堆積鈣化.進一步加重神經壓迫和刺激.則會造成嚴重後果.(鈣化至一定程度,也就是所謂骨質化了,則無法再進行葯物治療.)
這種病症初期症狀一般會造成下肢神經麻痹,疼痛,馬尾神經,坐骨神經叢疼痛.如不認真對待,任其發展,則會進一步引起下肢神經及肌肉萎縮.甚至導致癱瘓.

牽引治療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減壓措施,通過物理形式拉申脊椎,達到減壓目的.但有時則會將已形成粘連的組織強行拉開,造成更大的肌體損傷.所以不建議盲目使用.
而手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是切除軟骨板或清除壓迫神經的髓核組織,實行減壓.其方法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立竿見影的解除痛苦,拍片後脊椎無異常。但實際並沒有解決纖維組織無力的根本問題。根據患者具體纖維組織退化程度而定,一段時間後,突出症狀即會復發。也因此也才造成了長期以來患者對手術治療所反應的復發率高的評價。
在中醫看來,中醫理論在於以恢復纖維組織彈性為治療基礎,徹底恢復患者機體機能為目的。而非單純解決暫時的疼痛問題。內服葯物通常作用比較緩慢,因內服需通過肝臟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到達患處。葯物作用已大量衰減。而大量臨床證明,使用外敷方法,通過皮膚毛孔滲透而直達病灶,可以把葯效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那麼用外敷中葯的方法恢復機能,軟化佔位組織,促進局部循環機能及恢復局部受阻的代謝機能.使佔位組織得以吸收和排泄。是可以有效的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所以,我建議還是採取中醫的外敷治療為主要方法。配合一些日常的恢復性鍛煉。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腰椎間盤突出疼痛時期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 。

二:注意腰間保暖,盡量不要受寒。白天腰部戴一個腰圍(護腰帶),加強腰背部的保護,同時有利了腰椎病的恢復 。

三:平時不要做彎腰又用力的動作(如拖地板…),急性發作期盡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緩解後也要.注意適當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以免加重疼痛 。

四:平時提重物時不要彎腰,應該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後慢慢起身,盡量做到不彎腰。
五:急性發作期盡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緩解後也要.注意適當休息,不要過於勞累.,以免加重疼痛 。
六:平時的飲食上,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 。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6、骶髂關節紊亂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

如果後突的.就敲進去.4指墊著.如內果陷.人比較瘦.就可以用手拉出來.喀嚓一響.馬上舒服.人胖就拔火罐.此關節復正效果很好

骶髂關節錯位臨床上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女多於男,青年時期多見,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它傷病而並發。過去因人們對其發病認識不足,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或漏診,以致患者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現為長期頑固的月經不調、痛經等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們運用針刀配合手法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骶髂關節錯位患者110例,男19例,女91例;年齡18~48歲,平均3.2歲;病程2天~20年,前錯位45例,後錯位65例;雙側腰骶部疼痛78例,單側32例,伴臀部疼痛101例,伴下肢放射痛92例,伴腹股溝及下肢內收肌疼痛53例,伴月經不調、痛經17例。將1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年齡、症狀、體征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經骨盆及腰椎平片檢查,排除緻密性骨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腫瘤等其他骶髂關節骨質破壞性病變及腰椎間盤突出症。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針刀療法:局部壓痛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刀平行於人體縱軸方向進針,達骨面後行松解、剝離,治療完畢後,針眼貼創可貼。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5天1次,3次為一療程。(2)手法治療:手法復位前應首先明確髂骨旋轉方向①前錯位者,採用單髖過屈復位法:患者仰卧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醫者一手握患者患側踝部及小腿近端,另一手按患側膝部,先屈曲患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再往健側過屈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②後錯位者,採用單髖過伸復位法:患者俯卧床沿,醫者站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壓患側的骶髂關節,醫者盡可能上提、過伸患肢,一手同時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此種方法可請助手一並完成 〔1〕 。③仰卧屈髖分膝法:患者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雙目微閉、全身放鬆,深吸氣後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者將雙膝下壓,此時可聞及腰骶部復位的彈響聲。此種手法適用於前錯位及後錯位。手法治療,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2天1次,5次為一療程。針刀及手法治療完畢後,患者絕對卧床休息。

1.2.2 對照組 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腰骶部、臀部、腹股溝及下肢疼痛部位並置法,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療20次。

2 結果

2.1 療效標准 臨床治癒:腰腿痛症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工作;顯效:腰腿痛症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恢復輕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輕度受限,能恢復部分工作;無效:症狀、體征及功能障礙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從表中可見,兩組療效比較,χ 2 =9.15,P<0.05,差異有顯著性。

3 討論

人體猶如一座「大廈」,「大廈」的基礎就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髂、髖、恥諸關節結構復雜,周圍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動系統。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堅韌,關節活動度小,一般情況下,不易造成移動、錯位。但當骶髂關節損傷或慢性勞損,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在暴力及不協調外力作用下,可導致關節錯位 〔1〕 。而一旦發生錯位,造成骨盆扭轉、傾斜,使盆腔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與牽拉,腰椎小關節紊亂,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久而久之,造成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及粘連,引起腰骶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受限,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針刀療法針對這一病理變化,松解腰骶部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韌帶,切開肥厚、粘連的關節囊,減輕神經、血管的卡壓,使疼痛緩解。配合上述手法,使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關節各個偏歪、錯位的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電腦中頻能降低局部組織的興奮性,使痛閾增高,改善淋巴、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起到鎮痛作用,但遠期療效較差

7、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的肌肉粘連該怎麼治療?

學習倒著走 穿好負跟鞋

2011年05月25日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盧素仙

■ 倒走是慢性、姿勢性腰痛和椎間盤突出的常規康復鍛煉方法,因效果良好簡便易行而備受推崇,但對於倒走的科學原理,人們的了解並不太多。

與其它運動相比,倒走的本質特徵,是人體重心向後移動,而重心是人體姿勢的決定性因素。脊柱在人體的後背側,只有重心也在後側,脊柱才會挺拔。大家可自我體驗,讓脊柱保持最挺拔的姿勢,重心一定是在腳跟的。倒走時重心向腳跟移動,脊柱趨於挺拔,身體前傾和腰椎曲度減小,既矯正了姿勢,又是鞏固性的康復鍛煉,而且是直接針對姿勢性腰痛的病因。

站立的時候也一樣,雙腳前腳掌踩一本厚書,只要讓腳跟低於腳掌,重心後移,就可以矯正姿勢。只是運用了外部的強制性力量,該方法在舞蹈形體訓練教學中,針對初學者較為常用。

這也給康復醫學帶來了啟示,鞋也具有地基功能,於是負跟矯形鞋便應運而生,簡稱「負跟鞋」,特點是鞋底前高後低。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姿勢,這又與倒走鍛煉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更安全,更容易堅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就可以起到替代倒走的作用,最初使用的幾天,腳跟會有輕微的壓痛感,說明是重心明顯後移了,這是倒走不容易達到的效果。負跟鞋最初的研究,也正是替代倒走鍛煉。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負跟鞋品種逐漸增多。也出現了一些頗為牽強的產品,比如負跟拖鞋,雖然也是前高後低,但由於不利於行走且腳跟易滑動,容易導致前足和全身的緊張,不可能具有矯正姿勢的作用。專業的矯形鞋均不考慮拖鞋的形式,作為矯正人體重心位置、替代倒走的負跟鞋,要求更高。鑒別的方法也簡單,試驗一下該產品是否能夠輕松倒走,不利於倒走的,自然也就不具有替代倒走的作用。

負跟鞋的鞋底還需要有自外向內的保護性傾斜,避免踝關節損傷(崴腳)。正常人腳的壓力都偏向外側,所以鞋底外側磨損總比內側嚴重。負跟鞋強制重心後移至腳跟,會加劇這種壓力的外偏現象,而腳跟的跟骨又是圓形的,穩定性差,就很容易崴腳,所以鞋底外側必須適度加高,以減輕足底外側壓力,增強穩定性,避免損傷。這個安全性措施,也有利於雙腿內收,保持好的姿勢。

使用負跟鞋日常站立行走,足以替代倒走。它排除了倒走的安全性問題,也容易堅持,但容易運動過量,所以要特別控制行走速度,須緩步行走。在腰痛症狀不明顯的鞏固期,康復感覺可能也不明顯,會誤以為沒起作用,其實鞏固期的自我感覺都是這樣,不必大幅增加運動強度,矯正姿勢需要保持溫和鍛煉,能感到足跟輕微壓痛即可。鞏固期是必須的,尤其是對於椎間盤突出患者,要盡可能避免復發。這些原則與倒走鍛煉完全相同。

8、骶髂關節炎能治癒嗎

概述描述
大多數的骶髂關節炎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原發性骶髂關節炎的關節軟骨細胞活性低下,髖部肌肉等軟組織支持力量減弱,軟骨呈退行性變。往往受年齡、體質、遺傳等因素影響。
是否醫保

就診科室
骨科
並發症
骨性關節炎改變、骨化強直等。
危害
腰骶部疼痛,影響活動。
治癒性
經治療及功能鍛煉,可有效緩解症狀,減輕疼痛。

與骶髂關節軟組織粘連治療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