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動過量導致膝蓋韌帶鬆弛能治好嗎
膝關節的軟組織運動損傷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一般是外傷導致,慢性一般是勞損或者外傷沒有處理好使之成為陳舊性損傷。
平時要注意加強下肢肌肉的鍛煉,運動後若感到膝蓋酸痛,最好立即冰敷;此外還可以自行輕揉膝關節周圍肌肉,緩解疼痛。
第一步:點揉壓痛點
所謂的壓痛點就是說在膝關節周圍,用拇指觸摸時,有一些部位比較疼痛,這叫壓痛點。找到壓痛點後,用拇指由輕到重進行按揉,有酸脹感最合適,每個壓痛點大約1分鍾左右。
第二步:按揉髕骨
用一個手掌或兩個手掌慢慢壓在髕骨(像壺蓋,扣在膝關節上面)的上方,然後由輕到重慢慢用力,進行來回的揉攆,做3分鍾左右。
第三步:拿捏股四頭肌
用一個手把它(把腿綳緊高起的兩塊肌肉)握住,拇指一般在內側,其餘四指在外側進行拿捏,有酸脹感為最好,是做3分鍾左右。
第四步:擦膝關節
把手掌伸直,用掌根先貼著膝關節外側,貼好以後稍微用力,由上往下快速的擦動,一直擦到小腿的中間為止,外側擦一分半鍾,然後轉到內側擦1分半鍾,一共3分鍾左右。
2、得了韌帶鬆弛,怎麼辦?
鍛煉中由於外力使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范圍,造成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傷、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這稱作關節韌帶扭傷。最容易發生關節韌帶扭傷的部位在膝關節、手指關節和踝關節。
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
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急性損傷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活動,以減少出血。立刻用冷水沖損傷部位或用冰塊冷敷局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然後覆蓋綳帶加壓包紮防止腫脹。韌帶完全斷裂或懷疑並發骨折的,在加壓包紮後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經過24~48小時後,損傷部位的內出血已停止,這時可用溫熱毛巾熱敷或按摩以消腫和促進血液吸收。在進行溫熱敷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太長,按摩時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滲出、水腫或發生再出血。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應注意動靜結合,在沒有疼痛感覺的前提下進行早期活動。基本痊癒後,應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相對穩定性。
3、為什麼我的大拇指沒力量
腱鞘炎
隨著電腦普及,使用電腦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但長期反復以同一工作姿勢工作會造成腱鞘炎,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痛苦和煩勞。肌腱是指把肌肉連至骨骼或其他肌肉的部份,而腱鞘則是指包繞肌腱的鞘狀結構,將肌腱固定在骨膜上,防止肌腱彈起或向兩側滑移,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引致腫脹,這情況便稱為腱鞘炎。若不治療,便有可能發展成永久性活動不便。
腱鞘炎的原因可以是受傷、過份勞損(尤其見於手及手指)、骨關節炎、一些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長期重復勞損關節的職業如打字員、貨物搬運或需要長時間電腦操作的行業等,都會引發或加重此病。常見患處有手腕、手指、肩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會較易患上這病。病人會感到關節疼痛,晨僵,通常關節晨僵的感覺在起床後最為明顯,而症狀並不會隨著活動頻繁而明顯緩解。受影響的關節腫脹,甚至彈響,關節活動障礙。
腱鞘炎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及減輕炎症,恢復肢體功能,方式包括休息,制動,於患處作熱敷。葯物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葯、外用消炎止痛軟膏塗擦。物理治療(如鐳射或超音波及伸展運動) 等。此外,對於某些患者,類固醇的局部注射也可能有很好治療作用。若以上方法無效,可以考慮手術,行狹窄腱鞘切除。
預防注意正確工作時姿勢,避免關節的過度勞損,定時休息。
人的每一隻手有28塊骨頭,24條從前臂來的長肌腱和18塊手內小肌肉,藉助韌帶、關節和皮膚聯成一個整體。在手部某些肌腱的外麵包著一層纖維組織,稱為腱鞘。它具有維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動的功能。當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作重復、過度活動時,使肌腱和腱鞘之間經常發生摩擦,以致水腫、纖維性變,引起內腔狹窄。由於肌腱在腱鞘內活動時,通過的徑道狹窄,從而出現疼痛和運動障礙,這就是腱鞘炎,又有狹窄性腱鞘炎之稱。
腱鞘炎是一種常見病,以手腕部的橈骨下端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的總腱鞘,以及第一掌骨頭的屈拇長肌腱鞘兩處最常見於香煙廠的女工、包裝工、裝訂工;縫紉工、繕寫員、家庭婦女、畫家等。常見的腱鞘炎有以下兩種。
(1)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本病起病緩慢,逐漸加重,出現腕部拇指一側的骨突(橈骨莖突)處及拇指周圍疼痛,拇指活動受阻,在橈骨莖突處有壓痛及摩擦感,有時在橈骨莖突有輕微隆起豌豆大小的結節。若把拇指緊握在其他四指內,並向腕的內側(尺側)作屈腕活動,則橈骨莖突處出現劇烈疼痛。在急性期,局部可有腫脹。當腫大的肌腱通過狹窄的腱鞘這一「隧道」時,拇指在屈仲時,會發生響聲,對此又有「彈響指」之稱。
(2)屈指肌腱腱鞘炎 多發生於拇指與中指。患指屈伸功能障礙,清晨醒來時特別明顯,活動後能減輕或消失。疼痛有時向腕部放射。掌指關節屈曲可有壓痛,有時可觸到增厚的腱鞘、狀如豌豆大小的結節。當彎曲患指時,突然停留在半彎曲位,手指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像被突然「卡」住一樣,酸痛難忍,用另一手協助扳動後,手指又能活動,產生像扳槍機樣的動作及彈響,故也有「扳機指」或「彈響指」之稱。
腱鞘炎的治療方法有:
早期減輕手指的活動,使局部得到休息;推拿、針灸有一定療效;用醋酸氫化考的松、醋酸曲安奈德或醋酸強酌松龍0.25毫升注入腱鞘內進行局封,有較好療效;對病程較長,反復發作,上述療法無效者,可切開狹窄部分腱鞘,並行部分切除,使腱鞘不再擠壓肌腱,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家庭治療措施:
1.用溫水洗手
養成勞作後用溫水洗手的習慣,不宜用冷水,適時活動手,並自行按摩。得了此病,貴在早治,以免遷延成慢性。
2.旋轉手腕
當刺痛開始時,可以做些溫和的手部運動以緩解疼痛。旋轉手腕是簡單的運動之一。轉動手腕約2分鍾。可以運動所有的腕肌肉,恢復血液循環,並消除手腕的彎曲姿勢,此彎手姿勢常引起手腕痛等症狀。
3.抬起手臂
抬起手,高過頭部,一邊旋轉手臂一邊旋轉手腕。如此幫助你的肩膀、頸部、上背調整位置,並紓庋沽,罷帕
4.轉動頭頹
工作間隙應休息一會,將手擺在桌面,旋轉頭部2分鍾。向前及向後彎脖子,用頭點兩肩,扭一扭脖子,看左肩、看右肩。
5.定時運動
每天運動及鬆弛所有酸痛肌肉是很重要的,即使你未感覺疼痛。前面介紹過的局部運動,每天至少應練習4次。
6.服用止痛葯
服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葯,例如阿司匹林及ibuProfen,以消炎止痛。但勿使用撲熱息痛,此消炎葯適用於頭痛。
7.冰敷
冰敷可消腫。切勿以熱敷袋敷手腕,以免擴大發腫部位。
8.將手抬高
當你休息時,避免使手低於肩膀。以桌面支撐手肘,或將手肘靠在椅把上。保持手朝上。這是有益的休息姿勢。
9.握拳練習
輕輕握起拳頭,然後張開,將手指伸直。如此反復練習有助於紓解刺痛。
10.避免手臂下垂
睡覺時,保持手臂靠近身體,且手腕不彎曲。假使讓手垂在床邊,將增加手的壓力。
11.小心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時,勿將壓力集中於手腕基部。盡量使用手肘及肩膀。
12.葯酒敷搽患處
用地鱉蟲50克,京半夏35克,紅花15克,全蠍10克,研成細粉,加米酒浸泡2周,外搽患處,以局部發熱為度,可以活血消腫。
13.多食蔬萊
多食蔬菜,如油菜、青菜、芹菜等,多食富含蛋白質及鈣質食物和瘦肉、雞肉、蛋、豆漿等。
14.多食水果
可以吃一些桔子、蘋果、生梨、山楂等,以補充維生素和均衡營養。
15.營養素
維生素B6
用量依產品標示,有助於緩解手腕痛。
4、掌骨拇指側韌帶軟組織損傷怎麼治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Ø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Ø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