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2、頸椎病比較嚴重該如何治療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3、軟組織損傷怎樣才能快一點恢復
你好,軟組織損傷是需要卧床休息的,不能總去走路的,也可以打點滴有助於恢復的。建議你可以外敷傷葯,局部理療,吃葯片,打點滴恢復,最主要是休息
4、.哪些頸椎病適宜中草葯治療?
頸椎病患者常用的中草葯有以下幾種:(1)活血化瘀葯。活血化瘀葯具有活血散痹,消腫止痛作用。臨床經常應用於骨折及軟組織損傷,局部腫痛,關節疼痛及肢體活動功能障礙等疾病。各型頸椎病患者均可以使用這類中葯。常用的活血化瘀葯有三棱、莪術、紅花、蘇木、姜黃、赤芍、丹皮、乳香、沒葯、當歸及黃酒等。(2)祛風通絡葯。祛風通絡葯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臨床可以應用於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痛、肢體活動障礙、各種軟組織損傷、皮膚瘙瘁、濕疹等疾病。頸椎病也是適應證。常用的祛風通絡葯有桑枝、桑寄生、透骨草、五加皮、威靈仙、海桐皮、桑、雞血藤、路路通、尋骨風、絡石藤等。(3)解表散風葯。解表散風葯具有疏通腠理,發散表邪的作用。臨床上多應用於一些急性及表淺的疾病。軟組織損傷、關節疼痛、肢體功能障礙以及皮膚病等都可以使用。頸椎病疼痛急性發作時可以使用這類葯物。常用的解表散風葯有葛根、桂枝、防風、羌活、荊芥、白芷等。((4)理氣止痛葯。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頸椎病多有疼痛,有時就是氣血不通所致。使用理氣葯可以使局部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常用的理氣葯有陳皮、青皮、松節、佛手、川楝子等。(5)補虛葯。頸椎病患者有很多是由於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致,所以補肝腎氣血的葯物經常被使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治療。頸椎病手術後的患者使用的也有不少頸椎病在臨床上有很多種類型。總的來說,中草葯療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頸椎病患者。當然,在具體使用的時候,會遇到一些療效不佳的頸椎病患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脊髓被壓迫的情況比較厲害的,單純使用中草葯治療是不夠的。這時候就需妥用手術治療,以解除脊髓的壓迫。當然,在手術的前後,我們還是可以一起使用中草葯治療,可以提高效果,促進手術後的恢復。 (2)時間長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患病時間太長,局部勞損比較厲害,所以在短時間里的治療效果就不一定會比較明顯。
5、頸椎患者應該注意什麼?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征。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該病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
該病大致可分為六型,分別是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頸型:由於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和關節勞損所致。患者主要表現為頸部易疲勞,頸項強直、疼痛,不能長久看書和寫字,晨起常感頸部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活等症狀。
神經根型: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60%左右。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退變、增生,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而引起的病症。患者常感到頭、頸、肩、臂和手部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頸椎病,它是由於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椎體骨質增生等原因,對頸部脊髓直接壓迫而引起的。當脊髓受壓後,患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單側或雙側麻木、酸軟無力,嚴重的可出現活動不便,走路不穩等症狀。
椎動脈型:也是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它是在頸椎退變的基礎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發病時,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暈,還伴有惡心、嘔吐、復視、耳鳴、耳聾等症狀。每當患者頭部向後仰、低頭看書、突然轉頭、反復左右轉頭時,發生眩暈。猝倒是這種病的特有的症狀,往往在頸部轉動時,突然發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來。
交感神經型:這類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頸部交感神經引起的。由於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內臟、腺體、血管的功能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自感頭枕部痛、頭暈、偏頭痛、心慌、胸悶、肢體涼、皮膚溫度低等症狀。
混合型:凡有以上症狀兩種以上的患者,統稱為混合型頸椎病。
該病大致可分為六型,分別是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頸型:由於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和關節勞損所致。患者主要表現為頸部易疲勞,頸項強直、疼痛,不能長久看書和寫字,晨起常感頸部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活等症狀。
神經根型: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60%左右。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退變、增生,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而引起的病症。患者常感到頭、頸、肩、臂和手部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頸椎病,它是由於頸椎間盤向後突出、椎體骨質增生等原因,對頸部脊髓直接壓迫而引起的。當脊髓受壓後,患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單側或雙側麻木、酸軟無力,嚴重的可出現活動不便,走路不穩等症狀。
椎動脈型:也是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它是在頸椎退變的基礎上,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發病時,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暈,還伴有惡心、嘔吐、復視、耳鳴、耳聾等症狀。每當患者頭部向後仰、低頭看書、突然轉頭、反復左右轉頭時,發生眩暈。猝倒是這種病的特有的症狀,往往在頸部轉動時,突然發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來。
交感神經型:這類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頸部交感神經引起的。由於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內臟、腺體、血管的功能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自感頭枕部痛、頭暈、偏頭痛、心慌、胸悶、肢體涼、皮膚溫度低等症狀。
混合型:凡有以上症狀兩種以上的患者,統稱為混合型頸椎病。
(1)家庭中行頸椎牽引治療:在床頭裝一套牽引架,坐位或卧位均可,從小重量每天半小時開始,逐漸增加到6公斤左右,每天牽引1小時,連續10天為一療程,每個療程後休息2~3天,再重復一療程。不適用於脊髓型。
(2)圍領:用硬紙板剪成高領,外包絨布或小毛巾,加以布帶或粘膏固定,以限制頸部活動。
(3)伸頸鍛煉:每天晨起在陽台上作伸頸鍛煉,每次15~30分鍾,其方法是:①盡量將頸伸直,目視前方,頭位正中;②抬頭挺胸收腹,作深呼吸運動;③兩足分開,距離如兩肩,平放著地;④兩手交叉於背,半握拳,盡量將臂伸直,下壓;⑤如感頭頸難受,只能稍稍作前後、左右活動,最好不作旋轉運動;⑥結束後作小跑步或原地踏步5分鍾。
(4)按摩、推拿:
①用電動按順器自己按摩頸部及有關穴位,②自我搓揉按摩頸椎頸肌緊張處;③家人幫助作穴位按摩或旋轉按摩,早期很有幫助。手法要輕柔,讓病人充分放鬆頸部肌肉,注意勿發生意外。多次推拿不好的應停止,以免加重病情。
(5)局部應用蠟療或熱水袋熱敷。
(6)針灸或埋耳針,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7)用大活絡丹,維生素B1、B2,呋喃硫胺,ATP,消炎痛,硫胺軟骨素或阿司匹林治療,以減輕症狀。
(8)如反復發作頸性狂暈,外出時要注意,避免攀高或作危險動作。
(9)飲食宜清淡無刺激性。
(10)症狀較重、發作頻繁者,適當休息,減輕工作量,停止發作一個月,方可逐漸恢復工作。
(11)避免感冒、受寒。
(12)戒煙酒、濃茶及濃咖啡。
一、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
用法:葯浸酒內一個月,服15毫升,一日兩次,1月為一療程。有效率可達95.1%。
二、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克,一日三次;2個月為一療程,有效率為88%。
三、將葛根130克,骨碎補、白芍各90克、雞血藤、巴戟天各80克、當歸、羌活、桂枝各60克,炮山甲、乳香、沒葯、蛇3條,葯研細未,水泛為丸,每服6克,一日3次,溫開水送下,一劑為一療程,一至三劑,有效率達100%。
四、用白芍240克,伸筋草90克,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克,甘草30克,葯研細未水泛為丸,每服3克。一日三次,一月為一療程,有效率92.7%
6、腳軟組織損傷;悶海愁山
▲還是聽我說下。試試▲伸筋草30克、雞血藤30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牛夕15克、當歸12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木瓜12克、葛根15克、穿山甲15克、螞蟻50克、黃芪20克、白術15克、一口鍾80克金櫻子15克、甘草15克。葯店加工成粉,服法▲每天服3次,`按各人病情輕重每次5到10克(一小湯勺或兩小湯勺)三餐前半小時服用。1 佛手陳皮飲 組成▲佛手50克,陳皮30克,白糖2匙。 用法▲將佛手、陳皮洗凈切碎,置人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文火煮10分鍾,濾渣取汁,加白糖,分次飲服。 功效▲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軟組織損傷初期,即損傷1周以內,且病情較輕者。 附註▲佛手行氣止痛,陳皮行氣寬胸。 。日本鑌康從保守方案來說確實是一枝獨秀,受到廣泛肯定,話說回來了,好貴呢。|
7、臂叢神經下干損傷導致肘關節以下劇痛無法忍受,如何治療疼痛。
始,並要持之以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閱讀一些有關頸椎病防治的書籍,了解頸椎病的發生與頸部損傷、落傷、風寒濕、枕頭高矮不當等有關,從而針對這些發病因素進行預防。 2)保持樂觀態度,樹立與疾病艱苦抗爭的思想,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堅持做有關醫療體操。 4)養成良好的起居、生活姿勢習慣。如避免高枕睡眠;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的正直;頭頸應避免過度疲勞,不負重,坐車不要打睦睡,勞動、行走時要防止跌閃、挫傷。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6)及時、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頸椎病的發生。 7)飲食上應經常服用有補腎益髓、強筋壯骨的胡桃、山萸、黑芝麻等食物,它們都有推遲頸椎關節退變的作用。 頸椎病發病後應注意什麼?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推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時確診並非容易。一旦有了這方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科醫生幫助確診,否則延誤診斷,耽擱治療。一旦診斷明確,一般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對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推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復,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2)關於休息: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在頸部肌肉放鬆,減輕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組織受壓水腫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所以頸椎病的間歇期和慢性期,應適當參加工作.不需長期休息。 (3)關於保養:人體尤如一部復雜的機器,時常需要加以保養。尤其是頸椎病,本身就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更要對頸部加以保護,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煉。 (4)關於治療: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分。絕大多數病人經非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症狀甚至治癒不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症,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一、頸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較多於女性。病變主要累及頸椎椎間盤和周圍的纖維結構,伴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和脊髓變性。本病主要的臨床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二、頸椎病的類型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依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狀有的可以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復發作;個別病例症狀頑固,影響生活及工作。根據臨床症狀大致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然而在臨床上每可見到各型之間症狀、體征彼此參雜的各種混合型。 三、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病象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但是當頭部受到各種原因的外傷時可誘發本病。主要症狀有頸肩背疼痛及頸神經刺激或者受壓症狀。其重要體征為: (一)頸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現象。 (二)壓痛點在受累頸脊神經的頸椎橫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區域。 (三)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四)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 (五)肩部下壓試驗陽性。 (六)頸神經受到刺激時,其遠隔部位早期表現為疼痛過敏;當受到壓迫較重或者時間較久時,其遠隔部位表現為感覺減退。 (七)支配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的主要神經受到興奮時,腱反射活躍,反之,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八)神經根受到壓迫後,輕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弱,重者尚可以見到肌肉萎縮。 四、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臨床上根據壓迫物位於脊髓的中央還是偏於一側可分為單純脊髓型和脊髓神經根混合型。其臨床症狀有 (一)上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或兩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者同時存在的感覺及運動障礙。 (二)下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三)偏側症狀:出現於同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 (四)交叉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的感覺或運動障礙。 (五)四肢症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六)頭部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或頭皮痛。 (七)骶神經症狀: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 五、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 (一)椎動脈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狀: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耳鳴、耳聾。 (二)猝倒。 (三)腦干症狀: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四)枕部跳痛。 (五)發作性昏迷。 六、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 (一)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1.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 2.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干澀,視野內冒金星等。 3.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 4.肢體怕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 5.發汗障礙。 (二)交感神經抑制症狀:有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暖氣等。頸椎病的表現表現為椎間隙狹窄,頸椎不穩或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手壓迫或刺激,動脈血流暫時受阻,因痙攣而阻塞或梗塞。 眩暈--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主因為頸部運動誘發前庭神經核缺血而引起症狀,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可引起眩暈、惡心、行走不穩等情況,部分病人可有復視、耳鳴等症狀,但多數症狀一般持續時間較短且能自行消失。眩暈症狀根據其發病部位及機理不同可分為中樞性及周圍性眩暈症。一般因前庭神經異常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因庭神經核缺血誘發的眩暈應屬於周圍性眩暈症。 頭痛--發病時此症狀常伴隨眩暈同時存在。主因為枕動脈受到椎動脈痙攣或寰椎、樞椎移位壓迫等異常影響,造成其缺血性或刺激性病變而引起的神經性疼痛反應。發病時患者可感覺頭部間歇放射性疼痛並有灼感,少數病人可存在痛覺過敏等情況。 視覺障礙--由於頸椎病引起椎_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現象。 土單方(1)頸椎病方 葯物組成:鹿角片、鹿角膠各10g,仙靈脾30g,生熟地、肉蓯蓉、牛膝、川芎、葛根各10g,骨碎補、赤白芍、木瓜、杜仲各15g,澤瀉20g,茯苓12g。 功效:溫陽通經,活血祛風,解肌止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泛為丸,每服6g,每日3次。 (2)何氏頸椎病方 葯物組成:熟地15~25g,丹參、桑枝、生麥芽、當歸尾各10g,鹿銜草10~15g,骨碎補15g,肉蓯蓉6~10g,生蒲黃20~25g,雞血藤15~20g,蛇蛻6g。痛重加元胡、制乳香、制沒葯各10g;高血壓減肉蓯蓉;患肢脹痛,活動障礙加伸筋草10~15g,田三七2g。頸部軟組織及上肢酸痛,增用川芎嗪、當歸、丁公藤注射劑各2ml局部注射。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通經,祛風止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3)益氣活血散風湯 葯物組成:黃芪、黨參、丹參、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地鱉蟲、威靈仙各9~12g。血瘀甚者加穿山甲、制乳香、制沒葯;胃納不振加山楂、神曲;脈細無力加黃精。 功效:益氣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頸椎病神經根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4)通化調理湯 葯物組成:丹參、葛根、黃芪、大棗各18g,桂枝6g,赤芍12g,當歸12g,白芷9g,羌活12g,地龍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主治:頸椎綜合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5)鹿丹湯 葯物組成:鹿銜草、丹參、熟地、當歸、白芍、川芎、苡仁、威靈仙各12g。面色白,腰膝酸冷加杜仲、補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悶肋脹,肢體腫脹不適者加木香、元胡、枳殼、烏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有瘀點加桃仁、紅花、制乳沒等;風濕寒邪留而不去,症見遊走疼痛,或痛遇寒加重,或沉重身困等,選加防風、秦艽、桂枝、羌活、獨活等。 功效:補腎通絡,養血榮筋。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6)桂枝葛根湯 組成:桂枝18g,白芍18g,甘草12g,葛根25~40g,生薑6g,大棗6g。 用法:水煎服,20天為1療程。 功效:解肌舒筋,調和營衛。 主治:頸椎病。 加減:局部冷甚加附子;頸項沉困加羌活、獨活;手臂麻木加當歸、川芎、川牛膝;病程較長者加天麻、全蠍、地龍;腎虛加鹿角霜、山萸肉、仙靈脾。 (7)頸病清暈飲 組成:天麻、鉤藤(後下),蔓荊子、生白芍、首烏、丹參、白菊花、青葙子、生龍骨、玄胡、姜黃、寄生各12g,當歸9g,川芎9g,生牡蠣15g,石決明20g,杜仲15g。 用法:水煎服。1劑葯煎3次,每1次煎時先將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先煎煮沸15分鍾,再納入天麻、蔓荊子、川芎、當歸、生白芍、首烏、丹參、青葙子、玄胡、姜黃、杜仲、寄生、煮沸10分鍾,再加入鉤藤、白菊花,繼續煮沸3~5分鍾,即可取葯液服用,2煎3煎將上葯煮沸10~15分鍾即可,日服3次。 功效:和血、活血、潛陽、鎮逆。 主治:頸椎病椎動脈型。 嘔吐加竹茹12g,法半夏12g;煩躁不安加琥珀15g,研末沖服;小便黃赤加車前子12g,茯苓12g。 來源:《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1990年12月 (8)葛根二藤湯 組成:葛根30~60g,雞血藤30~60g,鉤藤10~3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宣痹通絡,解痙止痛。 主治:頸椎病。 加減:眩暈嘔惡,苔白膩加天麻、白術、清半夏、茯苓各10g,苔黃膩加竹茹、橘紅、枳實各10g;枕部頭痛加川芎、羌活各10g;頸項痛重加僵蠶10g;巔頂痛加藁本10g;頭暈不清加菖蒲、菊花各10g;雙側頭痛加川芎、蔓荊各10g,額連目眶痛加白芷10g;久痛或有外傷史酌加全蠍10g,蜈蚣1~2條;背脹痛加羌活、姜黃、白術各10g;胸痛及背加丹參15g,瓜蔞30g,薤白10g;手臂麻加桑枝15~30g,伸筋草15~30g;臂痛不舉加土鱉蟲、地龍各10g;頸椎骨質增生加靈仙20g或炮山甲10~15g;肢冷畏寒背涼選用桂枝、淫羊藿、肉蓯蓉、鹿角霜各10g。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1991年第1期。 (9)活血通絡湯 組成:當歸20g,葛根20g,赤芍15g,川芎、桃仁、紅花各10g,雞血藤30g,川牛膝18g,桂枝6g,地龍12g,靈仙12g,全蠍8g。 用法:水煎服,日1劑,30天為1療程。 功效:活血通絡,除痹止痛。 主治:頸椎病。 加減:偏腎氣虛加杜仲18g,寄生24g,續斷15g;偏氣血虧虛加黨參、熟地各15g,黃芪24g;偏寒凝氣滯加川烏、仙靈脾各10g,乾薑8g;偏脾虛夾濕加橘紅10g,茯苓15g,白術12g。 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10)除痹逐瘀湯 組成:葛根30g,當歸15g,川芎12g,紅花9g,姜黃12g,劉寄奴15g,路路通30g,獨活9g,白芷12g,威靈仙12g,桑枝30g,膽星9g,白芥子9g。 用法:水煎服,日1劑,服6劑後停葯1天,12天為1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