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臟的分葉,分面,肝門,肝內管道結構的解釋一下
肝臟分做一uliangye,有肝小葉和一系列管道結構(門靜脈,肝靜脈,肝固有動脈,膽管)組成。肝臟分隔面與臟面,隔面有鐮狀韌帶附著。臟面有H形溝。H形溝分作1.縱溝;肝圓韌帶,靜脈韌帶。2.右縱溝;膽囊窩,下腔靜脈溝。3.橫溝;門靜脈左右支,左右肝管,肝固有動脈等。肝臟的兩肝門,第一肝門;門靜脈左右支,左右肝管,肝固有動脈,神經及淋巴等。 第二肝門;肝中靜脈,肝左靜脈,肝右靜脈匯合與下腔靜脈。
2、肝臟的解剖及分段分葉
肝臟在CT如何分葉和分段,放射科醫生教你記憶口訣
3、肝的臟面可觀察到的大體結構有哪些
肝的下面。朝向後下方,與腹腔臟器相鄰,凹凸不平。臟面有呈「H」形的三條溝,分別為左、右縱溝與橫溝。右縱溝的前份為膽囊窩(fossa for gall bladder),容納膽囊,右縱溝的後份為腔靜脈溝(sulcus for vena of liver)有下腔靜脈通過,左縱溝的前份有肝圓韌帶(round ligament of liver)通過,後份有靜脈韌帶(venous)通過。連於左、右縱溝之間為橫溝,又稱肝門(hepatic porta),有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左、右肝管、淋巴管和神經等出入。中文名臟面外文名 visceral surface 位 置朝向後下方,與腹腔臟器相鄰性 質生理名詞釋 義肝的下面形 態凹凸不平組 成左、右縱溝與橫溝臟面(visceral surface),肝的下面。朝向後下方,與腹腔臟器相鄰,凹凸不平。臟面有呈「H」形的三條溝,分別為左、右縱溝與橫溝。右縱溝的前份為膽囊窩(fossa for gall bladder),容納膽囊,右縱溝的後份為腔靜脈溝(sulcus for vena of liver)有下腔靜脈通過,左縱溝的前份有肝圓韌帶(round ligament of liver)通過,後份有靜脈韌帶(venous)通過。連於左、右縱溝之間為橫溝,又稱肝門(hepatic porta),有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左、右肝管、淋巴管和神經等出入。
4、牛重要內臟在體表的定位點是怎樣確定的?
牛內臟器位置見下圖,它們在體表的相對位置如下:
牛的內臟位置(左側,胃已切開)
牛的內臟位置(右側)
(1)肺:在肩胛骨後角略下到髖關節的聯線為背緣,第11肋骨與髖關節水平線的交叉點,第8肋骨與肩關節水平線的交叉點,再向前下方延伸為肺的後緣。
(2)心臟:略偏左,在第3~4肋骨之間與左胸壁接觸。右側僅在第4肋骨下端一小三角區與右胸壁接觸。
(3)瘤胃:幾乎占據整個腹腔左側。
(4)脾臟:位置較深,體表不能查到,其脾底正對左側第10(11)~12(13)肋骨上端,脾尖向下向前達第7~8肋骨下端。
(5)網胃:右側第6~8肋骨的下1/3到劍狀軟骨。
(6)瓣胃:右季肋部,正對右側第7~10肋骨的下半部,約在肩關節水平線上下。
(7)皺胃:腹腔的劍狀軟骨部與腹底壁前部的右側相貼,在右肋弓上下,約相當於第6(7)~11肋骨。
(8)肝臟:體表不易查到。位於右季肋部,以最後肋骨(第13肋骨)上部及後方,向前向下到8肋間下部,下緣達膈在第10肋骨上的附著線。膽囊約正對右側第10肋間的下部。
(9)大小腸:位於腹腔右側。結腸占據右腹壁的上半,空腸占據下半,盲腸從第9腰椎延伸到骨盆入口處。
(10)右腎:最後肋骨上端到第2~3腰椎橫突的下方。
(11)左腎:位於瘤胃的右方,約第2(3)~5腰椎處。
(12)膀胱:骨盆腔內。285.奶牛的正常生理指標如何?
了解奶牛的正常生理指標是判斷牛代謝狀況和健康狀態的重要依據。奶牛的正常體溫范圍應為37.5~39.1℃。奶牛的體溫不隨年齡變化,但一天內上下午體溫變化幅度有時可達0.4℃。成年奶牛的脈搏通常為50~60次/分鍾,但初生犢牛可達70~80次/分鍾,此後逐漸減少到成年時的次數。泌乳及懷孕後期脈搏次數比成年空懷時略高。牛正常呼吸次數20~28次/分,其變化規律與脈搏的變化基本相同。
血液成分的變化與奶牛的年齡有關。初生犢牛機體內部的氧化還原過程比成年牛強烈,故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比成年高。隨著牛年齡的增長,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紅素含量均降低。牛血液成分還受性別、飼養條件、氣溫、濕度、光照強度、海拔高度等生態條件的影響。牛的主要血液指標見下表。
奶牛的主要血液指標
5、腹膜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打開腹膜腔
自劍突向兩側沿肋弓切開至腋中線,再向下切至髂前上棘,將腹前外側壁向下方翻起。翻起時可見肝鐮狀韌帶,自臍和腹前壁連於肝的膈面和肝門,可在靠近腹前壁處切斷之,並剪斷韌帶游離下緣內的肝圓韌帶。
2.原始腹膜腔和臟器的觀察
打開腹膜腔後,可見貼附於腹內筋膜內面光滑的膜,即腹膜壁層;覆蓋於臟器表面的光滑的漿膜為腹膜臟層。另外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壁之間有腹膜形成物(韌帶、網膜、系膜)相連。腹膜壁層與臟層、臟層與臟層之間的潛在腔隙即腹膜腔,正常情況下,僅有少量漿液存在,腹膜腔的形態隨器官盈虛、運動等因素而變化。
在兩側肋弓圍成的胸骨下角內,可見到肝膈面的一部分露出。肋下緣與右銷贓骨中線相交處可見膽囊底。肝下緣與左肋弓之間可見到胃體及胃大彎的一部。自胃大彎向下垂有簾子狀的大網膜,成人幾乎覆蓋了胃下方全部的腹部臟器。小兒大網膜較短,僅能覆蓋一部分臟器。
將大網翻起,可見蟠曲的小腸袢,小腸袢周圍有大腸圍繞,即居於右髂窩的盲腸和闌尾、右側的升結腸、上方的橫結腸、左側的降結腸和左髂窩的乙狀結腸等。
3.檢查腹膜腔上部的腹膜形成物
肝鐮狀韌帶一端已從腹前壁切下,將右側肋弓上提,將肝推向下方,可見鐮狀韌帶呈上寬下窄的鐮刀狀。用手指搓捻其游離下緣,內含結締組織索即肝圓韌帶。將手指插入肝膈面與膈之間,指尖可觸及肝鐮狀韌帶兩層分別向左、右側分開,系於膈與肝上面之間,構成冠狀韌帶的前層,沿此層向左、右可探查到位於其兩端的左、右三角韌帶。繞過左三角韌帶的游離緣可摸到冠狀韌帶的後層。
將肝推向右上方,可見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間有薄而疏鬆的小網膜(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
沿胃大彎下方約2厘米處,剪開大網膜前2層,將右手食指由切口伸入胃後面的網膜囊,在胃底部和脾門之間,用拇指和食指夾撮胃脾韌帶,再用左手沿脾與膈之間向繞過脾後緣,與右手食指間探查脾腎韌帶。在脾的下方可見從結腸左曲連於膈的膈結腸韌帶。
4.探查網膜囊和網膜孔
將右手食指自胃大彎下緣的切口伸入網膜囊,依次探查囊的上壁為肝左葉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即大彎切口處、大網膜前兩層和後兩層的愈著部,左界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右界為小網膜游離右緣後方的網膜孔。再將左手食指伸入網膜孔,使左、右食指在網膜囊內會合,證實網膜孔為網膜囊右側的開口。摸觸網膜孔的四界,前界為小網膜(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游離右緣;後界為覆蓋下腔靜脈的腹後壁腹膜;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
5.觀察扇形的小腸系膜後將小腸袢推向左側,檢查小腸系膜根自第二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前方。
6.循大腸走向依次觀察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及乙狀結腸系膜的附著部位以及升、降結腸三面被覆腹膜的情況,升、降結腸外側的結腸旁溝。
7.觀察腹膜的陷窩和陷凹,將手伸至右腎的上方,探查右腎與肝之間的肝腎隱窩,該處常有液體蓄積,是平卧位時腹膜腔的最低點。將小腸袢推向右側,並將橫結腸向上翻起,在橫結腸系膜根部可見一腹膜皺襞,延伸到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即Treitz韌帶(十二指腸懸韌帶)。在盆腔,腹前壁腹膜向腹後壁腹膜移行,男性在膀胱和直腸間形成直腸膀胱陷凹;女性則形成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後者較深,當半坐位時是腹膜腔的最低點。
8.依次從正中線向兩側觀察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皺襞和窩。它們是臍正中襞、成對的臍內側襞和臍外側襞(腹壁下動脈壁)以及位於它們中間的成對的膀胱上窩、腹股溝內側窩以及位於臍外側襞外側的腹股溝外側窩。
9.按講義觀察腹膜腔分區,注意它們的位置和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