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肘關節的結構特徵
肘關節 組成:由肱骨遠側端和橈尺骨近側端的關節面組成。包括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 結構特徵:肱尺關節為滑車關節;肱橈關節為球窩關節,但受尺骨限制不能繞矢狀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為圓柱關節。三個關節包在一共同關節囊內,彼此又可獨立運動,為典型的復關節。關節囊前、後薄壁而鬆弛,有利於屈伸運動,兩側壁厚而緊張,並有韌帶加強。關節囊後壁最薄弱,故常見橈、尺骨兩骨向後脫位,移向肱骨的後上方。加固肘關節的韌帶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和橈骨環狀韌帶。所有加固韌帶均不附著於橈骨,從而保證了橈骨能繞垂直軸做迴旋運動。
2、肘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
組成方式:
1、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的滑車關節。
2、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凹構成的球窩關節,本應有三個方位的運動,但由於受尺骨的限制,不能做內收外展運動。
3、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的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跡構成的圓柱關節。
運動方式:
肘關節是典型的復關節,關節囊前後薄而鬆弛,兩側緊張。
所有肘關節韌帶皆不抵止於橈骨,從而保證了橈骨能繞垂直軸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從肘關節整體運動來說有兩個運動軸,即繞額狀軸作屈伸運動,這一運動軸為肱尺關節和肱橈關節所共有,繞垂直軸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這一運動軸為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所共有。
(2)肘關節橈側副韌帶疼痛擴展資料
相關疾病:
1、肘關節是人體中最易發生脫位的部位之一,年發生率約為0.006%~0.008%,其中49%可合並有骨折。
肘關節脫位合並橈骨小頭骨折、冠狀突骨折這一損傷類型因肘關節解剖結構特殊、治療困難,即使由富有經驗的骨科臨床醫師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的預後仍不理想,故Hotchkis將這種特定的骨折損傷類型命名為恐怖三聯征。
2、肘關節僵硬是各種原因造成肘關節活動功能喪失的總稱,這些患者會有明顯生活障礙。現對此沒有一種標准治療方法,但多數骨科醫生建議採用開放肘關節松解術治療,這項手術通過松解攣縮的關節囊、切除異位骨化以及增生的冠狀突和鷹嘴尖骨贅,來恢復肘關節活動度。
3、簡述肘關節的形態特點
-肘關節運動:
肘關節是一個復合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側關節三個單關節,共同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所構成。
1肱尺關節:
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屬滑車關節,可繞額狀軸作屈、伸運動。
2肱橈關節:
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凹構成。是球窩關節,可作屈、伸運動和迴旋運動。因受肱尺關節的制約,其外展、內收運動不能進行。
3橈尺近側關節:
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為圓柱形關節,只能作旋內、旋外運動。
上述三個單關節被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形成一個關節腔,因而構成了一個復合關節。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功能上講,肱尺關節都是肘關節的主導關節。所以肘關節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屈、伸運動,其次是由橈尺近側關節與橈尺遠側關節聯合運動,完成前臂的旋內、旋外運動。肘關節的屈、伸幅度,平均為135-140°。
由於肱骨滑車的關節軸向內下傾斜,當伸前臂時,前臂與上臂中軸之間,形成一個向外 偏斜的角,稱為提攜角,約15°左右。
4 肘關節的韌帶:加固關節的韌帶有三條,它們是 :
(1)橈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外側。起自肱骨外上髁,分成兩束從前後包繞橈骨頭,止於尺骨橈切跡前、後緣。
(2) 尺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的內側,起自肱骨內上髁,止於尺骨滑車切跡內側緣。
(3)橈骨環狀韌帶:呈環形,韌帶的兩端附著於尺骨,包繞橈骨頭.所有韌帶都不與橈骨相連,這樣就不妨礙橈骨的旋前、旋後運動。 肘關節的構造,肘關節的韌帶,尺骨上端和橈骨環狀韌帶
@----參與肌肉:
A.上臂肌 主要運動肘關節,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主要有肱二頭肌、肱肌;後群為伸肌,主要有肱三頭肌。
(1)肱二頭肌 收縮時主要屈肘關節並使前臂旋後,也能協助屈肩關節。
(2)肱肌 位於肱二頭肌深面。收縮時屈肘關節。
(3)肱三頭肌 起點有三個頭。收縮時主要伸肘關節。
B. 前臂肌 位於橈骨和尺骨周圍。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前臂肌的肌腹多在前臂上半部,向下形成細長的腱,並跨過兩個以上的關節。主要作用於肘關節、腕關節和手關節。在人類除了有伸肌和屈肌外,還有迴旋肌,如前群有旋前圓肌和旋前方肌,後群有旋後肌。這對於手的靈巧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神經支配:
肘關節屈曲 肌皮神經
肘關節伸直 橈神經
肘關節屈曲、旋前和手 正中神經、橈神經和肌 皮神經
4、韌帶在什麼位置
韌帶處於骨骼的外側附屬位置。一般來說,人身上只要有骨頭就有韌帶,所以說韌帶在人的身體各個地方。
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
拓展資料:
韌帶的分類: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韌帶的作用: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
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
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韌帶損傷:
韌帶是纖維關節囊增厚部分,但有些與關節囊分開。當受到暴力就可引起損傷,輕者為韌帶扭傷。系韌帶過度牽伸或部分纖維斷裂所致。表現為疼痛、壓痛、不同程度的腫脹,活動受限。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重者為韌帶斷裂,有時合並關節扭傷、撕脫骨折或關節脫位。表現為疼痛、明顯腫脹、淤血、關節積液或血腫、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腔寬窄不均。
韌帶勞損可採用局部制動,理療或封閉等。對韌帶完全斷裂一般須手術治療,某些新鮮閉合性斷裂可用石膏固定治療。
參考鏈接:
網路:韌帶
5、健身抗阻訓練的時候肘關節疼 練胸一上大力量肘關節就像針扎試的疼痛。
肘關節疾病常見的有肱骨外上踝炎 (網球肘)、肱骨內上踝炎 (高爾夫球肘)等,還百有急性肘關節後脫位、創傷性度骨化性肌炎、尺骨鷹嘴骨折、鷹嘴滑囊炎、肘關節不穩、肘關節強直、肘關節滑囊炎、肘關節神經損傷,還有肘關節扭挫傷,如:尺、專橈側副韌帶撕裂、關節囊、肱二頭肌腱部分撕裂等肘關節過度使用綜合症等運動性傷病。建議運動的時候佩戴專業的肘關節護具,保屬護肘關節。
6、手腕、肘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看到腱鞘炎,特意來回復,深深明白其中的痛苦。我娃出生時比較難帶,我從月子里開始得腱鞘炎,而且是雙手,我是抄手腕腱鞘炎加大拇指,而且左手當時明顯有顆黃豆大小百的凸起物,硬的,不是囊腫,感覺像骨頭增生了,使勁按,會痛。給娃換衣服,尿不濕等等太慢太不靈活,而且有痛感。有度時閃到手腕,痛得爽到死。有時實在難受得厲害了,就吃點能吃的葯,但還是不太敢吃葯,畢竟在餵奶。有時買點楗寧 舒 ,按丿摩一下,說實話,效果還好。
7、左肘部是在身體哪裡(最好有圖有真相)
在左手關節往手腕方向過一點。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和橈、尺骨上端構成。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 肱尺關節;肱骨小頭與橈骨關節凹構成肱橈關節;橈骨頭環狀關節面與尺骨橈切跡構成橈 尺近側關節。各關節面均覆蓋一層關節軟骨。
所有肘關節韌帶皆不抵止於橈骨,從而保證了橈骨能繞垂直軸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從肘關節整體運動來說有兩個運動軸,即繞額狀軸作屈伸運動,這一運動軸為肱尺關節和肱橈關節所共有,繞垂直軸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這一運動軸為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所共有。
(7)肘關節橈側副韌帶疼痛擴展資料:
肘關節是典型的復關節,關節囊前後薄而鬆弛,兩側緊張。加固關節的韌帶有:
1、橈側副韌帶:位於肘關節囊外側,起自肱骨外上髁,分成兩束,從前後包繞橈骨頭,止於尺骨的橈骨切跡前後緣。
2、尺側副韌帶:在肘關節囊內側,起自肱骨內上髁,纖維呈扇形分布,止於尺骨滑車切跡前後緣。
3、橈骨環狀韌帶:呈環形,由前後和外側三面環繞橈骨小頭,附著於尺骨的橈骨切跡前後緣。
8、肘關節的結構特點
A、【肘關節組成】由肱骨遠側端和橈尺骨近側端的關節面組成。包括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
B、【結構特點】肱尺關節為滑車關節;肱橈關節為球窩關節,但受尺骨限制不能繞矢狀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為圓柱關節。三個關節包在一共同關節囊內,彼此又可獨立運動,為典型的復關節。關節囊前、後薄壁而鬆弛,有利於屈伸運動,兩側壁厚而緊張,並有韌帶加強。關節囊後壁最薄弱,故常見橈、尺骨兩骨向後脫位,移向肱骨的後上方。加固肘關節的韌帶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和橈骨環狀韌帶。所有加固韌帶均不附著於橈骨,從而保證了橈骨能繞垂直軸做迴旋運動。
C、【肘關節的結構特徵】
1、當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咀尖恰位於一條直線上,屈肘時則形成以鷹咀尖為頂角的等腰三角形,臨床上常以此鑒別 肘關節脫位或 肱骨髁上骨折。
2、肘關節在伸直的情況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時一側手掌著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鷹咀則向後移,形成肘關節後脫位。
3、當肘關節伸直,前臂處於旋後位時,臂與前臂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的遠側端偏向外側,二者之間形成一向外開放的鈍角,稱為提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