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核磁共振
2、MRI的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縮寫,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因而被譽為醫學影像領域中繼X線和CT後的又一重大發展。
二、什麼是T1和T2?
T1和12是組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接受一系列脈沖後的物理變化特性,不同組織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決於組織內氫質子對磁場施加的射頻脈沖的反應。通過設定MRI的成像參數(TR和TE),TR是重復時間即射頻脈沖的間隔時間,TE是回波時間即從施加射頻脈沖到接受到信號問的時間,TR和TE的單位均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別代表組織Tl或T2特性的圖像(T1加權像或T2加權像;通過成像參數的設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圖像,稱為質子密度加權像。
三、MRI在臨床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與CT圖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數字圖像」,並以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的斷面圖像。與CT一樣,磁共振成像也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例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無骨性偽影,可隨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或任何角度)切層,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尤優於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應」,可不用血管造影劑,顯示血管結構,故在「無損傷」地顯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對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方面,有獨到之處。磁共振成像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發現病變。近年來,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的研究,使在活體上測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為可能;心電門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顯示心臟、心肌、心包以及心內的其他細小結構,為無損地檢查和診斷各種獲得性與先天性心臟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隨著各種不同的快速掃描序列和三維取樣掃描技術的研究和成功地應用於臨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電影攝影新技術已步入臨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實現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頻譜學的結合(即MRI與MRS的結合),以及除氫質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鈉、磷等的磁共振成像,這些成就將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特異性,也開闊了它的臨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術的主要不足,在於它掃描所需的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例如胃腸道因缺乏合適的對比劑,常常顯示不清楚;對於肺部,由於呼吸運動以及肺泡內氫質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滿意。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准確和敏感。磁共振成像術的空間分辨室,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顱腦與脊髓 MRI對腦腫瘤、腦炎性病變、腦白質病變、腦梗塞、腦先天性異常等的診斷比CT更為敏感,可發現早期病變,定位也更加准確。對顱底及腦乾的病變因無偽影可顯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劑顯示腦血管,發現有無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MRI還可直接顯示一些顱神經,可發現發生在這些神經上的早期病變。MRI可直接顯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對脊髓腫瘤或椎管內腫瘤、脊髓白質病變、脊髓空洞、脊髓損傷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椎間盤病變,MRI可顯示其變性、突出或膨出。顯示椎管狹窄也較好。對於頸、胸椎,CT常顯示不滿意,而MRI顯示清楚。另外,MRI對顯示椎體轉移性腫瘤也十分敏感。
(二)頭頸部 MRI對眼耳鼻咽喉部的腫瘤性病變顯示好,如鼻咽癌對顱底、顱神經的侵犯,MRI顯示比CT更清晰更准確。MRI還可做頸部的血管造影,顯示血管異常。對頸部的腫塊,MRI也可顯示其范圍及其特徵,以幫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顯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電門控),可了解心肌損害的情況並可測定心臟功能。對縱隔內大血管的情況可清楚顯示。對縱隔腫瘤的定位定性也極有幫助。還可顯示肺水腫、肺栓塞、肺腫瘤的情況。可區別胸腔積液的性質,區別血管斷面還是淋巴結。
(四)腹部 MRI對肝、腎、胰、脾、腎上腺等實質性臟器疾病的診斷可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有助於確診。對小病變也較易顯示,因而能發現早期病變。MR胰膽道造影(MRCP)可顯示膽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顯示擴張的輸尿管和腎盂腎盞,對腎功能差、IVU不顯影的病人尤為適用。
(五)盆腔 MRI可顯示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變。可直接看到子宮內膜、肌層,對早期診斷子宮腫瘤性病變有很大的幫助。對卵巢、膀胱、前列腺等處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也有很大價值。
(六)後腹膜 MRI對顯示後腹膜的腫瘤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很大價值。還可顯示腹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的病變,如腹主動脈瘤、布—查綜合征、腎動脈狹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統 MRI對關節內的軟骨盤、肌腱、韌帶的損傷,顯示率比CT高。由於對骨髓的變化較敏感,能早期發現骨轉移、骨髓炎、無菌性壞死、白血病骨髓浸潤等。對骨腫瘤的軟組織塊顯示清楚。對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四、MRI在什麼方面優於CT?
(一)沒有電離輻射;
(二)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
(三)解剖結構細節顯示較好;
(四)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腦水腫);
(五)由信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組織對比優於CT。
五、MRI造影劑的種類及適應症有哪些?
(一)種類
1、順磁性陽性造影劑。常用的有Gd-DTPA(馬根維顯;磁顯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縮短,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
2、超順磁性物質。常用的有超順磁性氧化鐵顆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縮短,在T2加權像上是低信號。
(二)適應症
1、某些腫瘤的鑒別診斷。
2、確定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
3、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3、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4、MRI是什麼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又稱磁共振成像簡稱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又稱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將人體置於特殊的外加磁場內,經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收器收入,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圖像的方法。
(4)軟組織的mri表現擴展資料: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5、簡述mri圖像特點
1、有多個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無電離輻射,安全可靠;有極好的組織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對比劑,即可觀察心臟和血管系統;掃描(切層)方向靈活,能直接作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斷層掃描。
2、掃描時間相等較長;空間解析度還不夠理想;鈣化灶及骨皮質病灶等的檢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徵象的特異性還不夠理想,大多數病理組織之間和不同病理過程之間的質子密度。
T1和T2值往往有較多重疊,其磁共振信號也較接近,因此,磁共振對大多數病變定性困難。磁共振圖像解釋應密切結合臨床資料和其它影像學檢查,才能做出更確切的診斷。
(5)軟組織的mri表現擴展資料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6、MRI診斷報告單
單純從MRI的診斷報告上的敘述來講是不需要手術的。因為腰椎間盤只是膨出,而膨出在椎間盤突出里是最為輕微的一種。至於腰椎不穩,你在報告里沒有註明腰椎滑脫的程度,但是由於也沒有標明因腰椎滑脫而帶來明顯的脊髓受壓等影像學表現。所以說,單純從MRI的報告單上的描述來講,是不需要手術的。許-莫氏結節沒有特殊的,主要是由於腰椎退變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突入了臨近椎體里,如果沒有特殊不適,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但是,這里要問的是,你母親平時還都有什麼不舒服的表現。因為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診斷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必須要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等方面來綜合評判,片面的突出任何一點的重要性都會對最終的診斷帶來偏差。平時在臨床上會碰到一些患者,影像學檢查情況不重,但是臨床表現很嚴重;相反,也有些患者影像學檢查提示病情很重,但是患者卻沒有明顯的不適。我覺得醫生建議做手術,是不是要做腰椎不穩的手術呢。因為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椎間盤膨出實在是沒有手術指征。當然對於腰椎不穩的手術指征的一點就是除了有影像學的支持依據外,患者還要有神經受壓的臨床表現,比如說下肢放射痛或麻木等等。
如果是做腰椎不穩手術的話,手術費是不菲的,而長征醫院的規格很高,相信費用也不會低。價格應該在三W之上。
7、核磁共振MRS代表什麼?
核磁共振波譜圖 簡單的說就是核磁共振(NMR)形成的圖像
醫學上的形成原理——
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
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
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
像。
醫學上的應用——
神經系統的病變包括腫瘤、梗塞、出血、變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幾乎成為確診
的手段。特別是脊髓脊椎的病變如脊椎的腫瘤、萎縮、變性、外傷椎間盤病變,
成為首選的檢查方法。
心臟大血管的病變;肺內縱膈的病變。
腹部盆腔臟器的檢查;膽道系統、泌尿系統等明顯優於CT。
對關節軟組織病變;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病變的發現早於X線和
CT。
核磁共振的優點——
對人體沒有游離輻射損傷;
通過調節磁場可自由選擇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術所不能接近或難以
接近部位的圖像。對於椎間盤和脊髓,可作矢狀面、冠狀面、橫斷面成像,可以
看到神經根、脊髓和神經節等。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只能獲取
與人體長軸垂直的剖面圖)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對軟組織有極好的分辨力。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
的檢查優於CT;
核磁共振與CT的區別——
計算機斷層掃描(CT)能在一個橫斷解剖平面上,准確地探測各種不同組織間密度
的微小差別,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一種較理想的檢查方式。在關節炎的
診斷上,主要用於檢查脊柱,特別是骶髂關節。CT優於傳統X線檢查之處在於其
解析度高,而且還能做軸位成像。由於CT的密度解析度高,所以軟組織、骨與關
節都能顯得很清楚。加上CT可以做軸位掃描,一些傳統X線影像上分辨較困難的
關節都能在叮圖像上「原形畢露」。如由於骶髂關節的關節面生來就傾斜和彎
曲,同時還有其他組織之重疊,盡管大多數病例的骶髂關節用x線片已可能達到
要求,但有時X線檢查發現骶髂關節炎比較困難,則對有問題的病人就可做CT檢
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據在強磁場中放射波和氫核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的。磁共振
一問世,很快就成為在對許多疾病診斷方面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
統。肌肉骨骼系統最適於做磁共振成像,因為它的組織密度對比范圍大。在骨、
關節與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磁共振成像由於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和高
度的軟組織解析度,使其對軟組織的對比度明顯高於CT。磁共振成像通過它多向
平面成像的功能,應用高分辨的毒面線圈可明顯提高各關節部位的成像質量,使
神經、肌腱、韌帶、血管、軟骨等其他影像檢查所不能分辨的細微結果得以顯
示。磁共振成像在骨關節系統的不足之處是,對於骨與軟組織病變定性診斷無特
異性,成像速度慢,在檢查過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
影響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