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損傷什麼症狀?_韌帶損傷
崴腳後外踝骨折是否合並內側三角韌帶損傷
,要看受傷機制骨折類型,如果外翻位損傷可能損傷內側副韌帶,也可以根據骨折情形判斷,看骨折斷端是斜行還是橫行,斜形可能合並內側韌帶損傷。
2、腳背三角韌帶損傷有十年了我用活血葯就不痛了
你的這種情況應該是之前韌帶損傷,沒有引起重視過早活動留下的後遺症,現在通過葯物也只能緩解疼痛,還是需要注意休息,可以用熱毛巾敷一敷。
3、三角韌帶損傷
三角韌帶損傷: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緩解方法:
預防直接或間接暴力可減少發病率。若發生骨折,應針對不同骨折部位積極預防不同的並發症,防止缺血,壞疽,影響功能。
患者骨折後,為了能盡快恢復小腿的負重功能,必須對骨折斷靖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及肢體縮短應予完全糾正,從而避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固定後,即刻指導其作踝關節的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穩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後,在醫生指導下作抬腿及屈曲膝關節活動,3星期後,在夾板繼續固定下,可以離床雙拐不負重步行。後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車活動。
4、肌肉拉傷能不能拔罐子啊!?
你好:
肌腱拉傷建議不要拔罐,最主要的就是休息,注意保暖,另外可以使用一些黑膏葯,對於跌打損傷,肌肉拉傷,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拔罐對肌肉拉傷效果不是很明顯,針灸對肌肉拉傷引起的痛疼效果非常好,立竿見影,活血止疼。
5、拔罐哪些穴位可以緩解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臨床上內側副韌帶損傷占絕大多數。內側副韌帶拉傷或部分撕裂的患者,一般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以膝關節內側疼痛、壓痛,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膝內側有局限性腫脹,2~3天可出現皮下淤斑,膝關節伸屈活動受限為特點。如合並有半月板損傷則可見到關節內積血。拔罐適用於韌帶的扭傷及部分撕裂,完全斷裂等須行手術縫合或修補。
【拔罐部位】
下肢部:血海、陰陵泉、三陰交、膝關、膝眼。
半月板損傷
在下肢負重,上部固定,膝部略屈時,如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來不及退開而被擠壓,可引起內側半月板或外側半月板撕裂。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關節交鎖即膝關節不能活動,肌肉萎縮(肌肉萎縮一般以股四頭肌最明顯,患者常因患肢無力而突然「腿軟」),關節滑落感(走路時感覺關節不平,有滑落感,尤其在走高低不平的道路、上下台階或樓梯時最明顯),有壓痛點(壓痛點多位於半月板的邊緣和其前角),自訴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拔罐部位】
下肢部:梁丘、膝眼、膝陽關、陽陵泉、委中、曲泉。
跖筋膜勞損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於足底部,附著在跟骨結節上,其中央部分堅強,內、外側部分薄弱。有保護足底肌肉、肌腱,協助活動,保護足底關節,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時又是足底某些內在肌的起點。日常挑擔、負重行走、長途跋涉、局部挫傷均可引起跖筋膜勞損。跖筋膜勞損以足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緊張感,不能久行,每遇勞累則更甚,得熱則舒,遇寒痛增為特點。
【拔罐部位】
下肢部:陰谷、陰陵泉、築賓、三陰交、太溪、照海、然谷。
6、三角韌帶損傷的鑒別診斷
韌帶斷裂:生活中,普通人的韌帶損傷常見於踝關節、膝關節、掌關節、指關節。韌帶斷裂一般是因為在活動中,做出超出關節活動范圍的動作,導致相關韌帶被動牽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斷裂。韌帶斷裂往往伴有扭傷和骨折。韌帶損傷後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傷後應馬上採取制動、局部降溫以延緩和減輕腫脹和出血,同時鎮痛,然後及時到醫院就診。
韌帶拉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
一、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並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二、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摺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7、腳崴了有瘀血,能不能拔火罐
首先,傷後要避免繼續負重或行走,切忌由同伴在傷痛局部手法按揉。
可以用綳帶或寬膠布將患側足踝背伸90後輕度外翻位包紮固定,限制行走,並送醫院處理。
第二、對於症狀輕者,可在傷後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並抬高患肢。此時冷敷能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起到止血、消腫、鎮痛的作用。因此在急性扭傷後,應施行局部冷敷,並且越早越好。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迴流,不至於使血液瘀積於血管損傷處。
冷敷方法: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於傷部,每3分鍾左右更換一次,也可以用冰塊裝入塑料袋內進行外敷,每次20~30分鍾。夏季則可用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一般在4~5分鍾左右,不宜太長。
第三、如果踝部扭傷已超過24小時,則應改用熱敷療法。此時熱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利於傷處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
熱敷方法:將熱水或熱醋浸泡過的毛巾放於傷處,5~10分鍾後毛巾已無熱感時進行更換。每天進行1~2次,每次熱敷約30分鍾即可。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