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寰椎半脫位韌帶

寰椎半脫位韌帶

發布時間:2020-04-14 05:32:54

1、項部指身體的的哪一部分

項部指從頸椎棘突尖向後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的這一部分。

韌帶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百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並續於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緻密彈性纖維隔。

在人類項部中線區,兩側肌群之間存在結度構豐富但不均一的結締組織。人們常常將這一區域的全部或局部結構稱為LN。該區域的境界如下:

1、外側界為兩側肌群靠近中線處的劈裂面;

2、上界為枕骨的枕外隆突和枕外嵴;

3、下界為第6、7頸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

4、前界為寰椎後結節、第2至第5頸椎棘突,還有寰枕後膜、寰樞後膜和黃韌帶。

(1)寰椎半脫位韌帶擴展資料

項部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項部中線區是存在於兩側肌群之間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筋膜系統。它在拮抗頭部前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就附著位置而言,在拮抗頭頸部專前屈作用上,同時具有杠桿優勢,因為它的附著點遠離運動軸。

新鮮人頸部生物力學研究也顯示去除LN後,頸椎屈曲幅度增加了52%,切線剛度下降27%。它的的基本機械原理在人類依舊屬存在,盡管它的這一作用在減弱。

2、寰椎骨折 初步診斷為jefferson骨折,懷疑寰椎橫韌帶斷裂,頸12是否脫位不清楚

同意行枕頸融合手術。高位頸椎骨折其實離死不遠,保命最要緊了

3、什麼是項韌帶鈣化?

韌帶鈣化在頸部背側多為項韌帶鈣化,在關節周圍出現韌帶鈣化多為外傷引起,如肩部、肘部的韌帶損傷。

軟組織鈣化是指軟組織內的鈣鹽沉著。一般可分為轉移性、營養性和其它原因。轉移性鈣化系由於鈣和磷新陳代謝障礙使鈣鹽自骨組織移入軟組織內,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不全,維生素D增多症和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營養性鈣化系直接由病變組織變性壞死所引起,常見於炎性病灶,結核性乾酪病灶、寄生蟲和某些腫瘤壞死等。其它原因的鈣化有間質性鈣化、硬皮病和脊髓灰質炎後的肌肉鈣化等。

(3)寰椎半脫位韌帶擴展資料

脊柱失衡引起周圍韌帶受力增加,出現纖維化增生、硬化、鈣化或增厚,顯示韌帶鈣化方面CT明顯優於DR、MRI。

DR作為一種常規的檢查方法,對一些常見的生理曲度變直、腰椎骨質增生、椎小關節硬化、韌帶鈣化、隱性裂、脊柱滑脫可作出明確的診斷。也就是說臨床上根據病情症狀如果懷疑患者只是單純的生理曲度變直,腰椎骨質增生,椎小關節硬化,韌帶鈣化,隱性裂,脊柱滑脫只用DR檢查。

4、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5、前縱韌帶鈣化怎麼辦

頸椎病患者頸背部觸診時,時常可沿棘突捫及質地較硬的條索狀物,仔細觸摸,有時尚可發現「剝離」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項韌帶鈣化。項韌帶為頸項部強而有力的韌帶,基底寬而緊密地附著於枕骨外嵴和枕外隆凸上,其彈力纖維呈三角形,尖部向下與寰椎後結節和下面6個頸椎棘突相連,其深部與棘上韌帶相延續,後緣游離而肥厚,有斜方肌附著,與頸椎部其餘韌帶一起參與保護脊柱頸段,維持頭頸部的直立體位,防止過度屈曲所致的損傷。頸椎24小時保養法 頸椎病患者在椎間盤、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退變的同時,長期的過度負荷和勞損也導致了包括項韌帶在內的頸椎有關韌帶的退變。在椎體失穩、頸椎曲度改變的條件下,早期可以使項韌帶纖維增生或硬化,後期則因長期慢性的刺激,碳酸鈣和磷酸鈣不斷沉積於與病變椎體相一致的局部而發生鈣化,以至骨化。 由於項韌帶的局部硬化與鈣化,可直接對頸椎起到制動作用,從而可增加頸椎的穩定性,緩解頸椎病症狀,減緩頸椎病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這種改變不妨可以認為是一種人體自然的、本能的防禦機制的產物。 長春骨科專家解釋說,項韌帶鈣化並不會引起嚴重的症狀,但往往可由此提示與項韌帶鈣化相對應的椎節部位有病變發生,這在X線片上觀察則更為明顯。另外,項韌帶鈣化在某種意義上預示,頸椎其餘韌帶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或鈣化,而一旦這種變化發生在黃韌帶、後縱韌帶,其增生、鈣化則極易造成對脊髓的刺激與壓迫而產生較嚴重的後果。

6、頸椎項韌帶鈣化會導致頭暈嗎

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刁文鯧教授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與寰椎半脫位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