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
每一塊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兩部分,肌腹由肌纖維構成,色紅質軟,有收縮能力,肌腱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色白較硬,沒有收縮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著於骨骼。長肌的肌腱多呈圓索狀,闊肌的肌腱闊而薄,呈膜狀,又叫腱膜。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2、腳踝韌帶松馳有何症狀
如果是受傷引起的韌帶鬆弛,應及時治療。的確葯物作用不明顯。要進行系統的力量恢復練習。如果有力量教練幫助最好,如沒有可自行制定訓練計劃,不知是那部分韌帶,可上網搜受損韌帶力量練習的方法,自己先嘗試基準數據就是最多能進行的數量,然後略低於這個數值進行鍛煉,每日多做幾組,間隔時間要短。每周力量練習不要超過四天。堅持1到2個月就會有明顯的效果。但練習是要長期堅持的,要以年記。時間較長的尤其是超過一年以上的想要徹底解決就基本上很難了。但堅持還是會有明顯改善的。練習間隔日可進行按摩理療,在輔助外用葯物,應有明顯改善。
3、韌帶撕裂跟韌帶斷裂有什麼區別?
韌帶撕裂就是還沒完全斷裂,只是部分斷裂,還有一部分是完整的連接在一起的,還算是一個整體。而斷裂呢,就是一分為二的意思。
4、十字韌帶修復術與十字韌帶重建術有何不同
1、150度憑不上吧,150度都正常了。你打死不彎過90度就肯定能評上了呵呵。
2、重建是把斷裂的韌帶清除,然後重新拉一條韌帶,是需要移植的,有自體,異體,人工的。
修復是把斷裂的韌帶縫合修復;
一般十字韌帶只能重建,你應該是重建的,以醫院的為准 。
5、何為扁平足?
概述】
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特徵的畸形足。因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好發於青少年,具有遺傳傾向。
【治療措施】
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於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應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確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脛前、脛後肌腱移位,適用於舟楔關節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①經足內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脛前脛後肌腱;②從其點處切斷脛前、脛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並在距、舟、楔骨的內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圖30)。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別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匯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圖31);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脛前、脛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制骨孔的跖側,把脛前脛後肌腱向背側牽拉,並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圖32);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4周可逐漸消失。
圖30 在距、舟、楔骨內側形成關節囊、韌帶骨瓣
1.脛後肌腱 2.跟舟跖側韌帶 3.脛前肌腱
圖31 切除舟、楔關節軟骨(a) 於舟、楔骨跖側鑽孔(b)
圖32 a.縫合關節囊、韌帶骨瓣後,從舟背側向跖側鑽孔 b.脛前、脛後肌腱通過舟骨骨孔固定 1.脛前、脛後肌腱 2.脛前肌腱鞘
距舟關節鬆弛型扁平足,往往有明顯的跟骨外翻畸形。病人尚未發育成熟,採取grice關節外距下關節固定術,既能矯正扁平足,又不影響足的縱向發育。該手術通過外踝前方斜切口顯露跗骨竇,去除跗骨竇的骨皮質後,填入自體松質骨條,並用一枚螺絲釘固定。術後用石膏外固定直至植骨癒合。對於年長兒童或青少年,足三關節融合術也是一值得推薦的方法。
【發病機理】
病因尚未闡明,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本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跖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跖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
【臨床表現】
年幼兒童多無症狀。往往因鞋底異常磨損才引起家長注意。肥胖患兒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時,出現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適。通常不負重時足弓尚存在,但負重檢查可發現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臨床上可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輕型:足縱弓降低;中型:足縱弓消失;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圖29)。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圖29b)。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圖29c)。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圖29a)。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圖29 足負重側位片測量距骨——跖骨角
【鑒別診斷】
扁平足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別。當診斷因韌帶鬆弛所致的原發性扁平足時,應仔細做好鑒別診斷,除外因副舟狀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縮、先天性馬蹄內翻術後並發的扁平足,還要排除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腦性癱瘓所致的痙攣性扁平足。根據發病年齡、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x線檢查,多可做出正確的診斷。
扁平足的保健按摩能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對防治兒童和青少年扁平足具有一定的效果。每天1次,可於晚上臨睡前進行。先用水洗腳,擦乾水分後再做按摩。
①坐著。先用手掌擦摩小腿3-5次,然後自下而上做小腿推摩幾次,接著用手指或掌根揉小腿外側,揉捏小腿後群肌,反復數遍。最後和手輕輕抓住小腿三頭肌抖動20-30秒鍾。
②用手掌擦摩腳背和腳底3-5次後,用手指或掌根揉動腳背和腳底,最後逐一伸拔腳趾。做完一側後再做另一側。
希望你的孩子早日好起來~~~~~~~
參考資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