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三角韌帶手術切口

三角韌帶手術切口

發布時間:2021-04-28 10:59:20

1、踝關節三角韌帶斷裂手術後能恢復到什麼地步?

韌帶斷裂手術後注意康復和功能鍛煉,部分人可以完全恢復,也有部分人會有一定後遺症。注意按醫囑定期復查

2、三角韌帶

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吧?6歲了一般都要手術治療了!該手術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跟腱延長:跟腱延長應放在手法矯正足前部內設內翻畸形之後,因為緊張的跟腱可構成矯正足前部畸形的杠桿臂,否則即失去跟骨結節的支撐點,常用的延長方法,有以下兩種:1)直視下延長:硬末外或全身麻醉。沿著跟腱外側旁,取弧形切口,上至肌腱肌腹相接處,下止於跟骨結節,切口長約8—18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腱鞘,然後用尖刀,與跟腱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縱行切塊跟腱,跟結節處切斷其內側半,肌腹端切斷外側半,待足畸形矯正後,作2字形延長。2)皮下跟腱延長:全身麻醉,患兒俯卧,在無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關節,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背屈,跟腱挺緊,其方法如下:斜切延長法:由跟骨結處清皮月尖刀將跟腱由下向上作額狀面形切斷,保留前側腱旁膜,保持跟腱血供,足背伸牽拉延長。直切延長法:在跟腱的下端與肌腹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腱上下兩端的中心,肌腹端切斷跟腱外側半,跟結節端切斷內側半,足背伸牽拉,跟腱於鞘膜內延長,延長的跟腱。(3)關節囊切開及韌帶切斷:矯正跟骨內翻畸形,需將三角韌帶及跟距關節囊切斷,不縫合,待手法將跟骨內分矯正後,依靠纖維性癒合,為了術後短期內預防脛後、趾長屈,拇長屈等肌腱及血管神經向距、跟骨之間移位,三角韌帶與關節囊應在不同平面切開為宜。

3、腳踝的三角韌帶斷裂可以通過手術修復嗎?

你這個不是內側三角韌帶的問題,是跟腱攣縮的問題,需要跟腱延長,腳後跟才能落地,至於三角韌帶需不需要重建,需要看你踝關節外翻位的穩定性,估計三角韌帶不需要處理,踝關節已經僵了,應該是做跟腱延長+三關節融合。

4、有腳踝三角韌帶斷裂,已經做了韌帶重建手術,多久能完全恢復啊,吃什

腳踝韌帶手術算韌帶裡面比較輕的手術了。 然後……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打石膏,如果有的話,拆石膏之後就可以做恢復鍛煉了。 如果沒有,那大約是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恢復訓練了。 再就是如何做,這個比較難說。。。醫院理論上會發個單子的,裡面有教你如何拉壓韌帶的。 基本上就是韌帶附中練習、單腳踮腳、向上綳腳這些。 然後每個月去醫院做一次康復就比較好了。

5、右腳腕內側三角韌帶斷裂手術多少錢

這個說說沒有多少的費用得要看看你這個韌帶斷裂的地方到底在哪兒?在中間直接縫合就可以了,要是在兩端的話有可能用釘子把它釘在骨頭上這個的費用就會多一些,一般是在15000左右

6、三角韌帶在什麼位置??

內踝部分有一組堅強的韌帶,稱為「脛側副韌帶」(又叫「三角韌帶」),呈扇形自內踝伸展到足骨上,緊緊地拉... 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

希望採納

7、Miles手術的Miles手術 - 手術方式

(一)體位:本手術須經腹部及會陰部兩處進行,所以應取膀胱截石位,同時麻醉後將手術台搖成頭低足高位,使手術台與水平面大約成15°角左右,這樣有利於腹腔內的小腸移向上腹部,能很好的顯露下腹腔及盆腔,有利於操作。截石位時的軀體與大腿之間、大小腿之間的角度均應擺在舒適的功能位置上,以防止損傷髖關節及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及損傷腓總神經。
(二)消毒:消毒應包括腹部及會陰部兩部分,腹部上至乳頭水平,會陰部直達大腿的上2/3。以碘酊、酒精消毒、或以絡和碘、洗必泰均可,陰囊最好用新潔爾滅消毒,女性患者應進行陰道消毒。然後鋪足夠厚度的無菌單。
(三)切口:以選擇腹部正中切口最方便,同時有利於兩側淋巴結的清除。術者應站在患者的左側,切口自恥骨聯合向上,左側或右側繞臍直達其上10cm左右。本人的體會是以左側繞臍較為方便,有利於左側結腸的游離。因造瘺口的位置低於臍,不會增加污染機會。
(四)切開腹壁:在上述選定的切口處,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直達恥骨聯合。然後採用透光照射的方法切開腹膜前脂肪及腹膜,向下推開膀胱,以免損傷。同時腹膜切開盡量在中線,這樣有利於關腹。如果想一側推開膀胱,偏向另一方切開腹膜,則給關腹時縫合腹膜增加一些困難。
(五)腹腔及盆腔檢查:開腹後應注意有無腹水,依次檢查肝臟有無轉移以及轉移的程度,仔細檢查全部腹膜有無播種結節,檢查大網膜上有無轉移結節,再依次檢查上腹部的胰腺、脾、胃等以及雙腎,再沿腹主動脈及腸系膜下動脈走行探查上方及側方淋巴結有無腫大,以及植物神經有否受浸潤,髂血管有無受浸潤等,最後探查原發病灶,主要確定病灶的位置是否已侵犯周圍的組織以及與其他器官和骶前筋膜的關系,然後再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採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
(六)腹腔無瘤技術:探查結束後,開始手術前,首先以大塊紗墊將所有小腸推向上腹腔、使之與術區隔離。再以紗布帶在腫瘤的上方結扎直腸上部,以防止腸腔內的脫落癌細胞沿腸壁向上移動,這樣以紗布帶結扎後提起直腸也有利於操作。找到腸系膜下靜脈向其中注入5-Fu 250mg,向紗布帶以下的直腸腔內注射5-Fu 250mg。
(七)游離乙狀結腸及直腸上段系膜及清除淋巴結:助手將乙狀結腸提向右側,此時常常可見乙狀結腸系膜與側盆壁(腹壁)之間生理性粘連,逐一分離之。然後在乙狀結腸系膜左側的最低部剪開一小孔,以血管鉗提起後,如無嚴重浸潤,腹膜即與後面的組織分開,用長剪刀在腹膜下作鈍性分離出一隧道後擴大腹膜開口。向下直達腹膜返折處後,再向前轉折,剪開直腸膀胱(或直腸子宮)凹表面的腹膜。接著游離松解腹膜後的結締組織,並找到左側輸尿管,以紗布帶提起,同時游離出左精索動靜脈,以免損傷。將乙狀結腸翻向左側,在腹主動脈的前面剪開乙狀結腸系膜的右側葉,同樣以剪刀先作鈍性分離後,剪開或是以剪刀切開右側葉,向上達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向下直達右側腹膜返折處,並與在左側腹膜的剪開處會合。在下腔靜脈的右側緣處找出右輸尿管,以紗布帶提起,以免損傷。當游離開了乙狀結腸左、右側系膜後,在腸系膜下動脈與腹主動脈的夾角中,術者以左手的食指及中指從右側向左側深入,將腸系膜下動脈牽直,助手將乙狀結腸展平。此時術者以左手仔細觸摸,判定腸系膜下動脈的走行及其分支的走行,並確定其自腹主動脈發出處,剪開腹主動脈前結締組織,直達腹主動脈的固有膜,顯露出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將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全部清除,自根部向下,以左手引導扶持,清除沿該動脈走行的結締組織並清除顯露出乙狀結腸諸分支及直腸上動脈,在終末支乙狀結腸動脈分出的下方結扎切斷直腸上動脈;也可以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2 cm處結扎切斷。自腸系膜下動脈根部高度,在其左側約2cm處可找到腸系膜下靜脈清除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在與腸系膜下動脈相同的高度結扎切斷之。分離切除左右髂總動脈前的脂肪淋巴組織。
(八)游離直腸: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excision,TME)原則游離直腸.在直腸固有筋膜與盆壁筋膜間隙內進行,勿損傷下腹下神經、盆神經叢及骶前靜脈叢。先分離其後部及側部,下達尾骨尖及兩側提肛肌平面,再分離直腸前方至前列腺尖端平面。
1)前方的游離:淋巴結清除結束後,以血管鉗將盆底腹膜最低點剪開處的前葉夾起,助手將前面的膀胱或子宮陰道用深部拉鉤向前上,此時可見到稍呈堅韌的膜狀組織,即為Denonvillies筋膜,在此筋膜的前方進行游離,即可見到精囊腺與前列腺(精囊距肛緣的高度約為5cm,前列腺上緣距肛緣高度約為4cm),向下沿此間隙進行游離,盡量達低位(因腹部游離越低,會陰部操作越容易),如無明顯浸潤,可達前列腺的下極,只要層次認准,很少有出血。
2)直腸後方的游離:清除淋巴結之後,在腹主動脈分叉部的下方,仔細解剖出骶前筋膜,在骶前筋膜的壁層與臟層之間進行游離。以電刀或長剪刀自上而下在此間隙中游離,此時可以見到位於骶前筋膜深面的骶中動脈及骶前靜脈叢,注意一定不要損傷骶前筋膜的壁層及臟層,否則易造成癌細胞的擴散及難以收拾的大量出血。如癌腫無明顯的浸潤,則骶前間隙僅為疏鬆的結締組織,很容易分離,當達到第3骶椎水平時,可見到比較堅韌、緻密的Waldeyer筋膜(在直腸後壁固有筋膜的第3骶骨水平,與骶前筋膜之間連接著一膜狀的筋膜,稱之為Waldeyer筋膜,也稱骶骨直腸筋膜)同樣以長剪刀靠近骶前筋膜剪斷之,否則易損傷直腸壁。繼續向下游離直達肛提肌處。後壁的游離一般不至於造成出血。
3)側壁的游離:沿後壁游離的邊緣向左右側延伸,沿髂內動脈向下游離。當達腹膜返折下約2cm處,髂內動脈與直腸側壁之間可見到稍堅韌的結締組織,即直腸側韌帶,銳性剪斷之(靠近血管處),然後清除膀胱直腸間隙中的結締組織。同時於根部結扎切斷直腸中動脈。至此,直腸的游離結束。接著分兩組同時進行腹壁造設人工肛門及會陰部的操作。
(九)會陰部的操作:會陰部操作之前,一定縫閉肛門。切口:會陰部切口不宜過小,其界限為:前為會陰中點,後為尾骨尖,兩側為坐骨節結。作一橢圓形切口,先以手術刀切開皮膚,環行一周,然後術者與助手分別牽開皮膚的內緣與外緣,用電刀切開皮下脂肪組織,直至顯露出臀大肌前緣及肌纖維,兩側達坐骨結節,及會陰淺橫肌的後緣為界線,繼續向深層以電刀清除坐骨直腸凹中的脂肪組織,直達肛提肌的下方。在坐骨直腸凹脂肪中的最深處有直腸下動脈自髂內動脈延續而來,其走行方向為由外向內,於根部切斷結扎之。切斷肛提肌:先在直腸與尾骨之間,切斷肛管尾骨韌帶,然後逐漸向兩側沿骨盆的側壁,在肛提肌的止點處,依次切斷肛提肌中的髂骨尾骨肌、恥骨尾骨肌及恥骨直腸肌。至此,會陰部操作中的後面及兩側的創面均可與腹腔中游離的創面相通。此時可將乙狀結腸的斷端及要切除的肛管自直腸後壁相通了的孔道翻出至肛門外。以左手用力前拉提出的肛管,並以拇指及食指將前壁剩餘的相連部分組織夾住,從前壁切開的創面中仔細解剖出前列腺包膜(女性為陰道後壁)與Denonvilliers筋膜之間的界限,自外向內仔細游離,可用電刀進行。逐步向內進行,直達會陰體部,先於會陰淺橫肌後方切斷肛門外括約肌淺部的交叉纖維,向深進行達會陰深橫肌及恥骨直腸肌,沿會陰深橫肌的後緣切斷恥骨直腸肌。此時可根據觸摸下的導尿管位置的位置,判定尿道的正常位置,進行操作,以免損傷。切斷恥骨直腸肌後,可見到直腸尿道肌,其後方連接直腸縱肌,前方連接尿道膜部。判定正確位置後切斷。再向上切斷會陰三角韌帶,可與腹部創面相通,然後將標本移除。直腸前壁的腫瘤,常常使Denonvilliers筋膜與前列腺的包膜或女性的陰道後壁粘連甚至浸潤,此時行前壁游離時,常常造成前列腺包膜撕裂出血,或陰道後部外膜的出血,因該部的靜脈叢豐富,極易出血,所以,①游離時一定要找好層次,盡量從腹部進行游離,這樣層次可能會更清楚,盡量減少會陰的游離;②一旦發生該部出血,應盡量縫合止血,單純結扎或電灼往往不確切,不易奏效;③如果腫瘤浸潤,可行前列腺或陰道後壁的部分切除,然後進行前列腺的縫合或陰道修補。
(十)腹壁造設人工肛門:當在預定線處切斷乙狀結腸後,會陰部操作開始的同時,腹部手術組即可進行人工肛門的造設。目前國內外均採用經腹膜外一次性開放造瘺法。造口部位的選擇:常選擇的造口的部位有二種,一種為臍與左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另一種為左腹直肌外緣與髂前上棘與其連線交點的外上角處。首先在腹腔內在預定造瘺口的高度,提起乙狀結腸,剪開處的外側腹膜作潛行游離,上下約10cm左右,直繞過前腹壁,大約達腹直肌中線水平。術者以左手深入潛行隧道中,作引導,然後在預定造瘺口處,消毒,助手以止血鉗提起,預定造口部的中點,半徑約2cm,作圓形切口,切開皮膚,在以電刀與該處腹壁相垂直切除一直徑為4cm的圓柱形脂肪,深達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腱膜,長度與皮膚切除范圍相當。在十字型分開腹直肌或切開腹外斜肌,顯露出腹直肌後鞘,或腹橫筋膜,將其十字切開,切開的長度要充分,但也不宜過大。不充分,會使腸道內容物通過受阻,過大也易造成切口旁疝。此時應不要損傷已游離的側腹膜。用4把血管鉗子將腹直肌後鞘提起。經已游離的側腹膜外將擬行造瘺的乙狀結腸拉出腹壁之外,拉出時要注意乙狀結腸不可扭曲,應使乙狀結腸系膜對准恥骨聯合。拉出腸管的斷端一般以高出皮膚2~3cm為宜。然後將乙狀結腸的相應高度先在深層與腹直肌後鞘作一圈縫合固定,注意勿損傷乙狀結腸的血管,影響造瘺腸管的血運。再將腸管的斷端與皮膚的真皮層作一周環形,外翻縫合,針距不宜過大,宜縫合12~16針為宜。另外,因作外翻時系膜緣外因系膜脂肪較多,不易外翻,因此縫合時,應盡量偏低,而其他部位稍高,這樣外翻後,造瘺口一周腸管高度一致。 縫合固定側腹膜與拉出的乙狀結腸,以封閉腸管外側的孔隙以免造成內疝,先將剪開的乙狀結腸外側的側腹膜的上部斜行蓋於乙狀結腸上,作間斷縫合固定,再將其下方的切緣與乙狀結腸系膜縫合固定。注意蓋於乙狀結腸上面的腹膜一定要鬆弛,不可勒住了乙狀結腸,至此,人工肛門造設結束。
(十一)關閉腹腔及會陰部創口:上述操作結束後,反復沖洗腹腔,沖洗液自骶前創面中流出。最後再以含有5-Fu的鹽水沖洗,沖洗後檢查有無出血點,一一結扎止血後,縫合剪開的後腹膜。閉合盆底腹膜時應注意:①針距不可過大,以不大於0.8cm為宜,否則極易造成內疝;②宜提起兩側的腹膜,在其邊緣縫合,如縫合過多時,一是易誤縫輸尿管,二是縮小了腹腔而增大了骶前腔的容積,延遲骶前腔的癒合;③勿將盆底腹膜縫合成很尖的圓錐形,而盡量縫合成一比較圓滑的創面,否則小腸移至盆腔後易粘連成角造成梗阻。後腹膜縫合完後,清查腹腔並將全部小腸按順序置回原來的位置,再將大網膜覆蓋其上,清點器械、敷料無誤後逐層關閉腹腔。同時會陰組人員於骶前腔里放置膠管引流二枚,在一側或二側坐骨節結的內側另開口引出。最後封閉創口(可一層縫合,如果允許也可二層縫合)。固定引流管,會陰創面如果過大,縫合時有張力,估計一期癒合有困難時,也可以不置引流,不予以縫合,而以大塊凡士林紗布敷貼創面後,以大紗布填塞,手術結束。術後2~3天,拔出大紗布,然後以1/5000的PP溶液反復沖洗,坐浴,待其自然癒合。

與三角韌帶手術切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