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寰枕筋膜攣縮的特點,怎麼治療?
你好:由於寰枕關節可沿矢狀面作較大幅度的屈伸運動,因而位於後方的寰枕筋膜易受牽拉,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高枕睡眠,均可對其造成累積性勞損。為對抗異常牽拉,寰枕筋膜繼發纖維增生、瘢痕化、攣縮,造成寰枕間隙變窄,使椎動脈受壓及枕大、小神經受牽拉。臨床表現:1.枕大及枕小神經和項筋膜受牽拉,枕部頑固性痛麻,過勞及濕寒侵襲可加重病情。 2.椎動脈受壓,腦部供血不足,出現持續性眩暈、視力下降,並因血管缺血後痙攣引起頭痛。用小針刀治療可以松解攣縮,配合手法矯正效果明顯,是目前治療這個疾病的最好方法,希望可以幫你。
2、屈氏韌帶解剖位置
屈氏韌帶(又稱Treitz韌帶)也叫十二指腸懸韌帶,解剖位置在橫結腸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側。
3、解剖學足骨的記憶口訣
三楔前面走,骰骨外頭候,跟骨馱距骨,距骨搭上舟
4、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5、項部指身體的的哪一部分
項部指從頸椎棘突尖向後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的這一部分。
項韌帶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百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並續於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緻密彈性纖維隔。
在人類項部中線區,兩側肌群之間存在結度構豐富但不均一的結締組織。人們常常將這一區域的全部或局部結構稱為LN。該區域的境界如下:
1、外側界為兩側肌群靠近中線處的劈裂面;
2、上界為枕骨的枕外隆突和枕外嵴;
3、下界為第6、7頸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
4、前界為寰椎後結節、第2至第5頸椎棘突,還有寰枕後膜、寰樞後膜和黃韌帶。
(5)環枕筋膜和項韌帶的解刨位置擴展資料
項部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項部中線區是存在於兩側肌群之間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筋膜系統。它在拮抗頭部前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就附著位置而言,在拮抗頭頸部專前屈作用上,同時具有杠桿優勢,因為它的附著點遠離運動軸。
新鮮人頸部生物力學研究也顯示去除LN後,頸椎屈曲幅度增加了52%,切線剛度下降27%。它的的基本機械原理在人類依舊屬存在,盡管它的這一作用在減弱。
6、寰枕關節類型屬於
寰枕關節微小的移位除可引起眩暈、頭痛外,還是一些頸源性相關疾病的原因,是一種極易忽略,而又易與椎動脈型頸椎病混淆的一種常見疾患,有必要提醒注意。
軟組織勞損是其病理基礎,外傷及不協調的動作往往只是誘因。長時間持續的微小移位狀態,一般認為是不可能的,但在軟組織慢性無菌性炎症時,遇有誘因則可發生微小移位,但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自行復位,或被醫生手法矯正而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主要致病的軟組織是附著在上項線上的淺層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中層肌(頭、頸夾肌)和深層肌(頭最長肌)等。
移位的方向難以鑒別,可理解為是關節面間的正常對合關系改變。由於移位輕復位較易,也無須分類,使用手法即可恢復正常對合關系。
出現眩暈症狀,是因為微小移位改變了環枕間隙的正常距離或比鄰關系椎動脈及其外周的交感神經網不能寬松地通過,導致供血不足而眩暈;頭痛則是由於枕大神經在其筋膜穿出孔或走行過程中受到勞損痙攣的肌肉牽拉或環枕關節位置異常累及所致。當微小移位矯正後,眩暈及頭痛症狀將會緩解和逐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