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才知道韌帶損傷了?
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只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鬆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別是斷裂,多合並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葯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態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鬆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治療方法
1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確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標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將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復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2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別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捻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癒(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適感,或經治癒後1年內復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
2、脊髓損傷的症狀有哪些?
實驗研究證明,原發性脊髓損傷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損傷後在局部有大量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釋放和蓄積,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痙攣、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靜脈破裂,產生繼發性出血性壞死。這種脊髓損傷後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積出血性壞死的自毀現象簡稱為出血性壞死,是脊髓損傷後繼發的重要病理過程。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的嚴重並發症,由於椎體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使脊髓或馬尾神經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胸腰段損傷使損傷平面以下的軀乾和肢體產生運動及感覺障礙,稱為截癱,而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也有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四肢癱瘓,簡稱「四肢癱」。
1、脊髓損傷
在脊髓休剋期間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馳緩性癱瘓,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喪失,有感覺喪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頭,2-4周後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性椎體束征,胸端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則表現為四肢癱,上頸椎損傷的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下頸椎損傷的四肢癱由於脊髓頸膨大部位和神經根的毀損,上肢表現為馳緩性癱瘓,下肢仍以痙攣性癱瘓。脊髓半切綜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的軀干及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脊髓前綜合症:頸脊髓前方受壓嚴重,有時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動脈閉塞,出現四肢癱瘓,下肢癱瘓重於上肢癱瘓,但下肢和會陰部仍保持位置覺和深感覺,有時甚至還保留有淺感覺。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症多數發生於頸椎過伸性損傷。頸椎管因頸椎過伸而發生急劇溶劑變化,脊髓受皺褶黃韌帶、椎間盤或骨刺的前後擠壓,使脊髓中央管周圍的傳導束受到損傷,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四肢癱,上肢於下肢,沒有感覺分離,預後差。
2、脊髓圓錐損傷
正常人脊髓終止於第1腰椎體的下緣,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發生脊髓圓錐損傷,表現為會陰部皮膚鞍狀感覺缺失,括約肌功能喪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礙,兩下肢的感覺和運動仍保留正常。
3、馬尾神經損傷
馬尾神經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終止於第1骶椎下緣,馬尾神經損傷很少為完全性的。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馳緩性癱瘓,有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及括約肌功能喪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沒有病理性椎體束征。
4、脊髓損傷後各種功能喪失的程度
可以用截癱指數來表現
「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1」代表功能部分喪失。「2」代表功能完全喪失或接近完全喪失。一般記錄肢體自主運動、感覺及兩便的功能情況。相加後即為該病人的截癱指數,如某病人自主運動完全喪失,而其他兩項為部分喪失,則該病人的截癱指數為2+1+1=4,三種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癱指數為0,三種功能完全喪失則截癱指數為6。從節騰指數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損傷的程度,發展情況,便於記錄,還可比較治療效果。
3、如何確診棘間韌帶損傷
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e799bee5baa631333231616663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只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鬆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別是斷裂,多合並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葯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態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鬆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治療方法
1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確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標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將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復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2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別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捻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癒(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適感,或經治癒後1年內復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
4、怎樣判斷棘上棘間韌帶損傷
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 多無外傷史。腰痛長期不愈,以彎腰時明顯,但在過伸時因擠壓病變的棘間韌帶,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檢查時在損傷韌帶處棘突或棘間有壓痛,但無紅腫。有時可捫及棘上韌帶在棘突上滑動。棘間韌帶損傷可通過B型超聲或MRI證實。
5、棘間韌帶損傷如何休息?
棘間韌帶損傷的治療:絕大多數可經非手術治療治癒。但因脊柱未行固定,受傷的韌帶無法制動,故不易短期內治癒。
1.出現症狀後應盡可能避免彎腰動作,以增加修復條件。
2.局部注射皮質激素可明顯緩解症狀。如同時用腰圍進行制動,則可縮短療程。
3.理療有一定療效。推拿、按摩對本病幫助不大,僅能緩解繼發性骶棘肌痙攣。
4.病程長、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有人行筋膜條帶修補術,其療效尚不肯定。
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多無外傷史。腰痛長期不愈,以彎腰時明顯,但在過伸時因擠壓病變的棘間韌帶,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檢查時在損傷韌帶處棘突或棘間有壓痛,但無紅腫。有時可捫及棘上韌帶在棘突上滑動。棘間韌帶損傷可通過B型超聲或MRI證實。
6、腰部損傷有何臨床表現?
腰部損傷主要有兩種
1.腰扭傷多因行走滑倒、跳躍、閃扭身軀、跑步而引起,多為肌肉、韌帶遭受牽制所致,故損傷較輕。
2.腰挫裂傷是較為嚴重的損傷,如高攀、提拉、扛抬重物的過程中用力過猛或姿勢不正、配合不當,造成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椎間小關節與關節囊的損傷和撕裂。
臨床表現:
患者傷後立即出現腰部疼痛,呈持續性劇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腫脹、腰痛更為嚴重;也有的只是輕微扭轉一下腰部,當時並無明顯痛感,但休息後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動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轉感困難,咳嗽、噴嚏、大小便時可使疼痛加劇。站立時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時用雙手撐於椅子,以減輕疼痛。腰肌扭傷後一側或兩側當即發生疼痛;有時可以受傷後半天或隔夜才出現疼痛、腰部活動受阻,靜止時疼痛稍輕、活動或咳嗽時疼痛較甚。檢查時局部肌肉緊張、壓痛及牽引痛明顯,但無淤血現象。
鑒別診斷:
1.腰肌扭傷腰部肌肉在脊柱各節段中最為強大,其主要作用在於維持身體的姿勢。坐位或立位時,腰背部肌肉無時不在收縮,以抵抗重力作用於頭、脊柱、肋骨、骨盆,不僅控制前屈時身體向下傳達的重力,且能恢復直立姿勢。除側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損傷。其好發部位以骶骨附著點處最常見,其次為棘突旁或橫突上的腱膜附著處,而位於肌腹中部的撕裂則較少見。
2.棘上韌帶損傷棘上韌帶是附著在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狀纖維組織,表面與皮膚相連,起保持軀干直立姿勢,以及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韌帶較強大,但在腰5~骶1處常缺如或較為薄弱,而腰部活動范圍較大,故也易造成損傷。
3.棘間韌帶損傷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位於棘上韌帶的深部,其腹側與黃韌帶相連,背側與脊肌的筋膜和棘上韌帶融合在一起,形成脊柱活動的強大約束。腰部屈伸動作使棘突分開和擠壓,棘間韌帶的纖維之間相互磨擦,日久可引起變性。在此基礎上,加之外傷因素,棘間韌帶可發生斷裂或鬆弛。
4.腰椎小關節紊亂每節腰椎均有三個關節,即兩個後滑膜關節和一個前椎間盤關節。相鄰椎體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相吻合,構成關節突關節,周圍被一層薄而堅的關節囊所包裹,可從事屈伸和旋轉運動,起著穩定脊柱和防止椎體滑移的作用。當腰部突然過度前屈並向一側旋轉時,可使關節突關節間隙變大,滑膜進入關節間隙,直腰時將滑膜嵌住,發生急性腰痛。
5.腰骶關節損傷人體上半身重量依靠腰骶間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支撐在下半身上,腰骶部是整個脊柱中負重最大的部分。當脊柱發生屈曲、後伸和旋轉運動時,都作用於關節突關節上,而關節有關節囊、韌帶相連,允許一定的活動,但在過伸時遭到牽拉傷、撕裂和半脫位,導致腰骶關節損傷。另外,腰骶部的異常結構如隱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也是誘發因素。
7、脊髓損傷的症狀都有哪些?
脊髓損傷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局部症狀:疼痛、局部骨折引起的畸形。二、神經症狀:根據損傷平面不一樣,它的症狀是不一樣的。胸腰段平面脊髓損傷主要引起下肢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像這類患者,康復後期可以訓練坐輪椅,重點要加強上肢功能鍛煉,以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比如頸椎損傷,隨著損傷的平面越高,它的影響就越大。低位頸椎的損傷,可能會引起一側或雙側手功能的受損,如果再高以後,胳膊可能都抬不起來了,這樣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吃飯穿衣可能都需要人照顧。如果是損傷平面到了寰樞椎這個平面,可能會影響到呼吸和循環功能,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熱、呼吸困難,需要上呼吸機治療。
8、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如何治療?能不能痊癒?
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只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鬆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別是斷裂,多合並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葯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態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鬆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治療方法
1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確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標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將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復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2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別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捻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癒(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適感,或經治癒後1年內復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