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於肝圓韌帶內的血管是
肝圓韌帶是由胚胎時期的左臍靜脈閉鎖而成,位於臍部和門靜脈左支囊部之間,通過靜脈韌帶連通肝左靜脈或下腔靜脈。
2、肝臟上的韌帶是干什麼的?
肝臟被腹膜皺折形成的肝周韌帶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帶等。肝圓韌帶是臍靜脈閉鎖後形成的纖維索,自臍移行至臍切跡,經鐮狀韌帶游離緣的兩層腹膜之間到達門靜脈左乾的囊部與靜脈韌帶相連。
3、臍靜脈流什麼血液?什麼原因
母體血液跟胎兒的血液並不相通,沒有血管相連,主要通過滲透擴散進行物內質交換。臍帶為胎兒與胎容盆連接的紐帶。外層為羊膜,內有兩條臍動脈和一條臍靜脈,以及膠樣結締組織。臍帶長約50---60厘米,它是胎兒的循環通道,一旦受壓,可引起血運障礙,危及胎兒生命。臍帶短於30厘米為臍帶過短,長於70厘米為臍帶過短。臍動脈流的是靜脈血,臍靜脈流的是動脈血。
4、寶寶為什麼會長臍茸呀?那嚴重嗎?怎麼治療?
定義:臍茸是小兒臍部的卵黃管殘余組織(胚胎殘余組織)增生物,又稱為臍部卵黃管息肉或臍息肉。
通俗的講,臍茸是小兒臍帶脫落後,創面上出現的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的息肉樣增生物,可有少量「膿水」樣分泌物(如果被碰傷,分泌物可呈血性)。
來源:胎兒通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相連,臍帶根部和胎兒腹部正中連接處稱為臍。
臍帶內有臍靜脈和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接,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以及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接)、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接)等結構。
正常情況下,卵黃管等結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和斷臍後,或閉塞、或纖維化、或消失,最後僅殘留一皮膚瘢痕凹陷——臍。
臍茸正是卵黃管閉塞後,其遠端的粘膜(腸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兒臍部出現的息肉樣增生物。
治療
1、普通外用葯物不能治癒臍茸,臍茸也不會自然癒合。
2、體積小的臍茸,可用10%硝酸銀燒灼(葯物腐蝕)。
3、有蒂的臍茸,可先以線結扎,殘留部分再用10%硝酸銀燒灼。
4、粗大的臍茸,一般需要手術切除。
5、其它治療方法,如激光治療等也可選用。
6、有合並症者需住院檢查和治療。
5、新生兒斷臍後臍部動、靜脈循行路線有何改變?請教教?
胎兒出生後血液循環的變化胎兒出生後,血液循環發生一系列改變。主要變化如下:①臍靜脈(腹腔內的部分)閉鎖,成為由臍部至肝的肝圓韌帶;②臍動脈大部分閉鎖成為臍外側韌帶,僅近側段保留成為膀胱上動脈;③肝的靜脈導管閉鎖成為靜脈韌帶,從門靜脈的左支經肝到下腔靜脈;④出生後臍靜脈閉鎖,從下腔靜脈注入右心房的血液減少,右心房壓力降低,同時肺開始呼吸,大量血液由肺靜脈迴流進入左心房,左心房壓力增高,於是卵圓孔瓣緊貼於繼發隔,使卵圓孔關閉。出生後約一年左右,卵圓孔瓣方與繼發隔完全融合,達到解剖關閉,但約有25%的人卵圓孔未達到完全的解剖關閉;⑤動脈導管閉鎖成為動脈韌帶,出生後3個月左右成為解剖關閉。
6、臍茸的定義
通俗的講,臍茸是小兒臍帶脫落後,創面上出現的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的息肉樣增生物,可有少量「膿水」樣分泌物(如果被碰傷,分泌物可呈血性)。
——來源
胎兒通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相連,臍帶根部和胎兒腹部正中連接處稱為臍。
臍帶內有臍靜脈和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接,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以及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接)、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接)等結構。 正常情況下,卵黃管等結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和斷臍後,或閉塞、或纖維化、或消失,最後僅殘留一皮膚瘢痕凹陷——臍。
臍茸正是卵黃管閉塞後,其遠端的粘膜(腸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兒臍部出現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臍肉芽腫
「臍茸」在部分文獻里被稱為「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實際上從臍茸的來源分析,它屬於一種先天畸形,而不屬於肉芽腫。可能是因為醫學專業詞典里不能查到我們常用的詞語「臍茸」及其英文翻譯,而只有「臍肉芽腫」及其英文翻譯的緣故,這些作者認為臍茸等同於臍肉芽腫。其實,「臍茸」的同義詞「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在醫學專業詞典里是能查到的。
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於斷臍後未癒合的傷口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與臍竇、臍瘺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三者均來源於胚胎卵黃管殘余組織。
區別:三者形態上有區別,後兩者呈管狀(臍竇——和腸管不通;臍瘺——與腸管相通)。
7、臍茸是怎麼產生?
每一個剛出生的小兒,都有一條臍帶與母體相連,這是小兒在母體時吸取營養物質的生命線。從母體娩出後就馬上要和母親「脫離關系」,這時就要斷臍。在斷臍後殘端的癒合過程中,在臍部有極少量的粘膜,其色紅,且有少量分泌物,這稱之為臍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