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髖臼橫韌帶的臨床作用

髖臼橫韌帶的臨床作用

發布時間:2021-04-28 06:57:44

1、人造髖關節的髖關節

髖關節概述
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並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於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於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後面有一部分處於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長而堅韌,上方附於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於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後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並無限製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徵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後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於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於發生髖關節後脫位。
A、適應症
關節因退化、創傷後或風濕性疾病而產生磨損。
骨折或缺血壞死。
先前手術後的狀況,例如關節重建(切骨術)、關節固定術、半人工髖關節或全人工髖關節(THR)。
B、禁忌症
急性與慢性之局部或系統性感染。
可能危及肢體的嚴重肌肉、神經或血管疾病。
關節近側或末稍缺乏骨質結構,以致於不易甚至不可能將植入物固定。
完全或部分缺少肌肉或韌帶組織。
生理年齡小於60歲,但其關節疾病可能需要不同之重建手術(切骨術)或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
任何伴隨而來並可能會危及植入物的功能性與成功與否之疾病。
對於植入物材料的過敏,尤其是金屬(例如鈷、鉻、鎳等)。
腎功能低下:雖然對於血清鈷與血清鉻水準之間的因果關系不甚了解,但仍舊無法完全排除長期額外的劑量對於健康狀況的影響。然而在慢性腎功能低下的狀況下,Metasul金屬配件則不宜使用,或只有在密切觀察進展的狀況下(血清鈷、血清鉻、血清肌酸、BUN、心臟超音波)以避免血清鈷與血清鉻水準增加,並在審慎評估後認為治療的優點大於風險才使用。

2、股骨頭韌帶的名詞解釋

股骨頭韌帶為髖關節囊內扁平的三角形纖維帶,基底部附著於髖臼橫韌帶及髖臼切跡的兩側;尖部連結股骨頭凹。此韌帶為滑膜所包裹含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使血管免受外傷,並對股骨頭起彈性墊的作用。

3、系統解剖學試卷及參考答案

論述題部分
1、簡述人體的標准解剖學姿勢。
答:人體解剖學姿勢是身體直立,面向前,兩眼平視前方,兩足並攏,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乾的兩側,掌心向前。描述人體任何結構時,均應以此姿勢為標准。
2、顱骨有哪些骨組成。
答:人體的頭顱,位於脊柱的上方,由23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不規則骨和扁骨所構成(也有說29塊:包括了3對聽小骨)。在解剖學上,把這23塊顱骨分為腦顱骨(8塊)和面顱骨(15塊)
腦顱骨:成對的:頂骨,顳骨,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枕骨。
面顱骨:成對的:上頜骨,齶骨,顴骨,淚骨,下鼻甲,鼻骨,不成對:犁骨,下頜骨,舌骨。
3、腕骨有哪些骨組成。
答:腕骨是短骨,位於手骨的近側部,共有8塊,分為兩列,每列各4塊,均以其形狀命名。腕骨包括:與橈骨相連的近側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與掌骨相連的遠側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簡記:舟月三角豆,大小頭裝鉤,一共8塊骨頭。)
4、肘關節包括哪3個關節?其有哪些運動?
答: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橈骨上端構成,包括三個關節,即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可做前屈、後伸運動,也參與前臂的旋前和旋後運動。
5、肩關節有哪些結構組成?有什麼特點?其有何運動?
答:肩關節:
組成: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
結構特點:頭大盂小,關節面差大,有盂唇加深關節窩,關節囊薄而鬆弛,下壁更為薄弱,關節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
運動方式:三軸性運動,圍繞冠狀軸作屈、伸;矢狀軸作收、展;垂直軸作旋內和旋外,以及環轉運動。
6、髖關節有哪些結構組成?有什麼特點?其有何運動?
答:髖關節:
組成:股骨頭與髖臼。
結構特點:髖臼邊緣有髖臼唇加深了關節窩,使股骨頭深嵌於窩內;關節囊堅厚,一端附於髖臼周緣,另一端達股骨頸,在前壁包繞股骨頸的全長,而後壁僅包繞股骨頸內側2/3(故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和囊外之分)。髖關節有堅強的髂股韌帶(髂前下棘→轉子間線),限制髖關節過伸。在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髖臼橫韌帶→股骨頭凹),髖臼橫韌帶(架於髖日切跡)。
運動方式:三軸性運動。
7、簡述腹股溝的位置,構成及內容物。
答: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由外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盤膜裂隙。長4~5cm,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4個壁及內外兩個內外口。內容物:男:精索 女:子宮圓韌帶
8、簡述胸大肌的起止及其作用。
答:胸大肌起於鎖骨內側半、胸骨及2-7肋軟骨和腹直肌鞘,各部肌纖維束聚集向外、止於肱骨大結節嵴。 作用:肩水平內收,肩內旋
9、試述膈肌的起始、孔裂和通過的結構。
答: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
(1)主動裂孔:位於第12胸椎前方,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裂孔的左前方,約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
(3)腔靜裂孔:位於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約平第8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
10、胃的位置、形態?分部如何?
答:
(1)胃的形態:胃有上下兩口、前後兩壁、大小兩彎。上口為入口叫賁門,與食道相接;下口為出口叫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連。胃前臂朝向前上方;胃後壁朝向後下方。胃的右下緣為凹緣,稱為胃小彎,該彎的最低點彎曲成角狀,稱角切跡;胃的左下緣為凸緣,稱為胃大彎。
(2)胃的分部:胃可分為四部分。靠近憤門的部分叫憤門部;憤門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稱為胃底;胃的中間大部稱為胃體;在角切跡至幽門之間的部分稱為幽門部。幽門部緊跟幽門而呈管狀的部分稱為幽門管;幽門管向左至角切跡之間稍膨大的部分,稱為幽門竇。胃小彎和幽門部是潰瘍的好發部位。
(3)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時,其大部位於左季肋區,小部位於腹上區。憤門位於第11胸椎左側,幽門位於第1腰椎右側。當胃特別充盈時,胃大彎可降至臍一下。胃前壁的右側貼於肝左葉下面;左側則被膈和左肋弓所掩蓋;劍突下,胃部分直接與腹前壁相貼,該處是胃的觸診部位。胃後壁與左腎、左腎上腺及胰相鄰。胃底與膈、脾相貼,胃大彎的後下方有橫結腸橫過。
11、經口腔插入纖維膽道鏡至十二指腸降部,依次經過哪些器官,幾處狹窄?
答: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胰 食管的3處狹窄
12、肝細胞分泌膽汁是如何輸送至十二指腸?
答:膽汁由肝細胞產生,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內儲存,進食後,尤其近進高脂肪食物,在神經體液因素調解下,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使膽汁自膽囊經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內。
13、簡述肺的形態。
答:兩肺外形不同,左肺寬而短,右肺狹而長。肺呈圓錐形,有一尖、一底、兩面、三緣 。
肺尖:圓鈍,伸向頸根部,高出鎖骨內側1/3上方2.5cm .
肺底:又稱膈面,稍向上凹。
兩面:肋面(外側面)圓凸,貼近肋和肋間肌 。
縱隔面(內側面)中部有長圓形凹陷叫肺門,有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氣管動脈、支氣管靜脈、神經和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肺根肺根內結構的排列:從前向後:肺靜脈、肺動脈、支氣管。
從上向下:
左肺根:肺動脈、支氣管、肺靜脈。
右肺根: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
14、左右主支氣管在解剖學上有何區別?氣管異物易進入那一側?
答:右支氣管短粗而陡直,長約2-3厘米,左支氣管細長,長約4-5厘米。
因為左右支氣管的水平角度不同,左支氣管較細長,走向近水平,右主支氣管較粗,走形較垂直,因此異物易墜入右主支氣管。
15、試述鼻旁竇及其開口。
答:鼻旁竇,又稱副鼻竇或鼻竇,為鼻腔周圍顱骨(額骨、蝶骨、上頜骨、篩骨)內的含氣空腔,均有竇口與鼻腔相通。對發音起共鳴作用。鼻竇左右成對,共四對,分別稱為額竇、上頜竇、蝶竇和篩竇。
鼻旁竇的開口:
(1)額竇:位於額骨骨弓深部,開口於中鼻道篩漏斗處。
(2)上頜竇:位於上頜骨體內,開口於中鼻道半月裂孔處。
(3)蝶竇:位於蝶骨體內,開口於蝶篩隱窩。
(4)篩竇:位於上篩骨迷路內,又分前、中、後篩竇。前、中篩竇開口於中鼻道,後篩竇開口於上鼻道。
16、簡述腎的位置及形態。
答:腎位於脊柱兩側,腹膜後間隙內,為腹膜外位器官。腎的高度:左腎在第11胸椎椎體下緣至第2~3腰椎之間;右腎則在第12胸椎椎體上緣至第3腰椎椎體上緣之間。兩腎上端相距較近,距正中線平均為3.8cm;下端相距較遠,距正中線平均為7.2cm。左右兩側的的第12肋分別斜過左腎後面中部和右腎後面上部。 腎的形態:腎是實質性器官,左右各一,位於腹後壁,形似蠶豆,可分為內、外側兩緣,前、後兩面和上、下兩端。
17、輸尿管的3個狹窄位於何處?有何臨床意義?
答:輸尿管第一個狹窄位於起始處,第二狹窄位於小骨盆入口處,第三個狹窄位於膀胱壁內段,這些狹窄部位常是結石易滯留處。
18、簡述膀胱的位置及其形態。
答:膀胱是一個貯存尿液的器官,它在空虛睦呈三棱錐體形。可分為4個部分(即膀胱底、膀胱尖、膀胱體和膀胱頸)以及2個面(上面及外側面)。膀胱頸是膀胱最固定的部分。
膀胱位於盆腔內。它周圍的器官在男性主要有直腸、乙狀結腸、闌尾、前列腺、精囊、輸精管等。在女性主要有直腸、乙狀結腸、闌尾、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等。
人的一生中膀胱在盆腔內的位置變化很大。嬰兒時膀胱的位置較高,位於下腹部,其膀胱頸接近骨盆恥骨聯全上緣;到20歲以後,由於骨盆的擴張以及傾斜,膀胱位置逐漸降至盆腔內。成年人膀胱位於骨盆內。此外,膀胱的形態還因膀胱內尿液的多少及鄰近臟器的狀態不同而異。膀胱空虛時,整個膀胱均位於盆腔內,充盈時則可向前上膨脹至腹部。
19、輸精管可分為哪幾個部?通常輸精管的結扎在哪個部位進行?
答:輸精管可分為四部:
(1)睾丸部:起自附睾尾,最短,迂曲,沿睾丸後緣、附睾內側上行至睾丸上端。
(2)精索部:介於睾丸上端與腹股溝管皮下環之間,在精索內位於其他結構的後內側。此段位置表淺,易於觸知,為輸精管結扎的理想部位。
(3)腹股溝管部:全程位於腹股溝管的精索內。
(4)盆部:為輸精管最長的一段,經腹股溝環出腹股溝管,彎向內下,越過髂外動、靜脈,沿盆側壁行向後下,跨過輸尿管末端前內方至膀胱底的後面,兩側輸精管在此逐漸接近,並膨大成輸精管壺腹,壺腹下端變細,兩側並列穿過前列腺,與精囊的排泄匯合成射精管。
輸精管的結扎部位在精索部。
20、精子的產生部位和排到體外的途徑是什麼?
答:睾丸的精曲小管產生精子一精直小管一睾丸縱隔內的睾丸網一睾丸輸出管(附睾頭)一附睾管一輸精管(睾丸部一精索部一腹股溝部一盆部)一射精管(穿過前列腺)一尿道前列腺部一尿道膜部一尿道海綿體部一尿道外口一體外
排出體外的方式主要有遺精和射精。
21、試述男性尿道的分布、狹窄、膨大和彎曲。
答:男性尿道分為三部:前列腺部(穿過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過尿生殖膈的部分,長約1.2厘米)和海綿體部(穿過尿道海綿體的部分),臨床上將前列腺部和膜部全稱為後尿道,海綿體部稱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處狹窄和二個彎曲。
三個狹窄是:(1)尿道內口、(2)膜部和(3)尿道外口。
二個彎曲分別位是凸向下後方、位於恥骨聯合下方2cm處恆定的恥骨下彎,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綿體的起始段;和凹向下、位於恥骨聯合前下方的恥骨前彎,陰莖勃起或將陰莖向上提起時,次彎曲即可變直而消失。
三個膨大是: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狀窩。
22、試述輸卵管的分布、受精和結扎的部位。
答:輸卵管可分為四部:
(1)輸卵管自宮部
(2)輸卵管峽
(3)輸卵管壺腹
(4)輸卵管漏斗。
輸卵管壺腹粗而長,壁薄腔大,血供豐富,行程彎曲,約占輸卵管全長的2/3向外移行漏斗部。卵子多在此受精。 輸卵管峽短而直,壁厚腔窄,血管分布少,水平向外移行為壺腹部。輸卵管結扎多在此處進行。
23、試述子宮的區分、位置、固定裝置及作用。
答:子宮區分為子宮底、子宮體、子宮頸三部,宮頸又可分為宮頸陰道部和宮頸陰道上部,宮頸與宮體之間的狹窄稱為子宮峽。子宮位於盆腔內,在直腸膀胱之間,下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宮底位於小骨盆人口平面以下,宮頸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呈輕度前傾前屈位。膀胱和直腸的充盈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宮的位置。固定裝置:子宮闊韌帶可限制子宮向兩側移位,子宮主韌帶可防止子宮下垂,子宮圓韌帶可維持子宮前傾位,能子宮韌帶和子宮圓韌帶一起維持子宮的前屈位。除上述韌帶外,盆底肌和陰道的托持及周圍結締組織對子宮位置的固定也有很大作用。
24、試述卵子產生和排出體外的途徑。卵子和精子在哪何處受精?受精卵在何處發育?
答:卵巢一卵子一腹膜腔一輸卵管腹腔口一輸卵管一輸卵管子宮口一子宮腔(子宮體腔一子宮頸管)一子宮口一陰道一體外。
受精部位:輸卵管壺腹。受精卵發育處:子宮。
25、左右心室內可見哪些結構?
答:左心室內面可見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頭肌、主動脈前庭、主動脈口和主動脈瓣。右心室內面可見有房室口、三尖瓣、腱索。頭肌、動脈圓錐、肺動脈口和肺動脈瓣。
26、心包是如何構成的?何為心包腔?
答:心包由纖維心包和漿膜心包構成。漿膜心包又分為臟層和壁層,臟層貼在心肌層表面;壁層貼在纖維性心包內面。兩層間的腔隙為心包腔、內含少量滑液。
27、腹主動脈發出的分支有哪些?
答:腹主動脈(主動脈腹部)經膈的主動脈裂孔進入腹膜後隙,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緣分為左、右髂總動脈。腹主動脈的前面為胰、十二指腸升部及腸系膜根等;後面為第1~4腰椎;右側為下腔靜脈。腹主動脈的分支有臟支和壁支。
28、全身有哪些動脈可以在體表何處摸到其脈動?
答:在外耳門前方可觸摸到顳淺動脈搏動;在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交界處可觸摸到面動脈搏動;在肘窩處,肱二頭肌腱內側可觸摸到肱動脈搏動;在腕部橈側腕屈肌腱橈側可觸膜到橈動脈搏動;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有股動脈搏動,在內、外踝連線中點有足背動脈搏動。
29、上下腔靜脈的合成及收集范圍如何?
答:上腔靜脈由左、右頭臂靜脈合成。收集頭頸、上肢和胸部(心除外)的靜脈血; 下腔靜脈由左、右髂總靜脈合成,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靜脈血。
30、上下支淺靜脈可變為恆定的主幹有哪些?各注入於何處?有何臨床意義?
答:頭靜脈、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頭靜脈注入腋靜脈;貴要靜脈注入肱靜脈;肘正中靜脈連於頭靜脈與貴要靜脈之間 意義:臨床上常通過這些靜脈進行采血、輸液或注入葯物
31、大隱靜脈起始、走行、屬支和注入部位如何?有何臨床意義?
答:大隱靜脈在足背內側緣起自足背靜脈弓,徑內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內側而上行,在腹股溝韌帶下方注入股靜脈,它是臨床上輸血補液和靜脈切開的常選靜脈。
32、肝門靜脈主要收集哪些器官的靜脈血?肝門靜脈的屬支主要有哪些?
答:肝門靜脈主要收集胃、腸、胰、脾和膽囊等器官的靜脈血。 肝門靜脈的屬支主要有胃左靜脈、脾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腸系膜下靜脈和附臍靜脈。
33、試述胃的供血動脈及其來源。
答:胃左動脈、來自腹腔干;胃右動脈來自肝固有動脈;胃網膜右動脈,來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短動脈來自脾動脈
34、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在什麼部位形成哪些吻合?當肝門靜脈迴流受阻時,血液可經何途徑迴流至上腔靜脈?
答: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靜脈叢,在直腸吻合形成直腸靜脈叢,在臍周圍皮下吻合形成臍周靜脈網.當門靜脈迴流受阻時,肝門靜脈血可經胃左靜脈→食管靜脈叢→奇靜脈→上腔靜脈;同時經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胸腹壁靜脈→腋靜脈→上腔靜脈。
35、試述胸導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淋巴的范圍?
答:胸導管由左、右腰乾和腸干匯合而成。注入左靜脈角,在注入之前還接納左頸干,左鎖骨下乾和左支氣管縱隔干。胸導管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即全身3/4區域的淋巴。
36、全身有那幾條淋巴干?
答:全身的淋巴干有左、右頸干,左、右鎖骨下干,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左、右腰乾和一條腸干。
37、同35
38、試述胃的淋巴引流。
答:沿胃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上淋巴結收納胃小彎側的淋巴;沿胃網膜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下淋巴結收納胃大彎側的淋巴;在幽門和十二指腸上部的幽門淋巴結收納胃幽門部和胃大彎近側部分的淋巴。這4組淋巴結的輸出管最終到腹腔淋巴結,經腸干匯入乳。
39、小網膜的組成及肝十二指腸有哪些結構?
答:小網膜為肝門連於胃小彎及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與胃小彎相連的部分稱肝胃韌帶,其內有胃左,右動靜脈,胃左,有淋巴結及胃的神經;與十二指腸上部相連的部分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其內有膽總管,門靜脈及肝固有動脈。
40、何為腹膜內位、間位和外位器官?試述腹膜消化管道各部與腹膜的位置關系。
答:
(1)腹膜內位器官
此類器官幾乎全部包被腹膜,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場,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和輸卵管等。
(2)腹膜間位器官
此類器官三面、或多麵包被腹膜,活動度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結腸、降結腸、肝、膀胱、子宮等。
(3)腹膜外位器官
此類器官只有一麵包被腹膜,幾乎不能活動。主要的器官有:胰、腎、輸尿管、腎上腺等。
41、肝有哪些韌帶?
答:冠狀韌帶,鐮狀韌帶,肝圓韌帶,左三角韌帶,右三角韌帶。
42、 試述房水的產生、循環途徑及生理、臨床意義。
答:房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由睫狀體分泌產生後,由後房經瞳孔人前房,然後由虹膜角膜角滲入鞏膜靜脈竇,回歸靜脈。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還具有營養角膜、晶狀體和維持眼內壓的作用。房水經常循環更新,如其循環受阻,則引起眼內壓增高,影響視力,臨床上稱青光眼。
43、淚液的分泌及排泄途徑如何?
答:淚液,由淚腺分泌產生,經排泄管開口於結膜上穹→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下鼻道的前部。
44、光線穿過角膜後依次經過哪些結構投射至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後者又如何將光波刺激?
答:光線穿角膜→前房水→瞳孔→後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內層→視網膜外層,即色素上皮(折射) →刺激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雙極細胞→節細胞些冬視神經→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視覺。
45、膜迷路有哪幾部分構成?感受直線變速運動的位置感受器是什麼?
答:膜迷路由橢圓囊,膜半規管和蝸管三部分組成。前庭和半規管。
46、小兒為何易患中耳炎?
答:
(1)易患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發炎;
(2)小兒咽鼓管較成人相對短而直,比較水平,分泌物易於經此管道進入鼓室;
(3)小兒多仰卧吮乳,特別是人工餵乳時,嘔吐物和多餘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
47、鼓室壁的6個組成。
答:外側壁,上壁,下壁,前壁,內側壁,後壁。
48、(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腦橋溝之間。有錐體、錐體交叉、橄欖、舌下神經根、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
(2)腦橋的外形:有腦橋基底部、腦橋基底溝、橋臂、三叉神經根、展神經、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腦橋小腦角。
(3)中腦的外形:以視束與間腦分界,有大腦腳、腳間窩、動眼神經。
49、軀乾和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通路
答:軀乾和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傳導通路第1級神經元為脊神經節細胞,胞體多為大中型,纖維較粗有髓鞘,其周圍突分布於肌、腱、關節等處的本體覺感受器和皮膚的精細觸覺感受器,中樞突經脊神經後根的內側部進入脊髓後索,分為長的升支和短的降支。第5胸節以下的升支走在後索的內側部形成薄束;第4胸節以上的升支行於後索的外側部形成楔束。
50、皮質脊髓素的傳導路徑
答: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以及其他一些皮質區域錐體細胞的軸突集合組成皮質脊髓束,經內囊後肢下行,至中腦的大腦腳底,占其中間3/5的外側部;然後至腦橋基底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纖維束下行;至延髓錐體,纖維又集攏形成一束。在椎體下端,絕大部分纖維(約70%~90%)左右相互交叉,形成椎體交叉。交叉後的纖維至對側脊髓外側索的後外側部下行,形成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側束的纖維在下行過程中陸續止於同側脊髓各節的前角運動細胞。在延髓內沒有交叉的纖維則在同側脊髓前索內下行,於脊髓前正中裂的兩側形成皮質脊髓前束,其纖維逐節經白質前連合交叉終止於對側的前角運動細胞。一般認為皮質脊髓前束只達頸髓和胸髓的上位幾個節段。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發出的軸突組成前根和脊神經中的運動纖維,分布於軀乾和四肢的骨骼肌,管理這些肌肉的隨意運動。
51、簡述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你的差別
答: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比較,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有下列差別:
(1)軀體運動神經支配骨骼肌、管理隨意運動,受意志控制。;內臟運動神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管理不隨意運動,不受意志支配。
(2)軀體運動神經自腦乾和脊髓的中樞發出後達骨骼肌,不換神經元,為有髓神經纖維。而內臟運動神經自腦乾和脊髓的中樞發出後,要在周圍的內臟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再由節內神經元發出纖維到達效應器,因此內臟運動神經從腦乾和脊髓的中樞到支配的器官有兩個神經,為無髓神經纖維。
52、簡述橈神經的起點、行程、支配對象。
答:發自臂叢後束的粗大神經,初在腋動脈後方,繼而伴隨肱深動脈向後,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體的橈神經溝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為淺支與深支。
(1)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伴橈動脈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手背,分布於手背橈側半的皮膚以及橈側二個半指背面的皮膚。
(2)深支:較粗,主要為肌支。穿旋後肌至前臂背側,在深,淺肌之間下降,分數支,其長支可達腕部。橈神經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及前臂後群所有伸肌和旋後肌。橈神經皮支:分布於臂,前臂背側和手背橈側半及橈側二個半手指皮膚。
53、簡述三叉神經3大分支各支各自的分支名稱
答:(1)眼神經。分為 ①淚腺神經②額神經③鼻睫神經。
(2)上頜神經 ①眶下神經②顴神經③上牙槽神經。
(3)下頜神經 ①耳顳神經②頰神經③舌神經④下牙槽神經⑤咀嚼肌神經。
54、簡述硬膜外隙的位置、內容及臨床意義。
答: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55、腦室有哪些?各位於何處
答:腦室是腦中的腔隙,其內壁襯以室管膜上皮,包括側腦室、第三腦室和第四腦室,腦室內含有腦脊液,每個腦室均有脈絡叢。
側腦室左右各一,分別位於左、右大腦半球內,並延伸到半球的各個葉內。
(2)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是位於兩側背側丘腦及下丘腦之間的一個矢狀裂隙。
(3)第四腦室
第四腦室是位於延髓、腦橋與小腦之間的腔
56、腦脊液的產生部位及循環途徑
答:
(1)產生部位:
腦脊液產生於各腦室脈絡叢,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細血管產生。
(2)循環途徑:
左、右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經室間孔→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一起—經中腦水管→第四腦室;再匯入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外側孔→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粒→上矢狀竇→竇匯→左右橫竇→左右乙狀竇→頸內靜脈。

4、髖關節的組成和特點及作用

1、髖關節主要由股骨頭、髖臼組成。

2、髖關節特點:1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與髖臼之間,關節面接觸面緊密2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前壁最堅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

3、髖關節作用:負重並具有廣泛的運動范圍

(4)髖臼橫韌帶的臨床作用擴展資料:

解剖結構

股骨關節面占頭面積的2/3,嵌入髖臼內。臼的月狀面圍繞髖臼窩,窩內充填脂肪;髖臼唇附著於臼緣增加臼的深度。髖臼橫韌帶封閉髖臼切跡,神經血管經過韌帶下出入關節。

髖臼凹陷與股骨頭關節面之間的間隙為髖關節間隙,正常成人此間隙寬為4~5mm。間隙的上半較窄,顯示兩相對骨性關節面的距離。

下半較寬,顯示股骨頭與髖臼窩底之間的距離。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頸下緣與閉孔上緣雖不相連,但共同形成一比較自然的弧形曲線,稱為恥頸曲線(Shent-on曲線)。

關節囊一般堅厚,而其後下方較薄弱;在髖骨附於髖臼周緣及橫韌帶;在股骨,前方附於轉子間線,上方與下方附於大小轉子附近,在後方附著於離轉子間嵴約1cm處。

5、關於髖臼角度

二樓好專業哦 做為一名年輕媽媽 我在女兒四個月時也遇到這樣的煩惱 我們是自己發現她的臀紋不對稱的 先去上海新華醫院看(我們是上海人),第一次專家叫拍個片子 第二次碰到的專家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骨科主任陳教授 他每周二在新華坐堂 建議我們去後一家做個B超 檢查結果是沒問題 那天有好多小朋友 以女孩居多 但好象都查出正常 現在我女兒已經兩歲了 走和跑都很穩 如果你在上海或臨近地方 還是早點去查為好 那時候陳教授說這樣的B超設備只有他們一家醫院有 小兒骨科是周一下午 但最好大人早上就去掛號 人很多

6、髖關節改變是什麼意思?

髖關節無疑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我們經常會看到關節受傷的人,不僅痛得死去活來,更是會影響到日常出行和工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讓更多人有了選擇,當髖關節受傷以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來解決。那麼當手術結束以後,髖關節會怎樣變化呢?
首先,髖關節手術後,患者往往會發現自己行動不便。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定期按時地回醫院復查,讓醫生給出建議,避免手術後的其他並發症的出現。同時,有一些患者身上會出現下身水腫的現象,這也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在夜晚睡覺的時候抬高腿部,比如說用一個枕頭墊在腿上,就能夠緩解水腫。
其次,髖關節手術是比較復雜的手術,即便手術很成功,手術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格外小心。手術後的第一個月不要久坐和久站,對於康復是很不利的。如果腿部水腫比較嚴重,也可以採取冷敷的方式,緩解疼痛。不要交叉腿或者蹺二郎腿,要保持膝蓋處低於髖部,盡量把過矮的椅子或者沙發更換掉。
最後,手術結束兩周內不要彎腰去撿地上的東西,以免影響術後恢復。還有家中不要飼養好動的動物,以免對人體造成損傷。平時洗澡的時候要用可以拿在手上的手持噴頭,用水流緩慢沖洗,可以選擇坐在一個高凳子上,用長海綿清洗下肢。
當然,也有許多人喜歡運動,如果是髖關節手術後,盡量要進行溫和一些的運動,比如散步、騎車、乒乓球、跳舞等,而網球、快跑、滑雪是不大推薦的,會影響髖關節,也有可能造成髖關節的進一步磨損。平時應該要保持適當的體重,保證充足的睡眠。

7、如何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

致髖臼假體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顯露不充分,患者體型較大,導向器不準確,以及術中患者體位發生變化等。定位不良會增加脫位率,導致肢體長度差異,假體撞擊,界面磨損,甚至需要進行翻修手術。

髖臼的位置異常也會改變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骨盆骨質溶解和髖臼假體移位。雖然有髖臼安全區的概念,但此前一項基於美國醫保體系全髖關節置換的研究顯示,初次置換術後6個月內脫位率為3.9%,翻修手術為14.4%。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翻修手術脫位和不穩的比率高達22.5%。

大直徑股骨頭與摩擦界面材料的進步

從1998年至2007年,在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大直徑股骨頭和特殊的磨擦界面材料使得短期脫位率下降了將近一半(從4.21%降至2.14%)。

通過增加股骨頭頸比,減少假體撞擊,增加髖關節無撞擊的活動范圍,在假體沒有發生撞擊時增加脫出距離(jump distance),可有效降低脫位率。

然而,大直徑股骨頭並不能取代假體精確的定位和良好的安裝質量,假體定位偏差可能會改變軟組織的張力和髖關節的生物力學,導致步態異常、大轉子滑囊炎,並會增加行走時的不適感。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各種磨擦界面材料都不能耐受假體位置異常或者假體位置的變化。尤其無法耐受過度的外展和前傾,假體位置與內置物的生存率以及並發症直接相關。

髖臼假體定位的重要性

Kurtz等曾預測,初次和翻修的髖關節置換在未來20年將會明顯增加。到2030年,預計每年的需求量,初次置換將達57萬例,翻修將達9.7萬例。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納入了5萬余例全髖關節置換的翻修病例,最常見的翻修原因為不穩和脫位(22.5%),翻修手術的平均費用超過5.4萬美元。改善髖臼假體的位置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減少醫療衛生支出。

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

關於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仍然存在爭議。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Lewinnek「安全區」一直被當作髖臼假體安裝的標准范圍,以圖降低不穩定的風險。Lewinnek等的這項研究有助於骨科醫生明確髖臼假體存在較高脫位風險的異常位置。

然而,假體安裝安全區的概念,作為這一研究的結果,僅僅基於9例脫位,以及6例因此而行全髖關節翻修術的病例。並且只有1例的原發病是骨關節炎,無論外科醫生關節置換的經驗如何,骨關節炎都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適應證。

脫位的病例中有3例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內。此外,291例沒有脫位的患者中只有113例影像學質量符合要求,可以評價髖臼外展角和前傾角。

這樣,就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了使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安全區的常規方法(很多學者都贊同)是最好最准確的方法嗎?

比如,按照Lewinnek的標准,假體的位置尚可接受,而按照患者本來的解剖則可能判定為錯位。有研究建立正常半骨盆的三維空間模型,通過容積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髖臼的解剖定位與Lewinnek所述安裝髖臼假體的安全區並不匹配。

經測量,髖臼前傾角為19.9° ± 6°(7°-42°),女性(21.3° ± 7.1°)明顯大於男性(18.5° ± 5.8°)。Maruyama等推斷,這種解剖差異為女性脫位率較高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除了上文考慮的因素外,髖臼假體位置的差異還受不同術者以及同一術者不同手術時間的影響。有研究報道,按照常規的方法進行關節置換,髖臼杯錯位的發生率為62%-78%。基於X線和CT影像應用術前模板,結合術中的測量容易出現偏差,並且也比較費時。

此外,術前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患者的體位也可能導致模板測算的偏差。目前確定髖臼位置的方法包括術前影像(如CT掃描)、術中影像(如X線片和X線透視)以及術中的解剖定位。

不管怎麼定義安全區,將髖臼假體安裝在這一區域內並不能避免脫位。目前主張在手術中參照解剖標志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這對於提高髖臼假體定位的准確性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建立「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時,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是指通過個體髖關節的形狀和結構指導手術重建和假體安裝。

與安全區不同,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不依賴於平均數。雖然有些患者的髖關節由於某些病變、嚴重的發育不良或髖臼骨折等會增加處理的難度,但有些結構仍可以作為參照,有助於獲得良好的定位、力線和穩定性。

Patel等發現如果臼杯平行原始髖臼的邊緣,與相關的骨性標志或軟組織結構對齊,便可減少撞擊和不穩。臼杯放置在原始的外展角和前傾角上,可使關節獲得正常的活動度。

目前在安裝髖臼假體尋找解剖標志時,可以參照三個方面的信息:骨性標志、軟組織標志以及兩者相結合。關於「患者特異性的形態」主要有四種方法,各自在解剖標志上都有一些細微的差別:Archbold等的方法應用髖臼橫韌帶,Sotereanos等應用髖臼周圍的骨性標志,McCollum和Gray應用坐骨大切跡,Maruyama等參照髖臼切跡角。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確定其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從而使髖關節置換術後撞擊和內置物磨損降至最小。

髖臼橫韌帶

Archbold等提出應用髖臼橫韌帶作為參照標志來判斷患者本來的髖臼前傾角,使髖臼假體平行韌帶,個體化地確定臼杯的位置。術者也可以通過髖臼假體與橫韌帶的相對位置來評價臼杯深度和高度。

應用這一韌帶作為解剖標志指導臼杯的安裝,首先需要充分顯露髖臼,能夠清楚地直視韌帶。然後平行韌帶用髖臼銼確定方向依次打磨髖臼,直至髖臼銼差不多與橫韌帶相吻合,恰位於韌帶內。

目的是通過韌帶和殘留的盂唇,確定髖臼杯的位置,使其與患者個體原始的前傾角和外展角相匹配。這種理想的臼杯位置可以很好地恢復髖關節的旋轉中心,並可最大限度地將功能活動范圍控制在臼杯的中部。

髖臼銼或髖臼假體相對於橫韌帶的位置,可為術者提供實時的信息,以判斷髖臼杯的深度、高度和前傾角。如果韌帶與臼杯下緣之間存在間隙,提示臼杯的位置過高。

如果臼杯過深,臼杯下緣與韌帶內緣之間會出現一定的間距,此時可以用外移襯墊(lateralized liner)進行矯正。而殘留的髖臼上唇可以作為參照,確定髖臼的外展角。

該手術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導向器,臼杯的安裝不受手術床上患者體位的影響。Archbold等在一組1000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的病例中應用這一方法,採用直徑相對較小的股骨頭,沒有使用改變髖臼方向的襯墊,據報道總的脫位率僅0.6%。

骨盆解剖標志

Sotereanos等介紹了骨盆上的三個骨性解剖標志,可建立髖臼假體的參照平面,確定前傾和外展角度。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的連線確定髖臼前傾角,臼杯與髖臼上外側最高點的距離(overhang)可評價臼杯的外展角。作者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復制出模板上測得的外展角,並可在術中與患者本來的前傾角相匹配。

術前模板測量包括臼杯的大小、恢復髖關節旋轉中心的安裝位置,並用角度導向器測量外展40°時臼杯超出髖臼外側緣的距離。應用所測得的超出距離可在術中確定臼杯的准確位置,臼杯的位置應反復調整直至術中的超出距離與術前數值一致。

外緣突出的骨贅會影響判斷,而難以確定真正的髖臼上外側緣,從而誤導術者參照術前模板測量進行定位使髖臼的位置太過水平。為了避免外側骨贅導致的臼杯定位錯誤,可以評估臼杯邊緣相對於下方髖臼切跡的位置來判斷。

相對於下方的髖臼切跡,如果假體裸露(臼杯置入太過垂直)或骨質裸露(臼杯放置太過水平),提示臼杯的外展角存在異常。

對髖臼進行360°的觀察以後,在骨盆的遠端可以確定兩個點,通過兩點的連線可以確定患者原始的前傾角。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器(Cobb elevator)從髖臼後下緣向坐骨方向滑移,便可找到這一凹槽。為髂恥隆起下緣與恥骨上支外側部分的交點,通常距離髖臼前下緣約5mm。

接下來,將髖臼磨銼到合適的高度和深度,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這兩個參照點在髖臼內面相對應的位置。否則旋轉中心就會太高。髖臼假體的邊緣必須通過下方兩個解剖標志點的連線,將下方的髖臼切跡完全填充。

站立位側位片

McCollum和Gray提出了一種定位髖臼假體的手術方法,可最大限度地獲得無撞擊的關節功能活動范圍,該方法將臼杯前傾30°,以補償站立位與仰卧位骨盆傾斜度的差異。術前常規拍攝以大轉子為中心的站立位側位片。在髂前上棘與坐骨大切跡之間連線,測量該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這一測量結果有助於術中判斷髖臼的方向,使髖臼獲得30°的前傾以及30°-50°的外展。

患者側卧位時,術者可用手指觸摸坐骨大切跡,另一手指置於髂前上棘,在手術巾表面上可以劃出兩點之間的連線。髖臼假體安裝的目標位置是站立位前傾30°,為了獲得這一位置,先計算術前站立位側位片模板上第一條線的角度與30°之間的差值,再在手術巾上第一條線的位置加上這一差值,劃出第二條線。

在與第二條線平行的方向上置入臼杯。如應用McKee髖臼定位器,長柄的方向垂直於手術巾上的第二條線,短柄與之平行。

髖臼切跡角

Maruyama等提出了髖臼切跡角的概念,可確定一個基準平面,評價患者髖臼原始的前傾角。髖臼切跡角是指從坐骨大切跡到髖臼後壁(posterior acetabular ridge)的延長線與通過髖臼前後壁的直線之間的夾角。

髖臼切跡角(89.0°±3.5°)的解剖變異很小,在所有患者中幾乎都成直角。患者在手術台上取側卧位,術者站在患者的腹側,便於確定髖臼切跡角。觸摸到坐骨大切跡後,將食指橫過髖臼後壁。然後平行該線放置定位桿,找出穿過髖臼中心的平行線,在該線與髖臼上緣的交點上用電刀燒灼標記。

半球形髖臼銼的杯口平面垂直於解剖前傾角的標志線放置,接下來術者可將髖臼銼向後調整,瞄準上方的坐骨大切跡依次打磨。這樣通常可獲得比解剖前傾角大10°-15°的前傾。

D』Antonio報道,連續631例初次全髖關節置換均應用這一技術,參照髖臼切跡角和坐骨大切跡來安裝髖臼假體,且沒有應用其他外在的定位裝置,最終脫位率僅0.34%。

參照患者特異性的形態安裝髖臼假體的優勢,在術中,可以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不同個體的目標區域,參照該目標區域安裝髖臼假體可獲得精準的定位,使撞擊和脫位的風險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減少界面磨損。

為了盡可能降低撞擊和脫位的風險,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應用常規的技術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傳統的安全區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有證據顯示,安裝髖臼假體時通過解剖標志確定個體化的患者特異性的目標區域,可獲得很低的脫位率。應用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可提高術者的手術技能,將髖臼假體精準地安裝在不同患者各自的目標區域內。

按照多數骨科醫師的標准,通過Lewinnek安全區可將髖臼假體安裝在尚可接受的位置上。然而,Lewinnek也認識到,雖然假體安裝在安全區脫位率相對較低,但安全區仍然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范圍,在此范圍內的脫位也有報道。我們主張通過患者特異性的形態特徵,確定個體化的目標區域,可以更加精準地確定髖臼假體理想的位置。

8、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與髖臼橫韌帶的臨床作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