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參與構成踝管的韌帶是

參與構成踝管的韌帶是

發布時間:2021-03-18 15:29:42

1、大家有解剖的復習題嗎?

我有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0.5分,共40
分)
1. 不屬於面顱骨的是
A. 鼻骨
B. 淚骨
C. 梨骨
D. 額骨
E. 齶骨
2. 位於顱中窩的是
A. 棘孔
B. 篩孔
C. 內耳門
D. 頸靜脈孔
E. 枕骨大孔
3. 胸椎的特點是
A. 椎體最大
B. 棘突分叉
C. 椎體有肋凹
D. 有橫突孔
E. 關節面呈矢狀位
4. 肩胛骨
A. 屬自由上肢骨
B. 下角平第7肋
C. 上角有一向外的關節盂
D. 喙突向外後突出
E. 前面有一橫行的肩胛岡
5. 顳下頜關節
A. 僅由下頜骨的下頜頭和下頜窩構成
B. 關節囊內有韌帶加強
C. 關節囊外有內側韌帶加強
D. 關節易後脫位
E. 關節囊內有關節盤
6. 關於肩關節描述錯誤的是
A. 肱骨頭大
B. 關節盂淺
C. 關節囊松
D. 關節內有關節盤
E. 能做多軸運動
7. 下列不屬於長骨的是
A. 肱骨
B. 肋骨
C. 尺骨
D. 指骨
E. 腓骨
8. 滑膜關節的基本結構是
A. 關節囊、關節腔、關節盤
B. 關節面、關節腔、關節軟骨
C. 關節腔、關節面、關節唇
D. 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
E. 關節軟骨、韌帶、關節盤
9. 膝關節
A. 由股骨下端和脛腓骨上端構成
B. 由股骨下端、脛腓骨上端和髕骨構成
C. 無囊內韌帶
D. 內、外側半月板均呈「O」型
E. 最大最復雜的關節
10. 胸鎖乳突肌
A. 僅起自鎖骨胸骨端
B. 位於頸部深層
C. 由頸神經支配
D. 兩側收縮頭向後仰
E. 左側收縮頭歪向右側
11. 主要使肩關節外展的肌是
A. 胸大肌
B. 三角肌
C. 斜方肌
D. 背闊肌
E. 大圓肌
12.既屈髖又伸膝的肌是
A.縫匠肌
B.大收肌
C.股二頭肌
D.股四頭肌
E.股薄肌
13.上消化道是指
A.口腔至食管
B.口腔至胃
C.口腔至十二指腸
D.口腔至空腸
E.口腔至回腸
14.下頜下腺的導管開口於
A.舌系帶
B.舌下阜
C.舌扁桃體
D.舌下襞
E.傘襞
15.十二指腸大乳頭位於十二指腸的
A. 上部
B. 降部
C. 水平部
D. 升部
E. 球部
16.肝的體表投影
A.肝的上界與膈起點一致
B.成人肝的上界在右鎖骨中線上平第6肋間
C.成人肝的下界一般不超過右肋弓下緣
D.成人肝的下緣居劍突下6cm
E.幼兒肝的下緣位置較高
17.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在
A. 喉口
B. 喉前庭
C. 前庭裂
D. 聲門裂
E. 喉室
18.開口於上鼻道的鼻旁竇是
A. 額竇
B. 上頜竇
C. 蝶竇
D. 篩竇前、中群
E. 篩竇後群
19.肺尖
A. 超出鎖骨內側1/3上方2cm
B. 超出鎖骨中1/3上方2cm
C. 超出鎖骨外側1/3上方2cm
D. 超出鎖骨內側1/2上方2cm
E. 不超出胸廓上口
20.第12肋斜過
A. 左腎後面上部
B. 左腎後面中部
C. 左腎後面下部
D. 右腎後面中部
E. 右腎後面下部
21.輸卵管分四部不包括
A. 輸卵管傘
B. 輸卵管漏斗
C. 輸卵管峽
D. 輸卵管壺腹
E. 輸卵管子宮部
22.腎竇內結構不包括
A. 腎小盞
B. 腎大盞
C. 腎盂
D. 脂肪組織
E. 腎柱
23.男性結扎的部位在
A. 輸精管睾丸部
B. 輸精管壺腹部
C. 輸精管精索部
D. 輸精管腹股溝部
E. 輸精管盆部
24.前列腺
A. 尖向上,底向下
B. 位於膀胱與直腸之間
C. 後面有一橫行的淺溝
D. 有尿道和射精管穿過
E. 有輸精管穿過
25.關於子宮的描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 子宮位於盆腔的中央
B. 位於膀胱與直腸之間
C. 子宮頸全部被陰道包繞
D. 兩側連輸卵管
E. 下端接陰道
26.心尖
A. 朝向右前下方
B. 平對左側第5肋間,鎖骨中線內側1-2cm
C. 由右心室構成
D. 由左、右心室構成
E. 前後室間溝匯合處
27.心的正常起博點是
A. 竇房結
B. 房室結
C. 房室束
D. 結間束
E. 希氏束
28.冠狀竇口開口於
A. 上腔靜脈根部
B. 下腔靜脈根部
C. 肺靜脈
D. 左心房
E. 右心房
29.從陰道穹後部向上穿刺針尖可進入
A. 子宮腔
B. 膀胱腔
C. 直腸子宮陷凹
D. 膀胱子宮陷凹
E. 會陰淺隙
30.卵圓窩位於
A. 左心房後壁
B. 右心房前壁
C. 室間隔膜部
D. 右心房房間隔下部
E. 左心房房間隔左部
31.甲狀腺下動脈發自
A. 椎動脈
B. 胸廓內動脈
C. 甲狀頸干
D. 頸外動脈
E. 頸內動脈
32.直接發自腹腔乾的動脈是
A. 胃左動脈
B. 胃右動脈
C. 胃短動脈
D. 胃網膜左動脈
E. 胃網膜右動脈
33.子宮動脈
A. 發自腹主動脈
B. 發自髂外動脈
C. 發自髂內動脈
D. 經過輸尿管後上方
E. 於子宮頸外側5cm處與輸尿管交叉
34.穿過三邊孔的動脈是
A. 胸背動脈
B. 胸肩峰動脈
C. 肩胛下動脈
D. 旋肩胛動脈
E. 肩胛上動脈
35.胸肌淋巴結位於
A. 腋窩中央
B. 胸外側動、靜脈周圍
C. 胸小肌上緣
D. 肩胛下動、靜脈周圍
E. 腋靜脈周圍
36.位於肱骨肌管的神經是
A. 橈神經
B. 腋神經
C. 肌皮神經
D. 正中神經
E. 尺神經
37.缺少靜脈瓣的靜脈是
A. 頭靜脈
B. 面靜脈
C. 貴要靜脈
D. 大隱靜脈
E. 小隱靜脈
38.關於大隱靜脈,何者為錯
A. 起自足背靜脈弓內側
B. 過內踝後方
C. 沿小腿內側及大腿內側上行
D. 注入股靜脈
E. 內有靜脈瓣
39.貴要靜脈
A. 位於前臂內側
B. 起於手背橈側
C. 沿臂外側上行
D. 過三角胸大肌間溝
E. 注入鎖骨下靜脈
40.脾
A. 位於腹上區
B. 長軸與第10肋一致
C. 左肋弓下可觸及
D. 分上、下兩端
E. 外側面有脾門
41.胸導管不收納
A. 右頸干
B. 左頸干
C. 腸干
D. 腰干
E. 左鎖骨下干
42.虹膜
A. 位於睫狀體的後方
B. 可產生房水
C. 中央有瞳孔
D. 和睫狀小帶相連
E. 有屈光功能
43.眼球內容物包括
A. 角膜
B. 房水
C. 虹膜
D. 鞏膜
E. 視網膜
44.鼓室
A. 是與外界不通的小腔
B. 後壁叫迷路壁
C. 前壁為靜脈壁
D. 下壁為乳突壁
E. 外側壁大部分是鼓膜
45.聽覺感受器位於
A. 鼓室
B. 半規管
C. 前庭窗
D. 基底膜
E. 蝸神經核
46.「垂腕症」是損傷了
A. 肌皮神經
B. 正中神經
C. 尺神經
D. 腋神經
E. 橈神經
47.支配小腿三頭肌的神經是
A. 股神經
B. 脛神經
C. 腓淺神經
D. 閉孔神經
E. 腓深神經
48.膈神經
A. 發自臂叢
B. 是混合神經
C. 穿過斜角肌間隙
D. 不分布於胸膜
E. 行經肺根後方
49.管理舌前2/3粘膜痛覺的神經是
A. 下頜神經
B. 舌下神經
C. 舌咽神經
D. 迷走神經
E. 面神經
50.舌咽神經管理的腺體是
A. 淚腺
B. 舌下腺
C. 下頜下腺
D. 腮腺
E. 甲狀腺
51.滑車神經支配
A. 下斜肌
B. 上斜肌
C. 內直肌
D. 外直肌
E. 提上瞼肌
52.左側舌下神經損傷可表現為
A. 不能伸舌
B. 伸舌時舌尖偏向左側
C. 伸舌時舌尖偏向右側
D. 舌肌無萎縮
E. 屬核上癱
53.交感神經興奮可出現
A. 瞳孔開大
B. 冠狀動脈收縮
C. 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D. 胃腸蠕動加快
E. 心跳加快,血壓下降
54.運動性語言中樞的血供來自
A.大腦前動脈
B.大腦中動脈
C.大腦後動脈
D.椎動脈
E.基底動脈
55.成人脊髓下端平對
A.第12胸椎下緣
B.第1腰椎上緣
C.第1腰椎下緣
D.第2腰椎上緣
E.第2腰椎下緣
56.屬於腦干背側面的結構是
A. 錐體
B. 腦橋基底
C. 大腦腳
D. 視交叉
E. 上丘和下丘
57.屬於內臟感覺核的是
A. 面神經核
B. 動眼神經核
C. 上泌涎核
D. 孤束核
E. 疑核
58.下列結構不屬於下丘腦的是
A. 視交叉
B. 室旁核
C. 松果體
D. 乳頭體
E. 灰結節
59.通過內囊膝的纖維束是
A. 皮質脊髓束
B. 丘腦中央輻射
C. 皮質核束
D. 皮質紅核束
E. 視輻射
60.三叉丘系纖維發自
A. 三叉神經節
B. 脊神經節
C. 椎旁節
D. 三叉神經運動核
E.三叉神經感覺核
61.基底核不包括
A. 乳頭體核
B. 豆狀核
C. 尾狀核
D. 屏狀核
E. 杏仁體
62.關於皮質核束錯誤的是
A. 起自中央後回下部
B. 經內囊膝部
C. 管理雙側動眼神經核
D. 右側面神經核下部只接受左側皮質核束支配
E. 皮質核束損傷引起的癱瘓稱為核上癱
63.蛛網膜下隙
A. 位於硬膜與蛛網膜之間
B. 是蛛網膜與軟膜之間的間隙
C. 是硬膜與軟膜之間的間隙
D. 腦脊液來自蛛網膜
E. 終池位於小腦與延髓之間
64.楔束
A.脊髓後索全長都有
B.傳導下肢的本體覚
C.傳導同側上肢的本體覚
D.胞體在楔束核
E.直接到丘腦換神經元
65.視皮質(視覺中樞)位於
A.頂枕溝兩側
B.距狀溝兩側
C.角回
D.緣上回
F. 中央溝周圍
66.延髓內的腦神經核是
A. 薄束核
B. 楔束核
C. 疑核
D. 面神經核
E. 三叉神經運動核
67.頭皮撕脫多發生在哪一層
A. 皮膚
B. 淺筋膜
C. 帽狀腱膜
D. 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
E. 顱骨外膜
68.縱行穿過腮腺的結構不包括
A. 面神經
B. 顳淺動、靜脈
C. 頸外動脈
D. 下頜後靜脈
E. 耳顳神經
69.結扎甲狀腺上動脈容易損傷的神經是
A. 喉上神經外支
B. 喉上神經內支
C. 喉返神經
D. 迷走神經
E. 頸交感干
70.下列不屬於頸動脈三角的結構是
A. 頸內靜脈
B. 頸外靜脈
C. 頸總動脈及分支
D. 舌下神經及降支
E. 迷走神經及分支
71.位於中縱隔的是
A. 主動脈弓
B. 奇靜脈
C. 心和心包
D. 胸導管
E. 食管
72.腹股溝管的下壁是
A. 陷窩韌帶
B. 聯合腱
C. 腹內斜肌
D. 腹橫肌
E. 腹股溝韌帶
73.參與構成胃床的是
A. 十二指腸
B. 胰
C. 肝
D. 右腎
E. 小腸系膜
74.男性膀胱後方的結構不包括
A. 前列腺
B. 精囊
C. 輸精管壺腹
D. 直腸
E. 直腸膀胱陷凹
75.肘窩內的結構不包括
A. 肱動脈
B. 正中神經
C. 肱二頭肌腱
D. 尺神經
E. 肘深淋巴結
76.股三角內位於最外側的是
A.股動脈
B.大隱靜脈
C.股靜脈
D.股神經
E.股管
77.關於腘窩描述錯誤的是
A.上外側界是股二頭肌
B. 上內側界是半腱肌和半膜肌
C.下內側界是腓腸肌的內側頭
D.脛神經深面是腘靜脈、腘動脈
E.脛神經位於腓總神經外側
78.主動脈弓左前的毗鄰是
A.左支氣管
B.左迷走神經
C.左肺動脈
D.左喉返神經
E.動脈韌帶
79.腹股溝三角的外側界是
A.腹直肌外側緣
B.腹外斜肌腱膜
C.腹股溝鐮
D.腹壁下動脈
E.腹股溝韌帶
80.不屬於結腸下區的器官是
A.胰
B.空腸
C.回腸
D.盲腸
E.結腸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81. 通過膈的裂孔的結構有
A. 氣管
B. 食管
C. 胸導管
D. 降主動脈
E. 下腔靜脈
82.開口於中鼻道的鼻旁竇是
A. 額竇
B. 蝶竇
C. 篩竇前、中群
D. 篩竇後群
E. 上頜竇
83.屬於腹膜間位器官的是
A. 肝
B. 胃
C. 腎
D. 脾
E. 子宮
84.直接發自頸外動脈的是
A. 甲狀腺上動脈
B. 甲狀腺下動脈
C. 面動脈
D. 顳淺動脈
E. 腦膜中動脈
85.眼球壁血管膜包括
A. 角膜
B. 鞏膜
C. 虹膜
D. 睫狀體
E. 脈絡膜
86.分布於手的神經有
A. 肌皮神經
B. 正中神經
C. 尺神經
D. 橈神經
E. 腋神經
87.基底核
A.由紋狀體、屏狀核和杏仁體組成
B.紋狀體由豆狀核和尾狀核組成
C.蒼白球是舊紋狀體
D.紋狀體屬錐體外系
E. 屏狀核和杏仁體叫新紋狀體
88.第四腦室
A. 內含腦脊液
B. 底為菱形窩
C. 頂由上、下髓帆組成
D. 經中腦水管通側腦室
E. 有正中孔和外側孔通蛛網膜下隙
89.關於小腦的描述正確的是
A. 位於顱後窩內
B. 分為前葉、後葉、絨球小結葉
C. 齒狀核是最大的小腦核
D. 借三對小腦腳與腦干相連
E. 小腦上腳主要由傳出纖維組成
90.穿過海綿竇側壁的神經有
A. 動眼神經
B. 滑車神經
C. 展神經
D. 上頜神經
E. 下頜神經
91.穿過四邊孔的是
A. 橈神經
B. 腋神經
C. 旋肩胛動脈
D. 旋肱前動脈
E. 旋肱後動脈
92.右心室
A. 心肌層不如左心室發達
B. 內有隔緣肉柱
C. 其流入道和流出道的分界為室上嵴
D. 流出道又稱為主動脈前庭
E. 和右心房構成心胸肋面的大部分
93.門-腔靜脈吻合的部位有
A.臍周靜脈網
B.食管靜脈叢
C.陰部靜脈叢
D.直腸靜脈叢
E.椎靜脈叢
94.男性直腸前方的毗鄰結構有
A. 膀胱底
B. 精囊
C. 前列腺
D. 輸精管壺腹
E. 恥骨聯合
95.通過踝管的結構有
A. 脛骨後肌腱
B. 脛骨前肌腱
C. 脛神經
D. 脛後動靜脈
E. 趾長屈肌腱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 簡述顱中窩內與腦神經出入有關的孔裂的名稱及其通過的結構
2. 寫出右心房和左心室的入、出口及瓣膜的名稱
3. 簡述運動眼球的眼外肌的名稱作用及其神經支配
4. 間腦內的特異性中繼核團有哪些?簡述其纖維聯系
5. 簡述氣管頸段前面的毗鄰

2、局解的實驗課考試都讓找什麼結構?

緒 論
一、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定義和學習目的。
二、 了解解剖器械的准備和使用。
三、 掌握各種結構的解剖要領。
四、 掌握解剖操作的具體要求。
五、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頭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頭部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面 部
一、面部的淺層結構
(一)了解面部的皮膚、淺筋膜和肌肉配布特點。
(二)了解面部血管和神經的行程、分布及特點。
(三)掌握三叉神經末支的出顱腔位置及分布。
二、面側區
(一)掌握腮腺的形態、分部、腮腺鞘及穿過腮腺的結構,了解腮腺管的體表投影。
(二)了解面神經的分段、分支及其分布。
(三)了解面側深區的位置、境界及面部間隙之間的交通。
第三節 顱 部
一、顱頂
(一)了解額頂枕區的境界、層次,掌握頭皮的概念、腱膜下間隙、顱骨外膜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顳區的境界和層次。
二、顱底內面
(一) 了解顱底各窩境界、特點及臨床意義。
(二) 掌握海綿竇的位置、構成、穿行結構及交通。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頸部的表面解剖及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一、了解頸部淺層結構中的淺靜脈和皮神經。
二、了解頸部筋膜的層次、附著和筋膜間隙及其交通。
第三節 頸前區
一、舌骨上區
了解頦下三角和下頜下三角的構成及內容。
二、舌骨下區
(一)了解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內容、毗鄰關系。
(二)掌握甲狀腺前面的層次結構及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血管和神經。
(三)掌握氣管頸部前面的層次結構及毗鄰關系。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一、胸鎖乳突肌區
(一) 了解胸鎖乳突肌區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二) 了解頸根部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了解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的境界、內容及毗鄰。
第六節 頸部淋巴
一、了解頸上部和頸前區的淋巴結位置和收集范圍。
二、了解頸外側區的淋巴結位置、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胸部的體表標志和標志線。
第二節 胸 壁
一、了解胸壁的淺層結構,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迴流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肌層的分布,掌握肋間隙內的走行結構及排列。
三、了解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胸內筋膜的分布。
第三節 膈
一、了解膈的位置、分部,掌握膈裂孔的位置及穿行結構。
二、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一、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隱窩的構成、胸膜頂和肋膈隱窩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二、掌握壁胸膜返折線的體表投影。了解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五節 肺
一、 掌握肺的位置和體表投影。
二、 掌握肺門的走行結構、肺根的構成及各結構的毗鄰關系。
三、 了解支氣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節 縱 隔
一、了解縱隔的位置、境界與分區。
二、上縱隔
(一)了解胸腺位置、毗鄰和上腔靜脈及其屬支。
(二)了解主動脈弓的位置、毗鄰及其三大分支,掌握動脈韌帶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迷走神經、膈神經、氣管、食管和胸導管的排列關系。
三、下縱隔
(一)掌握心包腔的構成和心包斜竇、橫竇、前下竇的位置與臨床意義。
(二)掌握心的體表投影及其臨床意義。
(三)掌握心、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等器官的毗鄰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四)了解奇靜脈、半奇靜脈的行程以及與食管靜脈的關系。
(五)了解縱隔間隙和縱隔內淋巴結的位置。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與分區,掌握腹部的表面解剖。
二、了解腹膜腔與腹腔臟器的關系。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一、掌握腹前外側壁的皮膚及淺筋膜的特點,了解淺靜脈的流注和皮神經的分布。
二、了解肌層各肌配布特點、血管和神經的分布,了解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的分布及形成物,掌握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位置、形態。
三、了解腹股溝區的境界與層次,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其內容。
四、了解腹股溝區的薄弱處與疝形成的關系。掌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及腹壁下動脈的行程和分布。
第三節 結腸上區
一、掌握胃的位置與毗鄰、韌帶與網膜、淋巴迴流、血管與神經的分布。
二、掌握十二指腸的分部、毗鄰及其與腹膜的關系、十二指腸乳頭和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
三、掌握肝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了解肝的韌帶與膈下間隙的位置,肝門與肝蒂的位置及內部的結構關系。了解肝的分葉和分段。
四、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鄰,了解其血管分布和淋巴迴流。
五、掌握脾的位置,了解脾的毗鄰、韌帶及血管。
六、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類型、位置、毗鄰、屬支與迴流范圍。
第四節 結腸下區
一、了解空、回腸的形態結構及區別。
二、了解盲腸的位置、形態,掌握闌尾的位置、形態、根部的體表投影及闌尾動、靜脈的走行。
三、掌握結腸的分部、位置和血管,了解各部的毗鄰及其淋巴迴流。
第五節 腹膜後間隙
一、了解腹膜後間隙的范圍及內容。
二、掌握腎的位置和毗鄰,掌握腎門、腎蒂和腎竇的位置、結構及排列,掌握腎被膜的層次。了解腎的血管與腎段,腎的淋巴迴流與神經支配。
三、了解輸尿管的位置和毗鄰。
四、了解腎上腺的形態、位置及血管。
五、了解腹主動脈的位置、分支及分布。
六、 了解下腔靜脈的位置、屬支、睾丸靜脈(卵巢靜脈)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七、了解腰交感乾的位置。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 了解上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 掌握上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一、掌握腋窩的構成、內容,腋鞘及其交通。
二、了解三角肌區及肩胛區的血管、神經分布,掌握肌腱袖的構成及其意義。
第三節 臂 部
一、了解臂前區淺層結構的皮神經分布和淺靜脈的行程、注入,了解肱動脈的行程及分支,了解正中、尺、肌皮神經的行程。
二、了解臂後區四條皮神經的分布,掌握肱骨肌管的構成及內容,橈血管神經束的組成及內容。
第四節 肘 部
一、掌握肘前區淺靜脈的吻合類型及臨床應用,掌握肘窩的境界及內容。
二、了解肘後三角和肘外側三角的構成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肘關節動脈網的構成。
第五節 前臂部
一、了解前臂前骨筋膜鞘的構成和肌肉配布。掌握尺、橈血管、神經及正中神經的行程與分布。了解旋前圓肌的起止意義。
二、了解前臂後骨筋膜鞘的構成及肌肉配布,骨間後血管、神經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節 手 部
一、掌握腕管的構成及其內容物的排列關系。
二、了解手掌皮膚、皮下組織的特點和手掌筋膜。
三、了解掌腱膜的構成及手掌筋膜鞘的構成,了解手掌的結構層次。
四、了解掌中間隙、魚際間隙的位置和交通。
五、掌握手背的淺靜脈和皮神經的分布。了解肌腱的排列及結構特點和筋膜間隙的交通。
六、了解手指皮膚、淺筋膜、神經和血管,了解腱纖維鞘和腱滑膜鞘。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下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下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一、了解臀部皮膚、淺筋膜和皮神經及其分布范圍。
二、了解臀部深筋膜及臀肌,掌握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三、了解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結構,了解髖周圍動脈網的形成。
第三節 股 部
一、掌握大隱靜脈及其屬支。了解腹股溝淺淋巴結、闊筋膜、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
二、了解骨筋膜鞘、肌腔隙與血管腔隙。
三、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內容和股管與股鞘,了解收肌管及閉孔血管。
四、掌握坐骨神經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節 膝 部
一、了解膝前區的淺、深層結構。
二、了解膝後區的淺層結構,掌握腘窩的境界及內容。
三、了解膝關節動脈網的形成。
第五節 小腿部
一、了解小腿前外側區淺層結構,前骨筋膜鞘內脛前血管和腓淺、深神經的起止、行程及分布。
二、了解小腿後區淺層結構,掌握小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注入。
三、掌握脛後血管、脛神經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一、了解踝前區與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特點,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足背動脈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與腓深神經的關系。
二、掌握踝管的構成及內容物的排列,了解腓骨上、下支持帶,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位置及作用。
三、了解足底腱膜及筋膜鞘,了解足底的血管及神經。
四、了解足內、外側弓及橫弓的構成及作用。

3、泰醫踝管的構成和交通


分裂韌帶

內踝

根骨
內側血之間共同構成的——骨性
纖維性
管,是
小腿後區
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徑

4、現在就是長出了一個東西,在手腕的地方,並且最可惡的事就是會疼,現在洗衣服都有點疼~~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於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生於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於拇指、中指和環指,發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葯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後24小時後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後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後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形成的結節間溝內。當肩關節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於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症狀為肱骨結節間溝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後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於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於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生自發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生自發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生於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於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於足部,多見於青壯年。囊腫一般發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症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生於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症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多數囊腫可持續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於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葯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葯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於局部有細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葯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足背中跗關節等處)和發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後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症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並加壓包紮,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鍾,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鍾。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鍾,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綳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5、護理專業的正常人體解剖學名詞解釋可能考哪些?

08人體解剖學(A)名詞解釋1.板障 diploe 顱蓋各骨內、外板間的骨松質。2.翼點 pterion area 為顱側面額骨、蝶骨、篩骨、顳骨的「H」形交界部位,骨質薄弱,內有腦膜中動脈通過。3.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構成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完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後層。4.咽峽 isthmus of fauces 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為口腔與咽的分界。5.肝門 porta hepatis 肝的臟面中部「H」形溝中間的橫溝為肝門。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的神經、淋巴管等經此出入,上述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6.白線 linea alba 位於腹前外側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腹肌的腱膜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至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臍以下變窄。白線中點有臍環,為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處,出生後形成癜痕,為腹壁薄弱處,可發生臍疝。7.White line/hilton線 位置相當於肛門內外括約肌分界,肛門指診時可觸知此處為一環形界溝。8.齒狀線 dentate line/肛皮線 anoeutaneous line 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所連接成的鋸齒狀環形線。9.肺門 hilum of lung 肺內側面(縱膈面)中部偏後的長橢圓形凹陷,為支氣管、肺動靜脈、支氣管動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進出肺之處。10.彈性圓錐 conus elasticus 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結構,由左右兩部分合成上窄下寬的圓錐形,附於甲狀軟骨前腳後面與環狀軟骨上緣和杓狀軟骨聲帶突之間。11.胸膜隱窩 pleural recess 壁胸膜相互移行轉折之處的胸膜腔,即使深吸氣時肺下緣也不能充滿此空間,重要的胸膜隱窩:肋膈隱窩、肋縱隔隱窩。12.膀胱三角 trigone of bladder 位於膀胱底部的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三角形區域。此區黏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缺少黏膜下層組織。無論膀胱處於空虛或充盈,粘膜都保持光滑。此區是膀胱結核和腫瘤的好發部位。13.腎門 renal hilum 腎內側緣中部凹陷處,為腎的血管、神經、淋巴管、腎盂出入處。14.腎蒂 renal pedicle 腎血管、神經、淋巴管、腎盂被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結構排列從前到後:腎靜脈、腎動脈、腎盂;從上到下:腎動脈、腎靜脈、腎盂。右腎蒂比左腎蒂短,因此臨床上右腎手術難度較大。15.精索 spermatic cord 從腹股溝管深環至睾丸上端間的一條柔軟的圓索狀的結構。精索內主要有輸精管、睾丸的血管、輸精管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鞘韌帶等。上述結構的周圍包有三層被膜,由深至淺依次是:精索內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此三層被膜向下延續至陰囊,參與陰囊的構成。16.頸動脈竇 carotid sinus 為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動脈壁內有壓力感受器。當血壓升高時,竇壁擴張,刺激此處感受器,可反射地引起心跳減慢,末梢血管舒張,血壓下降。17.頸動脈小球 carotid glomus 是一個扁橢圓形小體,位於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後方,它與主動脈小球一樣均為化學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的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升高時,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18.掌淺弓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由尺動脈的末端和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而成。在掌腱膜和指淺屈肌腱之間,位置較淺,弓的頂點相當於掌中紋處。19.掌深弓 deep palmar arch 與橈動脈的末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吻合而成。在掌淺弓的近側,約平腕掌關節處,位於屈指肌腱的深面,由弓的遠端發出三條掌心動脈,與指掌側總動脈吻合。20.靜脈角 venous angle 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的後方匯合處的夾角,是淋巴導管注入靜脈的部位。21.乳糜池 cisterna chyli 位於第一腰椎的前方,呈囊狀膨大,接受左右腰乾和腸干。22.局部淋巴結 regional nodes/哨位淋巴結 sentinel lymph nodes 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當某器官或部位發生病變時,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可沿淋巴管進入相應的局部淋巴結,該淋巴結阻截和清除這些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從而阻止病變的擴散。此時,淋巴結出現細胞滲出和增殖等病理變化,引起淋巴結腫大。如果局部淋巴結不能阻止病變的擴散,病變可沿淋巴管道向遠處蔓延。因此,局部淋巴結腫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圍存在病變。[簡明版:指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當某器官或部位發生病變時,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可沿淋巴管進入相應的局部淋巴結,引起淋巴結腫大。局部淋巴結腫大對於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23.視神經盤 optic disc/視神經乳頭 位於視網膜後部內面,於視神經的起始處有乳白色圓形隆起,盤的中央凹陷,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由此穿行。此處無感光細胞,故稱生理性盲點。24.黃斑 macula lutea 視神經盤顳側稍下方約3.5mm處的淡黃色區域,其中央有一凹陷稱中央凹。活體呈褐色或紅褐色,是感光最敏銳的部位。25.中央凹 fovea centralis 視神經盤黃斑上的中央凹陷。26.壺腹嵴 crista ampullaris 在膜半規管的膜壺腹上有一嵴狀突起,稱壺腹嵴,是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旋轉運動的刺激。27.橢圓囊斑 macula utriculi 位於橢圓囊內的底和前壁上,為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刺激。28.球囊斑 macula sacculi 位於球囊內的前壁上,為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刺激。29.corti器/螺旋器 spiral organ 位於內耳膜迷路蝸管的基底膜上,為聽覺感受器,能接受聲波的刺激,並將這種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30.三叉神經節 trigeminal ganglion/半月神經節 位於顱中窩顳骨岩部前面近尖端的三叉神經壓跡處,包被於硬腦膜兩層間的裂隙內,由假單極神經元組成。神經元的周圍突自節的凸緣發出三大分支,由上內向下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分布於面部的皮膚、眼及眶內、口腔、鼻腔、鼻旁竇的粘膜、牙和腦膜等,傳導分布區的痛、溫、觸、壓等一般軀體感覺沖動;中樞突匯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經感覺根,由腦橋基底部和小腦中腳交界處入腦,終於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簡明版:為感覺節,由假單極神經元包體聚集而成,其中樞突傳入腦干,周圍突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分布於頭面部的感受。]31.上神經節 superior ganglion 舌咽神經的根絲於延髓橄欖後溝上部連於腦,與迷走神經、副神經共同穿頸靜脈孔出入顱,在孔內神經幹上有膨大的上神經節。32.下神經節 inferior ganglion舌咽神經的根絲於延髓橄欖後溝上部連於腦,與迷走神經、副神經共同穿頸靜脈孔出入顱,出孔時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經節。33.鼓索 chorda tympani 為面神經的重要分支,含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及特殊內臟感覺(味覺)纖維,在面神經出莖乳孔前約6mm處發出,經鼓室後壁入鼓室,沿鼓膜內面前行穿岩鼓裂至顳下窩,在此以銳角從後方並入舌神經並隨其走行分布。味覺纖維分布於舌前2/3的味蕾,傳導分布區的味覺沖動;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及副交感節前纖維在下頜下神經節內交換神經元,其節後纖維分布於下頜下腺和舌下腺,支配其分泌活動。[簡明版:由面神經在面神經管內分出,其內含內臟運動纖維,在副交感節換元後,節後纖維分布於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其內臟感覺纖維則支配舌前2/3的味蕾,司味覺。]34.器官旁節 屬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內臟器附近,副交感纖維在此換元。35.器官壁內節 屬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內壁,副交感神經可在此換元。36.椎前節 prevertebral ganglia 屬交感神經的周圍部,位於脊柱前方,成不規則的結節狀團塊,包括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等,各節均位於同名動脈根部附近。37.椎旁節 paravertabral ganglia 又稱交感干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每一側的椎旁節借節間支連成一條交感干。椎旁節在成人每側約為22-25個,其中頸部常為3-4個,胸部11-12個,腰部3-4個,骶部3-4個,尾部只有一個節(奇神經節)。38.交通支 communicating branches 交感干神經節借相應的交通支與相應的脊神經相連接,交通支分為白、灰交通支,白交通支主要含有脊髓灰質外側核細胞發出的具有髓鞘的節前纖維,因髓鞘呈白色,故稱白交通支。由於節前神經元的胞體只存在於脊髓胸1-腰3節段的灰質側角,故白交通支也只見與相應節段脊神經前支與對應交感干神經節之間。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節後纖維組成,因多無髓鞘,色灰暗而稱為灰交通支。它連於31對脊神經前支與交感干之間。1.腕管 carpal canal 由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及屈肌總腱鞘、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經通過。2.魚際間隙 thenar space 位於中間鞘橈側半深方。前界為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腱、第一蚓狀肌及手掌的血管、神經;後界為拇收肌筋膜;外側界為掌外側肌間隔;內側界為掌中隔後部。魚際間隙向遠端經第一指蹼間隙通向示指背側,其近端為盲端。3.掌中間隙midpalmar space 位於中間鞘尺側半的深方。前界自橈側起,依次為中指、環指和小指屈肌腱、第2-4蚓狀肌和手掌的血管、神經,後界為掌中隔後部、第3、4掌骨和骨間掌側肌前面的骨間掌側筋膜,內側界為掌內側肌間隔,外側界為掌中隔的前部。掌中間隙向遠側經第2-4蚓狀肌鞘與2-4指蹼間隙相連,並於指背相通。此間隙有感染時,可經上述渠道蔓延。4.三邊孔 trilateral foramen/三邊隙 trilateral space 肱三頭肌長頭在大圓肌的後方和小圓肌的前方之間穿過,在腋窩後壁上形成兩個肌間隙,內側者稱為三邊孔,其上界為小圓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緣和肩關節囊,下界為大圓肌,外側界為肱三頭肌長頭,內有旋肩胛動、靜脈。5.四邊孔 quadrilateral foramen/四邊隙 quadrilateral space肱三頭肌長頭在大圓肌的後方和小圓肌的前方之間穿過,在腋窩後壁上形成兩個肌間隙,外側者稱為四邊孔,其上界為小圓肌、肩胛下肌和肩關節囊,下界為大圓肌,內側界為肱三頭肌,外側界為肱骨外科頸,內與旋肱後動、靜脈和腋神經通過。6.股鞘 femoral sheath 為腹橫筋膜及髂腰筋膜向下延續包繞股動脈、股靜脈上段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長約3-4cm,向下與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為血管鞘。股鞘內有兩條縱行的纖維隔將鞘分為三個腔,外側著容納股動脈,中間者容納股靜脈,內側者形成股管。7.踝管 malleolar canal 屈肌支持帶與跟骨內側面肌內踝共同圍成的管道,支持帶向深面發出3個纖維隔,將踝管分隔成4個通道。其內通過的結構由前向後排列依次為:1-脛骨後肌腱及其腱鞘;2-趾長屈肌腱及其腱鞘;3-脛後動、靜脈和頸神經;4-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8.梨狀肌下孔 infrapiriform foramen 上緣為梨狀肌,下緣為坐骨棘和骶棘韌帶。傳經的結構自外側向內側依次為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靜脈和陰部神經。9.頸鞘 carotid sheath 頸筋膜中層向兩側包繞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形成頸動脈鞘,該橋上起自顱底,下續連縱隔,周圍借疏鬆結締組織與頸筋膜的前層和深層相融合。喬內有縱行的纖維隔把動脈和靜脈分開,迷走神經位於動靜脈之間的後方。10.頸袢 ansa cervicalis/舌下神經袢 未頸叢與舌下神經間的交通聯系。第一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纖維加入舌下神經,並與之同行。這部分纖維構成的頸神經上支合成頸袢,由頸袢發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11.鎖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緊張於喙突、鎖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緣之間的深筋膜,胸肩峰動脈的分支和胸內外側神經穿出該筋膜至胸大小肌,頭靜脈和淋巴管則穿過此筋膜進入腋窩。12.腹股溝管 inguinal canal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內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長約4-5cm,內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較寬,恥骨聯合較高,故稍狹長,管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13.網膜囊 omental bursa/左肝下後間隙 posterior left subhepatic space 腹膜腔的一部分,位於小網膜和胃後方。網膜囊的前壁由上而下依次為小網膜、胃後壁腹膜和大網膜前兩層;下壁為大網膜前兩層與後兩層返折處;後壁由下而上依次為大網膜後兩層、橫結腸及其系膜以及覆蓋胰、左腎、左腎上腺等處的腹膜;上壁為襯附於膈下面的腹膜,在此處肝尾狀葉自右側套入網膜囊內;左界為胃脾韌帶、脾和脾腎韌帶;右界是網膜孔。14.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 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15.胃床 stomach bed 胃後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16.網膜孔 omental foramen/winslow孔 網膜孔是網膜囊的唯一孔道,其前方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後方為覆蓋下腔靜脈的腹膜,上界為肝尾狀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一般可通過1-2橫指。17.小網膜 lesser omentum 是連於膈、肝靜脈韌帶裂和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其左側部主要從膈、肝靜脈韌帶裂連於胃小彎,成為肝胃韌帶;右側部從肝門連至十二指腸上部,成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小網膜右側為游離緣,其後方為網膜孔。18.大網膜 greater omentum 連接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成圍裙狀下垂,遮蓋於橫結腸、空腸、回腸的前面,其長度因人而異。大網膜由四層腹膜折疊而成,前兩層由胃前、後壁漿膜延續而成,向下伸至其平面或稍下方,然後向後返折,並向上附著於橫結腸,形成後兩層。成人大網膜前兩層和後兩層通常愈著,遂使前兩層上部直接由胃大彎連至橫結腸,形成胃結腸韌帶。19.會陰淺隙 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會陰淺袋 位於淺會陰筋膜與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間,此隙向前開放,其內有:會陰肌淺層、陰部神經、陰部內動脈末支及其伴行靜脈。男性還有:陰莖腳、尿道球及其內的尿道;女性還有:尿道、陰道下部、陰蒂腳、前庭球以及前庭下腺。20.會陰深隙 deep perineal space/會陰深袋 位於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間,為一密閉淺隙。主要結構為一層扁肌,張於恥骨弓。21.坐骨直腸窩 ischioanal fossa 位於肛管兩側,為尖朝上、底向下的錐形腔隙。內側壁: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上部為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側壁:下部為坐骨結節內側面,上部為閉孔內肌及其筋膜和深會陰筋膜。前壁:會陰淺橫肌及尿生殖膈。後壁:臀大肌下緣及其筋膜和骶結節韌帶。尖:由盆膈下筋膜與閉孔筋膜匯合而成。底:肛門兩側的淺筋膜及皮膚。內有陰部內動靜脈、陰部神經、淋巴以及脂肪組織。

6、踝管綜合症,腳踝內側打籃球後就會疼.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當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從高處墜落時,足外緣著地,足跖猛然內收,可引起踝外側韌帶被牽伸而扭傷,甚或部分撕裂,還可合並外踝撕脫性骨折
踝關節扭傷時有「裂帛」樣撕裂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症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
踝關節扭傷後早期處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時持拐以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在二周以上。損傷後應立即用冷敷,切忌熱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採用局部封閉以止痛。為了穩定關節可以讓病人坐於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綳帶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牽拉,使踝關節背伸外翻。醫生用三條4cm寬膠布,依次重疊一半由內踝上方繞過足跖面經外踝往上,貼於腓骨小頭下方,再用綳帶纏繞固定,制動數日。固定製動應以矯枉過正為度,即將傷肢向受傷力量相反方向翻轉,內翻位受傷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傷內翻位固定。必要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急性期過後可用熱敷,並鍛煉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動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搖轉踝關節、跖屈內翻、背伸外翻並按揉患處。韌帶完全撕裂可做修補手術。少數病人愈後容易再次發生扭傷。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 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與參與構成踝管的韌帶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