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管和支氣管的組織學結構怎樣?
氣管以軟骨、肌肉、結締組織和黏膜構成。支氣管是由氣管分出的各級分枝,由氣管分出的一級支氣管,即左、右主支氣管。
氣管和支氣管壁自內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層及外膜。
氣管和支氣管壁自內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層及外膜。
(1)黏膜層。由黏膜上皮、黏液纖毛裝置及固有膜組成。
①黏膜上皮。氣管到細支氣管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終末細支氣管到呼吸性細支氣管中段為單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呼吸性細支氣管以下的肺泡管、肺泡囊為無纖毛的單層柱狀或單層扁平上皮細胞。氣管、大支氣管的纖毛呈絨毯狀,終末細支氣管為孤立的簇狀。此外,氣管到終末細支氣管末端的纖毛柱狀上皮細胞間散在有杯狀細胞;終末細支氣管和呼吸性細支氣管的黏膜上皮內有Clara 細胞;氣管到肺泡均有神經小體;氣管到細支氣管黏膜上皮基底上有基底細胞。
②黏液纖毛裝置。氣管到細支氣管黏膜表面有黏液纖毛裝置,其內層是稀薄漿液,稱漿液層,外層是呈間斷滴狀的黏液,稱黏強力層。黏液纖毛裝置具有防禦功能,黏液捕獲的灰塵、細菌等可由有規律擺動的纖毛推至喉部清除出去。
③固有膜。固有膜位於黏膜深層,由豐富的彈力纖維、膠原纖維、神經纖維、血管、腺體導管、淋巴組織、平滑肌及漿細胞和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漿細胞可以分泌、貯存抗體,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可使呼吸性細支氣管具有彈性,保持氣道有適當的舒縮幅度。肺內環形平滑肌鬆弛時,支氣管擴張;縱行平滑肌鬆弛時,肺臟擴張。
(2)黏膜下層。全由結締組織形成,內含許多腺體,導管開口於黏膜表面,這些腺體經常分泌黏液,使黏膜上皮保持濕潤並能粘著吸入的灰塵和細菌,便於通過上皮的纖毛運動而咳出體外。感染或過敏性炎症,如哮喘發作時,腺體分泌亢進,痰量也就增加了。
慢性或反復炎症可使黏膜下層的腺體增生和肥大,分泌功能亢進。
(3)外膜層。由軟骨和纖維組成;在氣管部,軟骨呈「C」字形,軟骨缺口處有平滑肌和結締組織連接。軟骨的作用在於支撐呼吸道使之不易陷閉。自支氣管以下,隨著支氣管樹的不斷分支,外層的軟骨就間斷變為不規則的軟骨片,並且越來越稀少,黏膜上皮越來越薄,而且上皮下出現越來越豐富的平滑肌;這些平滑肌的收縮和痙攣,正是支氣管哮喘發作時下呼吸道阻塞的重要原因。
2、氣管和支氣管的組織學結構是怎樣的?
氣管和支氣管壁自內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層及外膜。
(1)黏膜層
黏膜層由黏膜上皮、黏液纖毛裝置及固有膜組成。
黏膜上皮:氣管到細支氣管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終末細支氣管到呼吸性細支氣管中段為單層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呼吸性細支氣管以下的肺泡管、肺泡囊為無纖毛的單層柱狀或單層扁平上皮細胞。氣管、大支氣管的纖毛呈絨毯狀,終末細支氣管為孤立的簇狀。此外,氣管到終末細支氣管末端的纖毛柱狀上皮細胞間散在杯狀細胞;終末細支氣管和呼吸性細支氣管的黏膜上皮內有Clara 細胞;氣管到肺泡均有神經小體;氣管到細支氣管黏膜上皮基底上有基底細胞。
黏液纖毛裝置:氣管到細支氣管黏膜表面有黏液纖毛裝置,其內層是稀薄漿液,稱漿液層,外層是呈間斷滴狀的黏液,稱粘強力層。
黏液纖毛裝置具有防禦功能,黏液捕獲的灰塵、細菌等可由有規律擺動的纖毛推至喉部清除出去。
固有膜:固有膜位於黏膜深層,由豐富的彈力纖維、膠原纖維、神經纖維、血管、腺體導管、淋巴組織、平滑肌及漿細胞和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漿細胞可以分泌、貯存抗體,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可使呼吸性細支氣管具有彈性,保持氣道有適當的舒縮幅度。肺內環形平滑肌鬆弛時,支氣管擴張;縱行平滑肌鬆弛時,肺臟擴張。
(2)黏膜下層
全由結締組織形成,內含許多腺體,導管開口於黏膜表面,這些腺體經常分泌黏液,使黏膜上皮保持濕潤並能粘著吸入的灰塵和細菌,便於通過上皮的纖毛運動而咳出體外。感染或過敏性炎症,如哮喘發作時,腺體分泌亢進,痰量也就增加了。慢性或反復炎症可使黏膜下層的腺體增生和肥大,分泌功能亢進。
(3)外膜層
由軟骨和纖維組成;在氣管部,軟骨呈「C」字形,軟骨缺口處有平滑肌和結締組織連接。軟骨的作用在於支撐呼吸道使之不易陷閉。自支氣管以下,隨著支氣管樹的不斷分支,外層的軟骨就間斷變為不規則的軟骨片,並且越來越稀少,黏膜上皮越來越薄,而且上皮下出現越來越豐富的平滑肌;這些平滑肌的收縮和痙攣,正是支氣管哮喘發作時下呼吸道阻塞的重要原因。
3、人體氣管的認識
1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2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3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4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5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 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 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二.淋巴系統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4、試述氣管的組織結構特徵及相關功能
氣管(trachea)與支氣管共同構成連接喉與肺間的管道。為後壁略扁平的圓筒形,上端平第七頸椎,上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相當第4、5胸椎體交界處),分為左、右支氣管。分叉處為氣管叉。成年男子平均長約10.6厘米,前後徑小於橫徑。女性氣管較短,約為9.8厘米。氣管由軟骨、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氣管軟骨呈「C」形,約占氣管周徑2/3,缺口對向後方。約為14~16個,其間以環韌帶相連。後壁由平滑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膜性壁所封閉。氣管軟骨具支架作用,且有彈性,使管腔永遠保持開放狀態,以維持呼吸正常進行。氣管的膜性壁較柔軟,有一定舒張性,適於其後方的食管擴張,利於食團順利下行。管壁分三層:粘膜層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夾有杯狀細胞;上皮基膜明顯;固有膜內有豐富的彈性纖維、淋巴組織和漿細胞,粘膜分泌物中含免疫球蛋白。粘膜下層為疏鬆結締組織,內有腺體,為氣管腺。外膜由軟骨和結締組織構成。氣管軟骨缺口處有平滑肌束和腺體。氣管上皮和腺體分泌物是防止塵埃入肺的保護裝置。
氣管呈簡狀,位於喉的下方,由15-20個半環狀氣軟骨和韌帶連結而成,長約11-13厘米,向下進入胸腔後分為左、右支氣管,然後繼續分支呈樹枝狀,直至肺泡。
氣管和支氣管是呼吸氣體出入的通道。氣管的上部在頸部,當咽喉被阻塞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時,常在此段作氣管切開進行搶救。
氣管的支氣管內層的粘膜內含有粘液腺,分泌粘液。當呼吸道發生炎症時,分泌物增多,故病人咳出的痰量也增加。粘膜表面有一層纖毛上皮,纖毛有節律地作定向波動,能將其表面的分泌物和塵粒、病菌等,推向咽喉腔,然後咳出。
5、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皮由哪些組成
呼吸器官的一部分。
形態:為後壁略平的圓筒型管狀,成年人長約11-13厘米。
位置:上端平第六頸椎下緣,與環狀軟骨相連,向下至第四,五胸椎體(相當胸骨角平面)交界處,分左右主支氣管。分叉處稱為氣管杈。
構造:主要由14-16個半環狀軟骨構成,有彈性,軟骨為「C」字形的軟骨環,缺口向後,各軟骨環以韌帶連接起來,環後方缺口處由平滑肌和緻密結締組織連接,保持了持續張開狀態。
特點:左主支氣管長,細,較水平。右主支氣管較短,粗,較垂直,異物容易落入右支氣管內。
[編輯本段]結構
氣管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層和外膜三層。
1.粘膜 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刷細胞和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等組成。纖毛細胞呈柱狀,游離面有纖毛,每個細胞約有300根,核卵圓形,位於細胞中部。纖毛向咽側呈快速擺動,將粘液及附於其上的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纖毛細胞有凈化吸入空氣的重要作用。杯狀細胞也甚多,其結構與腸道上皮的杯狀細胞相似,頂部胞質內含大量粘原顆粒,細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它與管壁內腺體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構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氣中的異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氣體,隨粘液咳出。基細胞呈錐形,位於上皮深部,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兩種細胞。
刷細胞(brush cell)呈柱狀,游離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形如刷狀。刷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細胞頂部可見基粒,因此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未成熟的纖毛細胞。有的刷細胞基部可見與傳入纖維構成的突觸,故它還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氣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導氣部管壁上皮內還有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錐體形,散在於上皮深部,胞質內有許多緻密核心顆粒,故又稱小顆粒細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證明,細胞內含有多種胺類或肽類物質,如5-羥色胺、蛙皮素、降鈣素、腦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過旁分泌作用,或經血液循環,參與調節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腺的分泌。
固有層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彈性。固有層內也常見淋巴組織,它與消化管管壁內的淋巴組織一樣,也有免疫性防禦功能。漿細胞分泌的IgA與上皮細胞產生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性IgA,釋放入管腔內,可抑制細菌繁殖和病毒復制,減弱內毒素的有害作用。
2.粘膜下層 為疏鬆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無明顯分界。粘膜下層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還有較多混合性腺。
3.外膜 為疏鬆結締組織,較厚,主要有16~20個「C」形透明軟骨環構成管壁支架,軟骨環之間以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使氣管保持通暢並有一定彈性。軟骨環的缺口朝向氣管後壁,缺口處有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時平滑肌收縮,使氣管腔縮小,有助於清除痰液。
氣管上端平第6頸椎體下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支氣管為止,成人全長約10-13厘米,含15-20個軟骨環。分杈處叫氣管杈。根據行程,氣管可分為頸、胸兩段,頸段較淺表,在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可以摸到。
[編輯本段]氣管和食管的關系如何?�
氣管和食管均位於縱隔內。縱隔是在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及其間的結締組織的總稱,位於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為界,將縱隔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壁為界,分為前、中、後三部。氣管位於上縱隔,食道位於後縱隔。氣管上端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氣管軟骨為支架,保持持續開張狀態;食道則為一扁狹肌性長管道,上端在第六頸椎下緣接咽,下接胃賁門,比氣管的兩倍還長,食道上段走行於氣管後方略偏左,在氣管分為左主支氣管處,形成食道的一個狹窄。最有臨床意義的是:氣管與食道上方,均與咽部有接屬關系,呼吸時,通向氣管的氣道開放,攝食咽下時,食物通道開放,氣道關閉,不致發生誤差。臨床上,在鼻飼插胃管或行胃鏡檢查時,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動作,以防誤入氣管,引起嗆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飲食時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飲食誤入氣管造成窒息,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了。
[編輯本段]氣管實驗
氣管實驗:14號片,主要觀察氣管壁的三層結構,即黏膜層、黏膜下層、和外膜。其中黏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纖毛可以擺動;黏膜下層中有氣管腺;外膜中有透明軟骨。
6、氣管外膜中有沒有軟骨?
氣管和支氣管外膜由透明軟骨部和結締組織構成,軟骨環之間以環狀韌帶相連接。氣管後壁為膜性部,其中有環行平滑肌和結締組織連續。隨著支氣管樹越伸向邊緣部分,支氣管中的軟骨片越小。達到細支氣管時,壁內即不再有軟骨存在。細支氣管既無軟骨也無黏液腺,僅由一層纖毛上皮構成,偶見杯狀細胞。終末支氣管由上皮覆蓋。呼吸性支氣管則因有肺泡開口於其上,僅部分由上皮覆蓋。
7、氣管以何為界分為左右主支氣管
氣管管壁分黏膜,黏膜下層和外膜三層。
1.黏膜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刷細胞和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等組成。纖毛細胞呈柱狀,游離面有纖毛,每個細胞約有300根,核卵圓形,位於細胞中部。纖毛向咽側呈快速擺動,將黏液及附於其上的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纖毛細胞有凈化吸入空氣的重要作用。
杯狀細胞也甚多,其結構與腸道上皮的杯狀細胞相似,頂部胞質內含大量黏原顆粒,細胞分泌的黏蛋白(mucin)是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它與管壁內腺體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構成
氣管
一道黏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氣中的異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氣體,隨黏液咳出。基細胞呈錐形,位於上皮深部,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兩種細胞。
刷細胞(brushcell)呈柱狀,游離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形如刷狀。刷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細胞頂部可見基粒,因此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未成熟的纖毛細胞。有的刷細胞基部可見與傳入纖維構成的突觸,故它還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氣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導氣部管壁上皮內還有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錐體形,散在於上皮深部,胞質內有許多緻密核心顆粒,故又稱小顆粒細胞(smallgranulecell)。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證明,細胞內含有多種胺類或肽類物質,如5-羥色胺、蛙皮素、降鈣素、腦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過旁分泌作用,或經血液循環,參與調節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腺的分泌。
固有層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彈性。固有層內也常見淋巴組織,它與消化管管壁內的淋巴組織一樣,也有免疫性防禦功能。漿細胞分泌的IgA與上皮細胞產生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性IgA,釋放入管腔內,可抑制細菌繁殖和病毒復制,減弱內毒素的有害作用。
2.黏膜下層為疏鬆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無明顯分界。黏膜下層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還有較多混合性腺。
氣管
3.外膜為疏鬆結締組織,較厚,主要有16~20個「C」形透明軟骨環構成管壁支架,軟骨環之間以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使氣管保持通暢並有一定彈性。軟骨環的缺口朝向氣管後壁,缺口處有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時平滑肌收縮,使氣管腔縮小,有助於清除痰液。
氣管上端平第6頸椎體下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支氣管為止,成人全長約10-13厘米,含15-20個軟骨環。分杈處叫氣管杈。根據行程,氣管可分為頸、胸兩段,頸段較淺表,在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
可以摸到。
3 .氣管先分左右兩支,再分成樹枝狀較小的支氣管,細支氣管等。氣管壁有C形軟骨支撐,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塵;管壁內表面有纖毛,擺動將粘液推向喉的方向,通過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
8、支氣管上皮細胞有哪些
氣管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層和外膜三層。
1.粘膜 表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刷細胞和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等組成。纖毛細胞呈柱狀,游離面有纖毛,每個細胞約有300根,核卵圓形,位於細胞中部。纖毛向咽側呈快速擺動,將粘液及附於其上的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纖毛細胞有凈化吸入空氣的重要作用。杯狀細胞也甚多,其結構與腸道上皮的杯狀細胞相似,頂部胞質內含大量粘原顆粒,細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它與管壁內腺體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構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氣中的異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氣體,隨粘液咳出。基細胞呈錐形,位於上皮深部,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兩種細胞。
刷細胞(brush cell)呈柱狀,游離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微絨毛,形如刷狀。刷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細胞頂部可見基粒,因此認為它可能是一種未成熟的纖毛細胞。有的刷細胞基部可見與傳入纖維構成的突觸,故它還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氣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導氣部管壁上皮內還有彌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錐體形,散在於上皮深部,胞質內有許多緻密核心顆粒,故又稱小顆粒細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細胞化學研究證明,細胞內含有多種胺類或肽類物質,如5-羥色胺、蛙皮素、降鈣素、腦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過旁分泌作用,或經血液循環,參與調節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腺的分泌。
固有層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彈性。固有層內也常見淋巴組織,它與消化管管壁內的淋巴組織一樣,也有免疫性防禦功能。漿細胞分泌的IgA與上皮細胞產生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分泌性IgA,釋放入管腔內,可抑制細菌繁殖和病毒復制,減弱內毒素的有害作用。
2.粘膜下層 為疏鬆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無明顯分界。粘膜下層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外,還有較多混合性腺。
3.外膜 為疏鬆結締組織,較厚,主要有16~20個「C」形透明軟骨環構成管壁支架,軟骨環之間以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使氣管保持通暢並有一定彈性。軟骨環的缺口朝向氣管後壁,缺口處有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時平滑肌收縮,使氣管腔縮小,有助於清除痰液。
氣管上端平第6頸椎體下緣與喉相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支氣管為止,成人全長約10-13厘米,含15-20個軟骨環。分杈處叫氣管杈。根據行程,氣管可分為頸、胸兩段,頸段較淺表,在胸骨頸靜脈切跡上方可以摸到。
[編輯本段]氣管和食管的關系如何??
氣管和食管均位於縱隔內。縱隔是在左、右縱隔胸膜之間的器官、結構及其間的結締組織的總稱,位於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為界,將縱隔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壁為界,分為前、中、後三部。氣管位於上縱隔,食道位於後縱隔。氣管上端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氣管軟骨為支架,保持持續開張狀態;食道則為一扁狹肌性長管道,上端在第六頸椎下緣接咽,下接胃賁門,比氣管的兩倍還長,食道上段走行於氣管後方略偏左,在氣管分為左主支氣管處,形成食道的一個狹窄。最有臨床意義的是:氣管與食道上方,均與咽部有接屬關系,呼吸時,通向氣管的氣道開放,攝食咽下時,食物通道開放,氣道關閉,不致發生誤差。臨床上,在鼻飼插胃管或行胃鏡檢查時,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動作,以防誤入氣管,引起嗆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飲食時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飲食誤入氣管造成窒息,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了。
[編輯本段]氣管實驗
氣管實驗:14號片,主要觀察氣管壁的三層結構,即黏膜層、黏膜下層、和外膜。其中黏膜上皮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纖毛可以擺動;黏膜下層中有氣管腺;外膜中有透明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