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骨折和韌帶扭傷的區別

骨折和韌帶扭傷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3-17 17:34:19

1、如何判斷崴腳是扭傷還是骨折

如果疼痛嚴重的話,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拍片!之前都當最高級別傷害保護。本人親身經歷,中學的時候被校醫華麗麗地迅速判斷普通扭傷,瘸了兩天去拍片,明顯的骨折。當時扶著欄桿可以輕微著地的,所以肉眼判斷不靠譜啊。好在後來處理恰當沒有什麼影響。too young too naive 以及下肢骨折(骨裂)一定要注意保護,有一個朋友骨裂聽信"學醫同學「的建議沒有綁石膏,然後就徹底骨折了。

2、怎樣判斷腳踝是扭傷還是骨折(急)

骨折一般都是,疼痛、腫脹、矯形、局部壓痛、骨擦音,
按壓外踝尖疼痛有活動感並且可聽到斷骨摩擦聲,就是完全骨折,不全骨折沒有活動和骨擦音,如果按壓疼痛是在外踝尖下是韌帶扭傷,無論骨折、韌帶損傷都必須外翻位固定,不能內翻會增加損傷程度和移位,墊高患肢消腫。治療韌帶損傷有時比骨折還難,骨折醫生和患者都重視,韌帶損傷往往都馬虎,容易有後遺症。 我想、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下拍個片子...

3、骨折和扭傷有什麼特點?怎樣區分?

骨折系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扭傷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多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造成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關節功能障礙等症狀,其程度隨損傷程度而加重。輕者發生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重者則韌帶纖維完全斷裂,並引起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同時合並關節內滑漠和軟骨損傷。在運動中較為常見。

【概念】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等關節
【病因病機】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或不慎跌仆、牽拉和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成。

4、腳扭了和骨折了有啥區別?

踝關節扭傷和骨折的區別診斷:
1.踝關節扭傷:踝部軟組織損傷,雖疼痛劇烈,但能行走。
2.踝關節骨折:踝關節損傷後,扭傷者,受傷後即覺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強走路,隨之踝關節腫脹;若傷後踝部淤腫疼痛,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可聞及骨擦音,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畸形,則是踝關節或踝部骨裂或骨折。

5、腳崴了和骨折的區別是什麼啊?

崴腳,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

由於正常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腳的時候,一般都是腳向內扭翻,受傷的部位在外踝部。不少人是先使勁揉搓疼痛的地方,接著用熱水洗腳,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痛走路、活動,為的是別「存住筋」。但實踐證明,這樣處置崴傷的腳是不妥當的。

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在一起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停止出血和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洗燙,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腫上加腫,痛上加痛。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是損傷以後軟組織發生粘連,影響了功能活動。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損傷的中後期。所以,受傷後幾天內的活動受限,一般都是因為疼痛使活動受限,而不是粘連所致的「存住筋」。

那麼,崴腳以後怎樣處置才正確呢?

1.分辨傷勢輕重。輕度崴腳只是軟組織的損傷,稍重的就可能是外踝或者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再重的還可能是內、外踝的雙踝骨折,甚至造成三踝骨折。輕的可以自己處置,重的就必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和治療。所以,分辨傷勢的輕重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不是劇烈疼痛,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勉強走路;疼的地方不是在骨頭上而是筋肉上的話,大多是扭傷,可以自己處置。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和挪步,疼的地方在骨頭上,或扭傷時感覺腳裡面發出聲音,傷後迅速出現腫脹,尤其是壓痛點在外踝或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那是傷重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去診治。假如限於條件一時去不了醫院,也可以暫時按照下列辦法處置,然後盡快到醫院診斷治療。

2.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所以,在破裂的血管仍然出血的時候要冷敷,以控制傷勢發展。待出血停止以後方可熱敷,以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

細心的讀者一定要問,怎麼才能知道出血停止了沒有呢?原則上是以傷後24小時為界限,還可以參考下面幾點:一是疼痛和腫脹趨於穩定,不再繼續加重;二是抬高和放低患腳時脹的感覺差別不大;三是傷處皮膚的溫度由略微高於正常部分,變成相當差不多,這些都可作為出血停止的依據。

3.適當活動。在傷後腫脹和疼痛進行性發展的時候,不要支撐體重站立或走動,最好抬高患肢限制任何活動。待病情趨於穩定時,可抬高患肢進行足踝部的主動活動,但是禁做可以引起劇痛方向的活動。等到腫脹和疼痛逐漸減輕時,再下地走動,時間宜先短一些,待適應以後慢慢增加。

4.正確按揉。在出血停止前,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揉為宜,方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按在局部,壓力以雖疼尚能忍受為宜。時間是持續按壓2~3分鍾再緩緩松開,稍停片刻再重復操作。每重復5次為一階段,每天做3~4個階段較合適。出血停止之後做揉法,用大魚際或拇指指腹對局部施加一定壓力並揉動,方向是以腫脹明顯處為中心,離心性地向周圍各個方向按揉,每次做2~3分鍾,每天做3~5次。

5.合理用葯。出血停止以前,不宜內服或外敷活血葯物,可用「好得快」噴灑傷處,內服雲南血葯。出血停止以後,則宜外敷五虎丹,內服跌打丸、活血止痛散等。後期可用中草葯熏洗。如果手邊沒有中成葯,也可以把麵粉炒黃,用米醋調和敷在患處,來代替五虎丹,效果也比較理想。用一小撮花椒,一小把鹽煮水熏洗,代替中草葯效果也不錯。

6、腳踝骨折和扭傷有什麼特點?怎樣區分?

首先是休息(Rest)。在疼痛停止前盡可能不要多走路。在這段時間內過度用腳只會延緩損傷的治療進程,從而使疼痛時間延長。這就是說,你不但不能跑,而且不能做任何活動量大的事情。 其次是冰敷(Ice)。將你的腳踝冷敷15分鍾,然後停15分鍾,如此反復,要堅持3天。一口袋冰放在你的皮膚上也許太冷了,所以我建議,或者用毛巾把冰包一下,或者用外科用的冷敷布。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找一小口袋冰凍的豌豆也很不錯。 第三是加壓包紮(Compression)。輕輕地用敷布壓纏住腳踝,使其更加穩定。不要拚命地用力纏,這樣你會阻滯流向腳的血液,不利於損傷恢復。 最後是抬高(Elevation)。當你坐著的時候,可以把腳放在幾個枕頭上,需要你的腳比你心臟的位置高一些,這樣便會有利於血液倒流循環,有效減輕腳部腫脹。 如果在短期內你的腳踝扭傷沒有好轉,就必須盡快去看運動損傷專科醫生。如果沒有骨質的損傷,千萬不可隨意打石膏,否則將會對日後的功能活動有很大的影響。 一旦腳踝部位的疼痛消失,就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功能鍛煉,目的就是讓加強損傷組織的力量,避免重復性損傷的再次降臨。鍛煉方法可以在 陳正韶運動醫學研治中心網站 上查看到。希望每個人都能全身心投入到體育運動當中,盡情的享受著運動的快樂,不必再擔心運動損傷所造成的困擾!

7、如何判斷是骨折還是扭傷

無論是骨折還是扭傷都會伴有患部的腫脹與疼痛,但是骨折與扭傷的疼痛程度不一樣。骨折以後,病人的疼痛往往比較重,難以忍受,不能自發恢復。而扭傷,主要是脹痛明顯,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復。再就是骨折部位按壓時,疼痛會有明顯的加重,還有以後病人患側肢體的活動是受限的,嚴重的甚至出現患處畸形、錯位等症狀。

出現這種情況後,盡快拍一張x光片,可以明確看出是否有骨折存在。如果存在骨折,應該及時到醫院去,經過醫生給予正確的處置。

對於骨折的患者,沒有捷徑可尋,也沒有偏方可信,需要在恢復期間多卧床修養,適當的時候做一些康復性的功能鍛煉。同時要在飲食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 ,色、香、味俱佳 ,能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 C含量豐富的蔬菜 ,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7)骨折和韌帶扭傷的區別擴展資料:

骨折的恢復,康復訓練尤為重要,訓練的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恢復到受傷前的功能狀態。不同的時期,康復訓練的內容也不一樣,針對各個時期的訓練方法有如下:

早期:這是時期的受傷部位的腫脹、疼痛不穩定,容易脫位,因此此時主要以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為主,即在關節不懂的前提下使肌肉伸張和收縮,防止肌肉黏連。

中期:這個時期受傷部位腫脹減輕、疼痛減輕,除了做肌肉的訓練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進行全身性活動,以促進骨痂的形成和縣委的連接。

後期:這時候骨痂已經形成了,骨骼也有一定的支撐力了,可以在不使關節受累的情況下盡量活動關節,增加肌肉的力量,恢復肢體功能,已經基本可以做到正常的行走及活動了。

扭傷的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在運動中較為常見。發生運動傷害時,最好馬上處理。處理的原則有五項: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須由專科醫師手術治療。

參考資料:網路-骨折

網路-扭傷

8、韌帶拉傷和骨折的區別

?

與骨折和韌帶扭傷的區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