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2、椎體水平後縱韌帶肥厚什麼原因
後縱韌帶在椎管內,位於椎體後方,後縱韌帶肥厚可以造成椎管狹窄,其原因一般是退行性變
從你CT所反映的情況來看,你的頸椎病不成立。也就是說是正常的退行性改變。(就是有點退化)我想應該是頸部肌肉韌帶的事,不過可以吃吃頸復康顆粒,配合做一下牽引按摩。
4、頸椎間突出並黃韌帶肥厚是啥意思
頸椎,指頸椎骨,英文名為:cervical vertebra。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與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頸椎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
5、頸椎病人為什麼會韌帶肥厚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6、黃韌帶肥厚會引起什麼症狀
看你的描述,應該是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症狀:
【病因】
黃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病理】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的最終結果是造成椎管狹窄,特別是側隱窩引起始部的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受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退變肥厚的黃韌帶彈力纖維減少,膠原纖維代償性增多,纖維排列紊亂,並出現較明顯的變性及鈣化;而膠原含量顯著增高,是黃韌帶肥厚的主要原因。
【臨床症狀】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好發於老年人,病程長,可有急性加重過程。好發於腰4~腰5椎板之間,使馬尾神經及神經根受到壓迫。神經根可雙側受累,也可單側受累。臨床症狀與腰椎管狹窄的症狀相似。常以下腰部疼痛為主,休息後可緩解或消失,可有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治療方法:
(1)手法治療:手法治療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連,使症狀得到緩解。常用手法為按揉法、扌袞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動運動。
(2)針灸治療:可取腰陽關、腎俞、大腸俞、氣海俞、命門、環跳、風市、委中、昆侖等穴位,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 葯物治療:對神經根的無菌性炎症可採用鎮痛消炎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葯治宜溫通經絡、強壯筋骨,可用補腎壯筋湯加減,常用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續斷等。氣虛血虧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雞血藤、獨活、桂枝、淫羊藿等。
(4)封閉治療:可用硬膜外封閉,能消除腫脹,松解粘連,緩解症狀,常用醋酸強的松龍12.5mg加1%普魯卡因10ml,每周一次。
(5)醫療體育:可加強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鍛煉,使腰椎的穩定性增加,從而推遲腰椎關節退變演變的速度。打太極拳對本病有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