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指腸懸肌的作用是將()固定於腹後壁,同時也是臨床手術中確定()起端的標志?
就是Treitz韌帶,又叫十二指腸懸韌帶.為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至橫結腸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皺襞,手術時常用它來確認空腸的起始部位
2、名詞解釋:上消化道、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3、十二指腸分段
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百,長約25cm,相當於十二個手指並列的長度。個人覺得這個應該是歐美人的標准。國人十二個手指應該達不到25cm。十二指腸度共分為4個部分,最開始為上部,約佔5cm左右,十二指腸球即位於此,此處容易發生潰瘍。成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需要指出的是,球部和上部不是一個等價概念。球部只有2.5cm,而上知部有5cm左右。故有些人說球部即為上部是不正確的。接下來就是十二指腸降部,長約7-8cm。降部有一個結構叫十道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即為膽汁和胰液排入小腸的出口。再下來就是版十二指腸水平部,長約10cm。最後一段是十二指腸升部,這里最重要的一個位置就是十二指腸空腸曲上的一條韌帶,名叫十二指腸懸韌帶,它是內鏡手術和腹腔手術中確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權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你能夠滿意。
4、名詞解釋:前交叉韌帶 十二指腸懸肌 頸動脈竇 肝裸區 交感干 弓狀線 椎體系 心包橫
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使人體能完成各種復雜和高難度的下肢動作。
5、試述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構成和內容。
您好!
從肝下面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稱為小網膜,可分為兩部分:其中位於右側連於肝門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部分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它構成小網膜的右側游離緣(如圖所示),其中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含有3個重要結構:有位於左側的肝固有動脈、位於右側的膽總管、以及位於二者之後的門靜脈。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6、十二指腸懸韌帶是空腸起端的重要標志?
屈氏韌帶(Treitz韌帶)就是所謂的十二指腸懸韌帶 是十二指腸和空腸分界點,只在十二指腸的結尾部分
7、十二指腸壓迫症
因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所引起的十二指腸梗阻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梗阻多無胃腸道前驅症狀,常繼發於軀干石膏固定、牽引或卧於過度伸展的支架上之後,主要表現有急性胃擴張徵象。慢性梗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症狀為嘔吐,多在飯後出現,嘔吐物含膽汁和所進食物。症狀間歇性反復發作,緩解期或長或短,症狀可因體位的改變而減輕,如側俯卧、胸膝位等,這是本病特徵。嘔吐時多不伴有腹痛,或僅有上腹悶脹不適。緩解期間可能有進食後飽脹、易疲勞、無力、神經過敏、厭食及情緒不穩定等表現,長期反復嘔吐則導致消瘦、脫水和全身營養不良。
非手術治療
凡診斷為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者,應先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在急性發作期給予靜脈補充營養、禁食、鼻胃管減壓和抗痙攣葯物。症狀緩解後,可進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逐步改為軟食,飯後即採取俯卧位或右側卧位,用上述方法治癒的報道日見增多。營養改善和體重增加使腹膜後間隙的脂肪沉積,或可使症狀有所改善。
手術治療
上述治療失敗後,採用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種:①游離十二指腸懸韌帶;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③十二指腸復位術。
第一種方法收效甚微,僅適於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而造成十二指腸受壓的病例,但臨床上已很少應用。
第二種方法雖被廣泛採用,但效果常不能滿意。將橫結腸向上翻轉後切開橫結腸系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腸第三部,取距離十二指腸空腸曲約10~15cm的一段空腸與之作側側吻合(見圖25-19)。最後,將橫結腸系膜的切口邊緣縫到十二指腸壁上,以防十二指腸空腸的吻合口回縮而形成內疝。
不宜採用胃空腸吻合術,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腸淤滯。
近年來推廣十二指腸復位術,尤多應用於兒童患者。手術方法是游離右半結腸和整個「C」型十二指腸袢,包括腹膜後的第三、四部,直達腸系膜血管的壓迫處,並松解十二指腸懸韌帶,再將十二指腸和空腸在腸系膜血管後方使安置在腹中線的右側(見圖25-20)。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切開腸壁,而僅將近側小腸和結腸回復到在胚胎期尚未轉位前的位置。游離十二指腸時需切斷血管,注意十二指腸的生機。
8、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 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
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
9、什麼是十二指腸懸肌
十二指腸懸肌(又稱Treitz韌帶)是一個重要標志,手術復時用以確定空腸的起點。十二指腸空腸曲由十二指腸懸肌連於膈右腳。此肌上部連於膈腳的部制分為橫紋肌,下部附著於十二指腸空腸曲的部分為平滑肌,並有結締組織介入。